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衲履足跡第649集 遵循法脈‧清淨本性
2011/03/13 07:59:59瀏覽170|回應0|推薦0

衲履足跡第649集 遵循法脈‧清淨本性

首播3月5日(六)18:30
重播3月6日(日)05:30
  3月12日(六)05:30

縮圖





上人說現在的社會令人憂心,倫常顛倒、是非不分,若不予矯正,道德理法不斷衰亡,很快就會面臨,佛陀所言的「末法」亂局,是故人間需要淨化人心的 道場,慈 濟在地方上,設有許多人間道場,即為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旨在淨化人心,慈濟人說人間法,而佛法不離人間法,人間存有真佛法,所以慈濟道 場,令人 有機會接觸佛法,讓人有機會淨化、安定心靈。

上人說現今社會貪欲橫流問題多,期待慈濟人能在人群中淨化人心,但是慈濟人本身觀念要正確,方向不偏差才能正確地引導他人,否則差之毫釐、失於千 里,慈濟 當然是很期待,怎麼去淨化人心,但是我們要怎麼淨化人心的方法要很謹慎,但願慈濟人自己本身就要先觀念要正確,方向不偏差,這在慈濟人本身,你要 去引導人 家,自己差之毫釐,別的人就會失於千里,要去關心別人的人一定要先自我關心自己的,心向有沒有偏差,自己內心的分寸要拿捏得好,拿捏得好,那就方 向就不會 偏掉。

我們自己的內部,也要有合和互協,高雄的這個道場那樣的莊嚴,這麼莊嚴的道場,我們應該要人人要好好,身心修持的一個道場、定點,精神理念要怎麼 來合和, 像社會活動的時候要如何互協,合和互協要連接得很好,高雄實在是很有福,有幾個大的點,尤其是我們現在靜思堂,取於社會,那就是社會道場,而且是 社會菩薩 道場,怎麼樣教育禮儀,佛法要生活化,佛教徒就是要學會道理,但是少不了禮節,有所可行、有所不可行,這就是是非分清楚,最悲哀的,我最擔心的就 是是非分 不清,所以一念偏、步步錯,看起來好像就是對的事,其實一點點的偏,那就是全盤都錯掉。

上人說慈濟靜思堂是修持身心的教育道場,慈濟人向內要凝和精神理念,向外則要合和互協、是非分明,當知有所可行、有所不可行,上人憂心人心無法明 辨是非, 一念偏則會步步錯,相似法,看來是好像似是而非,但是就是偏差,佛陀所要教育我們如何來行菩薩道,慈悲喜捨,在慈悲喜捨,我們若有辦法到達說平等 法、立典 範,我們慈濟一些榮董出很多錢,不是互愛,就是協力,都是在承擔工作,大家都是不請之師,沒有一個人說他是捐很多錢的人,他捐了越多錢他越感恩 心,感覺到 說若沒有你們大家,我會覺得我的生命中我願意付出我有價值,但是我生命中的價值沒有你們來完成,我們沒有辦法,所以他就是用感恩心,人人都是不請 之師,這 是在《無量義經》佛陀說的,真正的要放下身段,彼此之間,平常我們就要像雨露在滋潤,法要時常吸收,佛法一定要吸收。

佛陀他開始覺悟成佛的初期,有一次在打坐的時候,他心裡還是在這樣的思考,普天下的道理所覺悟到的這種宇宙遼闊的這種的道理,在心靈境界裡,雖然 自己覺 悟,他還要再思考有沒有人,比我了解得更遼闊,假如有,我應該要就教於他,釋提桓因天子他發現到了一位已經覺悟的覺者,他還有這樣寬闊心態,這一 位是真正 的人天的導師,所以釋提桓因起了那分很恭重的心,他就來到了佛陀的地方,來頂禮、來皈依,就說將他所能了解世間的覺者,已經沒有比你更開闊的。

上人說在修行的道場裡,我們要放下身段、做不請之師,要像雨露滋潤吸收佛法,上人說佛陀已覺悟成佛,了悟宇宙真理,卻仍欲請教覺悟更高的,大智慧 者,上人 敦示大家要學習佛陀,人天導師的謙虛,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每一個人我們就是有緣,所以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裡真的是末法,又是壞劫的時代裡, 這每次跟 大家說,我也是打從肺腑裡面說出來的,我們應該要了解,佛陀會說人生苦短,我們老化得很快,回顧過去,像我時常在覺得說我當時在小木屋到現在,我 覺得沒有 多久的時間,那個時候單獨一個人,在那個時候到現在,當時逍遙自在,沒水了拿著水桶到外面,去地藏王廟那邊提水,這樣的生活逍遙自在,現在很不自 由、很不 自在,時間已經被扣得那麼緊,覺得人生沒多久之前,我才這樣而已,那時候二十幾歲的時代,現在已經在跟大家說來不及了…,當時我覺得我空間還很 大,我可以 慢慢來,那樣的很悠閒的心境,入於藏經裡面,覺得悠哉悠哉。

現在六點我若進去,我開始就準備藥石,之後開始坐下來就是要看打開信箱,看天下今天誰要跟我說話,耳朵要聽、眼睛要看,一個時候要面對那麼多的管 道,很幸 福,反正人生,所以我也是很常常說,好在有現在的科技,所以很多都要說感恩,上人說人間苦短無常,要自我開拓生命的寬度與深度,上人言及,早年獨 自一人在 小木屋修行時,生活逍遙自在,然而現在每天為了慈濟事、天下事,總有來不及之感,我們大家為現在這個時代,現在這樣的人生,再者我們已經體會到人 生苦短, 無常什麼時候會來沒有人知道,生命長短沒人能了解,其實,要不要把自己的生命開闊,要不要把自己的生命深度,這個開闊就是要大家一起,若說各走各 的,你再 多會走,你在外面跟人結再多緣,其實足跡,沒有大家真正的深入經藏的足跡。

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弟子,自己要好好,方向要跟得好,人與人之間要大家合和互協,該建立了方向、地圖都已經給大家畫好了,四大、八法都已經鋪路鋪 得很不錯 了,不過就是怕大家的習性還不穩定,所以我還在,所以我就給你們對的方向,靜思法脈、慈濟宗門,靜思法脈就是這個法不二門,這個法脈真正的人人要 遵循這樣 的法脈,我們慈濟宗門就是要合心入群,入群眾但是我們要合心入群眾,我們才能真正的淨化人心,要不然的話自己不能淨化,要淨化他人很難。

上人說:「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弟子。」慈濟人有殊勝因緣共聚在此時代,故方向要正確,人人遵循靜思法脈,把握時機因緣,自淨心地、修除習氣,在慈 濟宗門與 眾合和互協,才能真正淨化人心,慈濟的法,靜思法脈本來就是佛法,我是在指引路,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佛陀覺悟之後對人間的看法,因為佛陀是出生 在人間, 佛陀他的生活跟你跟我都一樣,要不然佛陀為什麼要去托缽,因為他是人,他也是需要吸收營養,所以他也是一樣跟僧團一樣去托缽,佛陀他的生活在人 間,有就是 有,沒有就是沒有,絕對沒有無中生有的東西,絕對沒有空中降下來的寶衣,沒有說在這個地方,跺一個腳就消滅,沒有這樣,佛陀有一次走得很累了,也 是跟阿難 說:「阿難,我已經腳痠腰痛了。」阿難趕快找一個較涼的樹下,比較平的石頭讓我坐下來休息一下,佛陀也是很人性,跟我們人都一樣,所以憑這一點, 我就是一 直把佛陀是聖化,不是神化,不講神通變化,我是把佛陀的格是聖人,他超越了凡夫,我們的凡夫心總是煩惱多,一念無明動起來,自己不能自己,無明產 生很多很 多的煩惱,佛陀他就是聖人,超越了凡夫,所以他跟凡夫不一樣,不過他是人,我們的凡夫起起落落,起心動念,喜怒哀樂、怨憎會等等,這就是我們凡 夫,但是佛 陀就不會了,他把天下道理看清楚了,所以我真的是很佩服佛陀的那種覺悟,心胸的遼闊,那種對宇宙間真理的體悟。

上人說:「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慈濟法門源於佛法,佛法是佛陀所覺悟的道理,故要為大家帶路,為大家講解佛經「指路」,上人說佛陀也是人,不需 強調神通 顯異來神化佛陀,而是要著重在佛陀的人格,佛陀是超越凡夫的聖人,沒有凡夫起起伏伏,層層疊疊的愛欲煩惱,而是看清天下的道理,心胸開闊遍及虛 空,我真的 是很佩服佛陀覺悟,心胸的遼闊,對宇宙間真理的體悟,我恨不得把佛陀那種真理的體悟,能一一跟大家來分享,有時我也自己很著急來不及了,來不及再 怎麼樣的 來不及,都無法把佛陀的那種的深廣的音普及每一個人的心,所以說深廣音,這是佛陀一句話,它裡面包含的道理,是這麼大、這麼闊、這麼深,不過,這 麼闊、這 麼深,幾句話要把它帶動過去,雖然是很簡單,不過我們是凡夫,我們哪有辦法只有一句話,包含那麼闊我們有辦法能體會到,就要一句一句一直解說,一 直要把如 來真實的本性跟大家說,但是無奈就像那網子,就是要跟大家表達說,你雖然已經知道過去本來是這樣,大地一片的清淨、寧靜,那潭的湖水本來就像我們 的心,心 如工畫師,起一個動念什麼畫都能畫出來,畫到你看現在的社會什麼都有,蓋了多少高樓大廈,是多麼大的企業,今何在?

那些高樓大廈都是人家在住,欠了很多的債務逃到國外去了,這樣的日子不好過,就是一直求無止境到了自己亂糟糟的時候,想要恢復回來,少分覺悟、悔 不當初, 不過是不是都完全覺悟了,還是還有纏著,叫做在纏如來,纏住的,但是他也有覺性,這個覺性已經起來了,不過,網子還纏著,纏著的網子若沒有脫落, 那湖水絕 對不會靜下來,這就是說我們人的本性,本來就是這麼寧靜,就是一念心一動起來,整個社會、整個世界都在動了,有覺悟了,覺悟了但是還沒完全放下, 那個網子 還不能放下,這就是我們習性、我們的習氣,我們在世間,眾生都是有各自的家庭,成長的背景、成長的文化,所以各人的習氣不一樣,進來我們的慈濟, 習氣若拿 掉,就是我們的本性現前,清淨的本性,那個習性就是那個網子給我們纏住的,纏住的網子若給它放下,就是我們的習氣給它放下,我們的覺性與佛同等的 覺性我們 就能現成。

上人說人人都有覺性,但凡夫常隨著欲念,不斷的追求起煩惱,即使有「少分覺悟」,卻還是受習氣纏繞,無法真正回歸清淨,上人說凡夫習氣是為私我謀 求利益, 既入慈濟就要去除習氣,顯露清淨本性、付出無私大愛,佛陀來人間,他是要讓我們了解因緣果報,我不談怪力亂神,但是我要跟大家說,我們要肯定相信 因緣果 報,佛陀要教我們說,你要怎麼去接受過去,那所造的因,現在的果報,我們要如何去接受?首先要學會歡喜接受,甘願接受,因為已經來到人間,真正現 實的生 活,不管是愛別離、怨憎會等等,我們要先打開心門來接受,或是做事情時沒辦法稱心如意,因為佛陀說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事事不如意、求不得苦等等, 我們應該 都要知道先把這些道理都了解,能每天面對著人生酸、甜、苦、辣,我們都甘願接受,心不要再起煩惱了,不要再去造怨憎會,這就是佛陀先教我們苦、 集、滅、道 的道理,苦,本來就是,這是過去生,過去、前天、昨天,幾年前我們已經種下來的因,現在得的果,所以我們要很甘願,心要打開。

上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生活中的愛別離、怨憎會皆是苦,面對人生的酸、甜、苦、辣要甘願接受,莫因此心生煩惱、多結苦因,慈濟人要體解因緣 果報的道 理,打開心門,平靜面對人生困境,上人敦勉慈濟人能夠減少煩惱,減少生活風險的法,才是真佛法,若只是佛教名相懂得多,也能對人說佛法理論,自己 卻無法做 得到也無法度,上人說做得到的才是法,法入心、有法度,大家投入慈濟志業,為天下眾生拔苦,無私的付出愛心就是心中有佛,能夠身體力行佛陀所教育 的法,就 是行中有法,心中有佛、行中有法就「有法度」。
2011/03/06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952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