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21 23:05:10瀏覽1995|回應0|推薦2 | ||||||||||||||||||||||
唐朝 《禮賓圖》高187公分、橫342公分,於陝西唐朝李賢墓的壁畫所呈現 如上圖所繪,左起3人皆為唐代負責迎送賓客的鴻臚寺官員、第4人為東羅馬帝國使節、第5人為高麗或日本使節,而第6人則為唐所屬少數民族使節。
個人在撰寫專書的一開始,都會先將典故沿革加以論述與介紹,如此才能完整成一系統,然而,資料上的蒐集絕大多數都是史籍文字的敘述,對於「禮賓」的歷史研究不算多,而似乎也尚未成為顯學,作者本人對禮儀禮賓的研究至今,資料也都是文字典章,近日偶然發現一幅「唐朝禮賓圖」,畫中唐朝「鴻臚寺」禮賓官禮待賓客引導前進的描繪栩栩如生,令人似乎親眼見證了一千三百年前,四方前來朝晉的大唐盛世。 根據考證,在唐朝李賢(章懷太子,654~684)墓中的墓道東西壁,各繪有一幅禮賓圖,上圖為東壁的一幅,畫中以鴻臚寺官員為前導,根據所著服裝配飾語顏色,判斷應為四品或五品官,正引導後方3位外國或國內少數民族的使節,人物的外貌、表情與服飾都清楚的描繪,而且禮賓官與使節位置,賓主分明,行進有次,從繪畫藝術體現了唐代藝術家在刻畫人物的不同身份和內在特徵方面具有了高超的水平,更深入能以視覺考證唐代的禮賓制度與表現。 中國古代的「禮賓司」:鴻臚寺 鴻臚寺是中國歷史上的官署名,為「九寺」(可視為王朝政府的9大部門)之一(延伸補充請見附註)。掌管朝會與國家宴會專司贊導儀制的機構。秦稱「典客」,漢朝改爲「大行令」,漢武帝時又改稱「大鴻臚」,東漢後襄禮儀。南朝梁始以官署爲「鴻臚寺」,主官爲「鴻臚卿」;北齊時代設至「卿」與「少卿」各一人;隋朝時一度廢併入太常,西元593年時恢復設立。在有唐一代,掌管賓客及凶儀之事,領「典客」、「司儀」二署。宋朝時續行設置,而在南宋時期併入禮部。金、元不設,而明、清代又恢復設置。明朝分「司儀」及「司賓」二署,舉凡朝會、賓客、吉凶儀禮皆為其所管。清朝不分署,主司禮儀,另有管理寺事大臣,由禮部滿洲尚書兼任。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一度併入禮部,而後又恢復,光緒三十二年再次並歸禮部。
延伸補充: 九卿九寺
《周禮·考工記·匠人》:“外有九室,九卿居焉。”鄭玄注:“六卿三孤爲九卿,三孤佐三公論道,六卿治六官之屬。”曆代多設九卿。周以少師、少傅、少保、塚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爲九卿。秦以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爲九卿。漢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司農、少府爲九寺大卿(即九卿)。以後各朝的名稱、司職略有不同。 以下為清朝時的「九卿九寺」(左右為對應,作者整理製表):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