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人經濟學」是什麼?:經濟學的購物觀
2007/06/05 11:07:24瀏覽2359|回應2|推薦9

巷子口經濟學試讀版

文/鍾文榮 2007.06.05

經濟學到底是什麼?你可以看見生活上很多打著經濟學口號的商品、書籍和招牌,儼然經濟學變成是一種「口號」,但我相信老闆們不是很清楚為何要高舉「經濟學」當口號,當宣傳。

我有看過「小氣經濟」、「美學經濟」、「口袋經濟」、「女人經濟」、「男人經濟」等諸如此類的口號,但這些名詞在我過去所學的經濟學裡,真的沒有見過。我從大一開始就是念經濟學原理、個體經濟、總體經濟,一路唸到國際經濟畢了業,領了張很像一回事的畢業證書,但總感腦袋空空如也,到底經濟學在學什麼?經濟學又是什麼?會不會只剩下口號而已呢?

很多人都誤解經濟學的本質,也不是很瞭解經濟學到底是什麼,但是可以隨處可見經濟學的口號到處被張揚著,至於為何打著經濟學的口號,恐怕不得而知,興許,這會比較有學問吧?至於打著經濟學的口號會不會比較也學問,這不得而知,但我覺得有一件事很奇怪,怎沒出現社會科學裡其他的學門當口號,如政治學、社會學呢?很顯然地,不是因為打著經濟學的口號就比較有學問,而是普遍誤解了經濟學的本質與內容,關於這點,就得為經濟學打抱不平,說上幾句話。

對經濟學最首先的誤解就是「小氣」。

經濟學打從什麼時候開始和「小氣」扯上關係了呢?我試圖去Google找答案,可惜的很,遺憾的是找不出有什麼關連性可期,但是,我首先得先澄清一件事,經濟學「絕對」不是教你如何小氣的一門學問!要是我發現,我大半時間都在研究如何小氣的話,看起來我會「龜毛」很多,一毛不拔,但顯然我還是有點慷慨,這證明了我不是小氣,而經濟學也不是一門「小氣科學」。

我試圖去問問我那位好朋友怡克納米斯,到底經濟學是不是一門「小氣學問」呢?但是他的回應讓我覺得很尷尬:「經濟人是理性的,是追求效用極大的!」,這句話我已經不只聽了數百次,但這是理論嗎?

既然他這樣講了,至少要知道經濟學所學何事嘛?「經」世「濟」民嗎?一點也不是,這太遙遠了,貫穿經濟學大概只講一件事「選擇」而已,這樣一來會不會就拆穿經濟學的西洋鏡?那可不會,光是選擇這件事,說簡單可以很簡單,說複雜也可以很複雜。

有一天我路過住家附近的7-11,我習慣偶爾進去看看最近的商業期刊有沒有感興趣的商業報導,如果有的話我會選擇用零售而不會用訂閱的方式來處理。但怎麼評估零售比較好還是訂閱比較好呢?這時我才想起來怡克納米斯說的「效用極大」,在效用極大的前提之下,我當然追求的是成本最小,於是乎,我的決策就是,如果要買雜誌的話,我的效用極大原則是「費用最低」,至於怎麼評估,簡單來說就是用錢來比較!

闢如說,雜誌社的說法是一本週刊零售賣99元,一年52期的費用是5,148元,訂閱一年3,950元,可以省1,198元。

怎麼證明訂閱一年真的「比較便宜」呢?我們用經濟學裡最常用的「現值[1]」觀念來比較。

決策一:用零售購買一年期的週刊。

決策二:用訂閱方式購買一年期週刊。

各位可能會以為決策一是最佳方案,就是雜誌社所講的5,148元嗎?

其實不是!

Excel的試算表就可以用現值的觀念計算出現值為多少,正因為週刊是每週花99元購買的,從今天起算,每週所花的99元折算回今天,價值每週都會不一樣,所以照道理講現值應該會小於5,148元才對。在計算現值之前,還需要一項資料就是「折現率」,這這個例子裡就是「利率」,也就是我的機會成本(如果不訂閱雜誌,當然可以把這筆錢存到郵局生利息),採用郵局公告一年期的定存利率除以週數(52) 之後,得到的就是名目週利率。

假設目前郵局公告的一年期定存利率是2.2%,根據 Excel試算的結果是5,093元,所以還是大於雜誌社所定的3,950元優惠價,我的決策應該是採用訂閱一年期比較划算,可以幫我節省1,143元,有時雜誌社還有加送贈品,當然效用更是極大了。

這樣的比較方法是假設這本雜誌對我而言是有用的,這樣的比較基礎才會有意義,要是這本雜誌只是選擇性閱讀的話,答案就不一定了,可能最好的方式是採用零售。在上面這個例子裡,我省了1,143元,等於是免費看了11期的雜誌,簡單來說,要是我是隨機買雜誌,超過41(52-11)以上我就不划算了。要是加上贈品呢?假設贈品價值2,500元,算起來我省了3,643元,等於我可以免費看36期,也就是說我只要零售買超過16(52-36)以上的話,我就不划算了嗎?這樣隨便買起來,一年也超過16期!

「那是一種障眼法!」怡克納米斯說出他的看法。

怡克納米斯顯然不是很同意我的計算方法,他認為我後面有贈品的算法是錯的,那是雜誌社的一種「障眼法」,目的就是要讓零售的讀者有點失衡的感覺,讓讀者傾向於訂閱一年!

「贈品就是贈品,不能拿來當成是比較基準折抵費用!」這是他的說法。很顯然地,我忘了贈品不是雜誌,也不是現金,除非我能把贈品拿去拍賣網賣掉折算現金,否則,我犯了一個相當嚴重的錯誤。

說到這,經濟學的確是一種讓我追求效用極大的一門學問,但是,絕對和小氣扯不上任何干係!但總有人把經濟學操弄成「小氣」和「便宜」的代名詞!

有一次我在便利商店瞥見門口上「兩人經濟學」的標語高高掛著,說也奇怪,我念了那麼多年的經濟學,怎沒看過有這一招叫做「兩人經濟學」?但朋友說話了,所謂的兩人經濟學,就是買第一件沒打折,買第二件才有折扣,就是買愈多愈便宜嘛!

買愈多愈便宜,這和經濟學哪裡有關?當然有關啊,打從大一進經濟系教授們就開始講「買愈多愈便宜」的經濟理論。但是呢,學術嘛,不會太白話,講的太白話,就失了學術的神秘感,所以說,買愈多愈便宜的理論,那時候講的是「需求[2]」與「需求法則[3]」。

「需求」與「需求法則」這句話大概每個字都看懂,但到底在講什麼,大概只有經濟系本科生看得懂,外行人總是霧裡看花,愈看愈花。其實呢,講白話一點就是東西是買愈多「想要」愈便宜而已,這只是經濟學教科書在故做神秘而已。

買愈多「想要」愈便宜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經濟學只是把這種狀況加以分析與瞭解而已罷了,其實不用太故做神秘。

舉例來說,你可能願意花10元買一支冰棒,但是你不太可能會花1,000元買100支冰棒,你覺得應該便宜一些,至於便宜多少,那得看雜貨店的態度決定。換句話說,便利商店願意用10元一支冰棒的價格賣給你,同樣地,他可能不會用1,000 元的價格,賣你100支冰棒,他應該會賣你1,000元低一點。

為什麼呢?因為一次買100支冰棒的機會對雜貨店而言是少有,所以說他寧可每支都少賺一點,也許少賺1元,也許是0.5元,這樣一來100支的售價會介於900元到950元之間。於是乎100支冰棒的售價從900元到950元都有可能,就看你願不願意接受,要你願意接受900元的價格,你心中一定會盤算賺了100元,等於1支冰棒打了9折,你用9元就買到了。

所以說,不是自有經濟學之後才有買愈多愈便宜的道理,至少經濟學還沒普及到巷子口,成為一種生活學問,而是經濟學會去分析買愈多愈便宜這種現象,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樣看起來,兩人經濟學還不是行銷花招而已,就是買第二件便宜一些罷了!問題來了,這干經濟學底事?我只能說你買第二件商品時效用高一點,消費者剩餘高一點,如此而已,那搞什麼「兩人經濟學」呢?實在是有點故弄玄虛!

這陣子,很流行XX經濟學的口號,你可以隨便看到一大堆打著經濟學到處招搖的廣告,連書名都有,我不敢說是「撞騙」,其實這些內容壓根和經濟學無關哩,大概可以說是「招搖」而已。興許搭個經濟學的便車,可以讓書大賣或者是熱賣!但是,可別忘了,會買經濟學原理這本書的人,我敢說大概都是上經濟學這門課的學生,絕對不會有人興致到要去買一本經濟學原理的書來看。這道理很簡單,要是經濟學原理一般人都可以當作是工具書或者是閒書來看的話,這樣一來,大概所有在大學裡教經濟學的教授都會失業,經濟學會在大學課堂裡消失,而且也不會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出現。

我朋友最喜歡問我一件事,既然是念經濟的,說說明年的經濟情況預測吧,也爆一下股市明牌啊!我只能苦笑說,前面那檔子事,請你去問中經院和主計處,因為他們沒付錢請我寫,很抱歉我不知道,如果你願意花錢請我寫,我會很樂意,既然你不付錢,我也只能說不知道。後面那件事更好笑,要是我知道哪支明牌會爆,我早去買了,我還會告訴你嗎?



[1] 所謂的「現值」就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現金流量,折現為當今的價值(用金錢衡量)。在現值的觀點裡,今天一塊錢的價值會高於明天一塊錢的價值,這中間的差異就是折現率。

[2] 「需求」指的是商品價格和需求量之間的關係,而所謂「需求量」指的是對應一種價格下,在一定期間之內消費者願意而且能夠購買商品的數量。

[3] 所謂的需求法則指的是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物品的需求量與價格之間成反向變動的關係。


作者發表華人世界第一本虛擬貨幣專書—發現虛擬貨幣藏寶圖,由台灣金融研訓院出版。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igcrab&aid=1005468

 回應文章

怡克納米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to
2007/06/05 13:10

「贈品就是贈品,不能拿來當成是比較基準折抵費用!」這是他的說法。很顯然地,我忘了贈品不是雜誌,也不是現金,除非我能把贈品拿去拍賣網賣掉折算現金,否則,我犯了一個相當嚴重的錯誤。

上面這句話其實是有根據的,也就是說我們比較「現值」時用的是「金錢」來比較,然贈品不是現金時,當然不能比較了,除非把贈品換成「現金」才可以,但換成現金是事後的行為,而且要「保證」可以換現金。

贈品的確可以提高效用,那是當你採取訂閱時,你的「效用」提高了,就像我要去買零售雜誌,有贈品的話當然會提高我的效用,感覺是「超值」,也就是說你用比較低的價錢的比較貴的商品啦,但此時你的決策是「買」或者是「不買」而已,不買,你沒有「損失」喔,買了只是你的效用提高了而已。



J教授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也是為了投資
2007/06/05 12:11

我是為了投資,才想要看經濟學的,至少可以解決一些經濟流動的趨勢。

另外這篇文章有提到買雜誌送贈品,贈品應該還是可以列在整體的價值之內,以我個人為例,再購買時,還是會考量贈品的價值。因為,贈品雖然不是雜誌,不是現金,但還是有其價值。例如拍賣可以換錢,不拍賣也可以利用。

如同法律的慰撫金,雖然不是實質上的金錢、財物損害,但是精神上的損害,還是必須加以補償。

所以,小弟對於這個部分有些不太理解,尚祈補充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