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聖戰記光蛇王 ELNA SAGA (三)
2005/08/15 11:07:48瀏覽780|回應0|推薦0

聖戰記光蛇王 ELNA SAGA (三)

當艾爾娜及沙魯費趕至亞瑟茲時,才發現為時已晚。
亞瑟茲在狂戰士的恐怖下,王已被殺,城己全毀,國家已經滅亡了。
於是兩人前往亞瑟茲王妃母國的城堡。
艾爾娜因一些事得到了聖盾。
由於三大國之一的亞瑟茲已滅,戰場勢畢轉至另一大國-古德蘭特,
然而此時,艾爾娜卻一個人獨自出發。
艾爾娜認為,由於魔獸即將甦醒,魔風侵略人們的土地,慢慢將世界逼入滅亡,
才使得人們因為不安、土地及生存,而發生戰爭,
想要停止戰爭,應該將其根源「魔獸」除掉。

這一段的對話我很喜歡^^
艾爾娜:「人類,為什麼會懷疑他人,憎恨他人呢?」
毆雷布(沙魯費手下的將軍):「什麼?」
艾爾娜:「是因為」「恐懼吧?」
「因為內心一直認為像土地或物品...還有自己心儀的人,是自己的所有物,所以害怕被奪走...」
「這個世界是由神的麼法編織而成。所以這世界的任何世物都不是專屬於任何一個人的。」
毆雷希:「公主?」
艾爾娜:「在我心中,曾經有像融化了的黑鉛造成的漩渦那般沈重的情感。」
「我......在戰場上,也曾經想過要殺人。」
「以前我從來沒有這種感覺,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會有爭亂。但是現在...」
毆雷布:「公主!不管是誰都一樣!無論是誰都會有憎恨之類的情感!」
艾爾娜:「那麼到頭來,這個世上是不可能杜絕戰爭的...」
「人們從所有憎恨中被解放的日子會到來嗎...」
毆雷布:「像小的這麼愚昧的人...」
艾爾娜:「世界急著步入滅,人們沒有成長的時間。」
「我...想向神要一些緩和的時間。」
(中略)
艾爾娜:「沒錯!在這個世界上,如困有人可以打倒魔獸的話,那世界就得救了。但是,從來沒有一個人這麼想過...」
「昨晚我得到了神聖之盾。有了進入魔境的方法,而且如果順利的話......」
「人類的土地將大為開闊,為爭奪領土的戰爭將會消失。直到人們再度充滿這個世界。」


嗯~故事敘述到這邊,剩下想看自己弄來看吧=_=+
說真的,勇者打倒魔獸的故事那麼多,我從來沒看過把打倒怪獸的目的設定的這麼有趣的作品!

嗯~反正捏他就捏到底吧^^~!
談一下最後一話的內容,最後魔獸和艾爾娜最對戰的最後,
艾爾娜朝魔獸的心臟逼進時,魔獸說的兩段話:

「別過來!別再靠近了!」
「我明明被你們稱作萬物之母...在很早以,眾神在我的胎,製造出有生命。」
「就像為點燃街上的燈而燃燒的爐火,眾神所有的光榮,原本都是與我同在...」
「可是......」
「因為我多次的魯莽而闖下的禍,使得全土都被魔法汙染,眾神也因此離開了天空...而我則是被捨棄了。」
「好悲哀啊...我好悲傷啊!」

還有最後魔獸和艾爾娜的對話:
魔獸:「不!不是我的錯。不是我的錯!」
「我並非為了毀滅世界才不斷吐出魔風!」
「是因為我壞了!我會壞掉是誰害的?難道不是造物的神嗎?」
「人類也是一樣,為何會不完整?為何會不停地戰爭?為何會如此愚蠢?」
「妳有見過神嗎?」
「妳曾見過,被戰爭波及的無罪的農夫,有神仙特地下凡來拯救他嗎?」
「或是幼小孩子快病死時,神下凡來救他?」
「應該出現的奇蹟,己經不會再出現了。」
「所以,正義會枯,人會變愚蠢,都是神離去所害的,其實你們也是被遺棄的一群。」
「別擔心,我會再重新製造出一個世界。一個會有奇蹟出現的理想世界。」
「如何?我可以只讓妳一個人留在這個世界上。」

艾爾娜:「不是的!不是那樣的!就算神已經不再降臨凡間!」
「人類雖然有許多的煩惱,但還是會努力活下去!這就是我所看到的!」
「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我覺得我們並沒有被遺棄,因為我們被授於煩惱的能力!」
「地上的萬物已不再屬於神,也不屬於萬有之母,」
「我們要跨越一直不斷在憎恨神的你,邁向我們新的大地!」

這一段最令我玩味的兩點,一個是:神,萬有之母的魔獸,人類,過去的勇者等等;
其實這算是十分完整且科幻的設定,卻和整個中古世紀幻想性的作品完美的連結在一起!
這裡不但讓第一部讀者回味無窮的地方,也成了數年後第二部的伏筆。

另一點是艾爾娜的想法。故事最後有提到,艾爾娜在最後居然在下手前躊躇了一下......
現在想想,實在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雙方都是為了「生存」和「理想」而做下這些事。
不過在這可以看出艾爾娜超凡之處,如同每個故事一如往常的,她拒絕了魔獸的邀約,
但卻很明顯地看出,她堅持的是「自身的理想」,但背負的卻是「全人類的生存」,
這和其他勇者故事相比,艾爾娜更能感覺到其神聖氣質的理由,並且同時帶了人的氣質。
故事中,艾爾娜這名勇者,是讓神聖和凡人的氣質並存的。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ickdoemiri&aid=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