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普丁會不會想打持久戰呢?
2022/03/04 23:40:20瀏覽305|回應0|推薦1

 俄國入侵烏克蘭是二十一世紀的大事,是美蘇冷戰結束後俄國對美國及北約最顯著的一次反擊。

 目前看起來,劇本不照俄羅斯的期望走,似乎朝向美國的期望在走,其中關鍵便在烏克蘭的總統澤倫斯基。開戰之初澤倫斯基雖抱怨沒有一個國家肯伸出援手,但他並沒有對俄羅斯屈服,反而繼續號召抵抗,此番態度至關重要——這是美國所樂於見到的,也是俄國所不得不面對的。

 梁東屏說美國一手導演了俄羅斯侵烏的大戲,這點大家多半能夠同意。問題在於普丁是傻傻中計,還是將計就計另有盤算?如果他另有盤算,走到如今局面,是在預料之內,還是失算了?假如真是失算了,他有沒有機會扭轉局勢,該怎麼做?

 俄羅斯固然是在冒險,但其出兵的決策應仍是基於理性,不至於是出於魯莽。北約東擴如切香腸,烏克蘭今天不加入北約,十年後可能還是會加入北約,對美國來說,它就是一場運動,今天不成功沒有關係,重要的是只要保持著這個」,烏克蘭內部自然會產生不斷向歐洲靠攏的動能。俄羅斯也看明白這一點,因此挑選了他自認較有利的節點,要打斷美國這個勢。

 對俄羅來說,最有利的局面便是入侵之後,引發歐美之間的矛盾。但歐美現下空前團結,連瑞士這樣的中立國都加入了制裁行列。如果俄國真的期待歐洲能為了自身利益,擺脫英美挾制,那目前這個願望顯然是落空的。

速戰速決真的好嗎?

 既然最理想的狀況沒有出現,俄國現在只能尋求次佳的解方。很多人認為俄軍應速戰速決,把爛攤了留給烏克蘭。BATUL倒認為,一場俄國可以承受的持久戰,或許對於局面的改造更為有利。

 速戰速決自然是有人期望的,但如果速戰速決不了時,就要有承受長期抗戰的心理壓力及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打算,更要防止美國半渡而擊——美國二十世紀參與的大戰,包括兩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甚至第一次伊拉克戰爭,都是以「半途介入」的方式出手。俄軍目前並沒有傾巢出動,特別是空軍的應用十分保留,應該是早已提防到了這一點。

 俄國在歷史上兩次受到西歐入侵,一次是拿破崙,一次是希特勒,都打到山河破碎;加上十月革命後各國介入的紅白內戰,以及蘇聯解體後三十年被肢解的經驗,這個國家忍受屈辱的韌性不容小覻,它可以對敵人殘忍,也能堅壁清野、焦土抗戰,做到對自己殘忍,在大片國土淪陷後絕地大反攻,焠煉成一支令人生畏的軍事力量。

  目前西方各國制裁已放出,即便俄國收兵也不可能回頭。這對俄國看似不利,但亦代表利空出盡,未嘗不是可利用的局面。假設俄軍不急於求取勝利,而是讓戰爭在其可控的形勢下持續著,那麼戰事一旦拖下去,澤淪斯基的立場未嘗不會改變。

 澤淪斯基願意繼續抵抗並且體諒西方不能併肩作戰是美國操作成功的關鍵,他的這番態度為他爭取到了外援。但如果他的抵抗沒有速效,一旦澤倫斯基開始指控西方為德不卒時,輿論壓力就會回到西方,屆時歐美將面臨是否要升級援助,甚至直接派兵介入的壓力。

 如果俄國能把戰事拖到秋天,不要說北溪二號遲不開通了,連通過烏克蘭的北溪一號能不能供氣都是問題,那麼西歐各國的能源壓力就要陡升。歐洲花了兩年學會「與病毒共存」,屆時他們或許會陷入是要「與高天然氣價共存」、「與戰爭共存」,還是「與俄羅斯共存」的虯結中。

 在這半年時間裡,烏克蘭會申請加入歐盟,歐盟很難拒絕。加入歐盟後,貨幣的統一,人員(難民)的自主移動,都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問題。

  美、英兩對這場戰爭未受其害,軍火商和金融大鱷甚至還能大削一筆。但歐洲真的不一樣,它實在承受不了持久戰,這也是歐洲一些理性政客致力調庭俄歐衝突的原因。但是在價值外交的氛圍下,這種尋求妥協的工作並不討好,連烏克蘭都不畏戰了,德、法這些國家為避戰所做的努力顯得自私而沒有膽識。梅克爾時代制定的平衡外交需要很有耐心步步為營,這是德國新內閣所生疏的。如果戰爭真的拖到秋天,歐洲屆時再省悟為時亦已晚。

美國如願以嘗展開新冷戰

  短期看這的確是美國一次外交勝利。美國不出什麼實力,便把這兩年來因為貿易戰失利、新冠疫情、種族衝突、選舉爭議及阿富汗撤軍所招致的窩囊氣暫時撇開,還把危機轉嫁到歐洲。美國構築「新冷戰」格局,本來針對中國,但並不順利,杯葛冬奧的行動未獲響應,本來看起來前景黯淡,但如今順勢抵制俄羅斯,氣勢馬上陡升。就心理面來說,美國總算覺得踏實了,明白只要議題操作得當,盟友還是召喚得來的。目前美國外交界有兩股聲音:一種認為美國目前應致力歐洲危機,放下中國甚至與中國合作,另一種則相信能一股作氣把中俄打趴。看起來前者不成氣候,只是些書生的呼籲,後者卻能獲得進一步的落實,目前他們致力在做的,便是將中俄兩國綑綁在一起。

  最近大家流行說美國受背後資本力量控制。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說,要解釋美國的「帝國主義」行為,不能光看美國政府的作為,還要看美國資本及種種非政府組織的運作,它早已形成一欉又一欉神經元網絡,各自發展,隨時協作,沒有明確的核心。這樣的勢力雖說可怕,但也有致命弱點,一來是無法進行高效的協同攻擊;二來多頭馬車各自為政,容易互相抵銷。比方說現在主流意見是要收縮力量,專注對付中國,但美國在歐洲、中東所培養起來的各種力量(不管是美國人還是當地人)並不想被放棄掉,都期待美國投入更多資源關注他們,甚至一哭二鬧,炮制一些危機挽留美國。東歐的變局,恐怕也是英國在幕後極力嗦使甚至誤導的結果。當美國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回歐洲,便不可能不牽制到在印太的佈局,也不可能不使美國更進一步放鬆對中東的掌控。

  這一切還得看俄烏兩國在軍事上的進展,以及俄國承受制裁的能耐。但只要俄國沒有一敗塗地,美國這次的小勝利就只不過是一劑興奮劑,甚至迷幻藥,服下時很爽,但對真實困境的改善不會有什麼幫助。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tul&aid=171897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