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藏經講記(19)
2010/02/05 08:55:37瀏覽344|回應0|推薦0

地藏經講記(19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

  此果報太殊勝了。有人懷疑,認為太誇張。這是他們不了解佛經義趣,才導致疑惑。本經是大乘經,大乘經是菩薩修的。凡夫可否修菩薩行?可以。《華嚴經》的當機者是大心凡夫,凡夫可以學菩薩法,也能學如來果地上的法門,圓融無礙!然而,一定要發大心,不為自己,一切為眾生,方是大心,大心就能修學大乘菩薩法。

  由此可知,此地所講的「讀是經一遍」,讀決不是照著經本念一遍,而是讀了能明其理、行其道,真正「信受奉行」,方是真讀經。若做不到「信受奉行」,一天讀一百遍,也毫無效果。讀經要依教奉行,念佛也要依教奉行。聽到佛號,看到佛像,是藉此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佛對我們的教誨。不但自己要信受奉行,還要勸導別人信受奉行。出家人半月誦戒一次,就是時時溫習,依教奉行,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讀經亦復如是。地藏經所教導我們的理論、方法與原則,一定要認真地去落實。

  「東南西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真正如法修行,就得諸佛菩薩的威神加持,在百由旬之內,無有災難。一人修福,果報如是。若是大眾都修福,力量就更大了!

  「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現在是現前的利益,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說明影響之深廣。

  此段經文的目的是勸我們每月溫習經典十遍,教我們不忘佛菩薩的教誨,時刻要依教奉行。讀經的利益無有窮盡,不僅現前能得利益,乃至於來生後世都得利益。佛菩薩的心比我們清淨,智慧比我們高,無論看人事物都比我們看得透徹、深遠。若是我們不能信受奉行,仍舊隨順自己的妄想,當面錯過就非常可惜。佛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句句真實,我們要深刻體會。

  近代科學家已認識清楚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物質是波動的現象。此認知與佛法講的很接近。宇宙、眾生從何而來?十法界依正莊嚴從何而來?從無明而來。「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無明就是波動的現象,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源頭。所以,哪有事實的存在?我們以為有事實存在,那是波動的相續相。《金剛經》云:「如露亦如電。」露是相續相,電是剎那生滅相。剎那生滅就是不生不滅,生滅同時。波動的現象是生滅同時,是故佛說不生不滅。不生不滅不是真的不生不滅,而是生滅的速度太快了,好像生滅同時。

  「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正報是我們的心念,佛說生活環境是隨著我們的心念在轉。《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我們對這些道理很迷惑,其實可以用科學的波動學說來說明。一切有情眾生的波,分為善、惡、無記三類。無記之波與一切物質的波能融成一片,非常平和,就顯現諸佛如來的一真法界。善波、惡波造成物質現象的巨大變化,就顯現十法界依正莊嚴。

  正因如此,古聖先賢對一切眾生特別強調教育。佛教教育說得尤為透徹,不僅說明人與一切有情眾生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還說明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以及與一真法界的關係。我們通達明瞭了,方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與自己是一體,是一不是二!我們身體的任何一個細胞發生問題,全身都覺得不適。同理,我們起心動念,盡虛空遍法界都能感知。為何我們不能感知?迷而不覺!

  因此,真正依教修行,發出的善波就很強,能把周圍不正常的波覆蓋住。縱然有惡波招來災難,然善波比惡波強,就能化解災難,使災難不起現行。是故認真修行,用真誠心,力量就強大。世間人用的是妄心,我們用真心,力量大!何以故?一切諸佛菩薩用的是真心,我們的心與佛菩薩一樣,心波頻率相同,就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世間人講的保佑,感應道交就是佛菩薩的保佑加持。心波頻率不相同,無論如何也起不了感應。

  真心沒有妄想。妄想是煩惱,修行從斷煩惱下手。佛千言萬語苦口婆心,勸我們要斷除妄想。我執是最根本的妄想,執著身是我,此乃妄想之根。身不是我。何謂我?佛說,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我,是一個身,是一個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虛空法界與自己同一體,就是我。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清淨法身。法身沒有生滅,法身沒有相,能現一切相。諸佛菩薩沒有身相,能現一切身相。

  學佛就是恢復自己本來面目而已,此外一無所得。《楞嚴經》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故契入境界後,見眾生得樂是自己得樂,見眾生受苦是自己受苦,慈悲心油然而生。何以故?虛空法界與自己是一體。我們對經典要有信心,能信、能解、能行。要把經典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換言之,經典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經典,方是修行證果。

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益。

  此段的科題是「釋現世福利」,釋是解釋,說明現前得到的福德與利益。前一段是「讀是經」,此地講「轉一遍」。讀與轉差別何在?讀是從修因上講,轉是從證果上講。讀後,念頭、思想、行為轉變了,災就轉變成福。如果學佛人的念頭轉不過來,災難就轉不了,還是要受災難。「轉」要從心、行上轉,此義甚深。

  讀誦經典一定要解義。而講解經典可以令聽的人覺悟明白,聽明白之後,思想、觀念、行為則轉惡為善,轉染為淨。因轉了,果當然就轉,即是「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境從何處轉?從心轉,從思想波上轉。以往我們的思想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損人利己,如今我們的起心動念是利益眾生,捨己為人,大慈大悲,清淨無染,環境自然就轉了。境界本來無善無惡,是清淨的,是淨土。為何淨土變成五濁惡世?是我們惡的念頭把環境改變了。佛為我們說出原因,我們一定要「奉行」才能得利益。清涼大師講解《華嚴經》,用「信、解、行、證」四綱。四綱要同時做,不要有先後次第,有次第,效果就緩慢。現前災難迫在眉睫,緩慢的方式來不及了,所以要同時做。

  因此,講堂每天講經兩小時,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間斷,就是「信、解」。念佛堂天天念佛不間斷,就是「行、證」。我們信、解、行、證同時進行,解門幫助行門,行門幫助解門,解行相資,效果顯著。經,是世尊從真心流露出來的,世尊的真心就是我們的真心。經,是自己心中之經。心是經之心,二而不二,是故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益」,就是現前居家平安幸福,沒有災難,豐衣足食。

是故普廣。當知地藏菩薩。有如是等。不可說百千萬億大威神力利益之事。

  「如是等」是總結前面所說的信受奉行各種利益,結歸到地藏菩薩的威神加持。地藏菩薩是表法,真正的義理是我們自性本具的寶藏,自性本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德是講德相,一真法界依正莊嚴,那是德相;能是能力,就是此地講的「大威神力」,都是自性本具的。佛說所有一切經都是自性本具的德能,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由此可知,讀經面對著佛菩薩,以真誠恭敬心就能開發自性,令自己的性德也能現前。真誠恭敬,疑慮才能斷除,斷疑才能生信。《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道就是成佛之道,轉凡成聖。「聖」達到究竟圓滿是成佛,其根源是信。

  我們做得不圓滿,原因是信心不夠,信心不夠是因為對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是故解能幫助信,信能幫助解;行能幫助信,信能幫助行。雖然講「信、解、行、證」,其實是四而一,一而四。每個字必定含攝其他三個字,信沒有解、行、證,不是真信;解沒有信、行、證,不是真解。佛法是圓融的,圓修圓證,成就快速。

閻浮眾生。於此大士。有大因緣。

「閻浮眾生」與地藏菩薩「有大因緣」。

是諸眾生。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現在殊妙安樂。未來之世。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

  此是極力地讚歎,說明聞名見像之利益。經典的文字雖簡,含義深廣。「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於接觸到此經的人,得益淺深不同。有些人沒接觸過佛法,譬如到寺院觀光旅遊的,多半是其他宗教的信徒,對於佛法一無所知。藉著觀光旅遊見到佛菩薩像,當然不會有信心,甚至認為是迷信。層次高一些的,將佛菩薩像當作藝術品來欣賞。有沒有利益?也有,「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一歷耳根與一歷眼根一樣,在阿賴耶識裡永為道種。無論有意無意、讚歎毀謗,都成了金剛種子。無緣接觸到,那就非常可惜。毀謗都無所謂,等受完毀謗果報之後,將來有緣再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識的幫助,能解能行,殊勝安樂的利益就能現前。是故,差別因緣無量無邊。

  明白此理,了解事實真相,遇到有人來問時,我們可以給他解答,幫助他斷疑生信。凡是來問的人,都是過去生中曾經有聞法、聞名見像的緣分。我們過去生中,甚至於久遠劫前種的善根,到這一生緣才成熟。是故,看到本經能生歡喜心,愈讀愈歡喜,能解歡喜,不能解也歡喜,此為宿世種的緣深!

  現前有許多大眾,接觸佛法不能生歡喜心,就是沒有善根。我們現前幫助其種善因,必須要經過來生後世,緣成熟了才能得度。在世間人心中,這樣的時間太長了。然以事實真相而言,時間是假的。時間與空間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華嚴經》說「念劫圓融」,一念可以延伸為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念。大乘經所說的「十世古今,不離一念」,正是此理。由此觀之,我們看到時間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是錯覺中看到的幻相。

  故幫助一切眾生種善根,修菩薩行,成菩薩道,是我們應當要做的工作。而且要積極去做,無條件地幫助大眾,沒有分別、執著。以清淨心、平等心去做,功德自然就圓滿。

  「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此是世間人所希求的利益,僅舉一例而已。真正的功德利益,殊勝得太多了。

爾時普廣菩薩。聞佛如來。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已。胡跪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我久知是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為未來眾生。遣知利益。故問如來。唯然頂受。

  「爾時」,是世尊為我們開示地藏菩薩種種修行化他的功德事蹟之時。普廣菩薩「胡跪合掌」,「跪」在從前是禮節中最隆重的。胡跪是外國禮節。古印度的跪是右膝著地,跪一個膝蓋,此種跪法便利承事老師。念念不忘奉事老師,是很恭敬的態度。「合掌」表一心,十指表我們的心散亂,合掌就是收心,所有一切妄念皆放下,一心專注,是合掌的表法。「白佛言」,白是下對上的敬詞。我們知道普廣也是等覺菩薩,也是諸佛如來的示現,正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

  「我久知是大士」,是大士就是指地藏菩薩,我對他知道得太久、太清楚了。

  「有如此不可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釋迦牟尼佛前面所說的,普廣菩薩早就知道,他在此地為何要問?「為未來眾生,遣知利益,故問如來」。菩薩是明知故問,因眾生不知道,也問不出來,一定要通達的人才問得出來。我們都是迷惑顛倒的眾生,沒有覺悟,度眾生的方法沒有學到,也沒有度眾生的懇切願望,所以還是生死凡夫。如果學會了,要發弘願時刻幫助眾生、利益眾生,不要間斷。我們走路散步聊天,前後都有人,明知故問,一問一答,讓別人聽到,就是度眾生。在公共場所,在餐廳用餐,周圍很多人,你問我答唱雙簧,就是給那些不懂的人種善根。

  「唯然頂受」,非常恭敬,決定依教奉行。

世尊。當何名此經。使我云何流布。

  普廣菩薩為我們請示,將來集結本經時,經題用何名?佛經都沒有題目,全是應機說法。有些是與會大眾聽完後,或者聽了一半,有人來請佛開示經題,此種情形在佛經裡很多。也有些是沒有人問,佛也沒有說,在集結時,由集結者為經定題目的。但多數經題都是佛說出來的。

  「布」,流通宣布。流布的方式無量無邊,決定不是一種形式。我們要看環境、看形式,怎樣做最有利於大眾,我們就怎樣做。現前,如何把講經的效果擴大,最理想的流布方式就是電視、網際網路。尤其電腦網路裡面有許多資料,打開電腦想聽經或想看經時,都能收到,非常方便!

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

  普廣請示經名,世尊說了三個。譯經的大師從世尊所說的三個名字中選了「地藏本願」,即《地藏菩薩本願經》。「願」一定有行,本行包括在本願裡。「行」一定有誓力。「誓」,地藏菩薩的誓願宏深,捨己為人。現代人所講的犧牲奉獻,捨己為人,地藏菩薩是第一楷模,「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有此大願,值得一切諸佛如來讚歎,一切眾生敬仰。觀音菩薩有沒有此願?文殊菩薩有沒有此願?普廣菩薩有沒有此願?統統都有!一切菩薩從大願來說都稱地藏菩薩,普廣也稱地藏菩薩,觀音也稱地藏菩薩,文殊、普賢都稱地藏菩薩。如果從大慈大悲上說,地藏也稱觀音菩薩。千萬不要把菩薩看作一個人,所有一切菩薩都是表法的。

  契入境界,方知一切菩薩就是自己,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從孝親尊師的願行看,就是地藏菩薩。從慈悲濟世看,就是觀世音菩薩。用理智不用感情,就是文殊菩薩。說到做到,言行一致,就是普賢菩薩。所有一切菩薩是同一人。

  我們學佛不能入門,錯在何處?錯在把所有菩薩分了家,是故不得其門而入。要懂得,一切諸佛是一尊佛,一切菩薩是一尊菩薩。《華嚴經》一再提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就是此理。怎麼能分家?分家就落在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不斷,就不得其門而入。

  地藏菩薩「本誓」,從誓願產生力。此「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動力,勇猛精進,永不退轉。什麼力量在推動?本誓!誓願在推動。四弘誓願第一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此願力在推動。要真正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一定要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何以故?如果不斷煩惱、不學法門,焉有能力度眾生!由此觀之,自己因願力而成就。自己成就後,願力才能兌現,才能普度眾生。是故諸佛成佛後,決定不住佛位,而退到菩薩位,行菩薩道。

  菩薩是學生的地位,佛是老師的地位。佛道是師道,提倡尊師重道,只有學生來求老師,老師不主動去教學生。「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求學,只有主動去求,沒有老師主動去教的,絕無此理。誰可以主動去教?菩薩。菩薩是同學,經上講「作不請之友」。眾生不來找,可以去找眾生,那是菩薩。表演做老師的只有釋迦牟尼佛一人,許多諸佛如來示現成菩薩的身分,與我們做同學,幫助我們。我們把觀念轉變過來,生活亦隨之轉變,將業力轉變成願力,真正得利益,得人生最高的享受。

緣此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利益眾生。是故汝等。依願流布。

  此是世尊的囑咐。「緣此菩薩」,緣是緣分,「此菩薩」是地藏菩薩。

  「久遠劫來,發大重願」。「重」有兩種讀音,念重ˊ也行、念重ˋ也行。重ˋ是菩薩的願很重,重ˊ是重複。菩薩生生世世都發願,利益眾生,是故兩個意思都具足。我們要明瞭,菩薩的本願是我們學佛的大根大本。大乘佛法從何學起?從地藏法門。如果沒有地藏菩薩的心願,決定不是大乘人。在大乘法裡,修學任何法門都要以此為基礎,就是一定要發願普度眾生。眾生未得度,自己不成佛。不成佛是不居佛位,也就是說不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在世間,永遠以同學的身分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真正的意義在此。

普廣聞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退」下之後,一定要認真照做,依教奉行。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Vol. 242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75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