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30 13:21:02瀏覽1212|回應1|推薦15 | |
文/怡克納米斯 2007/04/30 鳥人兄這篇文章,讓我想起過去社區的經驗。 「話虎爛」(畫虎爛也成)是一種創新的開始,本可以是一種集體思考下創意的揮發,但也容易鑄下集體思考的陷阱。一開始,社區營造應不是一種向外推展就是向內凝聚的功能性主張,嚴格來說,一樣米養百樣人,社區應該也是,而不是成塑一種「模式」然後一窩蜂的沿用(講難聽一點是抄襲)罷了,這樣一來社區的裡外面貌看起來都很熟悉,沒了特殊性。 我常說,文化本來就是要「消費」的,沒有消費的文化叫做「收藏品」,藏在某個人家的樓閣裡,誰會理會啊? 如果,社區營造是為了推展台灣本土社區意識與精神,島民的遺傳結果,這大概會走入死胡同,留下來的還是口水與政治,因為本土意識與精神,被操弄的結果就是抗爭而已,至於抗爭的是什麼?誰能論說一二呢? 圖:加拿大溫哥華島茜美娜斯小鎮壁畫 如果,社區營造的初衷是為了向外推展和向內凝聚,就應像加拿大茜美娜斯小鎮一樣,或者是希望鎮一樣,讓人驚豔,又感動不已。 文化本來就是一種商品,商品本來就是要消費,理當就是資本主義,誰理這些社會主義啊。 很多社區營造學者喜歡去看日本的社區營造經驗,試問,日本是社會主義國家嗎?不,是資本主義國家,但,日本就是可以把社區營造變成是一種文化消費的經濟,躲在理論窠臼裡的社造大老,為何還不覺醒呢?還是深怕戳破了許久以來的漫天大謊呢? 沒了文化消費,就沒經濟,沒了經濟,誰來投資啊...請大老們腦袋裡裝進「經濟」,想過社區「收入」在哪之後,再來議投資吧!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