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納悶怎麼快開學了, 還沒收到學校的通知單告知孩子被分配到那一班, 新老師是誰等諸如此類的重要事情. 問先生是否拿信時不小心當廣告傳單丟到垃圾桶裏, 他聳聳肩一副「拜託好不好! 我還沒愚蠢到那地步. 」的樣子.
大女兒今年升小三. 幼稚園和小一都是同一個導師. 學校採小班制, 一班學生不超過二十個. 同學之間感情密切, 家長也熟悉彼此. 連續三年與這二十個同學被分配到同一班, 也算是緣分! 相信孩子的路有天父眷顧, 即使和學校教務主任相當熟絡, 我從不主動詢問女兒被分配到那一班或哪一個老師教的比較好? 朋友當中有媽媽提醒我既然常常到女兒學校當義工幫忙, 就要主動爭取權利. 比如說比別人搶先一步知道分班狀況, 不滿意的話可以<適時>的<喬>一下. 「校長不會連這一點好處都吝嗇給你的!」朋友的臉上閃過一抹得意的微笑. 我不為所動, 還是堅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能放手的就放手, 如果事事都幫她安排好, 人生中勢必有些功課她學不到. 而這些適應環境人事的歷練, 絕對比課本上的東西來的重要與實用.
我等待的信函終於在昨天抵達. 新老師照例寫了一封歡迎信, 文中簡單介紹自己的學經歷背景及家人, 包括她的信仰和教學方式. 讓家長們對於孩子即將面臨的小三學習生活, 有些初步的概念.
這封信最引起我興趣的部分是「功課」. 美國學校向來功課少得可憐! 通常女兒周一會帶回一份包含一周作業的文件夾, 周五之前交功課. 如果她定下心來認真寫的話, 一個星期的作業花一個半鐘頭就可以搞定. 其餘時間我會充分利用, 多加給她數學及英文習題. 這方法剛開始奏效, 可是過一段時間後她大小姐發現這是媽媽給的<多餘>功課, 不一定要寫. 就使出拖延戰術, 一會兒要上洗手間, 一下又喊著口渴要喝水. 最後搞得母女皆累. 演看著上床時間到了, 琴還沒練, 每天二十分鐘的課外閱讀也還未完成, 我只好投降.
可能受到從小教育的影響, 我把<寫功課>與<學習成效>畫上等號. 功課的『量』就等於『質』, 寫得多寫得快代表學得多學得好. 這兩三年來陪著孩子寫功課的經驗終於慢慢破除自己過去成長經驗的迷思. 我應該正重視功課的「內容」而非數量, 做功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 如果她每次寫功課都需要我在一旁催趕,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this picture.
新學期新希望! 期待在新學年裏, 女兒能夠在寫功課這件事上養成自發自動的好習慣, 順便為妹妹豎立一個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