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衲履足跡第646集 少欲知足‧身心自在
2011/02/18 21:53:23瀏覽446|回應0|推薦1

衲履足跡第646集 少欲知足‧身心自在

首播2月12日(六)18:30
重播2月13日(日)05:30
  2月19日(六)05:30

  1. 縮圖


上人期許慈濟人在年的跨越中,不忘警醒精進,以感恩、尊重、愛來付 出造福,廣行環保以得福滿乾坤,淨化人心感得風調雨順,方有幸福美滿的人生,上人期勉人人發心如初,日日行在法中,以人和感應天時配合地利,即能 平安吉祥增福慧。

上人說古聖賢之教,皆謂之少欲知足、身心自在,古人誨人以清心寡欲,認為欲望太重則百病叢生,能少欲知足,三餐定時、粗茶淡飯,飲食自然有節制, 並且不講 究奢華,如此就能保持身體的健康,與精神的敏銳,人的身體中也有好的細菌,也有壞的病菌,但是我們若是四大調和,自然與病毒共處,我們都能和平共 處,本來 是一個很乾淨,變成了煩惱無明起來,所以讓整個空間,這時間 空間已經混濁掉了,所以動不動病菌這樣互相感染很可怕。

人有人的本分,建立好我們人的本分,我們會疼惜眾生,我們若能這樣,自然濁氣就比較不會一直產生起來,最好就是素食,這是盡量不殺生,虔誠慎重天 地、氣候 已經混濁掉了,四大不調就會變成了毛病,這就是四大不調的病,我們人的身體也有四大不調的時候,人的身體,我們也應該要好好來調養我們的身體,我 們的身體 要如何調養呢?

人說病從口入,有的人抽菸、吃檳榔、喝酒、大魚大肉,這都是傷身,會傷害我們的身體,我們盡量怎麼樣把我們的身體淨化,我們的心自然就淨化,我們 的身與心 淨化,我們才有辦法來淨化天地,這種氣候不調和,我們把自己的身心調和,才有辦法調和天地的氣候,現在的氣候很極端,不管是水災、風災、地震,或 是火災, 天然的災難時常這麼多是為什麼呢?

冷的時候這麼冷,熱的時候那麼熱,真的是氣候很極端,為什麼會這樣?現在的科學家就為我們分析,分析空氣受污染了,現在大家都說我們真的要知道要 做環保,因為國際人士都一直一直這樣跟我們說,若不好好做
將來我們的氣候會越來越惡劣,災難會越來越多,感恩環保菩薩,廣行環保、福滿乾坤,意思就是說我們大家要很用心,我們來推廣把環保能推廣到全球, 這就是人間之福,福滿乾坤,乾就是天,坤就是地,就是說天地之間。

要如何能氣候清新淨化,要如何來保護大地,能氣候四大調和,自然大地就不會再受毀傷,我們人人都是靠大地在生活,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很風調雨順 時氣候很 好,大地五穀雜糧就能很豐收,我們的生活就能很飽足,能飽和滿足,其實天下的現在沒米可吃,斷糧斷食的國家是很多,我們的地球南半球都已經災難很 多,都是 水災,糧食在南半球供應出來的糧食不少,現在它水災一直發生,氣候這麼不平順,所以糧食都欠收了,所以很多的國家因為糧食欠收。

全球人口所依靠進口的糧食,就慢慢已經開始不出口了,需要的人就沒辦法進口糧食,在大地,氣候若不順會缺糧缺食,有很多國家為了缺糧食、缺水資源 而戰爭, 暴動很多,所以我們在台灣真的是很有福,所以我們能風調雨順,我們在台灣若能大家很安分守己來生活,再更虔誠一點,人人克勤克儉,甚至淨化我們的 心,廣行 環保、福滿乾坤,淨化人心風調雨順,我們要淨化人心,人人的心我們要好好淨化。

我們若是知福,我們就要會惜福,全球有幾億的人口就是在餓肚子,沒飯可吃、沒房屋可住、沒東西可用,這都是缺乏物資,現在我們的世間,真的需要推 動節約, 惜福一點、節約一點,我們惜福,我們要愛物、愛人,我們若一頓飯做起來,大家吃一吃在肚子裡面沒有了,多少人沒東西吃,富人一餐飯、貧人半年糧, 富有的人 吃一頓飯,說不定能讓貧窮的人吃半年的生活,所以我們若能人人有這個觀念,我們更要惜福,所以我們若能惜福,哪有貧窮呢?

大家節省一點,有的人說合歡山下雪了很好玩,大家去玩雪,我若看到大家去玩雪,我就會去想到說風霜雪凍貧困的人,到底他們怎麼過日子?上人說過去 的一年, 相較於世界各地慘遭天災,而家破人亡的人們,我們能平平安安的度過,真要說感恩,我們比受災受苦的人有福,所以更要去幫助付出,要知福、惜福、再 造福。

上人說時下的年輕人,大都不懂得生活禮儀,之所以成立社區推廣教育,可盼讓孩子學習禮儀和規矩,又如新娘班,可教育待嫁女孩如何做家事,以扮演好 媳婦、媽 媽、及太太的角色,我們現在應該也要開待嫁新娘班,以前我們在日治時代,即將結婚的女孩都要先去上課,要先教她們會做衣服,會做家事等等才能結 婚,現在我 們的孩子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會只是上館子,現在人人家裡的爐灶可以不用設,這若在古人,你們想
人家都說幾口灶,你們這條街有幾口灶,你們這個村莊有幾口灶,有家庭就一定要有廚房。

有一次有一位日本天皇,有一天在他的城樓,宮廷的城樓那邊看下去,感覺奇怪怎麼早上不是要家家有炊煙的時候,怎麼大家都沒炊煙,站在旁邊的大臣就 說,他說 現在大家已經沒辦法收成,大家很窮早餐沒得吃,為何會這樣,稻米農作物收來不夠納稅,所以他們收來納稅之後,他們就沒辦法再生活了,所以這位日本 天皇他就 說這樣的話,一年都不用繳稅就是專心去耕作,明年的這個時候,他又站到外面看,他看到開始煙囪都有冒炊煙了,他說同這個時間去年跟今年怎麼差這麼 多,他說 因為是天皇的德政,所以你讓他們一年不收租金,所以他們收割來的稻米使他們能夠生活,不過他們現在是吃稀飯,現在才能吃稀飯而已。

跟他們說明年又不用,明年這時候又站上來看,真的那個煙囪更加旺,更加興旺起來,就問現在人民怎麼樣,大臣就跟他說現在可以吃飯了,天皇很高興這 樣大家吃 飯沒問題,你再跟他們說,再一年不用,讓他們儲蓄,儲蓄一些糧,大家趕快有力量,除了肚子飽還讓他們有餘一些,所以你叫大家更努力,我再一年都不 用納稅, 三年的時間讓家家的煙囪都能有炊煙,你看日本天皇,他看到那個地方沒有冒炊煙,就是表示家庭貧窮,若炊煙弱弱的,表示他有稀飯可吃,炊煙若很旺, 表示他有 飯可吃,這就是說每一口灶是很重要,我們每天早上起來,我們的廚房若有在動,就是表示說這個家庭興旺,廚房若沒有動,就是表示這個家庭,會一直衰 頹下去,

上人說早期的家庭都是一口炊煙就代表一個家庭,家中能起灶炊飯,象徵著這個家庭安定興旺,但是現代人動不動,就要出去上館子吃飯,我們應該養成孩 子們有家 庭的觀念,將以往的倫理道德呈現,讓現代的孩子們知道和學習,回歸正軌安定的生活,多碗筷、多福氣,我們古人都這麼說,我們現在應該就是要教一些 年輕人以 後若要結婚自己要會煮飯、要掌廚,這樣才有像一個家,所以未來若可以的話,我們還要教女孩子能做家事,這樣才是真正人家的媳婦、人家的太太,但是 這樣還不 夠,還要教什麼呢?

教公公婆婆我們若娶媳婦來,要怎樣去疼媳婦?要怎樣代媳婦教子、陪媳婦,怎麼樣陪他的孫子長大,這叫做家庭教育,我們若能夠一個好社區,要從好家 庭開始, 我們的道場在這個地方,慈悲道場,我們就是要怎麼樣,慈就是希望家家都幸福,家家幸福,就要教要結婚的女孩子,教現在在家庭的公公婆婆,怎麼來疼 媳婦,怎 麼來陪孫子長大,這種的家庭教育,這就是「慈」,「悲」就是拔苦,我們這個道場在這個地方,眼睛會越來越多,哪個角落有什麼樣的苦難人,我們要去 救人的機 會多,見聞利益,把我們的眼睛把它推廣到整個社區、每個地方,因為人人都已經富有愛心了,哪個地方有什麼需要我們幫助,我們到處都是慈濟人,到處 都是慈濟 的雙手,能夠及時去付出,這就是拔苦的雙手。


我們可以創造幸福的家庭,又能拔除苦難的雙手,這就是我們大家庭在這個地方,讓人人來到我們這個道場,就感覺這就是我溫馨的大家庭,這個大家庭能 帶動了每 一個的小家庭,這就是我們的使命,上人說慈濟的道場就是慈悲的道場,慈就是希望家家能幸福,悲就是拔苦,如果能夠讓整個社區人人都富有愛心,到處 都是慈濟 人,就能在任何地區發生災難時及時去付出,讓人人來到慈濟道場,融入溫馨的慈濟大家庭,帶動出每一個良善的小家庭,方能使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愛是出自於佛陀教育我們的慈悲,慈就是無緣大慈,悲就是同體大悲,我們悲憫天下眾生的苦難,人傷我痛、人苦我悲,不忍地球受毀傷,不忍眾生受苦 難,憑著這 分慈悲喜捨的心情,我們能集天下全球人的愛,這樣去付出為苦難人,在這十二個月的時間內,真的要感恩所有的慈濟人,所以師父年年都在呼籲我們人間 菩薩再招 生,今年雖然幾次有了水災,有災難和好幾次的險,總是這樣平安度過,不過國外很多很多的災難,所以我們平安的人,我們就要去救濟不平安的地方,所 以希望我 們人人要發大心、立大願。

天下難免有災難,但是我們還是要不斷來啟發人人的愛心,有愛社會才會祥和,社會祥和、人心和睦,才能天下無災難,所以好人要多、善事要多,所以積 善之家必 有餘慶,人人積善就是我們國家平安,風調雨順,我們要用感恩心,感恩過去我們人人平安度過,所以我們時時都要說感恩,我們要用很虔誠,來迎接我們 農曆年, 感恩新曆年平安過去,我們要虔誠迎接農曆年,又再給我們平安吉祥,這是我們所要期待的,看到我們能平安,我每天都是說感恩,感恩我們有這麼多人在 敬天愛 地,我們有這麼多人在保護大地,我們在台灣是一個很好、很有福的地方。

我們立足在台灣宏觀天下,光是每天的今天歷史實在是太多了,人生無常、國土危脆,我們能在台灣,人人應該都要珍惜我們這一分福報,我們不管是依報 也好,正 報也好,依報是我們共同依止在台灣出生,台灣如寶島,空氣好,我們應該要知福、要惜福,人人要自我警惕,爆竹聲響迎新歲,春到人間又一年,新年舊 歲交替, 上人期許全球慈濟人,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為拔除人間苦難、付出愛心、共同造福,上人說天地之間的眾生都是生命共同體,人類應尊重天地,人與 人之間要 互愛感恩,戒慎虔誠,天愛地、天時調順、地利健康,人就能平安,所以有天時地利必定要人和。
2011/02/16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897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