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兩撥千金的壓力管理
2009/01/11 12:04:55瀏覽1015|回應0|推薦9

  目前整個社會變遷,人的工作壓力很大,翻開報紙,每天都可讀到自殺新聞。從究竟宇宙真理來講,自殺並未解決問題,自殺等於轉換到另外一個時空,到那裡還是要重新面對問題,就像讀大學,學分還未修足,換到另外一個學校,還是要繼續補修學分。

  生而為人,每一個人都有壓力,都得面對壓力,今天向各位介紹「壓力管理」,並不代表我就沒有壓力,而是遇到壓力時,能夠通盤的,以宏觀的心來面對。上班族有壓力,沒上班的家庭主婦也有壓力!

  有個少婦因丈夫不務正業,沉迷賽鴿,屢勸無效,她買了一罐「可樂」,強灌兩個幼子後自己也飲藥自殺,她這種以死來勸諫丈夫的行徑,真能遏止丈夫賽鴿的賭博行為嗎?也許能阻止一時,卻無法斷除,時日一久,習氣一來,他依然重施故計!   

個人壓力之源

  人當然要有理想,但是,理想必須考慮到自己的立足點及所擁有的資源,以競選總統來講,想當總統是個理想,但理想也得考慮現實情況。現代人受價值觀扭曲,或受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影響,往往從微觀及生活的物質面去考慮自己的理想,使人一進公司就立志要當局長或總經理。有理想固然沒錯,但一個部門只有一位局長,一個公司也只有一個總經理,若人人都想那唯一的寶座,只有拼命超越,向不可能挑戰了!台灣有首歌「愛拼才會贏」,真的拼了就會贏嗎?所以儒家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得」,禪宗也講「明心見性」,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學佛見性並不是增加了什麼,這在心經裡也講得清清楚楚──「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成佛與凡夫沒什麼差別,不同的是轉化──從凡夫轉化成聖者而己。而在未轉化之前,我們的佛性並沒減少。

  學佛沒有速成,學佛是點點滴滴透過每天修行,學佛知見要清楚正確,依正見修行,日久必能證到果位,也就是漸修行果。學佛是精進而非超越,不管在家裡或在公司,若以超越的精神,麻煩隨之而至,精進是審視自己今天是否比昨天精進一點,是否比昨天慈悲一些,智慧是否比昨天開發出來一些。而超越是一種和外人的競賽。

  現今社會強調垂直發展,事實上,我們應該重視水平發展,人對社會的貢獻,不只是垂直發展而已,對社會、對家庭,對所加入的社團,都可以做出很好的貢獻。因此,如何從理想和現實的落差中,找到均衡點是很重要的,落差太大就會造成挫折感,煩惱往往是自己找來的,因而有這麼一句話──庸人自擾!

  現在報章常有「瘦身」計劃的廣告,許多愛美族為了保持「魔鬼身材」,寧可挨餓上健身院,花大把鈔票。其實上了年紀適當的體態豐滿又有何不可﹖為什麼五十歲的婦女,要擁有廿歲的少女身材﹖注意健康適時運動是必要的,但不一定要刻意去忍饑花大錢,塑造最佳女主角的身材,這樣就得付出慘重代價!把花在「塑造」的時間用來禮佛,把大把鈔票用來布施豈不更好!這豈不是「一兼二顧」,「摸蛤兼洗褲」!拜佛啟發自己的佛性,運動又能達到最佳的體能狀態!

  為了防皺,不但女人想盡辦法除皺,連男人也一樣愛美,百貨公司陳列的皮膚保養品,真是琳琅滿目,叫人眼花撩亂!師父們每天誦經持咒,個個容光煥發,精神飽滿!

  

自律甚嚴之完美主義者

  一般而言,自我要求非常嚴格的人,其辦事能力也很強,不但不容許自己有一點點的小差錯,也不容許周圍的人有任何閃失,這樣不但自己辛苦,連帶的,他的上司或下屬甚至家眷都跟著苦。其實缺陷也是一種美,事情圓滿到極點就會缺,你看月亮圓滿後就開始缺。佛教講的因緣所生法就是這樣,緣聚則成,緣散則滅。要圓,當然要具備種種的條件,如果已經全力投入,問心無愧,若還有點缺陷,又有何法呢﹖以這場演講為例,講堂早在數天前就通知我,今天清晨還來電提醒,講堂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若我臨時肚子痛或無常到來「掛」了,你們還要怪講堂嗎﹖無常一到兩腳一伸,隨時都要準備迎接啊!若能突破生死觀,從死的角度來看生命,怎麼會有壓力呢?

  完美主義者較易得心臟冠狀動脈疾病,即心肌梗塞,這種症狀縱使醫好了,也會復發,因此不能掉以輕心。

內控型與外控型

  外控型的人,搬家要看風水,祖墳也要看地理,一切依賴外在的環境。我常講,祖先責任重大,連孫子沒考上大學都有責任!落榜自己不反省,就怪祖墳風水不好,沒正本清源,捨本逐末,壓力自然越來越大!最近台灣盛行配戴西藏天珠,小小一粒如鈕扣大小的單眼天珠,叫價台幣三十萬元(約九千多美元),像拇指大小九個圓珠的,叫價三百萬元,有人就以三粒配成一條項鍊,戴在頸上耀眼異常,卻也叫人看了心驚肉跳!這也是外控型的一種。他們聽信傳言,認為配戴天珠能帶來好運,開車時速超過一百公里,車子失控時,車毀人會好好的!以佛教因果觀來看,縱使天珠是一種吉祥物,也要配吉祥的人,才能逢兇化吉,倘若一個萬惡不赦之人,殺人放火,無惡不做,配戴天珠就能什麼事都沒有,這豈不違反了因果論!學佛的人若能了解因果論,也不會有壓力。

  數年前曾有位學佛年久的長者,自認精進用功,晚年得了癌症,就怨天尤人,埋怨自己精進用功,這難纏之症怎麼會發生在他身上﹖這一生也許他是精進用功,但誰又知道多生多劫之前,他是否造了許多惡因。從廣義來說,罹患癌症,能預知時至,及早做準備,這也是一種幸福。再說,釋迦牟尼佛不是保險公司的老闆,有人認為學佛以後,家裡就要平安,若不平安就是佛沒來保佑!這都是沒正知見,信仰外控所致。信佛學佛,簡而言之,就是對佛法僧三寶見賢思齊,靠著佛菩薩的加持力,來啟發自己的自性三寶,使我們能夠像佛一樣覺悟,像佛一樣走在正法之道,像佛一樣清淨,並不是信佛之後,佛就要保佑我們!外控型的人,不了解「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不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之理。

  現代人談企業再造,或企業再生工程,這就是一種心靈革命。企業再造就是讓企業成員,了解並體會自己的重要性,事無巨細,職位亦無大小,牽一髮而動千鈞。例如一位醫技高明的醫師,深受病人信賴,開刀時只因護士驗血錯誤,該輸A型的血,卻輸進B型的血,這豈不全盤皆輸!這與親近善知識一樣,密教灌頂,師徒都要互相觀察一段時間後,才可接受灌頂。若盲目親近,不問真偽,聽說某處在灌頂,就跟著排隊接受灌頂,這種灌錯頂比輸錯血還嚴重!

  從外控型轉為內控型,是有一段心路歷程。

  自己所作所為,自己要負責,要勇於承擔。患了癌症就要反省,是否自己飲食不當或業障所致,不可病一來就自怨自嘆:「唉,我從少年開始,一生奉獻佛教,怎麼晚年會得這種病?」

  從外控轉為內控最好的例子便是「了凡四訓」,書中的袁了凡,被算命仙算出那一年會考中進士,那一年又會命終,經雲谷禪師指點後,他從宿命到立命,從改過到遷善積德。

  在國外排行榜中,以親人死亡的壓力最大,其中又以伴侶離去的壓力最大,佛法教我們如何調整並轉換親人離去,使我們達到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身體不好和負面的生活方式有關,人若無正常作息,縱使吞下冬虫夏草,吞進山珍海味又有何益﹖施食很好,學佛不只是救人,連那些看不見的眾生也要救!我們看看,駕車出事的,大部份都在清晨三四點鐘左右,那時第三類眾生橫行,因此這段時間萬不得已要出門時,最好佛號不離身!

  若要減少身體壓力,就以天然健康素食為主,加工食品盡量少吃,運動方面可拜佛或用密宗的大禮拜。感覺到壓力時就念「嗡,啊,哄」,這在密教來講是一種觀想,修淨土的人,則可觀想領受阿彌陀佛灌頂,沐浴在阿彌陀佛的光輪中,身心非常吉祥喜悅,經過這樣澈底治療,自然能四兩撥千斤,壓力頓除!

  人有理想,但不能眼高手低,學佛是想成佛,但現在是人,既然是人,就得把人的本份做好,扮好人的角色!上有父母的,就要孝順父母,孝順之餘,但知性空原理,這樣就可免除外在的逼迫。雖然未出家,也不會懊惱,因緣成熟出家固然很好,現在既然是在家的因緣,就好好扮演好在家居士的角色,不要在家時心戀出家生活,一心巴望出家。有一天,因緣來時出了家,又後悔懷念在家生活。所謂全方位的透視就在這裡,要整個通盤的去了解因緣的脈胳。 

人定勝天的內控型

  內控型即我是本尊──我原本是尊貴身,但因現在迷路,只要我破迷起悟,轉換過來後,就能還我來來真面目,我本來面目,如同摩尼寶珠,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滅。六祖壇經也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清淨,本不動搖」,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滅,是自己的妄想執著而起塵障。有了定才能產生智慧,才能轉化、轉念。

  《心經》第一個字──「觀」非常重要,不管做任何事,都要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時時刻刻正念分明,用心生活,活在當下。人若無法這樣觀照,自然不得自在,沒觀照又如何證到自己的本來實相﹖由此可知觀照的重要。

  禪宗有首偈「彌陀教我念彌陀,口念彌陀聽彌陀,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此地「直念去」的「直」代表直心是道場。除此還要廣結善緣,利他,也是抒解壓力的一種方法,一個孤獨的,不肯結緣的人,身心遭受壓力時,又有誰會伸出援手﹖唯有從利他的過程中,才能利己。佛陀講,眾生痛苦之源在於我執太重,若能把我執逐步化入空性,減輕我執,就能化解壓力。《金剛經》也講「無住」,用不著相,無住之心去行布施,不管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都是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最好策略,從布施當中就能化掉我執,還能離相度眾生,因此《金剛經》又講「滅度一切眾生,實無一眾生可滅度」,這都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因緣來時大家就共襄盛舉,甚至連佛事也不能執著,一旦執著就成煩惱,一種痛苦。

本文為蕭武桐教授講於台北慕欽講堂,驛涵錄音整理供養大眾;原載美佛慧訊第六十二期,歡迎延伸閱讀

http://www.baus.org/baus/newsletter/1999/nl62_pressure.html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uswj&aid=2555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