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08 14:18:34瀏覽1365|回應17|推薦65 | |
許多人想到古典音樂,第一印象是嚴肅無趣又LKK。古典音樂有什麼好聽的? 我也常問自己這個問題。 這個嘛,好像是21世紀的我們讀唐詩宋詞或莎士比亞,一樣地LKK。 其實每個人擁抱文藝的目的不盡相同。也許是要放鬆心情,也許是要幫助思考啟發心靈,或者只是純欣賞藝術。 我想,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其藝術性。如果各個元素拆開來看,作曲家的創作性,曲子的複雜度,演奏的技巧難度,演奏者的詮釋,每一樣都實實在在地區隔了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 古典音樂裡的藝術性,常讓我嘆為觀止。人類的文明,原來沒有極限。 但欣賞不一定是喜歡。於我而言,最難的或者流傳最廣的曲目,不一定是我愛聽的。 彷彿是到博物館看到美麗的畫作而驚嘆,卻沒有把家中佈置成博物館的念頭。讓人驚嘆的藝術畫作,也許並不適合每天的柴米油鹽環境與心境。音樂,也是這樣吧! 好了,說件有趣的事情讓大家笑一笑。有一回我與孩子們要赴朋友聚餐,路上我們在車裡聽古典樂台。是一首沒聽過的鋼琴協奏曲,我們於是猜是哪位音樂家的作品?我與女兒猜海頓,兒子很有自信說是莫扎特,並要與我打賭。我說:好啊,媽媽出賭金20美元,那你出什麼?他說:如果我輸了,待會在餐廳前做伏地挺身15下才進去。 不折不扣的年輕小伙子,不皮會難過。很可惜,我輸了,沒看到他在餐廳前表演伏地挺身。哈哈,好小子,媽媽下次一定要扳倒你,讓你表演個夠! ********************************************************************** 今天來聊聊節奏(rhythm),音樂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以及其他樂曲的基本元素。 以下是我抄自音樂教科書的一小段文章: Rhythm is basic to life. We see it in the cycle of night and day, the four seasons, the rise and fall of ties. More personally, we feel rhythm as we breathe. We find it in our heartbeats and our walking. 節奏是生命的基本。在大自然裡,我們看到日與夜的循環,四季有序的更迭,以及規律的潮起潮落。與我們更切身的是,在呼吸中,在心跳脈動裏,以及步行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一定的節奏。 The essence of rhythm is a recurring pattern of tension and release, expectation and fulfillment. 節奏的本質是一個重複的模式。重複的張力形成與釋放,重複的期待與滿足。 讀完這段話,是不是發現音樂並不完全是人為的創作?節奏,是人身體裡,或是大自然裡原來就存在的,並不是人創造出來的。因此對人類來說,音樂該是非常自然的,是本能就可感受到的。 節奏是循環的,有規律性的。因為有規律,我們在聽音樂時可以有某些程度上的期待(expectation)與預測(prediction)。因為有規律,音樂可以自然地流入我們的身體裡,不會讓我們覺得亂糟糟一團。 在音樂中,作曲家以拍子來形成節奏。我們都知道樂譜的基本單位是小節(measure),每個小節都有固定的拍數,重音(accent) 也會在固定的地方出現。 以下是一些例子: 二拍小節: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三拍小節:123 |123 |123 |123 |123 四拍小節:1234| 1234 |1234 |1234|1234 五拍小節:123/45| 123/45 |123/45| 123/45| 123/45 五拍小節:12/345| 12/345 |12/345| 12/345| 12/345 四拍小節的重音是第一拍,次重音是第三拍,所以不能把四拍小節看成是兩個二拍小節的結合。至於五拍小節的樂曲通常只會在20世紀後的音樂看到,可以有兩種分法,前三拍成一組加上後兩拍,或是前兩拍一組加上後三拍。 那麼作曲家能不能改寫重音出現的地方呢?當然可以。這種情況稱為切分音(syncopation),比如四拍小節的重音可以寫在第二拍或第四拍,這種寫法會帶給讀者意外的驚喜,也會給樂曲帶來不同的風格。大家都熟悉的爵士樂,切分音是樂曲裡非常重要的元素。 知道了每個小節是組成節奏的基本單位,現在我們把線拉長一些。每個小節中的音符可高可低,小節拍子數只要總和一樣,各個音符可以變換為不同的長短不同的音符。有系統有組織地把數個小結放在一起,便成了“句”(phrase)。 作曲與寫作有某些共通之處。當我們寫作文時,句子如何寫,如何轉折,如何成段,成章,都會影響到一篇文章的好壞。作曲也非常類似。 而如果你要朗讀一篇詩歌或文章,什麼地方放重音,什麼地方斷句,什麼地方抑揚頓挫,會讓你的朗讀有不同的風貌。而一個音樂家,詮釋音樂時,也不可免地要考慮如何“phrasing”。不同的phrasing也會給同樣的樂曲帶來不同的風貌。 當我們把數個“句”連結在一起,便成了旋律(melody)。一首曲子裡可以有一個重複出現的旋律(theme,或是主題),這個旋律可以不變地重複,也可以經過變化呈現。一個主題在作曲家的巧手下,可以變換為各種不同的旋律。 有了節奏與旋律,也不能忘記速度(tempo)。樂曲的速度標示都是意大利文,adagio是慢板,andante是行板(如走路的速度),allegretto是稍快板,allegro是快板。至於慢是多慢,快是多快,有時候是自由心證,有時候作曲家會以節拍器的速度標示。 我在文章開始放上自己非常喜歡的音樂家,莫扎特,他寫的小星星變奏曲。一閃一閃亮晶晶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曲子,莫扎特以無升降記號的C大調主題寫出了12首不同的一閃一閃亮晶晶。有快的,有慢的,有如軍樂曲般有精神的,有抒情輕柔的,有三個降記號的(第八首),還有到了最後一首把原是二拍小節的曲子變成了三拍小節的曲子。 希望你會喜歡這首簡單的一閃一閃亮晶晶。如同李白的《靜夜思》,簡單雋永,代代永留傳。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