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新創企業家改寫生涯的方程式
2013/03/31 17:07:04瀏覽425|回應0|推薦1

The Start-up of You: Adapt to the Future, Invest in Yourself, and Transform Your Career

★《紐約時報》暢銷書 、《華爾街日報》暢銷書 、Amazon.com 熱銷新書 No.1
★國際媒體,包含英國《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財星》雜誌、《彭博商業周刊》、《富比士》雜誌、《連線》雜誌、TechCrunch、BBC、CNN、CNBC、MTV等好評推薦

面對工作,你是等待被安排,還是主動為自己創造工作價值?
面對挫折,你是抱怨放棄,還是從失敗中找出新轉機?
經營人脈,你是想著「對我有什麼好處」,還是問「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職涯發展,你是終身抱定一種職業,還是能隨著機會、變化,勇敢跨出未知的下一步?

產業被顛覆,任何行業都不再有安穩的工作,
全球最大專業社群LinkedIn創辦人告訴你未來成功職涯的祕訣,
就是學習Start-Up的思維,永遠不停止啟動!

永遠的測試版,代表「隨時開始,永遠進行中。」

無論你是在大型的多國企業任職,或在小型的本土企業中工作,或自己創業,你都需要知道如何:
打造競爭優勢,以獲得最佳的工作和機會。
隨著你個人的改變、周圍人士的改變、產業的改變,調整生涯規劃
打造強而有力的合作關係,維持多元的人際關係,以強化專業人脈
找出大舉加速生涯成長的突破機會。
冒險進取,以靈活因應產業危機
善用網路取得可幫你做明智決策的資訊與情報。

你未來的成就,就看你對這些創業原則的了解運用而定。

推薦序一 人生,也是一場創業 林之晨 Mr. Jamie

雷德.霍夫曼是我的偶像。

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連續創業者。早在1997年--沒錯,比Facebook還早了7年--霍夫曼就創辦社群網站SocialNet.com,緊接著在1998年,他又參與創辦北美最大線上金流服務PayPal。
在2000年代初期那段北美網路付費大亂戰時期,他一肩扛起了PayPal的對外夥伴關係,多次在PayPal與PayPal依附生存的拍賣網站eBay間產生危機,隨時可能威脅到PayPal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靠著他巧妙的手腕化解緊急狀況,最終有驚無險地帶著PayPal於2002年成功上市,成為達康股災後第一個掛牌的網路公司,同年並被eBay以1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
接著他創辦了商務社群網站LinkedIn,一路帶領該平台成長至1.8億會員,於2011年又成功掛牌上市。時至今日,LinkedIn的市值已突破170億美元,是北美最成功的求職服務提供者。
自從PayPal成功上市後,霍夫曼就開始積極幫助創業後進,前後投資包括Facebook、Zynga等超過80家新創公司,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天使投資人。而在LinkedIn掛牌後,霍夫曼更直接轉戰創投,加入矽谷頂尖的葛瑞拉克創投合夥公司(Greylock Partners),正式成為一位全職的新創投資人。
有這樣顯赫的創業資歷,由霍夫曼來說該怎麼用創業者的態度去面對人生,我想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   
本書的核心是由霍夫曼與他的共同作者,也是另一位連續創業家的卡斯諾查所發展出來的ABZ 模型A是用更聰明的方法去執行現在在做的事情;B是當發現A計劃無效時,從失敗中再找出的新轉機(也就是俗稱的「Pivot」);Z則是你給自己留的終極救生挺,當一切都無效時,你必須要確定能夠生存下去,不會因此流落街頭。
身為商務社群LinkedIn的創辦人,霍夫曼也花了很多篇幅在分享他的「人脈學」。其中,我尤其認同的,是他一句:當你認識新朋友時,別再問「這對我有什麼好處」,而該問「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我常說創業是一種態度,而真正的創業者,就是用這種態度去面對人生種種大小事情的人。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要創業,但你絕對可以把這本書裡的方法與精神,好好地運用在你的人生。相信我,你會發現你的世界,從此變得非常不一樣。
(本文作者為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推薦序二 用新創事業思維經營職業生涯 林宜儒

在過去,「創業」一詞與「風險」一詞有著高度的關聯性,選擇創業而不選擇較多人選擇的電扶梯式職業生涯,就意味著選擇風險、放棄穩定。
然而,在目前這個瞬息萬變的年代,我們眼前所看到的穩定,或是我們過去所認知的穩定,都有可能一夕改變。底特律的興衰,或是過去在商管暢銷書中被列為成功案例的卓越企業,近年來的慘澹表現都提醒了我們:風險是動態的,世界一直在改變,沒有恆常不變的穩定。
本書藉由LinkedIn創辦人自身的創業經驗,以及他在LinkedIn上所觀察到的現象,談論了許多「非典型的職業生涯規劃」,並分享了LinkedIn創辦過程中的許多小故事,藉此讓讀者了解,在變動如此迅速的年代,如何分析善用整合自己手邊能掌握的資源人脈機會風險,打造一個獨特的個人職業生涯。
全書從「人人都是創業家」開始,逐步討論如何創造個人軟性資產,為自己帶來職場上的優勢。再談ABZ職涯發展計劃與人脈經營,並對機會和風險進行分析,提供了非常清楚的脈絡。更棒的是,書中每個章節都提供了「行動計劃」,讓讀者可以實踐書中提到的重要觀念。
我很喜歡其中的一句話:「不經常沉著地冒險,你就等著在未來的某個時點慘遭淘汰。」回顧過去幾年來的創業之路,我累積了各式各樣的經驗,包括多次的「微創業」、參與別人的新創公司,以及與朋友共同創辦公司等各種經驗。一段一段持續冒險的旅程,我 在這些旅程中,培養了從容接受各種衝擊的能力。倘若你有意打造一個有別於一般人認知的穩定職業生涯,本書會是很好的一本指南。
最後,無論你是想要開一家公司成為創業者,還是加入別人的公司成為上班族,不要忘了你身上的創業基因。時時發揮創業精神,以新創事業思維,經營你的職業生涯。
(本文作者為愛料理食譜社群網站共同創辦人、Inside網路趨勢觀察創辦人)

推薦序三 學習過一個測試版的人生 郭建甫

不像蘋果電腦的賈伯斯,擁有對產品極簡的偏執,而造就了一個偉大的企業;也不像Facebook的祖克柏,天賦異稟地在28歲之際,就創造了一個千億帝國。
「你要試過,才知道最好的計劃是什麼。」從學術背景出身的霍夫曼這樣問自己。
從蘋果電腦的使用者體驗部門開啟了他的職涯冒險,在富士通探索了產品經理的事業抱負後,創立了他的第一家網路公司SocialNet,並在加入PayPal蓄積能量後,創立了全球最大的專業社群網站 LinkedIn。不像典型的矽谷車庫傳奇,霍夫曼更像是一個由點滴累積、適應轉變而獲得成功果實的創業修練者,也因此更值得你我這樣的創業者一讀。
「當你做了某件事以後,你就像攪動了一鍋湯,讓看似隨機的人事物碰撞出新的組合和機會。當你動起來的時候,你是在編織一張又寬又高的網,以捕捉朝你而來的巧妙機運。 」霍夫曼如此形容等待機會的到來。
很多人知道我們WhosCall發跡的故事:一年前,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訪台演講中,稱讚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陌生來電辨識軟體,一夜之間捧紅了我們。鮮少人知道的是,在這樁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事件發生的幾天前,我們才剛辛苦籌得一筆錢,用以支付營運成本與創辦人全職投入的決心。就在兩年前,幾個合夥朋友放棄了海外工作與外商的穩定薪水,一起兼差過活來創作十幾個我們認為絕佳的App點子,嘗試碰撞出新的組合與機會。對我而言,這一切創業精神的起點,關連到多年前結識了一群盟友,彼此在職涯過程中無私的分享與提攜成長,編織了一張又寬又高的網,使我們捕捉住迎面而來的種種巧妙機運。
讀過本書後,發現像我們這樣一群平凡的人,都能淺嘗到創業的酸甜果實,全是因為掌握了一些書中所提到的心法與攻略。霍夫曼這些實務建議,不但對一個想要擁有自己事業的人來說是字字珠璣,對想要在現今滿載的職涯電扶梯扶搖直上的人而言,更是無比珍貴的成功指南。
在這個職涯遊戲規則已經完全改變的現實世界裡,同時也是全球化與科技化激烈競爭的環境裡,我們必須學習過一個創業思維的人生、一個從調整中學習掌握的人生,一個永遠測試版的人生。
(本文作者為Gogolook∕WhosCall執行長)

作者專訪

從哲學家到創業富豪                             

誰是這兩年矽谷最受矚目的創業家?答案多半少不了網路社群龍頭Facebook。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的故事不但被拍成電影,他也以28歲的年紀登上美國《富比士》雜誌(Forbes)億萬美金富豪榜,成為最年輕的上榜者。
但另一個榜上有名,而且愈來愈常拿來跟Facebook比較的網路社群新勢力,卻是LinkedIn的創辦人--45歲的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儘管LinkedIn全球僅有2億會員,遠不及Facebook的10億會員,公司市值也只有Facebook的四分之一,卻被《富比士》認為是Facebook的勁敵。
無獨有偶,華爾街的投資客青睞LinkedIn的程度,同樣尤甚於Facebook。2012年5月18日,Facebook以每股38美元的發行價首次公開募股,3個月後,竟然暴跌到每股17.55美元,創下歷史新低。直至2013年2月7日,股價回穩到28美元,仍舊低於發行價一段不小的距離。
反觀LinkedIn比Facebook早一年,在2011年以每股45美元發行股票,之後股價曾經一度飆升至130美元,直到2月7日,股價在124.09美元收盤,高於發行價近3倍,也讓創辦人霍夫曼身價暴增,與祖克柏同樣成為億萬美元富豪。

把職涯當成「永遠的測試版」

2013年1月29日,台灣時間上午8點,做為第一個採訪到LinkedIn創辦人霍夫曼的台灣媒體,《Cheers》雜誌透過網路科技,突破10,450公里的距離、16小時的時差,在美國矽谷當地下午4點,與霍夫曼及本書共同作者班.卡斯諾查展開零距離的面對面對話。
令人意外地,擁有身價上億美元身價的霍夫曼,毫無身段。他回答問題的方式更像個學者,親切又鉅細靡遺。因為對他個人的故事太好奇,記者大部分的問題都圍繞在他個人,最後,他很有耐心地花了55分鐘分享10年來的創業甘苦,雖然因此讓卡斯諾查不禁小小抱怨「只剩下5分鐘」談新書,卻難得有機會讓台灣讀者從第一手角度,了解這位另類創業家如何改變自己的人生。
到底一個牛津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生,如何勇闖矽谷?這是記者心中最好奇、也是第一個問題。
「如果在大學時問我以後想幹嘛,創業絕對不會是選項之一。」霍夫曼這樣回答。
從史丹佛大學符號系統與認知科學系畢業後,他為了找到「如何讓人類生活更美好?」這個問題的答案,跑去念哲學系。不料讀了以後才發現,大多數學術界的文章,最多只有50個人會看。這對一心一意想「改變世界」的霍夫曼來說,是一大打擊。
霍夫曼描述,當時他覺得自己像個尚未完成的軟體「測試版」,往學術界發展是第一次測試,失敗後,他積極找尋下一次的測試機會。既然矽谷始終是吸引年輕人投入的冒險樂園,當然,他也心動了。
不過,這時候霍夫曼最大的問題是,像他這樣毫無經驗與「科技空白」的背景,如何拿到第一張門票?

面對現實,從頭苦學找到自己的優勢

一開始,霍夫曼在「就業市場」與「個人興趣」間掙扎。雖然頂著名校碩士學位,霍夫曼卻能面對現實,清楚知道自己要得到工作,就得學習新的能力。連續幾週熬夜學著使用繪圖軟體Photoshop後,他終於找到一份門檻最低的工作:在蘋果(Apple)經驗分析部門負責產品開發。
緊接著,他跑去找蘋果電腦產品管理部門的主管,表示願意在工作之餘,替這個部門免費工作,好累積經驗。這段過程的學習,果然讓他練出一身本領,以至於後來有機會進入日本的IT公司富士通擔任產品經理。
不過,霍夫曼心裡很清楚,不管上了幾堂程式設計課,自己終究無法與其他電腦高手競爭,一定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競爭優勢。他發現,相較於其他人,念哲學的自己更善於「觀察個人心理與大規模的社群動態」,因此他在1997年決定跳出大公司,進入當時正興起、與一般人最接近的網路服務業。
那時美國最熱門的是「約會社群網站」,像是Match.com之類的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霍夫曼也與幾個朋友創立了類似的約會網站SocialNet。只是,最後因為會員人數太少,加上網路泡沫化,終究無法獲利而宣告失敗。SocialNet的失敗,是霍夫曼之後建立LinkedIn時很重要的資產。「這次經驗讓我學到,一定要找出新的服務,是大家還沒想到的 」他說。

創造「求職+人脈」藍海

後來再次創業時,霍夫曼告訴自己,若要做出差異化,一定要創辦一個定位明確、在服務上有所取捨的社群網站。他又想到,自己一路走來,確實感受到人脈的威力。像是透過念理工科系的史丹佛大學室友介紹,才得以在蘋果(Apple)上班;他第一次創業也多虧繼母,引介一位律師兼投資家諮詢。
「這些人脈在當時都不是刻意建立的,卻幫助我很多。如果重來,我一定會更有目標、及早建立專業人脈。」他對記者說。
結合市場需求與個人經驗,2003年,他打造了一個兼具「找工作」與「建立人脈」的專業網路社群平台--LinkedIn。霍夫曼認為,像MySpace、Facebook等大型社群網站的會員數是LinkedIn的好幾倍,但反而難以滿足專業人士在工作上拓展人脈的需求。LinkedIn從最初就走和競爭對手不同的路,推出時,它強調以年薪5~25萬美元的專業人士為核心,力圖營造一個有質感的網路社群。
也因為定位清晰,LinkedIn發展出明確的獲利模式--向企業雇主收費。由於這群專業人士成為企業有興趣接觸的人才,美國上千家企業因此爭相付給LinkedIn高達8,200美元的年費,以便更快速、精準地找到合適人才。
目前,LinkedIn的會員分布涵蓋美洲、歐洲各國,甚至印度與日本。記者好奇,這樣的網站是否適合華人精英需求?他分析,雖然全球的職場文化相異,但是LinkedIn幫助上班族「投資自己」、「建立專業人脈」與「打造職涯發展」,是不分國界的共同需求,因此LinkedIn目前準備將發展重心移至大中華地區。

創業成功不是終點,是實現理想的起點

在整個採訪過程中,霍夫曼不只一次談到,影響他最深的動力,始終是自己的「初衷」。也就是在史丹佛大學學生時期,他在課後一直熱中和教授、同學探討的「如何帶領人們過更好的生活方式」。他說,LinkedIn對他而言,與其說象徵著事業與財富,倒不如更像是追求理想的起點,是他藉由網路科技改變人類生活的代表作。
乍聽之下,難免令人困惑,這樣的初衷是否太過「理想」?難得談起自己家庭的霍夫曼表示,他擔任律師的父母,當年曾極力反對美國介入越戰,並且熱中於政治、公共事務,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造就他擁有想要「改變世界」的浪漫基因。
他也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告訴年輕人,億萬富豪只是他在追求理想時,帶來的附加價值。因此,現在他一方面成立葛瑞拉克創投公司,花費更多心力幫助有志創業的年輕人,2011年又和與自己相差20歲、新一代的創業家卡斯諾查合寫本書,記錄心路歷程,分享如何把職業生涯當成創業來管理,即便不是創業家,也可以創造自己的人生。

當LinkedIn已是全球最大的專業社群網站,懂得善用它為職涯加分,固然是聰明上班族所不能不知,但是透過霍夫曼的故事得到啟發,應該能藉此得到更大的收穫!

(本文轉載自2013年3月份《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rry1964&aid=7448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