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身處於建築之中(二)
2007/08/07 20:06:20瀏覽875|回應1|推薦9

我出生在台東關山,一個位於花東山脈和中央山脈之間的美麗小鎮,那時候沒有過多聞名而來的觀光客,池上便當還只是返鄉時順手買的午餐。鎮上的住宅許多都是日據時期的平房,六歲的我喜歡坐在黑色木廊下的褟褟米看雨。七歲來到桃園,父母和一對新婚的夫妻分租透天屋的二樓,晚上偶而我會爬上木板隔間和他們說話。搬家兩次後,因為母親要開裁縫店,所以租了學校旁的透天一樓,對面的七樓公寓工地,是我們的冒險場、遊樂場,我在那裡渡過許多快樂的時光。父親第一次買屋,自己用磚塊將前後院加蓋,前院成了裁縫工作間,後院成了廚房,原來的廚房成了主臥室。父親用合板隔了三間小房間,剛住進新居時,我常常看著隔間木板上的塑膠通風格板,認為我父親是很厲害的人。國中時期,一個年級有44個班,全校將近七千人,校地大約相當於中原大學的田徑場,我在地下室的教室過了一年。數學不好的結果,我考上楊梅高中,和同學租在校外的公寓,緊鄰一大片荒廢的別墅社區。

大學讀師院,雄偉的大門,小家子氣的校區,但是對我的人生最大的改變是選擇了「藝術」,接觸許多「和我不同世界」的老師。畢業、實習、服役、任教、考上研究所,在藝術教育的薰陶下,我常以藝術與文學的角度看世界。我在義大利旅遊,拜訪了文藝復興時期許多偉大的建築,包括教堂、美術館、廣場;我在美國賓州大學修藝術與文化的學分,參觀了華盛頓的博物館群、紐約的上城與下城、波士頓等城市。回想起來,每次旅行,我總是花了最多的底片在「建築」上,或許我只是喜歡「異國」的風情,但是參觀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加深了我對「建築」的關注。不僅是建築物本身獨特的造型與旋轉迴廊的參觀路線,更重要的是當期的展覽剛好是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的建築展。如果研究學習的路上,我的思考方向有所轉折,這次經驗應該是非常清晰的節點,我清楚地感受到「建築學」吸引著我,我也愉快地往那個方向走去。

我知道身為教師,教育是我的職業,藝術是我的研究領域,研究「建築學」對我而言是一條「岔路」,而且對我而言,必定是要自己摸索出林中小徑,穿越叢林。我期許自己不要在建築學的「叢林」中喪失信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安步當車」,將「空間」的領域,當作學習的重心,慢慢領略、摸索、研究、發表。所以碩士論文的末章,我從「空間」的存在感討論行為藝術的意義,龔卓軍教授翻譯的「空間詩學」使我獲益良多;選修朱嘉驊教授的當代藝術,選擇報告法蘭克蓋瑞建築的特色;把後現代建築累積的文稿發表在「美育」上;獨立研究宜蘭建築的風貌(進行中);發表桃園古蹟「范姜祖厝」的學習模組;預計暑期上李乾朗教授的台灣建築……

從建築的角度看藝術史,許多原本一知半解的概念都獲得釐清了,例如:新藝術運動的生物學脈絡、德意志工構聯盟與表現主義的關係、包浩斯的歷史淵源與現代建築的發展、構成主義對設計的影響、「國際樣式」一詞的誤用等,但是最發人深省的莫過於CIAM的理想性。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tjeu&aid=1143138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進入空間彷徨…
2007/09/02 14:44

會做"空間彷徨"是因為欣賞安藤先生嗎?

你對建築有研究喔?

呵呵,我是蠻欣賞安藤??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