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臺灣通史序--連橫
2012/01/18 14:25:46瀏覽7806|回應0|推薦0


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鳳、彰、淡諸志,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台灣一直都沒有台灣史。

自從荷蘭人在台南殖民,鄭成功在台灣經營,清朝建立台灣行省以來;開發地方,建立制度,立下台灣的基業,到現在也有三百多年了!過去的府志、廳志、縣志等官方文書不但內容多有錯誤,也還欠缺文采。這些方志記錄所及,只限於清朝,對於荷蘭人、鄭成功的歷史都跳了過去,以蠻子海盜來看待。哎矣!這難道不是過去史家的錯嗎!

再說府志曾於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台灣縣志、鳳山縣志、彰化縣志、淡水廳志等史籍雖然編修了,但都只限於地方上的記錄而已,沒有提出台灣本位的全面觀察;而且從今天來看,這些史料已經陳舊。

如果想用這些舊史料來瞭解台灣的大略,那好比用竹管來觀察天空,拿葫蘆瓢來丈量海洋,看不到什麼的啦!




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於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軍之役,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草澤群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臺灣氣象一新矣。

台灣本來就只是個海上的荒島罷啦!當年移民先鋒坐柴車,穿破爛藍衫,開林墾荒,為我們打下了基礎。

然而自從海洋路線開啓以來,西方勢力染指東半球,這樣的趨勢發展,沒人擋得住。於是英國艦隊入侵基隆、大安,美國商船漂到恆春,法國軍艦攻打基隆、淡水、澎湖----侵略外侮相逼而來,這些最新的發展舊廳志都沒來得及寫入。

各地英雄好漢紛紛站了出來,從朱一貴、林爽文起,常常聚眾反抗官方,起事流血,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這些抗爭舊志也都沒有完整地記錄。

後來受惠於建省的提議,台灣劃入清朝版圖成為一省之後:開發山區,安撫原住民;劃分府縣,委派官吏;清丈地界,安排防禦軍務;謀求地方發展,鼓勵教育事業----各方面都動了起來,於是台灣氣象一新,完全不同過往了!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
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杌,語多可採;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史書啊!紀錄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價值,是人生作重大抉擇時用來借鏡的材料:王朝的盛衰、風俗的細粗、施政的好壞、人口的多寡----都寫在歷史裡面了!此所以有文化根基的國家沒有不重視歷史的。

古話說:「國家能被滅亡,但歷史不可以被消滅。」所以即使郢書燕說這樣沒有考據,只是穿鑿附會的說法也被史家保存下來;晉乘楚杌這些西元前的古老史料也是流傳至今,對於我們後世之人仍然有所啓發。

這樣看來:台灣沒有台灣史----豈不是台灣人的悲哀嗎!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修之尤難,。何也?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
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而有所不可。然及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修史書難,修台灣的史書更難,今天來修台灣史尤其難。怎麼說呢?

史料零零落落,不完整,搜集資料不易;內文脫落錯誤,半可信半可疑----事證考據上有困難。老成凋零,無法訪問;口傳流言,事多不實----人證求賢上有困難。再加上割讓之時,抗日混戰,官府史料沒能保存下來,私人的圖書收藏也多半被炸彈火災燒毀----在亂世裡想要找尋珍貴完整的歷史材料來編寫高品質的台灣史,有實際上的困難。

可是今天來作還不是很難,若再拖個十年、二十年來作,那就真的很困難了!真那樣的話,後人將無法知曉三百年來的台灣史,那豈不是我們這一輩學人的罪過嗎!




橫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圖附焉。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臺灣文獻於是乎在。

我不自量力,對神明許下心願,發誓寫作台灣史。認真打拚,不敢偷懶,花費十年的功夫,終於完成台灣通史。內容有:紀四篇、志二十四篇、傳六十篇,總計八十八篇文章,附有圖表。時間上從隋朝開始,一直寫到台灣割讓給日本,一貫而下,大小事都不漏鉤,於是一部台灣的正史正式誕生了。




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烏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我們的祖先當年度過台灣海峽,開墾台灣荒島,使成為子孫萬年的基業,功勞真偉大!追思感念先民的辛勞,今天的我又能為後代為台灣做出什麼貢獻呢?我的心情就像強渡高水位的河流時一樣,非常戒慎警惕。

啊!要放在心上啊!台灣同胞們!台灣同志們!固然不幸被日本人統治殖民,但我們自己要博愛孝順,義勇愛台灣,發揚光大我中華民族性啊!這是不才我內心最深的願望。

婆娑的海洋!美麗的台灣島!我中華先王的文化傳承、台灣先民的民族血脈都在你身上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lidau&aid=604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