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1/25 00:11:42瀏覽6521|回應0|推薦3 | |
蔡英文政府長期滿意度低迷,及發生幾個社會廣泛疵議的政府品格事件(轉型正義及人事任命等),提供了一個敗選的大背景,姑且不論。倒是選戰進入最後幾個月肉搏戰階段,民進黨似乎犯了一些錯誤。 蔡英文和賴清德最近一個月,上報的幾乎都是到地方的輔選行程。 雖然有人質疑蔡賴民調低,下鄉只有反效果。不過,對於中南部難以見報的候選人,蔡賴輔選,才有機會讓他們在媒體露出,因此即使可能有負作用,適度為之未必不可。 然而過度輔選,則可能引發人民對於民進黨政府「只顧拼選舉」的形象。何以他們仍然這樣做呢?我猜是民調誤讀。亦即蔡賴下鄉後,在民調上呈現綠營候選人「追上來」趨勢,使民進黨想一鼓作氣,衝刺過線。而誤判之處在於,此一民調上升趨勢,其實是綠營傳統支持者從不表態到表態,蔡賴輔選並沒有撼動中立選民的不支持意願,即民調中不表態的選民,並不如民進黨如同往年期待的,多數支持民進黨,這次沈默選民大比例地投給國民黨。也就是,可能發生被這些會投民進黨的傳統選民在民調中表態給「振奮」,卻因此吃下糖衣毒藥,採取了更讓不表態中間選民不投民進黨的選戰策略─蔡賴成天下鄉。 況且,蔡賴下鄉的武器被「韓流之高雄又老又窮」鈍化了。 蔡賴下鄉,不然就是宣布將給的地方政策利多,不然就是宣傳已有的地方政策利多。然而在「韓流之高雄又老又窮」(它的師兄是柯文哲的減債神話)氣候下,這些利多很容易被轉向「灑錢、浪費、快要變苗栗和高雄了」,結果雙方耳語大戰下,得失難料。 半年前左右,民進黨政黨形象就開始輸給國民黨,蔡英文領導的政府和政黨,沒有意識到,真正決定勝敗的,是如何在政黨形象上和國民黨維持抗衡,那才是選戰的大局面。如果蔡賴能在中央的政府和政黨層次上,展開大開大闔的作戰,提昇政府和民進黨的信任度和滿意度,才能有效發揮助攻功能,也才能抵禦韓流或柯流。 蔡賴政府卻選擇離開自己的中央崗位,到地方去叫賣,失去中央牽制地方選局的制高點(例如在中央用政府專業角度肯定地方施政,效果也比到地方輔選場合佳),乃至激怒看不慣「只顧拼選舉」的選民,終於被反民進黨大浪潮一舉擊潰。 這種消極而缺乏企圖心,可在賴內閣改組看出來。社會的評價就是不忍卒睹的「大風吹」。選前幾月的內閣改組,就是在打形象戰,用人就是要有創意和突破性,結果是把內閣鬥雞這個位置換那個位置,比不改組還糟。話說回來,賴清德如果只是就他個人用人方便進行改組,就不要一次高調地換,讓社會產生期望後失望的鉅大落差,而是低調逐批一個一個調整。 這中間也有執行失敗的案例,就是準公共化幼托。這本來設想是一個大補帖政策,但落到林萬億的執行裡,搞砸了。高調宣傳後,一堆私立幼托不願加入,結果選舉中宣傳也不是、不宣傳也不是,因為不知道宣傳後,得罪未獲得補助的家長人數是否更多。 韓國瑜把對高雄的「又老又窮」延燒到全台,變成「經濟牌」,蔡賴政府更應該以中央政府的角度,進行政策辯護防禦,乃至積極創造政策議題,退則轉移韓流焦點,進則主導選戰。然而,蔡賴卻放任中央空城,跑到地方去幫忙提水桶滅火,渾然不覺這是一場森林大火。 再則,為了救新北、台北,民進黨在選戰中迷失了。 新北和台北,在盤面原本就屬於不可為而為之的區域,選戰進行中,也的確一路低迷。結果為了刺激選情,增加爆光率,姚文智和蘇貞昌大概成為民進黨內唯二,這半年來,一路打負面攻擊對手策略,在小事(或根據有限)上無限上綱酌磨,支持度雖然因此偶而跳動一下,但在全國範圍內,卻形成民進黨一路打負面選戰的印象,這對一個政黨形象已被逆轉的政黨來說,只會把自己玩死。只可惜民進黨中央,已無操控選戰溫度的能才,彷彿明知前無活路,卻只能閉著眼睛向前衝,放任著結果到來。 敗選中,林佳龍殊為可惜,我認為關鍵因素是他取消老人健保補助。柯文哲取消老人敬老金,聽說民調掉了十幾,敬老金還是政府發給,不發就是老人不爽。但健保補助不但金額更多,一年七千元,而且現在帳單寄來了,許多家庭是子女代繳,所以民怨是又大(錢更多)、又廣(老人和子女都不滿)。 以他政績不差還輸近二十萬票來看,即便沒有韓流,也難以過關吧。這和民進黨在一例一休修法中,把七天假砍掉有異曲同工之妙,對年輕打工族來說,七天假代表一年多七天加班費,卻因修法而一年少掉六、七千元,這種被剥奪的感受和財務損失是極其直接。事後諸葛來看,躁進害了林佳龍,如果他體貼一點,也許政府由補助700元降為一半350元之類,有改革的取向,也給市民緩衝的空間,更應加上綿密的政策說明,恐怕有不少選民在最近聽到盧秀燕宣傳車四處講「當選恢復老人健保補助」,才意會到原來那是市長可決定要不要補助的,也就是清楚地投射到「原來是林佳龍不給補助的」(有些市民未必會去追究或正確了解是哪個環節讓他們的補助不見,也許認為是法律規定或中央健保署決定之類)。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