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身處於建築之中(一)
2007/08/07 20:04:18瀏覽825|回應0|推薦10

當我們被問到:「你在什麼地方?」大部分我們的回答或是腦中所能記憶的影像,都是「我們身處於建築之中」的狀態:「我在全人的小徑」、「我在設計學院前的廣場」、「我在柏德樓下」等「地方」被「建築」所取代,「地方感」在此狹窄的情境中,代表我們被建築包圍的狀態。

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在「幸福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2007)所說的:「我們重建築,原因是們認為自己在同的地方,就成為不同的人--並且因此認定築物必須以鮮的方式呈現出們理想中的自。」我們在什麼建築之內,顯示出我們的生活與價值觀的取向。同樣的,選擇旅遊的地方,顯示出我們所關心的、能取悅我們的景觀,除了嚮往與孺慕之外,往往是顯示出自我匱乏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追求知識或選擇進入一個場域,是尋求「理想我」。

在安藤或是其他當代的建築師身上,我們可以見到越來越多的反省,對於建築的意義、都市與環境的設計、人的觀照,也就是朝向「建築的精神性」思考。新的建築材料(例如:鋼結構、玻璃、鈦金屬等)、建築工法、設計思維,革新了建築的形式樣貌,但是空有材料與技術的營造,沒有「精神」的營造物只是「房子」,不是「建築」。這種「共通的特質」是對「理想我」的追求,表現在,就是對台灣生活環境長期焦慮的一個出口。

「台灣人是苦悶的」,這樣的論調不是被各種議題塑造出來的,而是就發生在我們的身上。當許多研究、輿論都檢討我們的生活環境,但是真正有能力作決定的領導者,卻沒有「勇氣」去解決切身的問題。雖然大部分的歷史是政治史,但是我們要體會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最直接的卻是「建築」與「都市景觀」,我們出國旅遊的照片可以說明這一點。但是外國人來台灣旅遊,到底拍哪些東西呢?「中正紀念堂」、「故宮」、「太魯閣」?或許「夜市」、「檳榔攤」才是他們好奇的景象。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tjeu&aid=11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