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27 07:14:13瀏覽7023|回應125|推薦460 | |
雙主題曲,喜歡台味的點相思海,喜歡萌萌的點哭砂。回程時望著西南海岸,腦海裡泛起的旋律。外傘頂洲~~難道,真的像塵埃消失在風裡? 台 萌 海面茫茫相思海 茫茫失東西 你是我最苦澀的等待 讓我歡喜又害怕未來
有人說 : 歸台灣凸透透,龜山島還沒到 ! 我只剩外傘頂洲還沒到。近日終於完願。前陣子為南海黃岩島及釣魚台的主權爭議鬧得劍拔孥張,外傘頂洲浮出水面的面積比黃岩島大太多了,台灣要珍惜國土。它位於嘉義縣東石鄉外海約十四公里處,管轄權屬雲林口湖鄉,雲林縣政府網站及口湖鄉網站,居然找不到它的相關資料。 依地方耆老口述,清代外傘頂洲有幾十戶人家定居,形成一條小街,但到了國府戒嚴時代,曾有駐軍但無居民,甚至被地方政府視為包袱,雲林縣及嘉義縣均不願接管,最後兩地各派出鄉長被叫到省政府去,用猜拳來決定誰屬,結果雲林縣口湖鄉鄉長贏了,自此外傘頂洲劃歸雲林縣。近年「主權爭議」也冒出來了,隨著沙洲南移,兩縣管轄權之爭愈趨激烈。 二零零一年,雲林縣長張榮味任內,曾指派副縣長高孟定率員至外傘頂洲釘上「雲林縣口湖鄉蚶寮126之201號」門牌宣示管轄權。二零零六年,嘉義縣府陳明文以「沙洲已經漂流到東石外海十四公里」為由,向中央政府提出將其從雲林改劃由嘉義管轄,未獲同意。 而據曾任塭港堆燈塔守望員近四十年的蔡福裕描述,一九六零年代,外傘頂洲曾住居逾千人,用茅草、竹子搭建的上百戶簡易房舍自成聚落,連雜貨店、藥鋪俱全,居民普遍仰賴捕魚、養蚵維生,自給自足,人丁興盛的景象,就像座與世隔絕的海上島國。強勁的風飛沙造出一座座約二、三層樓高的小山尚能蓄水;從層層交錯的山谷底部隨手挖掘,沁涼甘甜的淡水立刻湧出。二十多年後,洲上堆疊成峰的沙丘,經數次颱風侵襲,與沙洲流失、漂移作用,逐漸夷成平地,居民到處挖掘也找不到淡水飲用,只有陸續遷離。蔡福裕也隨著這波移民潮,返回東石鄉塭港村定居。 外傘頂洲的存在,阻止海峽的風浪直接襲擊東石潟湖及雲嘉南沿岸,潟湖週邊的部落民得以在內捉蝦捕魚、安置定置魚網、養青蚵、飼花跳,他們世世代代過著這種海闊天空的日子,人與海相依為命而融合為一,這是一種有尊嚴的生活。 外傘頂洲受到波浪、沿岸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平均每年往西南方向漂移六十至七十公尺,被稱為「移動的國土」,且由一千五百多公頃縮小到目前的一千多公頃(比一下:中正紀念堂二十五公頃),南北長度約十九公里。中山大學海研所資料顯示,一九八二年沙洲上二公尺以上的沙體還有五千二百萬立方公尺,但在強烈東北季風作用下,二零零零年以後幾乎刮除殆盡,只剩平坦沙洲。學者研判,如不設法保固,未來「移動的國土」可能將成為「消失的國土」。 附註 : 就在拍攝的後一天,超強暴雨將東石至外傘頂洲的蚵架毀損百分之八十,冥冥中留下這最後一瞥的數十張照片,將貼於回應區分享。 搶灘 登陸 外傘頂洲~~1000多公頃(約四十個中正紀念堂),蠻大的喲。
陸人旗插南海黃岩島 菲律賓人也來插旗 PS :為了黃岩島--上部面積約3平方米,海拔1.8公尺的小島及周遭大片暗礁,今年四月中國派出軍艦與菲律賓船隻對峙。外傘頂洲夠大了吧 !在成為「消失的國土」前,政府不可甚麼都不做,讓它成為「被遺棄的國土」。呼籲政府正視這個嚴肅的課題。
竹篙寮~~上頭僅存人工建築物,已無住人。
2012 . 7 . 4 補述 外傘頂洲形如鐮刀狀,屬於漂流島嶼,冬天強勁的東北季風使沙洲南移,夏天的西南季風又使之北移,沙洲是否真的會如學者所預期最後會消失,以在地人的經驗,沙洲祇會往內陸移,並不會真正消失;至於如何防止泥沙流失,學者建議用固定樁的方式,在地老漁夫認為只要能在沙洲東北角放消波磚或廢棄的船隻,沙子祇要有障礙物就很容易堆積成沙丘。 個人看法 : 全台漂亮的海岸線不管該不該放巨大肉粽(消波塊),皆突兀得令人生厭。最該放的地方反而是這裡。筆者實地觀察,竹篙寮(形成障礙)四周海沙屯積,形成全島最高點。我們不是有很多報廢軍艦嗎 ? 與其沉入海底當魚礁,不如拖放在外傘頂洲,有障礙就會積沙(最後掩蓋住軍艦也無妨,如同金字塔般)。大型軍艦安置於此,多麼壯觀 ! 觀光效益多麼巨大。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