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價值之死
2006/08/23 20:39:48瀏覽975|回應0|推薦4
價值之死
鍾文榮


家企業之所以可以經營的成功,或者變成一種典範,很多時候其實是彰顯員工自己本身的價值,形塑一種企業文化。但是大部分企業經理人一談到價值
(Value)和成本(Cost)時,經理人反而容易捉襟見肘,亂了方寸的也有,搞不清楚的大有人在,急呼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自以為搞清楚了,卻偏偏落入
可怕的迷思。

面對這種議題,價值所代表的意涵是「員工自身的價值」、「員工認為企業的價值」與「外界認為企業本身的價值」,價值所代表的
意涵相當廣闊,也非常複雜,而若要精細解析與分割,不是很難做到,而是根本作不到。而對於「成本」所代表的意涵,尤其是薪資成本,由於相當容易量化,要解
析與分割,反而相當容易。也就因為太容易了,經理人很容易就將成本與績效產生連結,或者彼此作為解釋。

關於薪資的迷思,美國史丹福學院傑
夫瑞‧菲佛(Jeffery
Pfeffer)在1998年5月的哈佛企管評論曾經提出對於薪資的六大迷思,他認為一般企業經理人對於薪資的錯誤觀念簡直相當頑固,而所造成的頑固觀念
有很多是企管顧問所導致的。而這六大迷思,很明顯的就是一般經理人容易犯下的嚴重錯誤:

迷思一:勞動薪資與勞動成本一樣。
迷思二:削減勞動薪資可以降低勞動成本。
迷思三:勞動成本占勞動成本的相當比例。
迷思四:降低勞動成本可以創造競爭優勢。
迷思五:個別獎勵可以改善員工表現。
迷思六:員工工作目的是為了錢。


下,經理人只要犯下迷思一的錯誤,很容易地就會犯下其他五項迷思,這好像是一種詛咒般如影隨形。其實為何會如影隨形,也就主要是財務報表的問題。員工薪資
本來就是成本項的一個子項,薪資成本提高與降低,對於公司營運的淨利當然有影響。若片面從這項數據看來,很容易就會變成降低薪資可以降低公司開銷,提高盈
餘。從績效來看,在經理人過度假定其他外在條件不變的狀況之下,薪資項目是最容易也是普遍操縱的對象,這種心態就像是「給不給隨我,做不做隨你!」降低薪
資成本,無疑可以提升績效!

如果對薪資成本與勞動成本稍做解釋的話,其實這兩項的關連性有一項橋樑叫做邊際生產力,這個和員工的價值相當
有關係。因為這項變數不容易計算出來,所以也普遍會被忽略,結果就是大家的邊際生產力都是均一的。其實薪資成本是勞工得到的總薪資,若除以工作時間則是單
位工時成本,但是計算勞動成本則必須考量生產力的變數。

傑夫瑞‧菲佛的解釋如下,勞工薪資與勞動成本根本不一樣,不可混為一談,而降低勞
工薪資反而導致勞動成本劇升。對於勞動成本而言,其實只是佔了總成本的一些比例,更何況還沒有計入隱性成本。而降低勞動成本根本無益於提高企業競爭優勢,
反而降低競爭優勢,提高個別薪資反而損及團對績效表現。最重要的,員工不完全是為了錢而工作。

一家公司向來是採取低薪資模式來雇用員工,
員工流動率極高,原因無他。當員工認為他的市場價值高於其應得薪資的時候,市場價值就是他的機會成本,員工很容易就會異動。員工一異動又重複開啟任用與教
育訓練作業,至始至終人力單位一直重複相同的作業程序。由於人員異動頻繁,客戶服務本墊高,客戶流失率居高不下,加上品質無法控管,公司經營更是雪上加
霜。公司經營者一直深信財務報表上薪資成本項上的減少,顯性成本降了一些,但是隱性成本卻提高太多,但是卻找不出為何營運狀況不佳的原因,而競爭優勢為何
每下愈況,連顧問也找不出理由解釋。

邇來,開始有一些企業重視員工的價值問題,視員工為公司的「資源」與「資產」,以往的人事單位就改名
為「人力資源單位」,這種方式到底成不成效果,就看一家公司是否看重員工的價值還是成本。若還是以成本為上,擺明不就是換湯不換藥,新瓶裝舊酒,當成本躍
上檯面,就是價值之死成為一種詛咒了!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igcrab&aid=413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