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求的快樂
不論這一生的名利權勢有多高,
最後還是黃土一坯。如果能心無所求,
心就能安定下來,身心也能得到清淨與自在。
無所求行--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世間人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迷失本心,認為外面的東西才是美好的、究竟的、快樂的,於是亟思佔有。佔有的心就是貪著,有了貪著的心,就會不擇手段想要達到目的,這些都是「求」。
滅惡生善 入道初心
初初學佛的人通常都是有所求,求什麼呢?求菩薩保佑身體健康、全家平安、賺大錢等,聽到哪裡的菩薩、神明很靈驗,就跑到那裡去燒香、去祈求。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雖然這樣並不是正信,但至少心中還有菩薩、神明的存在,可以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會做出傷天害理、罪大惡極的事情。
然而,如果不了解佛、菩薩、神明到底在哪裡,人生就會愈走愈迷惑。真正學佛的人是求善法、求正法,而且必須要從因上去求,而不是從果上求,如此不但不會招致罪過,反而還有功德。雖然有功德,最後仍要回歸無所求。無所求,是佛法中最高的一種境界。不論這一生的名利權勢有多高,最後還是黃土一坯。如果能心無所求,心就能安定下來,身心也能得到清淨與自在。
《六祖壇經》云:「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說明道在心中、佛在心中,要向自心中求。時時刻刻反省檢討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但自己的過失會逐漸減少,福德智慧也會逐漸增長。最後,這念心達到如鏡子般光明、如止水般寧靜,這就真正是佛菩薩的心。
止想無求 真為道行
古德云:「外無所求,內無所得」,指的就是這一念無求的心。這念心本自具足,什麼都不需要求,達到無所求,就能與道相應。
這念清淨心是不假外求的,所謂「外無所求,內無所得」,指的就是這一念無求的心。世間人追求財色名利,因此在生死苦海中輪轉不息;要想得到解脫自在,就必須修習「無所求行」,放下對世間假相的追求,如此才能與道相應。
有智慧的人,了達真空實相的道理,知道世間的需求與道是不相應的,所以反其道而行。例如,世間人求「嬌妻美妾」,但菩薩卻「視淫欲如避火坑」,為什麼呢?因為菩薩有智慧,知道貪著欲愛、色愛將來會墮入畜生道。佛經上提到,眾生貪著男女之欲愛,好比無知的小孩子貪著沾在刀口上的蜂蜜一樣,為了貪圖甜蜜的滋味,無視於舌頭被刀割傷的危險。
歷史上有一位陳摶仙人,皇帝對他百般尊敬,賜予宮殿樓闕,更送美女陪伴。這種待遇對一般人來講,簡直是人間天堂。世間人認為走桃花運,是享受「艷福」;但是有智慧的人卻不認為如此,知道財、色、名、食、睡是惡報的因,不僅當下會迷失本心,將來也要受害。所謂「福兮,禍所伏」,陳摶明白這個道理,便悄悄地離開了皇宮。
修行學佛,名利財色都要看破、放下。想要看得破、放得下,就必須修習「無所求行」。世間人貪求名利,修行人不但不貪求名利,還要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就是「理將俗反」。看破、放下之後,便能安住於無為法上,才能與理相應。
雖然這念心安住於無為法上,身形還是隨著外在的環境而運轉,隨順因緣修習一切善法。雖是無所求,為了建設道場、普度眾生,也不妨礙有所求;雖然有所求,又歸於無所求,這念心始終安詳自在,「修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明白一切諸法緣起性空,皆無自性,無一法可得,求而無求、念而無念、行而無行,就能超越兩邊,獲得自在、解脫。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http://www.ctworld.org/monthly/index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