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30 06:24:53瀏覽2772|回應20|推薦8 | |
上次無心插柳,把一篇回覆他人關於簡體字文章的回文張貼在自己的部落格,未料被聯合新聞網編輯選用,進而引發熱烈迴響。因此我想再次談談漢字簡化的過程,與我個人對此議題的想法*。
許多人認為簡體字是中共發明的。然而中國近代的漢字簡化是從五四運動時就展開了。當時是由錢玄同等學者發起,經國民政府認同後進行。1935年六月,錢玄同編成《簡體字譜》,收字兩千三百多個,教育部選用其中的324字做為首批推行的簡體字。但不到半年旋即通令暫緩推行。這批字當中有223 個被保留並沿用於後來中共發佈的《簡化字總表》。 國民政府遷至台灣之後,也曾經以此為本公布過一些以中國傳統行書或草書為基礎的簡體字,然而推行不久之後也中止了。基本上國民政府的簡化字推動比較軟性。 至於中國大陸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就開始設立專責機構研究漢字簡化,由周恩來領導文字改革委員會積極進行,希望藉由漢字簡化推動掃除文盲,讓更多基層大眾能認識一般用字。1956年一月公佈了首批簡化字515個,簡化偏旁54個;後來以此為基礎,於1964年推出《簡化字總表》,總共2235個簡化字,占常用字(約3500個)的一半以上。 這些簡化字有些是回頭使用筆劃較少的古字(從先秦以降到民國初年的字都有),或將書法中的草書、行書予以楷書化;也有些是民間原本就有的簡筆字(也就是我們口語說的草字)。另外也包含一些全新的新造字,如中共建國前就在各解放區推行的「解放字」。而除了個別字的簡化之外,也以類似方法進行部首的簡化,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另外,中共當局也進行異體字的整理,以「從俗」與「從簡」原則,將意義相同或近似的異體字規範化也就是加以取捨,或者直接將發音相似的幾個字併用一字。例如用「乃」廢「迺」、用「考」廢「攷」、用「游」廢「遊」、用「干」廢「幹」、「乾」等等,希望藉此減少常用字總量,便於基層民眾學習。(其實各界對簡化字的爭議多半源於此點,而不是字形的簡化。) 簡化字自然有其利弊得失。個人認為簡化字的具體優點如下: 1.減少筆畫數目,利於書寫。《簡化字總表》總共收簡化字2235個,平均每字10.3畫;被取代的繁體字平均每字則多達16畫。 2.提高了閱讀清晰度。許多原本筆畫繁複的字如 「亂」、「鬱」、「龜」等,簡化後不但筆畫減少許多,整體結構也更加簡明清晰,利於快速閱讀辨認。 3.減少了通用漢字的字數。簡化字有部分是採用同音替代的方法,用筆畫較簡單的同音字取代筆畫較複雜的字,如「谷」代替「鼓」、「后」代替「後」等。減少了102個繁體字。 4.部分簡化字的表音比較準確,聲符的發音與現代漢語相符合,利於初學者學習。 簡化字的缺點則有: 1.部份簡化字的偏旁和理據系統改變,使得繁體字與簡化字的對照關係變得複雜且缺少規律。例如有些原本部首偏旁相同的字在簡化後分屬不同偏旁令人容易產生混淆;還有些取字於草書的楷化字,無法納入六書的理據系統,字形寫法也難以用口語描述。 2.部分同音替代字合併簡化過度,容易造成表意模糊。如「不干」可能是「不幹」也可能是「不乾」,「下面」可能是指「下方」或「下麵條」。尤其是利用電腦程式自動轉換繁簡字形時,由於電腦無法根據上下文辨識原義,因此往往會出現錯誤,例如「太后」變成「太後」;「窗明几淨」變成「窗明幾淨」等等。這對於完全沒有繁體字根柢的人來說,會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3.部份簡化字由於音符的字形簡化而削弱了表音功能。相較於前述優點第4項,削弱音符表音功能的字數,比起增強者要來得多。 平心而論,漢字簡化在歷史上並非首次出現,有其歷史脈絡、時代背景與現實需要,但是由於中共政府從1950年代開始推行的這一波漢字簡化相對而言規模較大、(相較於自然演進)歷時較短,且對於不同地區,如港台及海外華人來說又摻雜了政治情感在內,因此引起爭議也可以說是必然的現象;而簡化字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於全球,卻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其利弊得失更應該以客觀的角度來審視。對於適當的簡化當然可繼續採行,至於不適當的簡化,各方面更應該捐棄立場成見,逐一討論修改。此外以筆者之見,目前仍有很多漢字其實也還可以考慮簡化,但必須謹慎為之。 此外,中文電腦的發展與普及也必須列入考慮,除了考量國際通用的幾種字碼必須能適當地表現簡化字形,並且能整合以利不同系統間的呈現判讀之外,由於設計與建構電腦字庫的工作人員並非全是漢字專業人士(尤其坊間有很多字形軟件開發是由電腦程式專業人士擔綱),字形也好,發音也好,都未必全然正確,但卻有愈來愈多使用者把電腦字庫當成字典,學習發音或字形都以電腦為準,這也是未來漢語教育界必須重視的問題之一。 最後,前述的繁簡字形轉換問題,也需要不同地區的華人屏除成見,通力合作,建立符合最大多數華人需要的字庫與詞彙庫,才能將漢字完全整合,便於迎向全世界。 *本篇部分引自筆者於2008年,於美國加州參與研習廣州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所開設之對外漢語教學碩士班課程討論作業。另有部分內容係參考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周健教授所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之《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 再次強調:這是筆者自己的所見所思,歡迎大家以理性平和方式參與討論。若您實在覺得跟筆者看法天差地別,且主因是在意識形態或政治因素,也完全無需同意筆者看法,就當沒看到這篇即可。畢竟人人都有思想自由。但也請尊重本版版主的言論自由,若以謾罵方式留言,筆者歉難回應並將視情況刪除之。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