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建築藝術透視敬拜的意義
2010/05/31 23:31:48瀏覽731|回應0|推薦11
"There was more to church than a building. We needed a building. But we are not about to be reduced to a building."

"....make sure that everything was ready for a lifetime of worship....understand space not as an emptiness to be filled, but as a fullness to be received."

By Eugene Peterson


自從老公接下一個建堂的設計工程後,對建築藝術完全是門外漢的我,只能偶爾幫他打雜、跑腿及處理一些煩瑣事物。然而在禱告中我尋求神的引領,祈求祂賜給這個建築團隊的,不僅是足夠的人才、資源與異象,更懇求祂藉著這個建堂的過程,觸摸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的靈魂,希望他們的生命能因著跟神的相遇、結合而有所轉變。

一天上網查詢資料時,無意間讀到一本剛出版有關「教會與藝術」的書中,讀到
The Message 作者 Eugene Peterson 著述的一篇文章。此文幫助我透過建築藝術更進一步了解敬拜的意義。

這篇文章描述
Peterson甫任牧師之初與幾位藝術家巧遇的過程。Peterson說他的牧師生涯中真正相識的藝術家有限,但是這些人卻讓他對神職工作有更深層面的認知。其中一位藝術家是活在三千年前,幫助以色列百姓建帳幕的藝術家比撒列。

「比撒列」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出埃及記〉三十五章。
 過去讀「出埃及記」時,重點總放在前三十四章,神如何戲劇性地預備摩西,把他從一個河邊的嬰孩,轉變成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過紅海、歷經十災、上西奈山頒十誡,最後建造神國度的卓越領袖。三十五章開始,所有高潮起伏到此嘎然中止。摩西開始講述安息日的條例,教導以色列百姓在每日生活中活出「得救」的意義,而成為一群真正敬拜上帝的子民。

如果說摩西確立以色列百姓「上帝子民」的身分
; 那麼比撒列則透過設計及建造會幕的過程,幫助這群「上帝子民」如何在當時有限的資源、環境下敬拜上帝。

比撒列是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出
35:30)充滿了神的靈,「有智慧、聰明、知識,能做各樣的工; 能想出巧工、用金、銀、銅製造各物; 又能刻寶石、可以鑲嵌; 能雕刻石頭、能做各樣的巧工。」(出35:31-33) 由神提名親點的這位卓越藝術家,幫以色列百姓們設計了一個能在曠野中帶著走的敬拜場所。而這個由比撒列設計及親自監督完工的「攜帶式」聖所,跟著以色列百姓在曠野四十年,一直到他們入迦南地為止。聖所跟敬拜的關係不言而喻。

上帝的子民敬拜的是一個看不見、摸不到的神,但是敬拜中他們眼目所及之物:皂莢木、紡線、公羊皮、香壇、登臺、門簾,甚至包括鑲金、雕木、打鐵、繡花等每一個精細的環節都跟「敬拜」的意義息息相關。


Peterson
指出「先拯救,才有敬拜」。先透過紅海和西乃山的事件,上帝的百姓將過去「老我」生命中的每一個細節, 每一天忠心地帶到聖所面前來,讓神淨化使用建造。這,也是「拯救」」的一部份。

沒有摩西,「敬拜」將淪為典禮儀式或娛樂活動
; 沒有比撒別,「拯救」只能是支離破碎的個別行動。

換句話說,教堂不僅是一個上帝子民敬拜的場所,它是一個傳達上帝如何愛人、拯救人、向人啓示祂自己的神聖殿堂。這個經過創意
、思考、想像,及設計的建築物,所承載的不是一個需要被填補的空間,而是一個預備接受豐盛生命之地。(not an emptiness to be filled, but as a fullness to be received.) 
 

St. Patricks Cathedral in New York (照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Hawkesbuy-St-Alphonse-de-Liguori, 照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St. Peters Basilica Early Morning, 照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日本光之教堂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ssdrptr&aid=408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