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息‧回到當下
習於流轉於過去或未來的心念,讓人們活在虛幻的世界之中。
觀息,是一把鑰匙,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打開一扇門,回到覺醒的當下。
如實地觀察呼吸,就能如實地照見內心,混亂與負面的心念將逐漸澄清、沉淨,轉為當下的清明與平和!
轉識成智--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為什麼要修觀息?因為我們的心平常都在散亂當中,現在要把這個心收回來,靠在出入息上。觀,就是注意。注意自己的出入息,這個方法每個人都可以修,但是必須要有恆心、要有耐心。
攝心在息 定止散亂
為什麼要觀呢?因為我們的心沒有辦法剎車,平日生活中想了很多的事情,告訴自己不要想,不容易做到,或者是勉勉強強做到,卻落入昏沉。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平常想染污的事情,晚上就會夢到染污的境界;所以我們想清淨的功德,晚上就會夢到清淨的境界。過去都是想壞的,都是為自己想,現在為佛法想、為眾生想,這就是轉識成智的方法。
靜坐的時候,這個心要用得很好,由粗到細;其次,用的時候還要作主;第三,用的時候,還要有定、有慧。觀息也是一樣的,靜坐時,通身放下,什麼都不要想,專門注意自己的出息和入息,知道現在是出息、現在是入息,始終是知出知入,打坐時如此,走路也是如此,乃至於穿衣、吃飯,這個知都要存在。
每個人都有知,但是這個知起了妄想,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不是善、就是惡,所以這個知迷失了。佛經裡提到,一個是能,一個是所──能觀之智,所觀之境。眾生在日常生活上,也是有能有所,有能貪之心、所貪之境──貪財、貪色、貪吃、貪睡、貪名、貪利,財色名食睡就是所貪之境,想要佔有外面的境界,這就是業障。現在我們要把無始以來的這些業轉過來,也是運用能觀之心和所觀之境,但能觀之心是智慧心、是能作主的心,所觀的境是清淨的境界,所以稱為「轉識成智」。
依智轉識 覺性澄明
能觀之心就是注意,把平時的一切雜念、妄想統統變成注意了。就是注意這念心,注意就是警覺。怎麼知道自己在打妄想?因為有這一念覺悟的心,所以才知道打妄想,這就是始覺,開始覺悟了。不但知道起心動念,而且知道現在起的是善念?起的是惡念?不但知道善念、惡念,還知道不能起惡念。知道不起惡念的這一念心,就是覺悟的心。雖然知道不能起惡念,但是已經起了惡念怎麼辦呢?這是過去的習慣,所以現在不要再想了,這就是覺察了以後,然後開始「覺照」。照,就是照破。照破,就是不要想了。然後,不想的這個心要保持清楚明白,這就是「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的道理。
無論動靜閒忙,都要練習這一念心,使覺性時時刻刻存在,這就是始覺,開始在覺性上用功了,這就是智慧佛。覺性存在,修行就能成就;覺性不存在,修行就無法成就。一般人雖然也有覺性,沒有辦法作主,始終是迷惑的;既然是迷惑,就會打妄想、就會造惡業,就是眾生心,認為名利財色愈多愈好,不知道打妄想是一種過失,不知道除了生滅心,還有不生滅性。
觀息,就是在轉心意識。但是要知道,能注意這個心要時時刻刻存在;假使出入息不知道了,警覺心就沒了,心就跑掉了。所以,這個法門雖然簡單,還是要下一番功夫。觀息是一個方便,方便用好了,完全沒有昏沉、沒有妄想了,這念心真正能夠作主了,清清明明,像一潭止水、像一片明鏡一樣,自然不要再去注意出入息,最後契入無為法,大圓鏡智現前,達到「淨寂光通達,寂照含虛空」的境界!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