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追風箏的孩子」看悲劇與救贖(四)
2007/08/07 19:42:32瀏覽928|回應0|推薦2

「追風箏的孩子」是以「救贖者」的方式構築無辜者與行惡者、受苦與犧牲、不義與救贖的辯證。當阿米爾成為「救贖者」,他就同時是劊子手、犧牲者與慰問者,他的懦弱在二十年後獲得了神聖的理由。他的生命要以受苦來證成,要以他所犯的罪與所受的罰來贖回,他的愉悅,是解決痛苦後所獲得的愉悅。

故事基本上就是要誘出類似的感動:人的苦痛再深沉,都可以臣服於一種救贖。從一切遭遇和人際互動中,尋找救贖微光。基督稱它為「愛」,愛是表示一種得救之道 。希臘文化認為靈魂在世上是偶然寄居的旅客,靈魂的來源與本質是屬於神性的。神性居住在人性中,需要外界的喚醒和催促,以成為實在。

憐憫是對生命的一種愛,但卻是針對衰弱、病態、被動的生命。弱者為奴僕,強者為主人,阿米爾是主人還是奴隸呢?從階級來看,很明顯的他是主人,哈山是奴僕,但是我們從故事的發展來看,哈山的愛與忠誠,阿米爾的懦弱與背叛,卻使得主從的關係做了逆轉。這才是阿米爾無法面對的事實,所以他恨哈山,一個具備他應該有的德性的人。

唯有卑賤被動的弱者奴隸才需要設定一個虛假倒錯的主人形象來盲目崇拜,哈山的行為出於愛而不是崇拜,這一點更使得哈山不屬於奴隸這一類,而是一個愛的實踐者,是自我的主人,他做了自己認為應該做的決定。對哈米爾而言,他的懺悔洗淨自己的罪行,心靈的平和已然降臨

在不同的社會現實中,能夠憐憫他人,自己就得以尊貴,世上許多的懿行行多是發心與此。但是能從中獲得個人的救贖嗎?或是能抵消過去的惡行嗎?從社會道德的層面而言,就算答案是否定的,還是必須實踐善行,儘管他的用心是自我救贖或是出於憐憫。

我們必須去掉心中與世間的罪,使自己與他人禁錮的靈魂解放出來,得以超越苦痛的境界,才是真愛。愛就是那靈魂天生所具有的一種力量,使得靈魂歸回原本清淨的境界。阿米爾以勇氣克服膽怯,面對了過去的罪行,從軟弱轉為堅強。

當一個人不再軟弱之時,他便有足夠的信心與能力去療癒自己的創傷,讓自己的人生昇華並且完整,去感受人們的痛苦,並且化為實際行動。「追風箏的孩子」一書使我們對充滿神秘感的阿富汗有了文化上的認識,這個悲慘的世界與富裕的西方現代社會是這樣的不同,但是人性尊貴與卑下之間的故事卻又如此相似。

我們透過兩個男孩的視野去了解一個相異於我們的世界,同樣地也了解同樣的景況如果發生在自身,我們能做出無悔的決定嗎?我們所自認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劇,絕大部分是必須自我承擔、無可歸咎他人的一連串錯誤所造成。可悲的是,我們往往忽略了悲劇生成的細節,誇大了傷痛是無可承受的重擔。

現在是一個不再盲目模拜「英雄」的年代,不再有所謂的典範,這也應該是將自我責任提至最高的年代,一個必須時時自我反省的年代,但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興趣卻大於認識自我。人類所面臨的痛苦並不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而稍減,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欲望與抉擇越來越多,沒有人有絕對的把握相信自己可以往正確或是後悔較少的路上走去。

如果錯誤已經造成了,我們有能力面對嗎?有勇氣解決嗎?阿米爾的形象是我們心靈的映照,他完成了救贖之旅卸下背負多年的重擔,也使我們反觀自己的現實經驗。當我們閱讀完哈山與阿米爾之間的悲劇與救贖,闔上書頁之後,我們應該開始行動:去彌補那些對他人已經造成傷害的言行、用心達成我們的責任,在面對抉擇的當下能堅持「愛」人的原則,不再因為一時的懦弱而造成不幸。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tjeu&aid=1143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