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衲履足跡第643集 無量愛心‧聚無量福
2011/01/30 10:57:05瀏覽397|回應0|推薦2

衲履足跡第643集 無量愛心‧聚無量福

首播1月22日(六)18:30
重播1月23日(日)05:30
  1月29日(六)05:30

縮圖
20110122 《衲履足跡》無量愛心、聚無量福

四 十四年前上人建立克難慈濟功德會時,為了累聚教富濟貧善款,要委員們一人一天投下五毛錢在竹筒裡,是要讓大家每天都發一念救人的善心,這是自救, 也是造 福,上人意不在收錢,主要是在募心,佛經上記載世間若善少惡多,天下就會多災難,世間若是善多惡少,即使有惡業也會轉禍為福,所以上人主要是在募 心而不是 募款,希望趕快凝聚大家的善心方能趨吉避難。

上人敦示慈濟人說,慈濟人間菩薩招生,就是期待人人有機會接觸慈濟,由一顆種子衍生無量,慈濟走過四十四年,在國際間廣受肯定,希望慈濟人要照顧 好形象, 慈濟宗門的第一代人要以典範來立法,遵守十戒,大家要照顧好我們的形象,我們大家都是我們慈濟宗門第一代人,要好好用我們的典範來立法,人人都是 要守十 戒,一個人的人格,那就是要守戒律,我們若能好好守戒律,就會有禮節,若有禮節、有戒律,這個團體就會美,人人有修養,人人有典範,相信這是人類 美態在禮 節。

我們靜思的法脈。本來就是要克己、克儉、克難,能克己的人就能克制我們的心,慈濟是我們大家自己所選擇的法門,上人說守戒有禮就是保障自我人格, 團體中人 人有修養、有禮節,自然呈現人文之美,慈濟人心中有愛,這分愛心就是社會一股最美的力量,心中有愛,這分愛心就是社會一股最美的力量,我們慈濟已 經是四十 四年,在這四十四年間,我們記得在四十四年前,我們又是沒人又是沒錢,為了看到貧窮病苦的人,我們不忍心,只是一念不忍心,不忍心病苦或是貧苦, 或是貧而 沒錢好繳保證金,這樣種種人間的苦難,這樣給它合集起來,所以常常放在內心,總是不忍心,一念的不忍心,不忍之心一啟發起來,我們自然就去想辦 法,如何能 集合出一股的力量來。

在四十多年前,這股力量要如何集合呢?就要讓人在不影響她的生活,每天都能做一件好事,所以我們才去想到我們來用竹筒,竹筒歲月現在已經是推動到 全球,每 個國家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他們都開始提倡人人的竹筒歲月,上人說雖然每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而渺小,卻能因為合齊人人的心力,而發揮良善的大力量, 此一構想 在四十四年前的「竹筒歲月」開始推行實踐,如今更要廣為推展,喚起天下人人的愛心,發揮改善天地的良能,開始的時候我們教富濟貧,富有的人我們來 跟他勸 募,勸募富有人多少也掏出一點錢,我們來救濟,所以那時候不管是五塊、十塊、二十塊,或是一天五毛錢,一個月十五塊,這都是在那時候想出來的方便 法,就是 說不影響人人的生活,人人都做得到,而且歡喜心發揮出來,這就是引導人做好事。

不管是有錢人、沒錢人,你都給他有機會,把這個愛的力量匯集起來,一點一滴的水能成為永不乾涸的大海水,人家說滴水匯入大海成為功德海,我們人若 是一點錢 想要做好事不太可能,我們若是一點錢和很多人合起來,就有數量的錢,粒米成籮、滴水成河,這樣一粒粒的米,若很多人這樣一粒米,放下去放下去是一 堆米,我 們就已經不是叫做一粒米了,變成一堆米,因為這堆米裡面有你一粒、有我一粒、有他們一粒,你和我和大家同樣的一粒米給它放下去,集合起來就一堆, 用這種的 理念,同樣的意思,我們四十四年前,就是這麼微薄的力量,一直走到現在。

上人說粒米成籮、滴水成河,即使每個人的能力有限,力量微薄若能匯合集中,就有解救飢貧的大力量,醫療志業已經在花蓮,第一間的醫院蓋起來,同時 關山、玉 里醫院不大,小小的,你們知道他們在關山玉里是救了多少人,你們知道嗎?小小的小醫院,都是好好的大醫王,兩個小醫院,有一、二十個的大醫王,還 有很有愛 心的護理,醫療團隊分布在玉里、分布在關山,那兩個地方都是小鎮,人口不多,不過遊覽的人多,南橫公路越過關山、玉里過來,所以在那個地方萬一有 什麼事 情,我們能及時就發揮去救人,搶救生命的事情,所以我們那邊所安排的醫生,也都很好的醫生,能及時發揮救人的功能。

慈善的工作我們也已經普遍到全球,我們去發放不管是天災,不管是人禍,或是醫療等等,能做到說從台灣的後山花蓮,在那麼貧困的地方,我能呼籲她們 從五毛錢 開始一直到現在,慈善普遍在全球,環保回收回來變黃金化清流繞全球,大家用心、用愛,也是這樣點滴,不管是一支寶特瓶或是幾斤紙,不管是幾元幾 角,我們累 積起來,我們就能幫忙整個大愛台,環保也是佔一大部分,讓它能從地面發射到天空,天上有十二顆的衛星,它能替我們傳播到全球國際間,我們這邊看得 到的,他 們也是一樣,跟我們同步都看得到。

我們這裡聽得到師父講話,同樣他們那個地方,也同步看得到、聽得到,當年上人在偏僻貧苦的花蓮鄉間,從日存五毛錢開始呼籲,秉持聚沙成塔的理念, 一路走過 四十四年歲月,於今慈濟慈善工作已普遍全球,醫療志業也在台灣各地紮實穩健,大愛台的訊號可藉由衛星,即時傳送到世界各地,上人說這都是所有的慈 濟人,用 心 用愛點滴匯聚所成就的,我們一點錢大家會合起來,我們能為天下人做很多好事,這就是一個我們發出很少的愛,我們能去做很大的良能,就是大家要勤儉,有的人 說要很有錢,我才能去做好事,不一定我們的委員帶著竹筒,不管是學校,或是我們的感恩戶的家,我們去發放時,一個月給你幾千塊,但是你每天都要做 事,發一 個善念,你若有銅板,不管是一毛、五毛,這樣你就可以給它投下去,就發一個心願說,我也能救人,這種我也能救人,這叫做發心,發了大心就有福,每 個人投五 毛錢,投一塊錢下去,那就不是五毛跟一塊了。

竹筒回娘家,接上竹管從源頭給它倒下去,不管它多少錢,總是倒下去變成在一個甕裡,所以就不是一個竹筒,是叫做一甕,這甕的銅板我們就可以來救 人,一滴水 我們能流入功德海,上人說能發心助人者,就是有福之人,從發願救人的那一刻起,每一個人所投下的五角、一元,就已經是救命之水,點滴累積就能集合 救助許多 苦難人,慈濟會眾的捐款匯合愛的力量更能普及世界各地,我們在台灣我們要時常很感恩,氣候還算不錯這必定要人人有那個福,這樣聚合起來天下平安無 災難,社 會祥和息紛爭,我們社會要很祥和無紛爭,才能天下平安 息災難,所以要無紛爭就要從心開始,我們的心,這一念心,就是我們慈濟幾十年來,就是要藉這個救濟的機會能走入人群,讓人人有機會說,我一點錢也是一樣, 啟發一分的愛心,一分愛心、一分福,無量愛心、無量福,我們就要叫人人,都能起一念的愛心。

你若只是一個人的愛心,力量不夠,你說一個人來出很多錢,不夠,只是一個人的心,不是錢多少有力量,是人的心多才有力量,你們可知道那時候,我要 蓋在花蓮 的醫院,那時候我都沒錢,在動土的時候,我含著眼淚咬著牙根動土下去,半個月就要發一次的工資,那個營建的費用,那時候醫院光是硬體資金,就需要 六億至八 億,我還沒有錢要怎麼辦?已經動土了,所以難怪我很擔心,不過咬著牙根也是一樣做下去,大家的愛心大家相挺起來,這一股的力量就能完成一間醫院, 任何時都 在救人,愛的力量來凝聚起來,上達諸佛聽,敬天愛地、聚福緣,那就是人人這個心將它打開來,大家知道我們用一分尊重的心去付出,那一念心很重要, 那時候我 沒錢時,有一位建築師,那時候他就替我去日本,勸募一位要捐二億美金,你們可知道二億美金,那時候是一比四十(匯率)。

那時候我沒錢,但是我沒有收,因為我覺得要蓋這間醫院是在台灣,我希望說台灣人,人人要有福,哪怕是一把沙、一塊磚,大家都有機會給它集合起來, 我們就能 讓人人有造福的機會,上人說一分愛心、一分福,無量愛心、無量福,只有一個人的愛心力量不足,要人人有心才有力量,上人說起在籌建慈濟醫院時,雖 然募款十 分困難,曾有日籍人士願意捐助二億美金,自己仍然婉拒,就是希望這一所在台灣的醫院,能由台灣人自己合力成就,我寧願一塊一塊的磚來集,一包一包 的水泥來 集,希望人人有機會做好事,這就是為什麼師父要這麼辛苦,那二億給它收來就很簡單,能做事情為何那麼辛苦,就是要給人人有機會,錢少沒關係,大家 的愛心凝 聚起來,這樣我們的台灣才有希望,我們台灣愛心人才會普遍。

愛心人若普遍,這種善的力量若強,自然我們就能避開災難,這個虔誠的心是很重要,所以我們要敬天愛地、聚福緣,大家的緣要凝聚起來,點滴都是一念 虔誠的愛 心,上人說台灣愛心人普遍,善的力量強大,自然就能避開災難,所謂敬天愛地、聚福緣,人人打開心門,用一分尊重的心去付出,那一念虔誠的愛心很重 要,大家 用愛來累積,尤其是做環保,不只是捐給我們大愛台,能去傳播那個福,其實這也是說我們在疼惜地球,佛陀這樣跟我們說我們若要富有,天下若要能和 平,人人心 中要有一念愛,我們若要說豐衣足食,人人要有勤儉,這叫做好因才能得到好果,所以我們現在的人不懂得勤儉,而且很浪費,所以我們現在要趕快來推 動。

我們除了環保能呵護地球以外,我們也要用我們靜思的精神,克己、克勤、克儉,這就是人人的美德,我們平常節省一下,節儉一下、勤奮一點,我們能有 餘,不影 響我們的生活,可以幫助別人,敬天愛地,把這個福的緣這樣凝聚起來,我們台灣才會平安,好事要常做,不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就要多付出一點,我們 要合心, 我們要和氣,和和氣氣社會才會祥和,上人說慈濟人拉長情、擴大愛,也以環保回收,克己節儉的實際行動疼惜地球,上人說唯有勤儉、節省、勤奮,就能 富足有餘 種下好因,才能得到豐衣足食的果報,要虔誠敬天愛地,福緣凝聚才能平安,上人說慈濟世界是菩薩的訓練道場,上人依據《法華經》強調,娑婆世界就是菩薩道 場,也唯有行菩薩道才是成佛之道,上人說學佛也必定要在人群中修,離開人群無佛可學,亦無佛可成,故呼籲全球慈濟人在海內外從事救苦救難的菩薩 行。
2011/01/24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8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