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禪七開示1 筆記
2023/04/07 13:40:42瀏覽80|回應0|推薦0

    

    

    這本書是111年1月17日學長贈送給我,

為了要讀它,決定先把禪七開示2 讀完,

終於在3月22日讀完後,開始閱讀它,在此記錄筆記,

至 111.5.4 閱讀完畢,筆記也記錄完成。(合計43天)。   

     

 

1. 序   

 

    這是1994年暑期大專精進禪七的開示。

這一年在老和尚的指導下成立了『大專青年禪學會』,  

隨即在靈泉寺舉辦了十日的禪修活動,

前三日是禪修靜坐指導課程,

接下來就是精進禪七。 

   

    修行要悟道;契悟人人本具的自性、

這念心就是道,要直下承擔。

靜坐禪修是開悟最好的助緣,禪七更是增上緣。  

悟後起修才是真修;要真修實悟,

才能真正『開啟』、『顯露』我們本具的這念覺性,

與道相契。   

   

   

2. 起七法語     

   

大專禪會學佛營 濟濟多士來修行 

三學三慧為根本 一念單提以究真 

若說有真真亦妄 波水原是一家人 

禪七弘揚無生法 普度眾生契佛心 

大眾宴坐選佛場 香板一點現靈光  

   

3/23 

   

   

3. 茶會   

   

習禪貴正見     

『禪』,最重要的就是知見。知見正,

  會得正定,成正覺。

  禪修第一步,就是知見、觀念不能錯。    

走錯路: 1. 心外求法 

         2. 打坐,求神通、求感應 

         3. 不知–心即是佛、心即是道 

                  在這念心上用功    

禪宗大師云: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履。

正知見: 1. 小乘–三法印 

         2. 大乘–一法印: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喫茶悟本心    

喝茶,是誰在喝茶?

  明白了誰在喝茶,就開悟,喝的就是『趙州茶』。 

悟了之後還要修,悟後起修才是真修,

  繼續保養聖胎。

佛法講: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

        人人都能開悟,

        開悟,就是悟我們自己這念心。 

雲門餅公案 

  有人問雲門祖師: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雲門祖師:餬餅。

  因緣成熟了,吃餅時也可開悟。

趙州茶公案 

  一位師父來參訪趙州老人 

  趙州老人:以前來過沒? 

  師父:第一次來。 

  趙州老人:我請你吃茶。 

  第二位師父來參訪趙州老人 

  趙州老人:以前來過沒? 

  師父:以前來過。 

  趙州老人:我請你吃茶。 

  此時監院師父問:為何 兩位師父

    都要請他喝茶?

  趙州老人:你也去吃茶吧。

  監院師父一聽就開悟了。

 

人: 1. 色身–地、水、火、風四大組合的假有物質  

     2. 精神–受、想、行、識四種心理狀態,也是虛妄不實   

心: 1. 肉團心–生滅  2. 妄想心–生滅  3. 真常心–才是不變的本心   

佛:無念 

眾生:有念,念頭活動生滅,有生、老、病、死。  

佛法是一種智慧,悟了這念心,先悟後修,就是最高層。 

參悟:禪宗稱為參話頭,參究『誰在念佛?誰在吃茶?』

  因緣成熟,一下就開悟。

佛法 有漸修、頓悟,

  漸修–在事上修,受五戒、修十善、受八關齋戒,

        修六波羅蜜,誦經、持咒、禮拜、懺悔,

        修種種善法,孝順父母,尊師重道····,

        善法成就了,再來看經、聽法,   

        因緣成熟,就能契悟自心,直了成佛。

『道』是在日用平常之間,穿衣、吃飯、上課、下課,

    都是佛法。

禪宗祖師云:挑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

   

3/24  

  

   

4. 禪那   

 

1. 禪那的意義 

   禪那:梵語,中文翻譯–思惟修、淨慮。

   《大乘義章·卷第十三》曰:(禪定)名別不同,略有七種:

       1. 禪  2. 定  3. 三昧  4. 正受 

       5. 三摩提  6. 奢摩他  7. 解脫、背捨 。

       禪者,是其中國之言,此翻名為思維修習,

       亦云功德叢林。

   佛經講三昧–就是正念、正定。

     做事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得其三昧、入個中三昧。    

   佛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把這念心歸到一個定處。

   由正念去專注,能觀之心、所觀之境都清淨。

   有正見、正念、正定。

   三昧–這念心修定達最高境界。

     先修戒、持戒,把心收回來。  

     這念心有智慧、有定力,定慧不二。

   功德叢林:這念心具足無量的智慧、功德。

   打坐、禪定的功效: 1. 身體健康  2. 啟發智慧 

     3. 斷除煩惱  4. 產生感應  5. 得到神通 

  

2. 禪的種類       

   1. 世間禪 – a. 外道禪  b. 凡夫禪   

      a. 外道禪–帶異計而修六行觀   

         外道:心外求道,不知 心即是佛 

         凡夫外道:凡夫心 始終向外攀緣 

         佛門外道:學佛,但不知 心即是佛,心生萬法,因果緣起  

         * 六行觀:欣厭觀,上欣–得上界禪定,下厭–厭離這事界   

                   因障–靜坐思惟煩惱障覆真性 

                   果障–身體質礙,不得自在 

         * 異計,就是非因計因、非果計果,

             不是涅槃,卻把它當作涅槃。   

             誤把初禪、甚至四禪,四空定當作涅槃。    

     

      b. 凡夫禪–正信因果而修六行觀  

         

      初禪–離生喜樂地,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可稱為仙     

            已達定境,未斷煩惱–受火災之苦 

            再修六行觀,以證二禪 

      二禪–定生喜樂地–受水災之苦  

            再修六行觀,以證三禪

      三禪–離喜妙樂地–受風災之苦

            再修六行觀,以證四禪

 

      四禪–捨念清淨地–受色身之苦,身體的障礙

 

            再起觀行,觀空,以證空定 

        * 釋迦牟尼佛在四禪中入涅槃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凡夫、外道、聖人 

            也可修到初禪,乃至四禪,四空定。

      空定–空無邊處定 

            捨空,進入識的境界 

      識界–識無邊處定,生到識無邊處天

            捨掉,再得定 

      無所有處定–生到無所有處天 

                  捨掉,想通 非想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處定–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 

                      天壽八萬大劫,最高的壽命 

      以上,就是『不帶異計、正信因果』而修六行觀 

      四禪八定這種禪定,稱為世間禪,還是屬於凡位,

        只是一種定境,未斷除煩惱、破除執著,稱為凡。

      繼續用功,起觀行,觀四諦–苦諦、寂諦、滅諦、道諦,

        斷煩惱,證到阿羅漢果。

      修定的人成就 定解脫、慧解脫、俱解脫;

        修四禪八定,解脫煩惱,證阿羅漢果,

        出三界、了生死、入涅槃。

      開悟的人,見思惑漏盡,也可成就解脫。

      

3/25        

 

   

   2. 如來禪    

      a. 小乘禪–悟我空之理而修者,證羅漢道    

           契入空性,這念心與空性相應,超凡入聖,充滿喜悅。

           我空、法空–契悟到諸法的體性是空性。

           小乘–悟到緣起性空,就能破除我執,

                 心安住在空性當中。

  師父病痛公案 

因生病痛而開始反省,為何不能作主,

開始坐禪細想:究竟是誰在痛?

身體在痛: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四大假合 

骨骼屬地大,把它歸給地,痛就不歸我了。

血液屬水大,把它歸給水,痛就不歸我了。

熱量屬火大,把它歸給火,痛就不歸我了。 

呼吸屬風大,把它歸給風,痛就不歸我了。

身體都空掉了,還有誰在痛? 

心痛:八識之王,以五蘊來講就是受、想、行、識四大空性。

受–感受、領受,有苦受、樂受。都是空性。

想–念頭,如同水泡,也是空性。

行–心念的活動,也是空性。

識–心意識了別的作用,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也是空性。

  * –看到茶杯,–想到它是瓷器,–想去買一個。

所以身、心都沒自性,都是空性,最後證到無我、空性、偏空,

就入空定,身上病痛也沒了,證了羅漢道–我空。      

     

      b. 大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證菩薩道    

         法空:諸法畢竟空寂,萬法都是空性。

         緣起:就是假有,種種條件具足。

         因–自己這一念因心,人人都有佛性,

             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

             想學佛的心。

         緣–外緣,種種助緣,

             善知識直示正路,道場可以依止。

             因緣具足,因緣和合,才能成就道業。

         緣–過去的因緣,已不可變,

             現在努力結善緣,以改變未來的命運,

             所以,絕不是宿命論。

         佛法講: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善法成就,不可執著,也不可驕傲,貢高我慢,

           因為是靠眾緣和合,非一己之力。

         佛法講:功德歸三寶,好事給他人, 

                 壞事自己檢討反省。

         佛法講四恩:父母恩、師長恩、社會恩、國家恩。 

   

3/26   

    

     

      c. 出世間禪–次第來修空、假、中三觀     

         不執著空、有兩邊,契入實相。 

         天台宗稱 次第三觀。 

         先修空觀–觀我法二空之理–真空三昧

         再修假觀–一切法緣起假合,虛妄不實的假相–如幻三昧 

           修成即超越阿羅漢境界,

         進一步 雙離空假,入到中觀裡,

         當下觀第一義諦,了悟萬法從中所生。       

        

      d. 出世間上上禪–修一心三觀,歸於中道了義

         若於一法,圓觀空、假、中三諦, 

           於一個境界上,了悟空性、假有,

           這念心才是中道、實相。

           一切法唯是一心,歸於中道了義。

         中道–這念心時刻了了分明、如如不動。 

 

   3. 祖師禪 

        釋迦牟尼佛、達摩祖師所傳的禪宗法門–

          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就是契悟這念心–

          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

          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

        心即是佛 

        千年暗室,一燈即破–頓悟自心

      

3. 禪定的重要   

   

  佛經講『戒、定、慧』三無漏學,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必須要成就禪定。

  菩薩修六波羅蜜法門,當中也有禪定度。

  釋迦牟尼佛教育弟子: 

    1. 修福德–修善斷惡 

    2. 修智慧–看經聽法

    3. 修禪定–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     

   

4. 修禪的方便       

   

  1. 調身、調息、調心 

  2. 卻五事:離開五事–色、聲、香、味、觸

       這是從五根來的–眼、耳、鼻、舌、身

       接觸外在五塵境界,就是刺激、負擔、掛礙、汙染, 

       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佛法說 兩眼內視、兩耳內聽、把心收回。

  3. 除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掉悔–掉舉、妄想、散亂心;追悔

       疑–疑心生暗鬼  

       五種煩惱蓋覆我們的真心。

  4. 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 

       欲–希望得到禪定的好處 

       念–心存正念來修禪定 

       巧慧–能觀之心清楚明白,所觀之境了了分明 

       一心–回歸自心,凝然不動,契入禪定  

     

3/27        

 

   

5. 禪定的次第   

   

九住心–開始禪修,到最後禪定成就的九個層次、境界 

 1. 內住–六根往內收攝  

  

 2. 續住–持續一、兩個月繼續用功  

* 過程中 有八觸的境界  

  

 3. 安住–心定下來,身心感受禪悅 

  

 4. 近住–能觀之心、所觀之境都清清楚楚   

* 屬於輕安的境界 

 

 5. 調順–有了觀照的功夫,念頭一動,馬上調轉 

          睡覺時也能作主 

  

 6. 寂靜–寂然不動,達到無念 

   

 7. 最極寂靜–達到定境,得到禪定 

              降伏煩惱,未能斷煩惱 

  

 8. 專注一趣–專修禪定,專注一點 

              能觀、所觀都得自在 

              放下能所相對,回歸一心

              斷煩惱  

   

 9. 等持–心境一如,如如不動,達如來境界     

   

修行禪那的三種病態 

  1. 隱沒–隱沒不顯,昏沉、迷糊 

  

  2. 有垢–對定境起貪著,造成煩惱、障礙  

 

  3. 無記 

     a. 空亡無記–心當中空洞,自以為得到勝境,心生貪著 

* 禪宗所謂『死水裡面不藏龍』 

  

     b. 獨頭無記–獨頭意識的活動,晚上會做夢  

     

3/28 

   

   

6. 修禪的目的      

  

  1. 為得現法樂  

     打坐是先苦後甜,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這念心清淨,打坐後,身心平靜安定,

       就能得法樂、法喜。 

  

  2. 為得勝知見

     勝:殊勝 

     心清淨了,知見就慢慢提升

     萬物靜觀皆自得;大塊假我以文章

     得禪定後,更能明察秋毫。 

   

  3. 為得分別慧 

     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佛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不分別當中,還有分別的智慧

     看清楚任何境界

     分別了以後,要歸於不分別。  

 * 不分別–與心之體相應,證到無分別智。 

  

  4. 為得諸漏盡   

     證到無漏的境界 

     證到無漏,聲聞無漏、緣覺無漏、菩薩無漏、佛無漏。

     漏:就是指煩惱,有煩惱,心不清淨,

         心有了漏洞,失去光明、智慧、禪定。

     佛法說: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煩惱的心就是有漏的因。

     無漏:這念心達到無漏,馬上就轉為清淨。

     佛法講,欲愛、色愛是生死根本。

     淨土宗: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念不一:沒有得到禪定。

     三十七助道品 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 

                          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

   

     修行,首先要起善念。

     古德云:前心做惡,如雲覆日;後心起善,如炬消闇。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念一起,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3/29     

   

   

5. 數息觀     

   

禪七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放下,萬緣放下 

在外面–要提得起,諸惡莫做,種善奉行,

        修一切善法,都要提得起

在禪堂–要放下,了悟自心,參究真身

放下:不裡它、不想它

      通身放下–達到一念不生 

      契悟–契悟本心 

 

萬緣放下,根塵俱捨 

梵志求問悟道公案 

    梵志手拿兩束花去供養佛,

佛問他何所求?梵志答求悟道,

佛:四次告知放下

  1. 右手花放下–放下六塵境界  

  2. 左手花放下 

  3. 合掌的雙手放下–通身放下,四大假合的身體 

  4. 能想的心放下–心意識放下,眾生境界 

梵志就此悟道。

 

許由洗耳公案    

    帝堯聽說隱士許耳很賢德,

就想把王位禪讓給他,

並派人去找他,

這消息傳到許耳耳裡,

感覺皇帝二字把他耳根染污,

就跑去洗耳朵,

其實許耳是在給眾生說法,

告訴我們耳根要清淨。

佛法說:兩眼內視、兩耳內聽。    

楞嚴經云: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心不放下,六根始終在動,向外攀緣。

未開悟的人,身體就是罪惡的深淵。

開悟以後,不再執著四大假合的身體,身體就不再是罪惡。

進入禪堂的目的:

  1. 開悟、了生死、明心見性   

  2. 得禪定 

  3. 得正知正見

外道–心外求道  

佛說八萬四千個法門,就在對治我們的習氣煩惱,

  所謂依根解結。

禪七結束了,就要提起,

  能放下,能提起,心能作主,處處自在,就是菩薩。

這念心保持正念,就是無念。

禪七三大法門:   

  數息是溫補,參話頭是瀉藥,中道實相觀是十全大補。

  一個人病重,身體弱,所以先要溫補。    

    

3/30    

   

   

調身、調息   

修數息前,先要調身–身體保持平靜、輕鬆、自在、不緊張。  

  安禪定慮–透過禪修靜坐,把心安頓下來。 

  調息–對治出入息三毛病 

    1. 風相–出入息聲音很大,調成沒有聲音、很細微 

    2. 喘相–上氣不接下氣,  

    3. 氣相–氣息不微細、不均勻    

    調成–出入息悠悠揚揚、自在、微細、沒有聲音。

   

數息觀要領    

1. 數息 

   a. 數出息 

   b. 數入息  

   心就靠在出息上面數數字,

   可先數到三,如果順暢,再慢慢延長,最多到十,

   數字中間沒有夾雜間斷,就是定,定力增加,功夫就成片。

   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若有妄想干擾,可練習倒數。 

   

2. 隨息 

 

   當數息達到綿綿密密、不夾雜、不間斷,

   心清淨,定下來了,就可以不再數,

   心當中只有氣息的出和入,

   把出入息輕輕一放,放到鼻尖尖上,

   氣息很少、很微薄、若存若亡。

     

3. 止息  

   最後完全沒有出入息,就真正得到定了。

    

觀心法門–觀息,如無法數息,

    就把心念放在出入息,知道自己氣息在出、在入,

    注意就是,這個始終要存在。  

修行學佛,要靠信心

  1. 相信佛法 

  2. 相信師父所說的道理 

   

3/31   

   

  

6. 靜坐的姿勢     

     

靜坐習定,助道勝緣    

佛法不離這念心,這念心沒有坐相,也不離坐相,

  把這念心安住下來,就是最實在。

靜坐是最好的助緣、增上緣,幫助定心、淨心、悟道、得禪定。

六祖壇經云: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如果心上功夫用到家,行、住、坐、臥都是道。   

靜坐的心態:

  1. 要忍耐–要靠練習才能成就,

             先苦後甜,從苦中得來

             用意念把腿痛降伏–

             受罪、消業障、吃苦了苦

             身體是四大假合,不要執著

             把心念專住,專修數息 

             儒家講: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弗亂其所為。

             經磨鍊,才知人生的可貴,

               才會珍惜,不輕易放棄,

               不隨便汙染這念清淨心。  

  2. 有恆心–盤腿不是一下就能練好,

             要有恆心去練習  

  3. 有信心–要有信心,相信終究能成就   

  佛經講:聲聞、緣覺入了定,就像吃了三昧酒。

    靜坐就不想下座,不想出定,回到塵世。  

  誦經時,也可盤腿,

  如果痛時,可以拜佛,要恭敬心、懺悔業障,

    五體投地,小腹內縮,臀部靠小腿,調和筋骨。   

   

 

薰修貴有恆,身心須善調   

打坐的姿勢:

  1. 雙盤–全身重心落中央,透過生理影響心裡,減少妄想 

           降魔坐:左腳在上 

           吉祥坐:右腳在上 

  2. 單盤 

  3. 如意坐–散盤    

  雙盤是金山,單盤是銀山,散盤是土堆

修行就是薰修,用香來薰衣服,就有香氣。

  用臭味來薰,就有臭氣。

  用誦經、持咒、打坐、修觀行、拜佛、返照自心、

    修數息、參話頭、中道實相觀····

    這些來薰修。

古德說:修行就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練習久了,就熟練了。

打坐前,吃八分飽,以免放下風(放屁)。

佛陀時代,僧團中的出家眾,

  過午不食,僅喝水, 

  現代時節因緣不同,若身體有需求, 

  晚餐仍可吃,稱為藥石,  

不非時食戒,可合掌稱念: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請賜弟子方便藥石。

藥石:古代深山中,若得腸胃病,取磨好小石頭,

      烤熱後,放肚臍眼上熨一熨,以消病。     

 

4/1      

   

 

三環精進,必得道果   

修行三方面努力:

  1. 修福德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修一切善法,受持五戒,屬於福德門。    

     福德是修行很大的助緣。

  2. 修智慧  

     要博學多聞,一切法都是佛法。

     多看經、聞法、親近大善知識。

     古德云: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

  3. 修禪定  

     禪定是必修科目。 

     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要達到禪的境界,才有歡喜、快樂。

      

一念淨心,功德難量    

古德云:若人淨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

靜坐下來,六根不動,回光返照,見本心本性。

  悟到緣起性空,本性本空,都是見佛。

  打坐修禪定,就是見佛、悟道。    

  這一生就能得解脫,了生死、解煩惱、念頭。

雙盤是金山,單盤是銀山,散盤是土堆。

這念心清淨,身體自然清淨。

禪宗祖師說:千年暗室,一燈即破。   

古德云:一法界顯,九法界隱。  

  一燈,一法界–就是這念心,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念心。  

靜坐安住一分鐘,就成一分鐘佛。

  把這念心延長,從點到線,由線到面,

  就稱為一行三昧,禪宗祖師所說打成片了。

  從白天到晚上,這念心始終存在,睡覺也能作主。

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因,因能感果。

眾生有三把火–欲火、飢火、無明火。

  要熄滅三火,就要靜坐,不讓他起心動念。       

  一動念,就把他照住。

  這念心要靜中養成,動中磨鍊。

理將俗反,眾生就是反常,

  修行就是將反常習慣翻轉回來。 

  睡覺就是睡魔,要去對治。

  修行要忍耐、有恆心、有信心。 

黃檗ㄅㄛˋ禪師上堂開示頌: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這就是先苦後甜的道理。  

   

4/2   

   

   

7. 參話頭(一)   

 

話頭–就是我們說話之前,那一念不生不滅的心。

      剛一起心動念,那念心從什麼地方生出來?

 

照顧話頭,參究本心   

照顧話頭–把這個覺性往裡面照

  第一步功夫,收到六根歸一,

    入流照性–把六根往裡照,返照自心。

念『阿彌陀佛』這句佛號,阿字一動,這念心馬上注意,

   用覺性去注意,憑自己的感覺。    

   九住心–內住,覺性定在那裡。

參話頭法門: 

  1. 提念–提個念頭,例如阿字, 

  2. 照念–把心注意,專注在話頭那裡 

  3. 參–問誰? 

  一個念頭的轉變,由粗變細,細中再細。  

  話頭找到了,心定下來,一下就入定。  

初練習,要固定一個話頭,,熟能生巧,

  只要一提,心就安住話頭上。

古德云:如貓捕鼠,如雞孵卵。

  小心翼翼盯著話頭,心不散亂,   

  九住心–續住。  

 

大疑大悟,究明心地   

疑情是看話頭的枴杖。

如龍養珠–疑情是培養出來的。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始終在研究疑情,

   想久了,忽然一下想通了,就發明心地。    

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疑情現前,就是一個定境。

禪宗祖師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把身心世界通通否定掉了,業障自然就沒了。

大疑就是大悟,就是大定。

疑情打破,一下開悟,就是轉識成智。

參話頭的譬喻:

    好像找一個很重要的東西,緊張專注地找,

找了30分鐘,忽然一摸口袋,就在裡面,

一下就輕鬆了,參話頭就像這樣的過程。

參話頭,隨時一提、一照,心馬上安住話頭那裡,

  這就是頓超法門。   

   

4/3   

   

 

半路風光,切莫貪著   

參話頭當中,看到什麼境界都不要貪著。

  參透父母未生前那一念心,就開悟了。

  心安住在話頭那個地方,才有定。

  參話頭的目的是在開悟,悟心最重要。    

練習提念、照念、參,先念三聲佛號,把心收回來,

  然後起疑情,問:誰在念佛?

  輕輕地問:誰? 這就是參。

參話頭是開悟的法門,是轉識成智、破執著的法門。

眾生的心是妄想、昏沉、無聊三毛病,

  參話頭可對治。

數息法門可對治散亂的心。

誦心經可幫助淨心、定心、悟心。     

   

切念無常,精進辦道   

要想把話頭參好,自己要發起願心。

  時時刻刻提示自己生死心要切,就是了生死,

  修行不要等待開悟,

  在因上用功,工夫用的好,一定可以開悟。

菩薩修行就是修因,在因上努力,

  參話頭就是因,話頭那裡沒有生滅,是不生滅的因,

  開悟、證果了,就是不生滅的果。

參話頭就是以不生不滅心來修,

  就是離心、離意、離識,

  第一念頭是心,第二個念頭是意,

  第三個念頭是識、就是我執。

參話頭要有信心、有恆心,

  要內住、要續住,

  就一定可以開花見佛,

  心眼開了,見道自己本來面目。

話頭,就是真如法性、如來藏心。

  把話頭參好了,破了第七識、第八識,

  大光明藏、清淨法身就現前,

  這就是頓超法門。

   

4/4

 

 

8. 四諦        

   

佛法的根本,就是要知道人生是苦。

人間苦樂參半,是最難得的修行因緣。

 

苦諦實苦,知苦進道    

佛法告訴我們要開悟、得解脫、成正覺、

  乃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平時修習禪定,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知苦,要先知道苦果,是從什麼因產生出來。

                 

受五戒       屬於人道 

修十善       屬於天道 

修四禪八定   生色界天、無色界天 

修四諦       證涅槃、得解脫 

修十二因緣   證緣覺果 

修六波羅蜜   成佛 

修禪宗法門   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打禪七       契悟本心、得解脫      

不生不滅因   不生不滅果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菩薩不敢隨便起心動念。

  修一切善法:心無善念不起,口無善言不說, 

              身無善事不行。

     

八苦交煎,無時暫息     

人生八苦:

第一.生苦 

    小孩一出生就哭,因為人生是苦。

    三界不安,猶如火宅–時時刻刻都要知苦 

    生出來的過程苦

    在肚子裡也受苦

  * 希望小孩生出來聰明: 

      1. 懷孕期不要發脾氣,過度疲勞,起貪瞋癡念頭 

      2. 看佛像,讚歎三寶,誦心經,

      3. 看山水,心保持平靜、愉快 

   

4/5   

   

  

第二.老苦 

    人老,退化了,體弱多病,就是苦 

    六根昏昧,發生錯覺,就是老苦

   

第三.病苦 

    英雄只怕病來磨–生病時就是苦 

    修行禪定,以保健身心 

   

第四.死苦 

    神識,一般人稱靈魂,臨終時,神識昏沉

    心安住空性當中,一生才能解脫,了生死 

  

第五.求不得苦 

    人心貪求無厭,想要的求不到會苦,

    求到了不滿足,仍會苦 

    佛法說:要少欲,知足常樂 

    盡份–本分上去追求,就是敬業 

    想通了,心自然會平靜下來 

   

第六.愛別離苦 

    人有親有冤,有愛有恨

    佛法講:冤親平等,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的冤親

    以平常心、平等心、慈悲心,超越愛別離苦 

  

第七.怨憎會苦 

    冤家聚頭,所以怨憎會苦 

    做人做事要留退路 

   

4/6 

   

      

第八.五陰熾盛苦      

    人是五陰、五蘊假合所成,

    地水火風四大是色蘊,再加受、想、行、識即是五蘊,    

    受五蘊的支配,心裡好像有火在燒,

      1. 欲火  2. 飢火  3. 無明火 

 

要想解脫八苦,就必須從佛法上來解脫。

八苦苦果是過去種的苦因所感招,

  要修行、打坐、持戒、修善、修道,

  身心清淨了,這念心達到如如不動,

  就是證到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滅,

  煩惱不生,人人本具的本心不滅。

  心達到如如不動,就有無量的快樂和安定。

 

知因識果,善修四諦 

四諦法門–苦集滅道 

  知苦、苦果–知道八苦,  

  斷集、苦因–斷離造成苦的因,  

  慕滅、樂果–欣慕涅槃的常樂我淨, 

  修道、樂因–透過修道,斷除煩惱趣向涅槃, 

四諦–是佛法的根本 

  佛遺教經云:佛說四諦,不可令異。

  一切苦果都是自己招感來的。 

  苦果現前,自己要去承擔,不要怨天尤人。 

  佛法是最積極的,發心不同(轉念),果報就不同

  因果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古人說:事成不成於成之時,其成必有因;   

          事敗不敗於敗之時,其敗必有因。

  要孝順父母、尊師重道,要知恩、感恩、報恩。 

    

4/7 

   

   

9. 參話頭(二)   

    

參話頭是個微細的法門,可以開悟,

  破第七識、第八識、破生死牢觀、可入定。

  就是在這念心上去參究。

   

以心追心,微妙深細    

參話頭法門: 先念三聲佛號,把心收回

  1. 提念–提個念頭,例如阿字, 

  2. 照念–把心注意,專注在話頭那裡 

  3. 參–問誰? 

修行是在用心、修心、讓心專注,

  參話頭就是最直接了當來修定。

參,把疑情放在意識中,行住坐臥都存在,

  讓心專注,就是九住心的內住、

  繼續不斷就是續住,最後安住。

話頭又稱為本參、腳下。

  禪宗祖師說要照顧本參、照顧腳下。

話頭那裡是無生、是空性、是無生無滅、

  用這個功是無生無滅的功,將來是無生滅的果。

執著念佛號,這也是生滅,

  在法上執著,有法執,就是在法上起生滅。    

參禪是離心、離意、離識,

  參話頭這一點不是心意識,

  這一點就是真空、真如、如來藏心。   

把話頭這一點找到了,心定下來,

  自然就有光明的境界。

   

4/8   

   

   

了境唯心,有相皆妄   

修行就像打仗,話頭就像陣地,

  要堅守這個陣地。

修行要成無上道,道就是我們這念心。

修觀,先把境界想出來 

  1. 要知道這個境界從心生 

  2. 觀出來的境界是假有,當下就是真空 

     一假一切假 

     境為妙假觀為空 

     境觀雙忘即是中

     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蹤

       最後達到沒有能照之心、所照之境 

       心境一如,純一直心,就是如來的境界 

  3. 修假想觀能得定 

  4. 進一步還要修智慧 

  5. 觀一個境界,目的是修止、修觀 

     最後 把能觀之心、所觀之境 歸於自性、 

     歸於菩提、歸於涅槃,就能得解脫,超凡入聖。

參話頭,觀就是注意,注意這個話頭 

  『阿』字一起,一『提念』,馬上照住這一點,

  『參』,問:『誰在念佛?』,『誰?』

  專注在這一點,一直問到底。

  看起來像三個層次,其實還是這一念心,

  前後一個念頭的轉變,是一體的。

  八識田當中都是塵勞境界,

  參話頭就是把它清空,

  心就是真空,是空性,空當中能生萬法。

用慚愧、懺悔、檢討的方法,使心清淨,得安定;

  用參話頭,可使八識田中的種子通通參破。  

   

自性金剛智,一鏃破三關    

參話頭,先破除第七識–執我,就開悟了。

參話頭是破三關: 

  1. 初關–第七,破我執、明心見性、如來藏心

           知道人人都有佛性

           知道佛法所講的種子     

       * –眼識,眼睛看到色塵境界,起了分別 

  2. 重關–第八識,了生死 

  3. 生死牢關–破末後句,無始無明,證到清淨法身  

修行–不做惡夢,做好夢–漸修 

打禪七–無夢,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參究要綿綿密密,不要間斷,

  如貓捕鼠,如雞孵卵

  覺性,能關之心返照,就是貓,智慧

  能觀之智,所觀之境

  能觀照的這念心,這念覺性就是智慧

  專注一參,什麼境界都沒有了,

  這個地方是菩提、涅槃、真空、是絕對的境界。     

 

4/9 

   

   

返照真如,圓證三身 

三身: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化身佛 

  1. 清淨法身佛–供養 參破第七識、第八識,破執著,證到真空 

    法身是真空

  2. 圓滿報身佛–供養 不斷地參照,這念心都要返照 

    打禪七,在禪堂返照真如,觀智返照所感的果報 

    依據真如、真空所產生的返照智慧,就是我們的覺性 

   * 達到不死,就要證到空性,悟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空一如,心安住在這境界上,這是漸修法門 

   * 劫:佛法所用極長的時間單位 

     人壽:八萬四千歲

     減劫: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 

     增劫:每隔一百年增一歲,增到八萬四千歲 

     小劫:每一增一減 

     中劫:二十個小劫

     大劫:四個中劫 

   * 迦葉尊者,入了禪定,在雞足山,

     等待彌勒佛出世,傳釋迦牟尼佛的袈裟給他

  3. 千百億化身佛–釋迦牟尼佛是化身,應化之身 

    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和報身佛、法身佛相感應 

    法報化三身是本具的,藉由事修,顯發出來,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修無修修–修了之後不要執著所修

   * 瑜伽: 1. 世間講的是體能運動 

            2. 禪堂所修的是相應

               與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相應   

               是無上密   

   

修身為根本,守念勝方便    

佛法是正法,講的是修心,心才是根本,

  要定心、淨心、明心、悟心。 

  心是空性,一著相,就是執有,

  與空性、本心不相應。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世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參話頭,洗掉心中的塵垢,

  最後歸一了,就是中道實相。

禪七三法門,是有層次:

  1. 數息

  2. 參話頭–要有信心、恆心、耐心 

             專注就是守念,守著這念心

  3. 修中道實相觀  

     

黃帝問廣成子:什麼是最高的道?道在哪裡?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這個道是微妙精深,這個心是空性

                    這念心是空寂,不著相   

無視無聽:不看外面色塵,不聽外面聲音 

          兩眼要內視,能聽這心往內收   

抱神以靜:守著這一念,回歸心之體,保持平靜、寧靜、安詳自在。 

          守著這地方是真空、是無生、是清淨法身。

     心可以起用,用的時候能作主,一用就是『有』,

     用了以後要還原,歸還於『無』。  

形將自正:心也正了 

必靜必清:心不能輕舉妄動,攀緣外在

          身心都要清淨

乃可以長生:這樣修行就可以長生     

     

4/10   

   

   

專注用功,綿密參究   

我們打坐,就是要悟心。

  這念心本來就是如來藏。

參話頭,專注在這一點,綿綿密密,始終不散亂,

  這就是一個定境、真空、妙有。

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開悟。

  佛性就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有這個信心,就是上根。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話頭參到了,不論念什麼佛都在。

古德說:念一句『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

修任何法門,都要有信心、恆心。

話頭就是念頭,就是我們這念心。

我們修行,就是先使心不要生病,

  心沒病,身體就沒病,由心生。 

  把這念心專注,覺性放在真如、真空,就超越了。   

古人說: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

這念心一定要專注,人在哪裡,心在哪裡。 

 

4/11

 

 

10. 打七的意義   

     

打坐的時候,這念心要清楚、明白、作主。這念心最重要。 

修禪的打禪七,念佛的是打佛七,

從事上講,七就是七天,經過七天用功,達到一心不亂。

  開悟或達到定境,打佛七也是修定。

  做任何事要恰到好處,打七也是方便大眾。

就理上講,七就是指我們的第七識–執我,

  打七就是要破我執,把第七識參破,把我執參破。     

   

破除我執,轉識成智   

1. 上根利智的人,看了佛法的教理,

  當下契入無生、無為,就沒了我相。    

  發大悲心、平等心,所謂冤親平等,

  轉我們的第七識,破除我執。

2. 從思惟上來轉,思惟它,經常返照,

  起了我相就照住、檢討、反省,

  以去除我執,這屬於漸修。  

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煩惱即菩提,不起境界風,不生無明風,

  煩惱就停止,清淨心現前。

六根對六塵,當中生了分別,產生六識,    

眾生境界,就是十八界–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根–浮塵根,粗的,外在、有形相的,華不實

      扶塵根–有助作用,不能生識 

    淨色根,細的,相當於神經細胞,為正根,

      五根等浮塵根的實體,勝於浮塵,故曰勝義。     

      清淨四大所成 

作夢:夢中的自己就是識,又稱識神。

      識神是生死的根本。

參話頭,目的就是破除這個識,破除執著。 

六識境界 

1. 眼識:執著境界,起歡喜心、厭惡心  

2. 耳識:對聲音產生喜歡或厭惡 

3. 鼻識:聞味道起貪心或厭惡 

4. 舌識:對味覺起喜歡或厭惡 

5. 身識:對衣食住行產生喜歡或厭惡,貪著觸感 

6. 意識:想東想西、患得患失的心 

     法塵–善法、惡法、正法、邪法、有為法、無為法

修止觀要除卻五事,心不攀緣外境,不產生識,

  心定下來,心歸一,就屬於內住。

本心本是清淨、絕對,六根對六塵,生出六識,

  不清淨、相對,就是六識境界。 

所有外在都在第八識,五濁惡世是過去造業所感的果報,

  產生六塵、六根、六識,修行就是要轉識成智。

淨土宗說阿彌陀佛法界藏身,

法界–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心 

      六塵、六根、六識,十八界 

阿彌陀佛藏身十八界,提起這念心,轉識成智,

  就能見到佛。 

   

4/12 

   

      

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     

參禪,就是要破第七識,

  用第六識來返照真如、自心、第七識,    

  把第七識參破。 

打七,就是在轉識成智,先用第六識返照,

  把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 

六七因中轉–轉第六識、第七識,這就是因。 

五八果上圓–前五識、第八識都會轉過來。

參話頭,把第六識照到話頭那裡,

  第六識不動了,就轉過來了,   

  參『誰?』破了第七識,就是就路還家。 

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轉第六成妙觀察–千百億化身佛,轉

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圓滿報身佛

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清淨法身佛,真空,山河大地都是清淨法身佛。

                    第八識種子都參破,可以了生死,

                    心安住真空、無為、菩提中。      

  這樣參話頭,一下就是三身應現,

  契悟到這個法身,就是一得永得。 

 

  把心安住這裡,就是如來。  

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最究竟的快樂。

  菩提覺法樂–我們覺性起作用,能作主的這念心,

    悟到虛通無礙,無量無邊的廣大,

    十方世界都在這念心中,就得自在,最大的快樂。

佛有五眼、三身、四智   

小乘–有法執,最多證到羅漢果

大乘–不執著,證到無上菩提,無上佛果 

      把第八識轉過來,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  

學佛,不執著神通,不是不要神通,

  不是無神論,有善神或天龍八部來護持。

  佛法是圓融無礙。

古德云:明明白白一條路–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人人都有

        萬萬千千不肯修–眾生就是不知道要修這念心 

儒家說:百姓日用而不自知

始覺–現在開始覺悟、用功 

本始如一–第六識、第七識、前五識、第八識通通轉過來 

          始覺和本覺兩者相合

佛說四十二章經: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會者近爾–一體會明白這個道理,當下即是 

傅大士: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就是佛。  

  

4/13   

   

   

因果不二,事理一如      

因即是果:要在因上努力,因當中做好了,

  自然而然果報就會現前。

因就是當下這念心,這念心不生不滅,

  以不生不滅心為本修因,

  將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果報。

佛說法看當時的根機:

  1. 根機淺–從果上、從事上來講

  2. 根機深–從因上、從理上來講 

  3. 根機更深–從因果不二、事理不二來講 

這念心就是因,把這念心轉過來,

  轉到正念上、轉到自性上、轉到定慧等持上,

  這就是出世的果。

在因上用功,在因上把觀世音菩薩念到一心不亂,

  真正得到禪定、正定,就能起神通妙用,

  這個時候就真正達到『水不能漂、火不能燒』。

六祖惠能被火燒:火不自火,火從心生,

                心中無火,火不自火。

楞嚴經:起心動念就是智慧、就是三昧、就是神通。    

   

4/14 

 

   

單提一念,返照自心   

打禪七,修的是究竟法門,

  要有信心,可以開悟、得定、轉識成智。   

人在哪裡、心在哪裡–

  坐在這參禪,萬緣放下、單提一念、返照自心–照顧話頭。 

偷心不死:偷心–不斷分別、外求  

          偷心不死–偷心沒有斷掉

偷心不死,道心不活–無法追求道業精進。 

大死一番–把過去一切,身、心的執著,通身放下。

參話頭–穿針的譬喻

  話頭就像針孔,回光返照的念心就像線,

我們這隻手穿線,不可緊張,要專住,

才可順利穿線。

也像警察辦案,鍥而不捨,始終專住話頭,綿綿密密。

這是在磨鍊自己,把心收回來,慢慢收、慢慢專住。   

  把心收好了,就稱心如意,就得自在。   

 

4/15

 

 

11. 中道實相觀  

   

佛法講中道,講實相。

經云:如來離於兩邊,說於中道。

  這念心不著苦樂兩邊就是如來。

  如來指我們這念心。

眾生執著苦樂為實有。

   

離兩邊,契中道   

這個世界所有一切都是相對的,

  苦樂、善惡、明暗、動靜、內外、高低、美醜···

  修行來講,世間、出世間,凡聖,智慧愚癡,

  也屬於相對,屬於眾生境界,都是假相。

佛法來看,一切法都是相對的假相。

  把相對當成是絕對,就屬於眾生、凡夫、落入生死。

佛法的善法:

  1. 假善觀  2. 真空善  3. 中道實相善 

       

4/16     

   

   

諸法如幻,相妄性空     

假善觀–世間的善法 

        隨順假相,不執著,假戲真做 

        太執著假相,太在意,心中有壓力 

        假觀:明白世上一切都是虛妄不實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古德云: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 

   

知真空義,無滯無著    

真空善–修善不執著一切善,能所俱空    

        不執著假善,契入真空 

        破見思惑,證涅槃,成就聲聞、緣覺出世聖者果位

        悟到空性、真空,就得解脫,才是真快樂 

修析空觀–靜坐思惟四大假合 

  1. 觀內四大空:身體 

       把我執破掉,就得解脫 

       證到偏空涅槃,就超凡入聖 

  2. 觀外四大空:外面的境界 

       破除對外境的執著 

       能想的心與空性之理相應,入空定,得解脫 

佛法講:契悟到真空,就是真諦 

進一步 不住空、不著空    

   

4/18 

   

   

中道實相善,自性常寂光    

中道實相善–一切都是虛妄,假有,真空 

            這念心不住有、無兩邊 

            這念心歸於中道實相 

            最究竟的善,最高的道 

            菩提道、實相道 

            無上大涅槃 

            至善 

            實相沒有生滅、沒有去來 

            清淨法身佛–禪宗 

            常寂光淨土–淨土宗  

   * 常、寂:不變、不動  

佛悟到真空、實相,這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

  佛稱為法王

實相–一念不生 

契悟中道實相–頓超直入,凡夫頓超至如來地 

三諦–天台宗 

  俗諦–假諦、有諦、色諦,假有  

  真諦–空諦,真空,無 

  中諦–中道第一義諦,不離二邊、不即二邊  

古德云:有形終歸滅,不滅惟真空,

        笑看曹溪水,門前坐春風。

禪定–這念心就是 淨土、真空、法身、

      如來藏心、大光明藏。

 

4/19 

 

 

堅住正念,直契心源     

中道實相觀

  觀:注意、止觀、禪定 

      返照內心–向內檢討、反省自己,兩眼內視、兩耳內聽 

      入禪定–禪悅為食 

  中道、實相–無念、無相、無住、無著

              這念心不起心、不動念

              本來面目:心的根本、心之體 

              活水的源頭 

              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這念心完全作主了,觀 也要放下 

              定–無念,慧–清楚明白 

              定慧不二的這念心

    

  * 禪宗祖師云:起心即錯,動念乖張 

      乖張–違背真性 

  * 傅大士 說這念心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中道實相,不隨四季變化 

  * 佛說八大人覺經:心是惡源 

    覺悟了,這念心歸於無念,就是功德之源,活水源頭。   

 

覺心觀照,性月澄朗   

古人云:聖人過多,凡夫無過。

  聖人經常反省檢討,起心動念。 

  凡夫不知貪瞋癡是過失,不承認自己的過失,愛面子。 

  知道自己過多,是入聖道的開始 

煩惱即菩提:要轉煩惱,要作主,才是菩提心。

任心自在–妄想、煩惱不理會,這念心保持不動、無念、清楚明白

          覺性現前–靈知靈覺得這念心 

華嚴經:不起凡夫汙染心,必成寂靜菩提果。

  不染污–六根不攀緣、不顛倒,保持清淨

          不怕念起,只怕覺無

楞嚴經:賓主 

  主: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覺性始終不動  

  賓:妄想、煩惱來來去去 

  

佛的境界–中道實相 

  1. 妄想來了不理它 

  2. 不打瞌睡 

  3. 這念心要作主 

  具備三條件,把這念心延長下去, 

  延長至20分鐘,就是20分鐘的佛,如同佛的境界。

  如此 行住坐臥都可修–中道實相觀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歇–這念心不再攀緣 

  歇即菩提–這念心停下來,就是菩提心–清楚明白的心。 

  有觀,起觀,還是一個方便,還有歇、還有注意

  把能觀、能覺的心放下,就完全契入實相–心實實在在的心境。 

月亮的比喻 

  1. 初一的月亮–悟到這念心 

  2. 十五的月亮–在這念心上用功,最後完全成就 

  這兩個是同一個月亮,都是中道,都是實相,

  這念心是本具的。 

   

4/20   

   

   

12. 迴互用功   

   

禪七剛開始,初到禪堂,妄想太多,

在事上多用功:早、晚課,跑香。

經過幾天,禪已摸到門路,

可自行用功:坐香延續下去。(進入情況) 

進入情況–

  與無為法、定境相應,

  與清淨心、平等無二這念心相應。

經云: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無二–不二這念心,平等法門。    

     

三門迴互,精進行道    

禪七三法門–數息、參話頭、中道實相觀 

中道實相觀–徹頭徹尾、究竟了義的法門

  無修之修–一念不生,才是真精進

  有為法–念頭在活動:拜佛、誦經、持咒、作善事

          念頭有生、有滅

  契悟實相–修行最高目標,不起心動念 

    這念心時刻存在,就是精進,

    悟到實相–不生不滅這念心,在這念心中 

      提念、誦經、念佛、持咒、持戒、修善····都是精進–不執著 

      俗諦、真諦、中諦都不離開這念心。

    明白這念心才是自己,

    覺性–菩提心、佛性,這個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可以作主。

    這念心是空性,照見一切法空。

  

迴互用功–互相交替來運用 

修中道實相觀–如來的境界:心清淨、定下來了,可修中道實相觀

  → 忽然打妄想、打瞌睡了 → 

馬上參話頭–提念、照念、參,心有能所,有依靠,能專注, 

  → 用功用到精疲力竭,厭煩 → 

通身放下,修中道實相觀–安住實相、任心自在、堅住正念 

  → 妄想、昏沉太多、無法參話頭 →   

修數息觀–對治妄想、散亂的法門,心定不下來時可修數息 

 

參話頭就是在破執著,破第七識、第八識、破末後句。 

不執著任何境界,手握金剛劍,

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佛–好的境界;魔–壞的境界。 

不執著好的境界,它就維持長久,這就是定境。

悟到這念心,就是無量壽、無量光,

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就是我們這念心,我們的本心。 

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契悟到這念心,就是無量壽、無量光。

   

4/21 

 

 

悟後起修,方是真修   

妙峰福登禪師 喝水公案 

精進用功,閉立關三年,站三年後出關,

外出參訪大善知識,在旅館生病一月,

半夜找水喝,廚房摸到一盆水,清甜解渴,

清晨再去喝,只見一盆汙穢洗澡水,還有白泡,

心中只有想吐的感覺,

此時開悟:心生萬法,穢由心生

飲之甚甘,視之甚穢;淨穢由心,非關外物。

   

心即是佛

1. 沒有妄想 

2. 沒有昏沉 

3. 要能作主 

  a. 智慧佛–悟到這念清淨心、智慧心、作主的心、菩提心、了了分明 

  b. 如如佛–悟到一切法都是空性、涅槃性、畢竟空寂  

 

悟後起修–保養這個心 

古德云:未悟之時猶自可,悟了之後事更多。

  事–煩惱、妄想、昏沉 

  要有信心、恆心去面對、對治

      

高峰妙祖師 瞌睡公案 

高峰妙祖師 打坐時很會打瞌睡,

為了精進,就到懸崖邊打坐,

心想一瞌睡就掉下去,應該不敢瞌睡,

沒想到還是掉下去,因他精進修行,有善法,有大願,

感動韋馱菩薩而救了他,

高峰妙祖師覺得為何有人救他,韋馱菩薩告知原由,

高峰妙祖師心想:看來我打坐已經有感應,證明功夫不錯。

韋馱菩薩聽了就說:像你一點慚愧心都沒,從今起五百世不再救你。

高峰妙祖師聽後,慚愧傷心而哭,

後來又想到:修行是自己的事,韋馱菩薩不救是他的事,

趕快發慚愧心,繼續精進,發大願,為道犧牲是值得的,

結果繼續打坐,又因瞌睡掉下去,

韋馱菩薩又救了他,高峰妙祖師奇怪,不是五百世不救了,

韋馱菩薩告知:你發大願,知道慚愧,這念心已超越五百世。

高峰妙祖師繼續精進,業障消除,一坐下就相應,

沒有妄想、昏沉,了了分明,常寂常照,

就是涅槃妙心、如來心,這就是道。

經云: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六祖壇經:成就一行三昧,一相三昧。

這念心具足慚愧,發大願、大悲、大行,

  一下就超越了,或許五百世、五百劫、甚至幾千劫。 

   

古德說:打坐有兩個要命鬼–腿痛 及 瞌睡(睡魔) 

對治失眠:

  1. 看破、放下,不要想這麼多事,人生多是虛妄

  2. 睡不著,正好起來用功,打坐、看書、寫字

  所以,失眠是我的好朋友,讓我精進用功。 

  

曹操 望梅止渴公案 

曹操帶兵打仗,士兵口渴難耐,

曹操就跟部下說: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

梅子又大又酸。大家一聽,立刻流口水、就止渴了。

一切法從心生,這就是心的作用。 

  

4/22 

   

   

頓悟自心、究竟法門    

經云:不起凡夫汙染心,必成寂靜菩提果 

悟道–凡夫心即是無上菩提心

修中道實相觀–就是這念清淨心,師父說法、眾生聽法的這念心

  不需向外去找。

  無上菩提心–道,定慧不二、寂照一如的這念心 

    定:如如不動的心 

    慧:觀,清清楚楚 

佛法 

  1. 方便法門–祈求、禱告 

  2. 究竟法門–修中道實相觀,究竟解脫 

道通–如來境界,

      悟道,證中道之理,

      通達無礙,,起心動念就是感應、神通、妙用、智慧 

西遊記 

  孫悟空逃不出如來佛手掌心 

  孫悟空–第六意識,心想到哪,就去哪

  如來佛–就是我們這念心,這念心無所不包 

  把這念心的攀緣、顛倒翻轉過來,

  這念心保持如如不動,契合無為法、與理相應

開悟–悟這念心 

      悟到凡夫心就是菩提心  

  * 修行三大劫,悟在剎那間。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修中道實相觀,就是不費工夫,功夫在『歇』。  

    處處自在,隨緣不變

 

六祖壇經 

  1. 臥輪禪師: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小乘境界,有所取,取一個空,僅是有取有捨,不是煩惱即菩提  

  2. 惠能大師: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大乘境界,念頭來了不理它,善能分別諸法相,

     起心動念清清楚楚,能觀的是菩提自性,所觀的是心念的生滅實相,

     菩提自性是本來現成,沒有增長、生滅。

頓悟自心的法門,是最究竟,直下承擔,當下即是。

  1. 信 – 相信這念心人人皆有 

  2. 行 – 修中道實相觀 

佛說無量壽經:為德立善,正心正意,

  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修行–在這念心上修,這念心是因、淨土是果。心即是佛。  

    

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生處轉熟–不熟習的要變成熟練 

  靜坐–腿痠痛麻變成不酸不痛不麻 

  參話頭–參熟了,一起心動念,話頭就找到  

熟處轉生–熟習的要把它疏遠、放下   

  男女之愛、色愛、財、色、名、食、睡、吃、喝、玩、樂 

  要疏遠放下 

 

平常心–就是沒有能修、所修的那念心 

  平:不落兩邊  

  常:不變、不動 

六祖壇經:行直何用修禪?

  修而無修,始終回歸平常心

  中道實相觀就是回歸原處,本具的清淨心。  

修行要想保任成片,就必須由點開始,到線、到面。

  數息、參話頭就是由點開始,慢慢延伸成線、再成面。     

安住實相–這念心安住中道、安住實相,當下即是解脫。

  安住本具的清淨心。

 

4/24

 

 

事理一如,真參實悟      

邪見–當下即解脫,就不用持戒 

      自在,就可隨意吃喝嫖賭 

原因–在理上了解,事上做不到 

      天天造業,根本無法自在 

雲光法師公案 

    雲光法師在南京設壇講經,

天降雨花石,現祥瑞,

但他愛吃牛肉,死後投胎變成牛,

遇到梁武帝的師父寶誌和尚請求救他,

得開示:做而無做,能所俱空。

牛立刻開悟,契悟本心,

後往石頭一撞,立刻超生。

聽聞正法–前世福德因緣,有善根、慧根, 

道,是本具的,這念清淨心、佛性,是本具的,

一念迴光,即同如來–回歸自性、保持覺性、如如不動、了了常知,

  這樣就和如來佛的心沒有差別,與如來佛同一鼻孔出氣。

   

   

13. 正知正見 

  

理上悟了,事上要繼續用功,

  才可去煩惱、執著,能定心、淨心,

  超越眾生境界。   

   

契證空理,得心自在   

真自在–水不揚波,心不隨境轉。 

        心自在,照見五蘊皆空    

          色、受、想、行、識都證到空性,

          菩提心現前,心得解脫、得自在。

        我空:知道四大假合,身體是空性,不執著身體 

              心–受、想、行、識也是空性,心也不執著。  

        法空:知道一切諸法都是空性,破法執。 

        觀自在:觀周遍一切,觀互相含容,都是空性

          時刻修觀返照,契悟空性,心得解脫、得自在。 

        無礙–六根清淨、六根得解脫,六根互用,不隨境轉。

        悟到空性、繼續用功,由定達到甚深禪定。 

        證到空性,神通自在。

        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就是自在。

        出定、入定都得自在。  

     

證到果位以上菩薩 

一得三業淨  

  口業無失–說好話 

  身業無失–做好事 

  意業無失–起善念   

     * 龍樹菩薩,證到初地菩薩得神通自在。 

   

二得一百八十句圓  

  得180句自在話,說話即使人得利益。   

    

三得三種意生身,出入自在定  

  得大禪定,有感應、種種神通變化。 

  

4/25 

   

   

理具事造,一心體用  

理具–性具、性德,人人本具的如實本性。

事造–事修,此心性常隨緣變化,而有森羅萬象的相狀差別。

理事二者,為一心之體和用。

萬法唯心造–十法界就是一心所造。

  五戒–人道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   

  十善–天道 :五戒 + 不兩舌 不惡口 不貪 不瞋 不癡 

  四禪八定–色界天、無色界天 ,世間定

      色界四禪:初禪–去煩惱、慾念,達無憂無欲 

                二禪–去覺和觀,得外喜 

                三禪–去歡喜,得內喜  

                四禪–去樂,明鏡離垢,淨水無波 

      無色界四定:1. 空無邊處

                  2. 識無邊處 

                  3. 無所有處定

                  4. 非想非非想處定 

  四諦–聲聞  : 苦  果 因   樂  果 因     

                     苦 集       滅 道  

  十二因緣–緣覺  :   過去世  苦因 – 無明(惑)  行(業)    

                       現在世  苦果 –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苦因 – 愛 取(惑)  有(業)  

                       未來世  苦果 – 生 老死 

  六波羅蜜–菩薩   :  布施 持戒 忍辱 禪定 精進 般若  

事造、事修,把這些法門運用在生活,在事上修。

理具、事造、唯心,三者缺一不可,具足才能修行成就。

打禪七:

  1. 理具–相信人人都有佛性

  2. 事造–修數息、參話頭、中道實相觀 

           安住中道實相,保持無念、無住、無為,任心自在、堅住正念。

  3. 唯心–一念相應,無為法現前 

    

修行容易,悟道難      

  修行–誦經持咒參禪持戒修六波羅蜜···有為法 

  悟道–悟到本心本性  

悟道容易,行道難  

  行道–保養聖胎,打成一片(禪宗),觀行,起觀照   

行道容易,證道難  

  證道–證果、契悟這一念無為心,漏盡煩惱 

 

禪宗,破三關–初關、重關、生死牢關 

經教,破三惑

  1. 破見思惑,見惑和思惑 

  2. 破塵沙惑,菩薩所修

  3. 破無明惑,把無明、煩惱漏盡,就成道了

以上都是在事上修。  

    

早晚定課 

1. 禮佛懺悔 

2. 誦金剛經–把這念心靠在經文,隨文入觀,淨心,有念 

3. 靜坐一小時–歸於無念、究竟 

4. 誦三皈依、回向–心量廣大、不執著  

     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回向: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晝夜精進,剋期取證     

雍正驗證天慧徹法師公案     

雍正尋求玉琳國師的徒弟,找到徒孫天慧徹法師,

在圓明園接見,測試他是否開悟,

就問:父母出生前,如何是你本來面目?

天慧法師想了想,就把拳頭一舉,這個就是。

雍正看他還要想,就知未開悟,

給你待圓明園七天,若仍未開悟,就砍頭,

七天後雍正驗證,仍未開悟,

雍正說:換你來問我

天慧法師一問,雍正立刻舉拳頭說,這個就是,

天慧法師一下就開悟了,

說:拳頭不喚作拳頭,換卻時人眼裡眸,

    一切聖賢如電拂,大千沙界海中漚。

雍正恭喜他開悟,賜袈裟、錫杖、如易,送他回山。    

   

禪七就是在道場剋期取證的因緣、

皈依就是皈依自心,契悟自己心性。

 

4/26    

 

   

佛法如海,唯信能入 

如果聽到佛法的當下,就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沒有妄想,馬上契入無為。

佛是出世間聖人,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修行,

  三祈修福慧,百劫修相好。

  福慧–六波羅蜜圓滿 

  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阿僧祈劫–無量無邊的大劫 

  第一個阿僧祈劫–七萬五千尊佛出世   

  第二個阿僧祈劫–七萬六千尊佛出世  

  第三個阿僧祈劫–七萬七千尊佛出世   

  修百福的善事得一個相好 

  一福–把世上所有人統統救活、醫好 

 

  修福德、種善因,可改相貌  

 * 美容–人為來改相好,有風險、後遺症   

  佛有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 

  三身:法身、報身、化身  

        化身–隨每個眾生的因緣現應化身   

證到初禪–禪定的功夫 

  有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要得到佛法的利益,首先要有信心 

  禪修、念佛、頓、漸,都要有信心–正信 

  希望 → 信心 → 力量 

修中道實相觀–保持無住、、無念、無為、了了分明 

  這個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心始終安住實相,保持正念 

  行住坐臥不離這念心–師父說法、眾生聽法這一念心 

   

4/27 

   

   

14. 道   

修行–

  1. 不要走錯路,走遠路 

  2. 最高目的:得解脫,化除煩惱、破掉執著 

  3. 這念心像一面鏡子、一潭止水 

  4. 心量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 

  5. 正覺–真正的正念、正定 

  6. 覺–靈知靈覺,本具的這念心

  7. 出纏–出脫煩惱 

 

修行出纏解縛,當斷煩惱習氣 

修行–

  1. 把習氣斷掉、轉過來 

     * 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2. 改變我們的習氣煩惱    

  3. 經常反省檢討,去除習氣煩惱   

     * 聖人過多,凡夫無過 –因聖人經常檢討、反省,凡夫無感 

  

楞嚴經 畢陵伽婆蹉尊者公案 

聽釋迦牟尼佛說法,講四諦的苦諦 

思惟–想一遍

重慮緣真–反覆思惟這個道理 

思惟:誰在痛?

有一天赤腳走路踩到刺,很痛,

就思惟,是誰在痛?

1. 能知的心  2. 腳掌的痛 

   有能痛       有所痛 

   知道痛       腳再痛 

忽然悟到 兩者都是虛妄不實 

         分別心也是虛妄不實

只有 能知的心,本具的覺心始終存在。 

入空定,煩惱漏盡–六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

證到阿羅漢果–六通的羅漢:第六通 漏盡通

五通仙人:天眼通 天耳通 他心通 宿命通 神足通 

習氣難改

尊者到恆河邊 呼叫水神:小婢,我要過河,給我開道 

小婢向釋迦牟尼佛抱怨,都給他開道了,還叫我小婢,

釋迦牟尼佛解釋:尊者前世是婆羅門,你是他的小婢,

所以習氣未改,延續叫你小婢,

釋迦牟尼佛跟尊者點撥他這個習氣,

尊者立刻向水神道歉說:小婢,我跟你道歉!

還是習氣不改。

尊者已證到羅漢,還是改不了習氣,

可見習氣很難改。  

 

4/28 

 

   

修不識五陰魔境,邪說誤人誤己      

修行要有正知見 

古德云: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屢。   

  行屢:用功,打坐,誦經,持戒

修行,要成道,要看楞嚴經

  開悟–悟到這念心,悟後起修

  境界–色受想行識,各有十陰魔,共五十種陰魔。

  一關一關地通過,才能成無上道。 

在家居士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近善知識明正法,,讀楞嚴經立正見

成道– 1. 多聽善知識

       2. 多看楞嚴經    

打坐,在這念心上用功,要靠正知見。 

  要有定、有,沒有知見,就沒有作用。

楞嚴經: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知見這些境界以為真、不滅,就是無明邪見

  這些境界是假相,斷了我見、我執。

  只有清淨這念心,才是涅槃。

修證–看楞嚴經

開悟–看六祖壇經、金剛經

知細節–看八識規矩頌

     

4/29  

      

    

大樹仙人公案 

他是五通仙人,一入定可達數年,

但是定當中沒有慧,沒有把煩惱漏盡。

出定了還想強娶國王的一百個女兒,

因只有一位願意嫁,他就把其餘99位

變成老太婆,腰彎下去,最後全部死掉。

 

成道、成正覺,要依止大善知識。

開悟,是悟了這念心,然後保養它,

  還要悟後起修。

修行、修道,一個是正念、一個是正定,

  一個是頓悟、一個是漸修。

  頓悟,這念心具足戒、定、慧。

禪宗祖師云:持戒第一,參禪為先。

走火–生理問題,微血管破裂,吐血或半身不遂,甚至死亡。

入魔–心理問題,把五陰境界當作實在的境界,最後成精神病。

打餓七–七天不吃飯。

        

悲智雙運成正道,明辨正邪莫盲從    

打坐,保持這一念心,要持戒、修福德、修慈悲心。

悲智雙運,要修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

  靜坐思惟,要大慈大悲、冤親平等。

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養成慈悲心–1. 吃素 2. 戒殺 3. 護生。

吃素–從吃三淨肉開始 1. 不見殺 2. 不教他殺 3. 不為己殺 

      目的是不傷害眾生的生命。

發願心: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悲智雙運–1. 慈悲,善根 

          2. 智慧,慧根 

淨土法門–臨終十念就能夠往生淨土。

  十念就是正念,這念心始終在禪定中。

  臨終十念,是佛的慈悲,專門為臨終悔改的人所施設的法門。

  念佛念得好,念到一心不亂,就是修定,

    這個心沒有生滅,就能脫離生老病死苦。

   

4/30   

   

    

平時就要修行,時時回光返照,持戒清淨,斷惡修善,一定可以超凡入聖。

禪七的目的就是要有正知正見。

佛法八正道,第一個就是正見。

   

善修方便而不執,明心見性契究竟    

修道要有正知正見:

  1. 方便正見–未開悟前,依據佛經的道理來修行。

     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行為己行

       a. 要持戒清淨–在家居士有五戒、八關齋戒、在家菩薩戒

       b. 要慈悲

       c. 要修一切善,斷一切惡 

          落實『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知道一切法緣起性空,不執著一切善法

   

  2. 究竟正見–無念 

       聽師父說:這念心不住善、不住惡、不住明、不住暗、

         不著兩邊、了了分明,這就是無念。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即邪。起心動念就是邪

       無念就是佛,有念就是眾生

   

佛藏經云:見無所有,名為念佛。

  心無取捨、不落兩邊、不生憎愛、無言無說,這就是念佛   

  這就是–老實念佛。就是禪。  

  這念心要一念不生。

  悟了這念心,就是念念佛出世。

  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時時刻刻了了分明、清楚明白。

 

修道,要在心地上用功,

  要檢討反省,身口意三業無過失  

  安住在正見、保持這念心,就是保養聖胎。

 

加持只是一種方便,佛說法就是加持,

  師父說法,大眾聽法,心清淨、心生法喜,這就是加持。

  真正的加持要靠自已去契悟、懺悔業障、檢討反省、修善斷惡、

    修福德、修智慧、長養慈悲心、保養聖胎。 

   

五祖送六祖去搭船公案

五祖:我送你一程,渡你出去。

六祖領悟:以前迷時是師度,現在悟了是自度。

   

慈舟大師:十日賣不掉一擔真,一日能賣掉十擔假。 

  沒有正知見,詐騙猖獗。    

   

5/1      

   

   

15. 十二因緣    

   

佛法的根本:                         

  1. 四諦           苦               

                    樂              

   

  2. 十二因緣–十二有支,緣覺聖者所修的法門   

          過去世      無明 行

          現在世      愛 取 有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未來世                   生 老死       

   

緣覺乘與十二因緣     

羅漢–斷三界見思惑      

緣覺–斷三界見思惑,不由他覺,無師自悟 

  1. 緣覺:佛在世,聞法而證果

  2. 獨覺:無佛之世,前世薰修,自悟苦、空、無常、無我,

           契入無為,證到緣覺果位     

     

生死流轉門–流轉生死,出流,眾生的因緣。  

  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無明是本具的 

  這念心本具真性、佛性,真性中有無明、煩惱 

 

無明緣行        →            →      識緣名色       →    

 行:身心的造作      識:業識,人死後 識神  最慢49天轉世    名、色:精神、物質,入胎

   

名色緣六入      →     六入緣     →      觸緣         →      

  六入:六塵 從 六根進入   六根接觸六塵         根 塵 識 相接觸 產生 受 

     

受緣          →     愛緣       →      取緣         →     

  感受起貪愛              欲愛想 執取占有     此因造業  業有    

        

有緣          →     生緣老死            

  受報 再一次受生          生後 難免 老死  

    

    

人死後 看神識 從身體哪裡離開  就去哪轉世 – 最後身體暖的地方 

眼睛         →   生天  

心口         →   人道

小腹肚臍眼   →   惡鬼道

膝蓋         →   畜生道

腳掌         →   地獄道

  

聖道還滅門    

還滅–把生死的因反轉、逆流,透過修道,止息生死,證得涅槃。 

老死 因為 生 , 生 因為 過去造業 有 

有 因為 執取 , 取 因為 貪愛 

貪愛 因為 感受  , 感受 因為 六根攀緣接觸 六塵 

觸 因為 六入而生  ,  六入  因為  名色長成   

名色  因為 心識託胎  ,  識 因為 過去世 造諸業行       

行  起源於  無明煩惱 

   

無明是生死流轉的根緣    

無明 →  貪、瞋、癡  →  貪、瞋、癡、慢、疑、邪見  →   108煩惱  →  8萬4千煩惱       

            三毒                 六根本煩惱   

      

去除無明,就是空性、覺性,就能了生死、超越三界。

滅–涅槃,不生不滅,無煩惱執著,真空現前 

涅槃: 

  1. 小乘聖者–聲聞、緣覺所證     

     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2. 大乘涅槃,佛菩薩所證 

     無住涅槃–不住生死、涅槃,雖起悲智二用而體性恆寂  

     性淨涅槃–一切有情平等皆有自性清淨涅槃,

               唯聖者始能自內證之。

修道,才能證到涅槃。時刻觀照這念心,起善念,不執著善念,

  最後歸於無念,這念心始終了了分明、寂照一如,

  就能了生死、入聖道,這就是無為法。 

  轉無明、轉煩惱、證菩提,在這念心上用功。

小乘法門–滅,滅色歸空 

大乘法門–轉,煩惱即菩提 

  * 周處除三害,不用把自己滅了,轉念,從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5/2      

   

     

16. 解七茶會     

     

    這一次禪七,是成立全國大專青年禪學會後,

第一個禪七活動,一共是十天,前三天是禪坐指導,

後面就是七天的禪修。   1994年7月5日~14日

       

佛法以戒為根本,五戒是我們做人做事、人格建立的根本。

古人云:發心有先後,悟時無先後。

修行要發長遠心。

解七茶會就是檢討、反省這十天的禪修活動,

講出我們的心得感受,就是法布施。

打禪七的目的就是把正法推廣到社會上。

  

5/3 

   

   

17. 解七法語      

     

暑期禪七真精進 行住坐臥念念明

雲來電閃多歧路 堅守陣頭莫他尋

雲開日出青天現 從此休兵坐太平

太平世界無諍隱 不去不來果自成

即今解七生去來 來來去去亦是真

七日禪修無所得 無得無得見明月    

     

5/4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by817&aid=17883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