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3/05/25 15:06:17瀏覽1676|回應12|推薦72 | |
歐洲的中古時期也是文藝史上的黑暗時期。當時的社會分為三等級,貴族,農民,及教士。教會是學習的中心,當時的許多音樂家都是神父。葛力果聖歌(Gregorian Chant)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羅馬天主教堂的正式音樂。葛力果聖歌的取名源自教宗葛力果一世(Pope Gregory I),他在任期裡(西元600年左右)開始了禮拜儀式,而聖歌就是禮拜儀式中的清唱曲。 葛力果聖歌都是單旋律(monophonic)。開始時沒有譜,以傳唱相傳。最早的樂譜來自於西元第九世紀。當時的譜並不是我們大家熟悉的五線譜,但已有現代五線譜的原型。音階是“church mode“, 和我們熟悉的Do Rei Mi Fa So La Ti Do的八度音階(octave)不完全相同。下圖是當時的樂譜,看起來蠻有趣的! 我在文章的開始放了一首葛力果聖歌,大家可以欣賞這莊嚴的清唱音樂。這個在YouTube找到的短片有許多回應。其中有則踢館回應是這麼寫的:還有現代人聽這音樂嗎?接著馬上就有人回應:當然有,我睡前就聽這音樂沉澱自己幫助入睡。 我不是天主教或基督教徒,沒有機會在教堂聽到這音樂。雖然我們早遠離中古世紀,但葛力果聖歌在現代西方文化中仍佔有一席之地,本城的古典音樂電台每星期日早上6點到11點只放葛力果聖歌。 葛力果聖歌是大眾認同的西洋音樂起源。希望大家喜歡這簡短的介紹。 ****************************************************** 既然講的是音樂,我會漸次地分解組成音樂的各個元素。聲音是音樂的主要元素,今天我們就聊聊聲音。 聲音源於一個物件的震動,震動產生的波傳到我們的耳膜,引起耳膜的震動,震動後產生的訊號傳到大腦,因此我們感受到聲音。 只說聲音是音樂主要的元素,因為音樂中也有休止符,短暫的無聲在音樂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我們會如何形容聲音呢? 清脆,高亢,低沉,尖銳,輕柔,粗曠。 仔細地聽,聲音中會有這些成分:高音低音(pitch),大聲小聲(dynamics),以及音色(tone color)。 我的物理學還給老師了,但物理學家會告訴你聲音的高低決定於震動的頻率。震動的頻率越快聲音越高,鋼琴的最高音震動頻率是每秒鐘4186次(4186 cycles per second)。 大聲小聲很容易了解。樂譜中有一些符號代表大聲小聲,解說都是意大利文。相信大家對這些符號都不陌生,p 是 piano,意為輕柔(soft), pp 是 pianissimo,非常輕柔(very soft)。f 是forte,大聲(loud)。ff 是 fortissimo,非常大聲(very loud)。但多小聲是小聲?多大聲是大聲?這倒無法量化,全看個人詮釋及樂曲的意境。這也是音樂與科學最大的不同之一吧! 音色則是每個樂器特有的音質。同樣一個音,鋼琴與小提琴表現出來的感覺就不一樣。 當我們把不同的聲音美妙技巧地組合起來,便成了音樂。 如果組合得不好呢?哈哈,是噪音! 讓我們把音樂的符號用在現實生活中。 戀愛中情人的輕聲細語如何形容? 如果不是非常輕柔(pp, pianissimo), 也會是輕柔( p,piano)。 成為夫妻之後的柴米油鹽?哎,別期望太多。河東獅吼若不是非常大聲(ff,fortissimo),也至少是大聲(f,forte)。 最後讓我引用一段麵包情人說的話,因為我們都鍾愛“休止符”,一個無聲的聲音。 她這麼說的: 演奏音樂時,休止符不是拿來休息打瞌睡挖鼻孔用的。休止符是 “meaningful silence” or “silent note"。它可能代表著暴風雨中的寧靜、無聲的怒氣、深深的悲哀,或是無聲勝有聲的甜蜜。你看一個人生氣不講話時,是不是比講一堆氣話更可怕?有個機會聽到個“中年危機”的講座,講員也提到休止符的原意是--“stop and think"。 我看到她寫的“休止符不是拿來休息打瞌睡挖鼻孔用的”,笑到不行。你呢? 我對休止符的詮釋是“留白”。圖畫中或樂曲裡,留白給了欣賞者想像的機會,是否也是創作者與欣賞者一個心靈交流的機會? 以下附的短片是 “Hotter Than That" by Louis Armstrong and His Hot Five (1927),一首現代爵士樂。希望在這首輕快的爵士樂中,你能盡情享受不同樂器帶來的不同的音色組合,小喇叭的高亢,非裔男歌手沙啞粗曠的歌聲,清脆的敲擊樂器,以及由快慢高低音組合的整首樂曲。 千年時光河裡,多少物事流轉。當年演唱葛力果聖歌的教士們,一定無法想像今日的音樂面貌吧!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