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10 00:04:29瀏覽5444|回應13|推薦169 | |
全世界各國都會區房價都跌近5~7成以上,為何惟獨台灣房價漲翻天。
.
全台空屋高達156多萬戶,及在台灣總生育率降低到0.895,為全世界最低新紀錄之際。台灣房價憑什麼會上漲?尤其是台北地區漲上1倍以上,要把窮人趕出台北地區居住,成為台灣全民最大民怨。台北市住宅總戶共91.7萬戶,居全國之冠,不過台北市的自有住宅比率,卻為全國各縣市最低,為百分之75.2%,也就是說4戶有1戶非自己房子,代表房屋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全是馬政府錯誤的政策,正是官商勾結所造成的。
過去經驗告訴我們,房價飆漲時,政府應該限制保險業者資金投入房地產,應緊縮銀根,提高銀行準備率及利率,開徵空地稅,低率房貸只給第一次購屋者,不得標售國有地,馬政府三年來卻反其道而行,鬆綁保險業大量資金投入房地產,降低銀行利率,以設置停車場大幅降低地價稅方便財團養地,卻不斷標售國有土地,帶動台北房價不斷飆高。 .
另外,馬政府違反三民主義,降低遺產稅從40%降為10%圖利自己及富人,說是拿回台灣投資拚經濟,卻是炒房炒樓炒地,並且2年4000億低利率不限制貸給財團及投機客炒房,又放寬大陸人民來台購屋限制。
.
五都選舉郝龍濱為拉高選情宣佈都市老屋更新,使40年老屋身價翻了幾倍,使新屋舊屋全面上漲。對年青人而言,是房價太高買不起而非貸款低,馬政府卻反其道而行,放寬貸款金額到750萬元30年,使年青購屋者成終身屋奴,這都是房地產上漲的主要原因。還有2年賣屋課15%所謂奢侈稅﹝英國及大陸或是許多國家都是5年內賣屋課20%﹞,簡直是蚊子釘牛角欺騙人民的打房政策,使房價不降反升所以說三年來房價漲翻天,完全是馬政府錯誤的政策,正是官商勾結所造成的。
據報報導,最近大陸購屋團不斷的來台看屋,若馬政府選後又再度降低大陸人民購屋限制,台灣房價勢必再上漲,人民生活一定更加困苦,台灣人民應該有所覺醒。
.
房價上漲不僅是人民買不起房子,使年輕人生活壓力變大,降低結婚生子意願,是少子化原因之一,房價高漲也使租金上漲,小本生意者成本增加,致使民生價格上漲,人民生活更加困苦,是全民的罪魁禍首。請馬總統切記!切記!
==============================
如果你是一般百姓,房屋上漲,請別高興太早,而你也是受害者。
一般住家縱使房子是300萬買進,現在漲到1000萬,你也沒得到一點好處,反而是吃了暗虧。因為你不是做房屋買賣生意人,漲到1000萬房子還是自己要住,1000萬只是空想,反而要多負擔更高的房屋稅及土地稅。 就一般百姓而言,縱使你把房子賣掉拿到1000萬元,如果你想在同一地段再買回同等級的房子,你一定會發現1000萬元已經不夠買回適當的房子了。 孩子長大了房子住不下想買房子,只好被逼迫離開,遷移到離都會區更遠偏僻的地方,地段愈買愈差,房子愈買愈貴。反而要多付出更多的稅金與價差,搬到郊區後,交通費變高了,時間花費更多了,痛苦萬分,這些錢全被建商仲介政府拿走了,部份再轉進政客口袋裡。 所以說:房價高漲除了財團、建商、政客獲利外,全民百害而無一利。 ===========================
去年郝龍濱為選舉選前宣佈都市更新,說是1坪換1坪,屋主虧大了,建商賺最大。
為何說『1坪換1坪』,屋主虧大了,建商賺最大? 如果是25年前『1坪換1坪』差不多,如今,台北市地皮1坪高達百萬以上,甚至高達500萬,政府又給更多的容積率優惠,還有數百萬補助,3樓層可蓋12樓層以上,又有2~3層地下停車場。建商又不要土地成本,最起碼可省去幾十億資金利息。 屋主1坪換1坪,30坪房子換30坪,扣掉公設,最多實得7成20坪左右。 現在大樓建築成本行情大約1坪約10萬左右,你算算看,屋主是不是虧大了,建商是不是賺最大。 如果是一般地段3~4樓改建為12樓,應該是1坪換不含公設1.7坪以上,再一停車位。
如果地段好,應該是1坪換不含公設2坪以上,再一停車位。才算合理。
所以,都市更新,你要好好算,不要輕易決定蓋章。後悔來不及。 郝龍濱是不是不懂?或是有隱情........,會給建商這麼大的利潤。 ===============================
房價上漲,造成國家嚴重社會問題,貧富對立,最後必揭竿而起,產生動亂,國家必亡。
.
1. 房價上漲,不僅是人民買不起房子,使年輕人生活壓力變大,降低結婚生子意願,是少子化原因之一。
.
2. 房價高漲,使房屋租金上漲,小本生意人成本增加,導致使物價上漲主因,人民生活不易。
.
3. 房價大漲,使富人投資客買房養房,享受不勞而獲租金富裕生活,卻給買不起房屋的窮人供養一輩子,造成貧富不均社會問題。
.
4. 房價高漲,使富人投資買房利潤高過正常投資生產事業,導致富人及其第二代不務正業,坐享其成,不投資生產事業,經濟下滑,造成失業率增加原因之一。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