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梵二薪火 (3):梵二四十年後——梵蒂岡對本地化的躊躇不前
2008/09/12 19:02:37瀏覽642|回應0|推薦0

「教會本地化」原本不是一個什麼新鮮的議題,在宗徒大事錄裏,我們就已經看到早期的教會爲了配合非猶太人的外邦人入教,在宗徒之間引起的討論和處置。及至教會開始在以希臘拉丁文化爲主的羅馬帝國傳遍開來,初期教會的教父們很成功的以當地文化來詮釋耶穌的福音,讓整個羅馬帝國成爲基督宗教的世界。而隨後的兩千年,基督宗教也在西歐文化的溫床裏滋長繁盛。

可是曾幾何時,在希臘拉丁文化本地化中發展出來的傳統,被認定是羅馬禮教會的正統。如今第三世界的教會如果想推行本地化,就得乖乖地在希臘拉丁化的教會傳統内進行。至於在東方禮天主教會内保留有的非希臘化傳統,因爲已經根深蒂固,可以繼續保持下去,沒有問題。

希臘拉丁文化到底和猶太文化不一樣,也和東方文化不一樣。我們固然尊重希臘拉丁文化,也尊重在其内發展出來的教會傳統,但是如果教會傳統中的希臘拉丁文化成分影響到東方人的接受基督福音,那麼我們應該很嚴肅地來研究討論,不是嗎?

梵二大公會議就提供了這麽一個討論的機會,教會的主教們在聖神的引導下,試著把教會從中古世紀帶到現代世界。例如彌撒中的語言,拉丁語正式被各地的通用語言所取代。許多保守的主教和教友們還因此大爲不滿,他們聲稱梵二破壞了教會的傳統。只是他們不知道,用在地語舉行彌撒聖祭才是真正的教會傳統。

可惜好景不長,近二十年來,梵蒂岡在本地化的態度開始有所改變,讓我擧三個最近的例子來説明:

第一是1998年四月十九日在羅馬開幕的主教代表會議亞洲特別大會的事,從這個會議的籌備開始到後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發表「教會在亞洲」勸諭,都可以看出來梵蒂岡對亞洲教會的不甚了解,以及對亞洲教會許多更深入的本地化議題的小心翼翼與躊躇不前。

第二是「相逢寧靜中」 的作者戴邁樂神父的譴責事件。1998年梵蒂岡教義部部長拉青格樞機(亦即現在的教宗本篤十六)公開譴責戴邁樂神父的晚年著作,罪名是他的思想越走與天主教的信理越遠。這位印度籍的耶穌會士是二十世紀的神修大師,一生致力於東方文化與基督思想的整合,著作等身,當然他的書也被給禁了。這位大師的一生努力,只是爲了讓東方人能以東方人的方式認識上主的慈愛,但是他到底還是無法為正規西歐神學教育科班出身的拉青格樞機所接受。

第三是教宗本篤十六在2006年9月在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的演講。這篇演講因爲惱怒了回教徒,引起極大的風波。演講的重點反而給掩蓋了下去,沒有得到太多人的注意。這篇演講的重點,其實是在於教宗譴責所謂的「去希臘化」運動。教宗重申本地化的推行不能涉及「去希臘化」的立場。

有的朋友或許覺得梵蒂岡的改變態度和我們有什麼相干?那麼讓我們一起回顧清朝初年的禮儀之爭和它的影響。

明末清初,天主教第一次傳入中國,耶穌會士向知識分子和在宮廷裏傳福音,他們用心學習中華文化,很得清朝皇帝的賞識,在士大夫中間傳教也頗有成績。他們認爲中國人的祭孔祭祖是一種尊敬的表示,沒有什麼不可。同一個時期,道明會士在鄉下傳教,鄉下人當然比較迷信,因此道明會的神父就認爲祭孔祭祖是拜邪神,一狀告到羅馬去。不幸教宗採信道明會士的説法,下令禁止中國教友參與祭孔祭祖的儀式。這一下惱怒了康熙皇帝,也跟著下令全面禁教。這一禁就是一百四十年,後來還是因爲鴉片戰爭,清朝為英國打敗,傳教士們才又跟隨了槍砲子彈進入中國。在中國人的心中,基督宗教也從此與帝國主義掛勾,分開不了。

禮儀之爭的前車之鑒告訴我們,梵蒂岡的決定,有時候是可以影響一個民族福傳的長遠命運的。

教宗宣佈從今年聖伯鐸聖保祿瞻禮日開始爲期的一年為聖保祿年,以紀念這位把基督福音傳揚給外邦人的大宗徒。保祿是教會希臘化運動的始祖,一向主張入境問俗,所以當年爲了堅持外邦人不必遵守猶太人的若干規矩,不惜和伯鐸以及雅各伯鬧翻臉。但是今天的教會卻以保祿當年開始的希臘化來規範亞洲教會本地化的努力,保祿天上有知,不知道作何感想?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uggieCCSC&aid=221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