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城市》的作者約翰˙葛林非常擅長處理自我認同的議題,藉由輕鬆有趣的故事點出我們在生活中常感到迷惘而不自知的事情,這次我們要介紹給大家的新書《兩個威爾》更是突顯了作者處理這個議題的高明手法,而且除了約翰˙葛林,這本書還有一位非常厲害的共筆者"大衛‧賴維森"。」(引用自此)
又,從同一篇文章得知,本書獲得2010年AMAZON編輯選書第一名,就算不是驚為天人,至少絕非泛泛之輩,原以為這本YA小說(註1)只是帶給我消遣娛樂的一部作品,未料作者蘊含哲學地敘說了愛情、友情,還有人類其他複雜的情緒,必須細細琢磨方能窺曉一二。其實愛情與友情是非常接近的兩種情感,我們一樣會想獨佔自己喜歡的朋友,同樣渴求他們的目光與認同。然而所謂的愛、人心,實在很難用三言兩語解釋得清,我們的心情總是交雜著多種情緒,只是各種情緒的多寡、深淺不一。書中由兩位作家創作的兩個威爾,其個性當然大大不同,當他們為各自的友情與愛情煩惱時,卻又會發現,自己的心情似乎曾與他們有交疊的時候;不一樣的威爾,不一樣的煩惱與心情,但我們卻總是能夠在某處尋獲共鳴,我想,不僅是青少年,對成年的我們來說,釐清自己心情,以及找尋自我認同的道路,依舊未至盡頭。
書裡提到了「薛丁格的貓」(註2),看了兩次還是不懂,但好像是滿有趣的實驗。我覺得這本書有些地方不是看一遍就能懂的,而作者為什麼讓故事重心放在泰尼的音樂劇呢?此齣音樂劇的內容與整篇小說的關連,又是甚麼呢?將本書僅看一遍就收進書櫃的人,這麼做會很可惜的。
(而故事裡我最喜歡的一段是,當我們有了選擇的自由,看清認清想清楚之後,能夠說出我依舊會選擇你,或是我不曾後悔之類的,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有些事情也許一開始是逼不得已,卻不能保證這絕對是件不幸之事。人生之有趣,或許某部分是因為凡事難以驟下定論吧!)
兩個威爾的人生也許並不相同,但都十分精彩耀眼。
(註1)何謂YA小說:YA(Young Adult)小說,指的是介於兒童和成人之間的閱讀物,閱讀年齡定義在12~18歲,故事中的主角也多半是這個年紀,青少年文學的故事架構大多較著重於劇情設計,而通常這類全新的世界必須花費較多篇幅去架構,有連續故事情節的系列作品往往受到讀者較多的討論或注意。(出處這裡)(註2)(前略)根據多世界理論,當觀察者打開盒子的一刻,世界會分裂成多個世界,而觀察者只能進入眾多的世界其中的一個,而觀察結果就因此只有一個,貓是「生」或「死」。而在其他世界裡貓的狀態會由薛丁格方程式決定。其生存的機率越大,貓倖存下來而處於其中的世界的數目就越多。(出處維基)
圖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