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星雲大師 《百年佛緣》
2013/04/13 10:21:54瀏覽1387|回應0|推薦1

星雲大師將一己化作燈蕊,以一生的磨難點燃自身,去照亮這百年中的佛教人事物;以自己為布幕,映照書中的每個生命、每一事例,曖曖含光,念念分明。

《百年佛緣》是大師敘述他的生命歷程 ─ 不論是生活、社緣、文教、僧信、道場、行佛,娓娓道來,美不勝收;也折射出一個大時代的苦難奮起─百年來中國的動盪、台灣社會的嬗變、海外華人的處境。

因為大師內心深處擁有了透明與無私的信念,書中才會記述這麼多人物的交往,這麼多事物的觀察,這麼多改革的推動,這麼多佛緣的分享。

六十年來大師的貢獻,呈顯在三方面:改革了宗教、改變了社會、改善了人心,分別以「星雲精神」、「星雲價值」,及「星雲之心」做引伸。

「星雲精神」

「星雲精神」就是不怕困難、不懼挫折,求新求變,曲直向前。最好的實例就是與2005年暢銷全球的英文著作《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相比。此書的二位管理學者金偉燦與莫伯尼指出:任何組織不可能永遠保持卓越,要打破這個宿命,就是要脫離「血腥競爭的紅色海洋」,去追求一個完全嶄新的想像空間;不再堅守一個固定的市場,要勇敢地另建舞台,另尋市場,另找活水,就能在新發現的藍海中揚帆前進。否則,就會在一池死水中衰退,終至消失。

開創藍海,要有四項策略:(1)「消除」哪些習以為常的因素?(2)「減少」哪些不必要的因素?(3)「提升」哪些需要的因素?(4)「創造」市場上尚未提供的因素?(1)與(2)在節省成本,以擴大需要;(3)與(4)在創造「差異化」與「新價值」,以開拓市場。

會令《藍海策略》作者驚訝的是:他們所倡導的藍海理論,事實上早已有大師與他的弟子默默地在推動:
‧佛光山一直在努力開創人間佛教的「新市場」;
‧ 與其他宗教常相往來,使「競爭」變得不對立;
‧ 吸引新的信徒以及創造社會的新需求;
‧ 以新的事業與願景,增加信徒的熱情及社會的信賴;
‧ 不斷提升內部人才的培育與外語能力,並且加強內部作業系統。
‧ 更以不同的說法語言及弘法方式來傳播人間佛教。

這樣的用心、做法、效果,更超越了藍海策略。因此二○○五年滿義法師所寫的《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就是「星雲精神」的推廣,即是人間藍海擴大的中文版;更正確地說,星雲大師是人間藍海的領航者,比之英文著作已經先啟航了半個世紀。

更需要分辨的是:企業所追求的「藍海」是企業利潤、個人財富與產業版圖;人間佛教所追求的「藍海」是現世淨土、人間美滿、慈悲寬容。

就是這種藍海策略的「星雲精神」,改革了人間佛教。

「星雲價值」
 
「星雲價值」進一步「改變了社會」。大師的價值觀,就是堅定不移地推動人人可以親近的人間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淨化、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同時又提倡: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面對社會的不安,又提倡: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人間佛教的推廣,是透過直接與間接的方式、宗教與文教活動走進人群、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及走向國際。大師本人當然是最關鍵的人物,凡是接觸過他的人無不被他的一言一行所感動。
  
大師又深知人生離不開金錢、愛情、名位、權力,因此又不斷提倡正確的價值:「要過合理的經濟生活、正義的政治生活、服務的社會生活、藝術的道德生活、尊重的倫理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
  
他自己從不間斷著述立論、興學育才、講經說法、推廣實踐、四處奔波,全年無休。「星雲價值」就這樣地溶入眾人的生活之中,年復一年地變成了社會向上的巨大力量。
 
「星雲之心」
 
集「星雲價值」與「星雲精神」於一身的即是「星雲之心」,大師以其一身言行,做到了「捨才有得」、「我不會命令,只會慈悲」、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給人利用,才有價值」。大師常說的十句片語,正表達了「星雲之心」的十個元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運共同體)
  
以無為有,不據為己有。(無欲則剛)
  
大眾第一,自己第二;信徒第一,自己第二。(老二哲學)
  
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包容、謙卑)
  
做難做之事,處難處之人。(接受挑戰)
  
有情有義,皆大歡喜。(追求雙贏)
  
我不懂管理,只懂人心。(以心帶人)
  
跟別人結緣,只有真誠的心。(以心交友)
  
不看我的字,看我的心。(以心寫字)
  
我有一點慈善心及一顆中國心。(以心為本)

這顆「星雲之心」的全面光輝就是慈悲和智慧。因此大師所到之處,就激起了浪花,掀起了風潮,引發了熱情,創造了改善人心的無限價值。
 
最後的問與答
 
一九四九年一位二十三歲的揚州和尚從大陸到台灣,沒有親人,不諳台語,孤苦無援;還被誣陷為匪諜入獄二十三天;但腦無雜念,心無二用,投下了六十年的心血,開創了無限的人間佛教世界。
這位法名「悟徹」的出家人,就是現在大家尊稱的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星雲大師都已變成了「台灣之光」。這是「台灣奇蹟」的一部分,這是台灣「寧靜革命」的另一章,這是中華民國開國百年來的宗教傳奇。
  
在眾人心中,總不免好奇地想瞭解:星雲大師
  
如何以其智慧,把深奧的佛理,變成人人可以親近道理?
  
如何以其毅力,再把這些道理,變成具體的示範?
  
又如何會有這樣的才能,把龐大的組織,管理得井然有序?
  
又如何會有這樣的胸懷,在五十八歲交棒,完成世代交替,又如何再在海外開創一片更寬闊的佛教天空?
  
如何能著述及口述近二千餘萬言,並且譯成英、日等二十餘種語言?
  
如何能獲得三十個以上國內外的榮譽博士及無數的獎項?
  
如何能在國內外辦多所大學、社區大學、中華學校;又如何能創辦人間福報、人間衛視、多所圖書館、美術館、全球近三百所道場,以及剛落成的壯麗的佛陀紀念館?
  
最後,又如何以其願力、因緣、德行,總能「無中生有」,把人間佛教從一角、一地、一國而幅射到全球?

如果細讀《百年佛緣》全集,大概就可以找到線索及答案。
  
面對所有這些建樹、成就及榮譽,大師大概會淡淡地說:「所有這些都不是我的,一切都是大眾的。」大師居然沒有自己的書房與書桌,也沒有自己的帳戶及存款。
  
大師會更堅定地說:「我來世還要做和尚,我做和尚做得不夠好。」
  
大師心中還有一個與時俱增的掛念:就是兩岸的和平交流與兩岸的和諧相處

百年佛緣 - 四十位名家閱讀星雲

喜見人間佛陀 —— 星雲之心

功在中華 郝柏村
大師出自吾鄉,渡海來台,宣揚「人間佛教」,集慈善、文化、教育等事業於一身,功在中華,余心甚佩。
 
《百年佛緣》讚 余光中
大師在高僧之中,與文藝界最為親近,不少作家都是他的老友。
 
這位「儒僧」把佛教帶向人間 張作錦
星雲大師在佛光山發動的「人間佛教」運動,可視為東方的「宗教革命」,它改變了出家人與世間人的關係,其意義可能更深,其影響可能更遠。
 
我在百年佛緣中 慈惠
在百年佛緣當中,我不僅親見了師父所走過的路,也明白他對人、對事的基本態度──我是眾中之一;因為「我是眾中之一」,所以舉心動念都是為大眾著想。
 
《百年佛緣》讀星雲大師 閻崇年
星雲大師把「一個和尚」做到了臺灣,做到了大陸,做到了亞洲,做到了世界,一句話  ──  做和尚做到了極致。
 
從大師的行誼看他的成就 慈容
在我跟隨大師學佛、出家的六十多年歲月裡,我見證了他為人處世一個重要的信念,那就是 ── 什麼都不要。
 
蔣家與星雲大師的幾代佛緣 蔣孝嚴
大師在一九八六年四月中國國民黨召開十二屆三中全會,受經國先生邀請做報告,大師當眾黨政高層提出要包容黨外人士,並且應開放大陸探親。
 
從一幀照片想起 余秋雨
我側身注視著他袈裟飄飄的高大身影,心想,這實在是一種人間奇蹟:氣吞山河卻依然天真,成功連連卻與世無爭,立足經典又非常現代,面對仇怨只播灑愛心。
 
好語如珠、澎湃湧來 ── 展讀大師的般若因緣 楊朝祥
因為教育,讓我和大師結緣。為響應大師的「把智慧留給自己,將大學留在人間」的教育理念,我決定辭去考選部部長,接任佛光大學校長一職。
 
人間佛教的心靈革命 嚴長壽
猶記當時星雲大師對我說:「這裡沒有一件東西是我的,你拿去吧!」他這種「無我」的精神真令人動容。
 
善者 劉長樂
作為一個善者,大師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兩岸的溝通。兩岸真正的文化互動,民眾間敵意的消除,也許是從一顆止咳的羅漢果開始……。
 
一瞬點亮萬古長空 林清玄
師父無所不談,他的口才很好,直抒胸臆,不必修飾,整理出來就是一篇好文章,他的記憶力奇佳,七八十年前的事情,一絲一縷還歷歷如繪,有時候提到人名,一天可以說出上百個名字,令我驚奇不已。
 
波瀾壯?,浩瀚無際的人生 簡志忠
大師做出指示:「離佛一尺皆是佛道,你放手去做。」八十歲的大師,不拘泥傳統,思想新穎,無怪乎他倡導的人間佛教這麼貼近人心,充滿活力,影響深遠。
 
佛緣千萬 蕭依釗
「口中有德可以救自己,筆下有德可以救社會。」我明白了為甚麼星雲大師在弘法之餘,還要費心勞力辦「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貢獻獎」、媒體環保日。

傳唱百年梵音 —— 星雲價值
 
我看百年佛緣 林良
他待人真誠,富包容心,跟時人有廣泛的接觸,不分階級,不論貧富,都能保持美好的關係。因此,他的文章像一面鏡子,為百年來的社會變遷,留下了一幅一幅生動的圖畫,就像一部具有臨場感的歷史書。
 
與《百年佛緣》結緣 吳伯雄
大師弘法半個多世紀了,我個人也跟隨他學佛行佛數十年;真正說來,從我的父親吳鴻麟老居士到我的孫姪輩,我們四代都是佛光人。
 
百年佛緣 ── 一部當代佛教史 呂芳上
《百年佛緣》本書是經由大師口述親身見聞,再由弟子記錄整理而成,對於了解中國近百年來的佛教,尤其是戰後臺灣佛教發展,有許多前所未錄的原始資料,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
 
一道歡喜的法門,一群歡樂的僧侶 王力行
初到時,一片廣闊土地,她心生恐慌,忽然想起大師說:「只要慈悲,無處不可以去。」頓時覺得「師父與我同在」。
 
台灣的奇蹟 ── 星雲大師 洪蘭
直到我看了大師的《百年佛緣》才知道「空」的意義不是一般人所謂的空,佛教的空是「有」的意思,茶杯空了,才能裝茶;房間空了,人才能進住;眼耳鼻舌空了,人才能存在,這是何等智慧的解說,讓人心悅誠服。
 
百年猶一瞬、無盡是佛緣 何寄澎
人生如此一路走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復正是大師「雲水行腳,日月禪心」的境界;於是,平凡正所以見其不平凡。
 
師父印象 依空
我的色身父親教我「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知恩、感恩、報恩的千古道德,我的慧命師父則教我布施、慈悲的修行功德。
 
讀《百年佛緣》 蔣曉松
星雲大師他有台灣情,但更有中國心,對兩岸的和平心心念念、掛念天下蒼生。多年來,從他的言談舉止流露,令人欽敬。
 
文字般若智慧花 曾淑賢
當我們用心閱讀本書時,從字裡行間就會不經意浮雕出大師處世的風采。在大師看來,一切財富都是身外之物,它只是助人行善的資糧,而不是享受的資源。
 
讀《百年佛緣》,看「人間佛教」 滿義
現在社會大眾只要談到「人間佛教」,很自然的就會聯想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星雲大師」已然劃上等號;就像「佛教」與「人間佛教」已被當成同義辭一樣: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覺培
悟者的世界何處不淨土,大師的書桌既是寫作、辦公處,也是吃飯、會客的地方,這張老舊得不起眼的大桌子,既能讓大師一筆字揮毫,也能諄諄課徒教育弟子。
 
歡喜 于丹
大師依舊微笑:「我們出家人,不用煎炒烹炸,也不用濃油赤醬,我們有的是時間,肯用心思花時間用清水煮,調出食材本來的香味就好。」
 
有佛法就有辦法 錢文忠
特別是在當今的世道人心之下,我們在堅信「有佛法,就有辦法」的同時,還必須積聚好因善緣,善行布施,巧為方便。畢竟,「有了辦法」,佛法才能更好地來到人間,接引終生。
 
歡閱眾生因緣 —— 星雲精神
 
跟隨星雲大師的腳步 走向百年佛緣 簡靜惠
隨手翻翻《百年佛緣》都是信條、名言,提醒我們要從自身的行持做起,很簡單也很自然的,只要發心都可以做到。星雲大師的一生行徑明明白白的寫在這兒,以實際的行動來昭示對信仰的堅定。
 
讀書讀事讀人如入三千大千世界  鄭石岩
讀《百年佛緣》你可以從中學習待人接物的要領,可以啟發通情達禮的修養,更可以從大師的風範中學習巧智慧心的圓妙。你是個企業界人士,可以從中看到管理與成長的心要。你是一般讀者,可以看到正向心理和轉識成智的幸福新知。
 
不平凡的人生 林聰明
在年輕時期,大師上台講經說法時也曾多次顫抖、不知所措,甚至忘了台詞;經過再三努力、改進,以及事前充分準備,終於克服怯場的問題。
 
天佑中華 得天獨厚 葉小文
這些年交往較多,近又讀他口述的《百年佛緣》,能想到他要講的話,能感悟到一個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虔誠善良的佛教徒的赤子之心。
 
人生一瞬 日月長明 趙怡
大師在創業告白中說了兩句話:「大海有平息之日,業海無止靜之時」,這是他一時的感嘆?還是在自我激勵?或許,是大師在對人間佛教的終身奉獻做出神聖的承諾!
 
百年佛緣見奇蹟 佛光普照眾生利 吳清基
佛光山是一個行解並重的菩薩道場,所有佛光人都秉持著「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工作信條,從自身的行持,進而擴大到利他的菩薩道修行,以實際行動來昭示自己對信仰的堅定。
 
百年難見的世界性規模 李昂
大師一定看出我的囧境,伸出一雙敦厚的大手,將我伸出去的手包復其中,那種祥和的溫暖,我還是生平第一次經歷。
 
閱讀的感動 李瑞騰
我彷彿見到一位智者,他慈悲而有勇氣與毅力,永遠有解決難題的能耐,許多革命性的創舉,不必發表什麼宣言,在靜默自如中即已完成;他總能執簡馭繁,舉重若輕,令人讚嘆!
 
一音演說,眾生隨類各得其解   趙麗雲
「我感受生命『也無風雨也無晴』、不憂不懼、不喜不怒、無輕無重的平靜和歡喜。所以我想,人生縱有曲曲折折、風風雨雨,不懼曲折困境,效法菩薩精進向前,所謂『向前有路』,向前的人生必定有希望。」
 
何等殊勝的因緣 趙翠慧
原來,李教授四十年前在一家雜誌社當編輯,師父常常投稿。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大師竟然可以在四十年後,還記得曾經投稿過的雜誌和編輯的名字?太出乎意料了!
 
《百年佛緣》自在人間 沈春華
在星雲大師諸多首開風氣的革新和創見中,我認為影響最重大的還包括大師身體力行的「平等心」。
 
《百年佛緣》讀後 符芝瑛
凡是合理的權益與尊重,我們佛教徒都可以去爭取,而且應該當仁不讓。最後給了我兩句話:「寧叫老僧入地獄,不拿佛法做人情」。
 
法爾如是 許悔之
讀心之人終會知道要因指見月
後來之人合掌讚歎法爾如是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rry1964&aid=7499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