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影片--Money Ball (魔球)2011
2012/01/08 11:03:45瀏覽1451|回應0|推薦10

//Money Ball 2011 QL

在夢想實現的地方,就是天堂。

一九八九年的Field of dream(夢田)像是首關於棒球的詩,玉米田中的一畝球場在2012年的現在看來還是動人,重新看過,就像你遇到老了三十歲的青梅竹馬,殘酷的發現,她比小時候還要美。

「夢想實現」,夢有多大多遠?片中芝加哥白襪隊八名打假球的球員現身在一畝玉米田中,那是他們死去後的夢,再站到棒球場上,打球。

夢田這部片,主題就是這句話,由片中赤腳喬所道出,對任何曾踏上棒球場的人來說,這句話美得讓人倒吸好幾口氣,人們嘗試去瞭解這部電影為什麼在棒球人心中是永遠的經典,就好像要解釋心中那位白雪公主還是白馬王子,多美多帥都講不清楚,最快的方式是邀請你到棒球場上打一場球,或者,只是單純的站在外野的草地上,仰頭望望天上再平視看向小得若紙片的本壘板,傾聽球場的聲音,你會瞭解,沒什麼地方比棒球場更具有夢的虛幻感。

一直到現在,你會在棒壘場上,看到有些球員對球場深深的一鞠躬,充滿崇敬與感謝。管他是不是職業球員,只要踏上了球場,就像走進天堂般美好的境地,而這感覺,不是球員沒踏上球場就是感受不到。

親愛的日本人說,棒球魂,這是相當接近的形容。

為什麼會愛上棒球這種運動?夢田像暖春風撫般的告訴世人,沒為什麼,就是許多人在追求的夢而已,當我們用另一種角度來說,夢田一片是拍給「內行人」看的,不愛棒球的人看夢田會覺得很「唬爛」。我常會去看學生棒球聯賽,在臺灣職棒爆了幾次簽賭案後,後山的臺東,到處是玉米田中的一畝球場,都是Field of dream,當人們為了看王健民而熱烈交會時,那夢,就深植鄉野間球場上的每個人(小球員,家長,前職棒選手現在是教練)的身上。

魔球在許多人的期待中瀟灑的來,雖然它也走得辛苦。

喜歡看美國職棒的人都知道,美國文化中有著崇拜英雄的DNA,少數人享有極大數的資源他們習以為常,「有夢相隨」是的嘛。大聯盟的球隊中,薪資最高的球員往往是小聯盟千百名球員的好幾倍,沒人說不行,因為小球員有夢想,終有一日可以登上大聯盟,畢竟,高薪球員就是懷著夢想一步又一步踏上來。

接著,有錢的球隊可以請到最好的職棒球員,不斷的爭奪總冠軍,沒錢的大多數球隊只有不斷供應那些好球員,拼命的讓自己不要輸得太難看,因為養不起好球員。

2002年,奧克蘭運動家隊,在大聯盟在討論球隊薪資差異所造成的不公平競爭時,會議大頭們一點也不認為薪資差意有什麼不公平,他們問,既然窮隊永遠打不贏富隊,為什麼運動家隊可贏那麼多場球並得到分區冠軍(一百六十二場球,贏了一百場)?為了公平,他們找來了運動家的球隊經理比利賓恩來問問。

Money Ball (魔球),說的就是2002年運動家隊的故事,魔球一書原住作者說得有趣,要當運動家隊的球員,你總得要有一點缺陷,沒法長傳球的補手,一個投球會讓手指都會刮到地面的下勾球投手,也會看到根本就沒守過外野的外野手,千方百計第一輪選秀去選一個胖得只能有一壘打或者全壘打的新秀(他的腳程能跑到一壘就要偷笑了),仍記得「大聯盟」一片那堆奇怪的球員,運動家隊等於是片中球隊的真實版本,甚至更誇張,運動家的教練在第一棒吉安比(此人是洋基隊吉安比的弟弟)出場時每次都抱怨,「我是全世界唯一一個要幫第一棒換代跑的總教練。」,影片最重要的高潮是運動家隊破記錄的22連勝,對於一個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窮隊伍,在季初時甚至換掉了先發九人中的六人,比利製造出的災難,運動家隊二十二連敗還比較有可能些。

這一切又相當合理,因為球隊經理比利自身,在球員時代簡直是漫畫裡的人物,你可以想是櫻木花道在打棒球。

這位仁兄一百九十幾公分高,曾經是倍受矚目的棒球選手,但他最著名的事跡就是摔休息室裡的東西,在小聯盟出賽時,對方球員會在比利上場打擊時衝出休息室,只為了要看他被投手三振後的情形,

更特別的是,有一天(二十七歲那年)他突然「想開了」,告訴球隊經理他要從球員轉成前哨球探,當時的經理從來沒遇到過這樣的職棒球員,比利的打擊率只有二成一多,好啊,他點頭答應,你去當球探好了,反正也沒什麼損失。所有的笑話都有悲傷的成份,大聯盟的球員自願去當球探,我讀到這章節時彷彿感受到他積年的失落,打了十多年的棒球就是證明了自己不適合當球員,就算當上了球隊的經理,比利的年薪不過是普通後援投手的薪水,在2002年底比利不小心說出了心事,他告訴記者,「我不會再讓錢來影響我的決定」,當年十八歲,他因為一筆十五萬美元的簽約金放棄了史丹福大學(他們讓他拿獎學金在足球隊中當四分衛)。

比利由小布來演,影評說布萊德比特在魔球一片的演出足以提名奧斯卡,身為小布的影迷,我更認同他在「生命樹(tree of life)」中的表現,我把魔球看了兩遍,確定了,魔球是精細設計出來的商業片,劇本經過多次修改,導演也換了兩個,其中之一還是史帝芬史匹伯,在接近細膩的刻畫中,這部電影不會讓人有任何一分鐘的無聊,甚至在片尾時還留戀回想。

不過,我一直覺得,它拍得像Discovery的記錄片,只是,卡司大了些。

棒球人以為,夢田一直是「真正」的棒球電影,雖然影片中沒有任何一局比賽,它卻把這運動最真實的美感表現出來,充滿神秘魔力的一項運動。電影的內容許多人都知道,我們臺灣許多球迷有相同的經驗,從白襪隊放水事件的八個人始,太多太多人的棒球夢也開始破碎,我自己是時報鷹迷,那失落與傷感,讓我對於臺灣職棒完全的失去興趣,但美好的記憶仍在,影片企圖在其中找到共同的夢,接近於單純的愛,是球場也是球員,當你對於棒球運動瞭解越多,就越能明白其中的詩意,我們說是超脫了凡世的美感。

而魔球一片所提到的理念與源由,更是內行中的內行,關於sabermertic統計(非傳統,更合理去評估球員好壞的統計數字,好以說長打率,上壘率,兩個相加就是OPS,一個打擊者最值得注意的統計數字),關於大學生棒球球員的統計數字較可信賴(傳統喜歡高中畢業的球員,但,統計指出,高中球員上大聯盟的人數,遠低於大學的球員),一個球隊的運行或贏球,最重要的責任在於球隊經理人而不是教練,我們欣喜的發現,有人可以在金錢堆出來的帝國中,打出一條血路,證明了美國職棒的謬誤。有人認為它是商業經營的片子,這不正確,這根根本本是棒球電影,只是其中的理念是新式的資產所得理念。

評斷一個企業有許多財務數據,但沒有任何企業可以產出如此巨量而熱情的統計數字,像棒球場上一樣,運動家隊曾購買一套系統,它可以準確的算出特定球員打擊出去,可以製造出多少的預期得分,當守備員接到這一球時,他就是挽救了多少預期分,簡單的說這是一套把運氣成份降到最低的系統,當他們用預期得分值來看一名球員,很快的可以知道該球員真正的價值(他們甚至認為,守備在一場比賽中,好與壞的守備影響有限),比利相信這理念,他有人味的一面就是找出所有被低估的球員,他冷血的一面也是,把球員當成產值的一部份,沒有組織行為中團隊相互影響的部份,球員是交易的籌碼,彷彿統計數字堆積出來的虛擬人物。

他運用也追求這樣棒球的新知,更因為比利曾是頂尖的棒球選手,他更有機會去挑戰傳統,畢竟,棒球某種程度的壞了他一生,他的忿恨不僅止是摔東西而已,而是撼動整個大聯盟體系。

新的觀念進入了棒球這神聖的場地,夢是否還在?

還在,棒球仍是棒球,球場的夢幻感依舊,每一個統計數字,SLG,OBA,都是一段生動的故事,你怎麼可以把它當成是營利所得來看?

當我買來魔球一書,並開始瞭解比利賓恩與他簽來的球員,影片夲身的價值就少了許多,這是原著改編都會遇到的問題,要不拍得比原著好(好比說麥迪遜之橋),要不就是拍得比原著差,魔球一片像是一本書的文摘,是敲門磚,讓你更有動力與知識去瞭解職棒統計數字上的故事。

當然,還有比利賓恩這性情中人,片中女兒為他唱的歌曲,實是動人(歌詞寫得相當好)。

最後。

我喜歡魔球這部片,不過,我還是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很快的,會更喜歡魔球這本書。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vata17&aid=601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