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8/21 16:45:33瀏覽592|回應0|推薦3 | |
這本經書 從 111/6/20 開始閱讀, 1. 197天,完成 1/4 ,第一~十二章, 2. 79天,完成 2/4 ,第十三~二十二章, 3. 89天,完成 3/4 ,第二十三~三十二章, 4. 60天,完成 9/10 ,第三十三~三十九章, 112/8/17日,繼續從第40章開始, 一樣 讀多少,算多少,不給自己壓力。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修行在心)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 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佛說:修行人修行時,千萬不可像推磨的牛, 拼命的勞累身體,心卻在茫然中。 身體雖在拜佛、打坐,心裡卻在打妄想。 修行要從這念心上用功, 口誦、耳聽、心思惟,能念之心清清楚楚, 所念佛號不夾雜、不間斷,歷歷分明, 身口意三業清淨, 就能與無為心、清淨心、真空心、不動心、 無上菩提心相應,這就是心行道。
本章主旨是修行在心, 告訴修行人如何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古德云:依心起修,依性起修。 依著心性去修,才不會走遠路。 若是心外求法,就是心遊道外, 與理不相應,就是外道。 道不離心,心為根本,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在調身、調心, 身心調適就能與道相應,就能有成就。 佛法以心為根本,要做善事、修戒定慧、 修六波羅蜜。
8/17 P.1 未完
修行在心–依心起修、依性起修 心:不是妄想心,起心即錯,動念乖真。 修行要回歸自心,時刻清楚明白,處處作主。 修無修修 修了善法也不執著善法, 回歸本心本性,才是依心性起修。 法執–修行起了有所得、有所求。 修行要歸於無所得,就是般若。 經云:攝心為戒。 持戒,不打妄想,不起貪瞋癡, 不落昏沉、不生顛倒, 否則只是在事上修。 執事,不是執著事 修行不知回歸本心,就落入兩邊。 產生我執、法執,起無明、生煩惱,迷失本心。 修善法(六波羅蜜、戒定慧、誦經持咒、建設道場), 不執著善法(‧‧‧‧),就是般若。 持戒,要持而無持 不執著所受持的戒,也不執著自己在持戒, 這才是持戒的目的。 不批評他人的持戒,因而產生輕慢、毀謗,造惡業。 修行不離自心 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不離諸法,也不執著諸法, 一切都在這念心,歸於自心。 福德變功德,生滅變成不生滅, 真正得到解脫。 否則不歸於自心,就僅是生滅的福報。
8/18 P.1 未完
沙門行道,無如磨牛 行道:修道。 行持無上菩提大道的修行人。 無如磨牛:如推磨的牛,身體勞累,心卻茫然。 修行是在修這念心,心才是根本。 造罪從心:從起心動念去注意、去返照。 只起善念,不起惡念; 起善念也不執著,歸於無念。 無念,就是清淨心、菩提心。 這念心時時作主、定慧不二就是道。 身雖行道,心道不行 身行道:拜佛、打坐、誦經、念佛、持咒‧‧‧, 若是只有身體在做,心卻打妄想。 越急,越起煩惱、無明,心始終與道不相應。 檢討、反省,若有此毛病, 把心收回來,口誦、耳聽、心思惟, 能念之心清清楚楚,所念佛號不夾雜、不間斷, 達到身口意三業相應,就能與無為心、清淨心、 真空心、不動心、無上菩提心相應, 這就是心行道。
8/19 P.1 未完
孟子云: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人與禽獸的差別很細微, 就在起心動念上。 起善念或惡念,所感果報完全不同。 古人云:擒賊先擒王。 業從心生,懺悔就要從心懺。 禽獸不知善惡,人如果不知善惡, 犯過不知懺悔,就與禽獸無異。 觀機於心意初動之時, 機:存於內心的念頭。 隨時觀照自己的念頭於初動之時。
8/20 P.1
觀機–檢討自己為何要修善?上禪修班? 要把因心擺正。 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出家 1.了生死 2.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以此因心來發心出家,才是正,修行才會成功。 讀書 1.為父母而讀 2.為功名富貴而讀 3.為追求智慧而讀 讀大藏經了解佛陀教法,來利益眾生 4.為度化眾生,成就人間淨土而修行學佛 發大願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使眾生得正知正見,就是菩薩行。 因心不一樣,發心不一樣,果報也不一樣。 修行也是如此,檢視自己出家、修行的因心, 是否正信、正因出家、修行,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為。 為了了生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發大願、大悲、大智、大行來出家。 如此就入菩薩位。 如果當初心態不是如此,現在把心念調整過來, 也是正信出家、修行。 當兵,為了各種理由來當兵, 正信是為國家、民族,為救國救民, 願意犧牲奉獻而當兵。 發心不同,果報不同,功德也是不可思議。 修行,必須知道佛在哪裡、道在哪裡, 一切都不離開這一念心。 道是現成的,不是修來的; 求來的、有得必有失。 道是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心性是本具的,道是無始無終。 但裡面夾雜煩惱、無明,所以要修行, 把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煩惱修掉, 把習氣、執著修掉,道就會現前。
8/21 P.2 未完
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做學問是加號。道卻是減號,學無學學,學後不要執著。 減號,把執著、習氣減掉,減到最後沒有了,就與道相應。 道就是這一念心,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始終存在。 莫謂無心即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 無心不礙有心用,有心用時亦無心。 這才是道,了悟了就與道相應。 修行不打妄想,才能與道相應, 否則還是打豆腐,一個忙忙碌碌的眾生。 所以要在這念心上修,安住正念,不是安住空–頭腦空空。 時刻觀心返照,把這念心收回來。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起善念、惡念都是由他。 十法界,四聖六凡,都是由這念心產生。 守五戒–人道 修十善–六欲天 修四禪八定–色界天 想脫離六道輪迴,修出世法門 修四諦–證羅漢果 修十二因緣–證緣覺果 修六波羅蜜–成菩薩道 自覺、覺他、覺滿–成就佛道 以上種種,或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都不離這念心, 修行就是在這念心上去契悟、保任。 常寂常照、淨化心念,最後歸於無念, 就是無量壽、無量光,達到究竟寶所。
8/22 P.2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直心出塵)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 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說:修行菩提大道者,就像牛駝重物,走在淤泥中, 非常辛苦疲倦,但絕不能鬆懈,直到走出淤泥,才可放鬆休息。 修行人面對情欲,要比面對淤泥更加謹慎小心, 要時刻保持覺性、安住正念,或修方便加行, 如此才能脫離六道輪迴之苦。
本章直心出塵,直心:平直的心。 保持平直的心,才能脫離紅塵,達淨土境界。 直心,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 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 直心是道場 直心就能了生死,證菩提,這是屬於自受用, 進一步利益大眾。 直心中還要有方便,安住大乘心,善開方便門。 安住大乘心,就是直心、不動心、清楚心、明白心、菩提心。 打坐時,不起心、動念,就是直心。 善開方便門,度眾生要有方便,修四攝法就是方便, 修行有究竟、有方便,做事有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直心。
8/23 P.1 未完
修行、為人處事都要有方便。 不是有話直說,就是直心。 世間法中,佛法要能因應時節因緣,要有俗諦, 說話要圓融處理,度眾生要善開方便門。 但打坐修三昧,入甚深禪定,就不假方便, 只有這一念心,沒有第二念,這才是直心。 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 出離淤泥,乃可蘇息。 道:菩提大道,非邪道、旁門左道、小道。 契入菩提大道,就能得解脫。 做人做事之道、五戒之道、十善之道。 深泥:過去的業障。五濁惡世,貪戀財色名食睡,必墮落。 修行要降伏貪戀,克服業障,才能通過泥沼。 在淤泥中行走,絕不可鬆懈,否則越陷越深。 遇煩惱時,把心靜下來,覺性現前, 不斷返照,時刻清楚明白,保持正念, 安住正定,這念心始終存在,就能得解脫。 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達到這境界,就已通過淤泥,可以休息。 證得三昧,心清淨,就可修息。 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 修行為追求人生真理,得到就解脫。 佛法最高真理就是菩提、涅槃, 相信他,依教奉行,就可得解脫。 欲:五欲、七情六欲。 情欲會障蔽我們清淨的本性,退失菩提心。
8/24 P.1
佛說八大人覺經: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妄想之心是罪惡之源,使我們深陷淤泥中。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能馬上覺察,起慚愧心, 提起正念,就能出離淤泥。 若不能返照自心,一生沉溺於情欲中, 情欲就甚於淤泥,一生受苦,來世受報。 佛經: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禪宗: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 淨土宗: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始終在欲愛、色愛中攀緣,絕不可能獲得解脫。 大乘、小乘都離不開這念心。 要安住覺性上,時刻覺察、覺照、覺悟, 經常反省檢討,若起貪、瞋、癡, 立刻照破,這念心保持清楚明白, 只起善念,不起惡念,最後歸於無念, 就此出離淤泥,就能得解脫。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時刻都要念道。 保持覺性,安住正念即是道; 若無法安住正念,就修方便加行– 念佛、法、僧、戒、施、天,乃至於誦經、持咒‧‧‧, 這些方便法門都是念道。 念:想念。想到六波羅蜜、四向四果、三賢十地‧‧‧, 也都是念道。 希望證羅漢果、緣覺果、菩薩果; 想念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以佛為榜樣,期許廣修善法, 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只有正念, 時刻安住正念、本心本性,可免苦矣。
8/25 P.2 未完
修道的目的,要脫離六道輪迴之苦。 時刻安住正念,就能脫離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無量諸苦。 六道輪迴,有事、有理。 事上輪迴,六道的生活、壽命、相貌‧‧都有說明, 天道–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人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修羅道, 一般人能看到二道,至多五道, 慧觀的人能看六道。 這就是輪迴之苦。 理上輪迴,這念心時刻都在輪迴, 起貪吃心,現惡鬼像, 如能覺察,起慚愧心,要修布施、供養、六波羅蜜, 才能離開餓鬼道,到菩薩道。 若想到:修菩薩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 才能圓成佛智,時間太久,還是受持五戒,做人就好, 又從菩薩法界墮落到人法界; 若起心:修十善比較好,又生到天法界。 這念心始終沒完沒了,就是輪迴。 所以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境界、一個果報,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這就是心念的輪迴。 無始以來,對財色名食睡太過執著, 業種子越來越深厚, 往生彌留之際,見到畜生、惡鬼,就墮落惡道。 這都是過去惡業果熟形成的法界, 所以平時要時刻回光返照,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才能脫離輪迴之苦。 十法界都是這一念心所生, 心中所想,屬於理上輪迴, 若果報現前,就是事上輪迴, 所以事理不二、事理一如、事理不異。 這一章講直心出塵,就是告訴我們, 修行要時刻提高警覺,猶如身處泥沼, 必須遠離情欲、安住正念, 不能一絲馬虎、懈怠, 要直心,時刻堅住正念,才能真正解脫。
8/26 P.2
第四十二章 達世知幻(一切如幻)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 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 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 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 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 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 視興化,如四時木。 諸大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我看王侯之位,就好像隙縫裡的灰塵。 我看黃金寶玉,就好像碎瓦、石頭。 我看綾羅綢緞,就好像舊衣、破布。 我看繁華世界,就好像一顆訶梨勒果。 我看天上清澈的阿耨池水,就好像潤滑腳的油。 我看佛的八萬四千法門,就好像化金爐。 我看最高的無上乘,就好像夢裡的黃金、白銀。 我看至高的佛法功德,就好想眼前虛妄不實的花。 我看四禪八定,就好像須彌山的不動業。 我看小乘的涅槃,就好像白天、晚上的小寐。 我看顛倒執著真偽,就好像六龍戲耍。 我看諸法平等,就好像萬法回歸一佛乘。 我看佛法興盛,就好像樹木的興衰。
本章主旨告訴修行人,觀一切法皆虛幻不實, 就不會因貪著外境而迷失本心。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遇到境界時,要觸物起照。 觸:接觸。 物: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根接觸六塵時,馬上起覺照,就是智慧。 有定,產生智慧,由慧生覺照。 天台宗:佛智照假、佛智照空、佛智照中。 觀照一切諸法是空、假、中, 這就是覺悟的智慧、佛的智慧。 一切法都是虛妄,包括天堂、地獄、東南西北、 佛、魔、親、冤‧‧都是假, 深信此道理,就能與如幻三昧相應。
8/27 P.1 未完
水是虛妄的,不可得的 氫和氧組合成水,分開來就是兩種元素。 水煮沸,變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 遇低溫,凍結成冰。三種體態都是虛妄的。 水對不同對象 龍王見水,變成宮殿 惡鬼見水,變成膿血 天人見水,變成琉璃 因眾生業感不同,所見亦不同。 所以所有境界都是虛妄不實, 都是因緣和合所生的假相。 人和眾生都是由四大所組合而成 不論漂亮女相、英俊男相、畜生,都是如此, 都是虛妄不實。 四大地、水、火、風,也是虛妄不實。 不管男相、女相,變性之後的男相、女相, 也都是虛妄不實。 由此去觀察、觀照、思惟 任何境界都是虛妄不實,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楞嚴經: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了達一切相都是虛妄,證到如幻三昧,就入菩薩位。 修了如幻觀,無論什麼境界,都不起貪愛、憎恨, 就能得解脫。
8/28 P.1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 眾生追求高官爵位,不惜一切代價, 其實王侯之位就像灰塵,不值得貪愛。 視金玉之寶,如瓦礫。 眾生追求貴重之物,越多越好。 其實金玉寶石就像石頭、瓦片。 家裡突然有了,眾親友來借錢,不借變冤家。 小偷強盜覬覦,想偷想搶,生活不安。 就算睡在金玉之上,其實也不快樂,所以像瓦石。 如果不懂得如何正當使用錢財,就會造作惡業, 甚至貪得無厭,其實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所以是金玉之寶,如瓦礫, 這種思惟能消除我們的貪心。 佛法言:有財當布施,為善當及時,錢財五家有,不施悔恨遲。 到臨死才想布施、作功德,可能都沒機會了。 錢財五家有 1.水災 2.火災 3.土匪強盜 4.敗家子 5.貪官枉法 所以錢財不是屬於自己的,要趕快作功德,累積福報。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善用錢財廣修功德, 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視紈素之服,如敝帛。 眾生追求穿著時髦、名牌,心也迷失。 佛法的點淨,把壞布料補到新衣服上, 目的就是破除心中貪愛、執著煩惱,以達清淨。 視大千界如一訶子。 君王想統一世界,其實世界有成、住、壞、空, 也是虛妄不實。 為征服世界,造成世界動蕩不安,甚至亡國。 佛法把世界看成芝麻一般,不值半毛錢。 * 訶子:訶梨勒果,藥師佛右手握的植物, 來自喜馬拉雅山上,又稱生命之樹,藥王, 能帶走一切疾病。
8/29 P.2 未完
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 阿耨池水–閻浮提有一阿耨池, 目連尊者和一沙彌用神足通飛到池上, 見池水清澈,池底盡是閃亮金沙, 起了貪念,裝一罐金沙欲帶走, 不想就失了神通。 佛說阿耨池水就像到處都有的潤滑腳油, 不值得貪愛。 理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指心水。 視方便門,如化寶聚。 方便門–指六波羅蜜,到種種三乘權法,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法門, 使眾生深入佛法,契入心性。 若對方便法門起執著,有了法執, 就對修行造成障礙。 所以要視方便法門為化金爐, 藉以消除對法的執著。 視無上乘,如夢金帛。 佛法有小乘、中乘、大乘、無上乘。 假使抱持有所得的心來修行, 追求最高無上乘,這就是執著。 修行要歸於無所得,有得必有失。 無上乘是契悟自心,看破、放下, 這念心是現成的,不必去求。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 當體即是,動念乖張,這就是無上乘。 悟了以後,也不執著。 所以視無上乘,如夢中黃金、白銀, 一醒就都沒有了。
8/30 P.2
視佛道,如眼前華。 修行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圓滿功德,又不執著功德。 因為功德、佛、魔、善法、惡法‧‧‧, 一切法都了不可得, 世間都是相對、都是虛妄,都是了不可得。 不可得之心,不去不來、不生不滅,才是真實。 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 釋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32相, 佛的應化之身,最後入涅槃,也是了不可得。 轉輪聖王32相,也是屬有為法、生滅。 真正的佛,是無念、無住、無為、無求,無得, 就是當下這念心,其他都是方便,如眼前華虛妄不實。 視禪定,如須彌柱。 佛經裡百千三昧都是禪定, 這裡是指四禪八定,屬於不動業, 像須彌柱一樣,有定無慧。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定中有慧、慧中有定, 定慧不二,這個心沒有妄想,就是定; 心中沒有形象、取捨、昏沉,保持覺性,就是慧。 一切都是本具,有定有慧,就不是須彌柱。
8/31 P.3 未完
視涅槃,如晝夕寤。 涅槃:指小乘的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 有餘涅槃–小乘修37助道品,證到五分法身、偏空之理, 尚餘現世報身未滅。 無餘涅槃–最後灰身泯智。 小乘最高境界–出三界、了生死。 佛看小乘的涅槃,就像白天、晚上累了, 到化城休息一下,只走了三分之一, 還有法執未破,所以不可執著。 視倒正,如六龍舞。 眾生顛倒,執著身體為實,為色身裝扮, 迷失本具清淨心,起身見、貪愛, 造作惡業沉淪生死輪迴。 不解世間一切無常, 世界成、住、壞、空; 色身生、老、病、死; 心有生、住、異、滅; 不知菩提道、涅槃才是真常。 修善最樂; 得到禪定,「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脫離三界,最快樂; 真快樂是「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 涅槃四德「常、樂、我、淨」」才是真實。
9/1 P.3 未完
延伸閱讀: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