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25 16:58:13瀏覽1012|回應3|推薦7 | |
十二年義務教育的目的在提升下一代教育水平,立意是良好的。卻引起考選制度及明星高中存廢問題之爭議。 在台灣這樣人口密集,及華人社會重視子女教育的價值觀下,升學競爭是無法避免的事。如美國沒有聯考,但華人(台灣人、香港人、中國人)到了矽谷,還是要選擇「庫比蒂諾」等明星中學的學區居住就讀,造成這些學區房價高漲,成為富人生活圈。經濟條件更佳的則去唸私立貴族名校,形成明顯的貧富差距。這樣會比聯考制度公平嗎? 台灣聯考制度雖有諸多缺點,卻是數十年來大家公認台灣相對公平的制度。許多窮苦子弟透過苦讀,通過聯考公平競爭,得以進入一流高中,一流大學,甚至進一步深造成為社會頂尖人才,在各行各業展露頭角,改變自身及家庭的社經地位。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台灣無產階級翻身及階層移動靠聯考制度打破社會階級、政治背景及財富差距。 要打破明星高中的迷思,不是縮減明星高中,而是重點發展更多明星高中。如桃園的武陵高中、台北市的麗山高中、中崙高中等,雖不及建中、北一女,但已超越多所傳統明星高中。 即使打破明星高中,但進大學還是會有競爭。台灣台、清、交、成、政大等名校,將來的入學難道也要用抽籤或社區分發嗎? 減少升學壓力已有多元入學方案。但考試及學業成績排序制度不能全面廢除,菁英制度也有其存在必要。讓少數(20%以下)的資優生藉著相對公平的比序制度進入明星高中,接受進階教育,培養社會頂尖研發及管理領導人才。美國沒有聯考制度,但進大學及研究所也要考SAT、GRE、GMAT等;要進常春藤、史坦福等名校,考試成績都要很高。 每個人的資質、性向各有不同,社會也應有「行行出狀元」的認知,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唸書,當知識菁英。大部份一般素質學生可藉多元入學方案進入社區高中、普通大學,取得一技之長,在政府、企業機構服務。少數有特殊興趣者可選擇到餐飲學校學當廚師;念服裝系當服裝設計師;就讀科技大學或專門職業學校當技術人員;阿基師、吳寶春、吳紀剛等人的成就皆不遜於博、碩士生。 不是每個學生都有升學壓力,有些考滿級分,能唸書的孩子,不用進補習班,平日學才藝、看課外讀物、週日上教堂,仍然輕鬆考試名列前茅。不能為顧慮沒有唸書天份的學生,而讓所有孩子都靠運氣抽籤或遷學區而進入所謂的「明星高中」。 進入高中後,學生素質程度差距愈來愈明顯。若強求程度懸殊的學生混合編在同校、同班,必然影響教學品質。這種假平等,將拉低台灣中學生教育程度。最後更將促成台灣私立教育愈發達。是容許菁英教育好呢?還是發展貴族教育合宜呢?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