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名家專論》四大區域政府的全球化意義
2006/03/19 20:26:48瀏覽578|回應0|推薦1

2005-02-02╱中國時報╱第A4版╱焦點新聞╱陳學聖

《名家專論》四大區域政府的全球化意義


 

 
 

 

  新任閣揆謝長廷上台後,立即倡議朝野和解、政黨共生,這項主張的確具有膽識;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接任後,立即著手安排政務官參選年底縣市長,這樣布局的確具有衝勁。不過身為國家級領導人,這般擘畫台灣的格局,可能太小。

  同樣春節包機成功,對兩岸關係所預示的春江水暖,令人驚喜;辜振甫先生辭世,汪道涵遣人跨海弔唁,對海峽、海基兩會所帶來的復談契機,也讓人期待。不過如果我們觀看台灣的眼光,只能停留於此,則恐怕太淺。

  其實,當前台灣最為急迫的問題,在於經濟生產關係全球化與中國市場經濟體興起後,對台灣經濟競爭力所造成的雙重擠壓,一則要求台灣重新尋找在全球生產鏈中的分工定位,另則要求台灣必須接受可能被中國各區域經濟體的取代現實。從而,台灣該如何因應全球競爭?該如何進行兩岸競爭?該如何遠離經濟掏空與全球邊陲的困境?這些才真是台灣的首要問題。

  因此,台灣推動北、中、南、東四大區域政府,創造四個小而強區域經濟體的時代是迫在眉睫、無可迴避的朝野責任,也是一種時代的真正格局,因為台灣原本的北、中、南三大都市規模已顯稍小,地方政府的治理能量也有不足,在資源整合上難以結合海港與空港優勢,在治理協助上沒有制定產業與租稅政策的能力,在與其他全球城市互動時缺乏訂定經貿協議的權力。一個非「完整的」區域經濟體,自然無法與全球其他區域經濟體順利接軌,台灣北、高二市的發展障礙大多來自於此。

  揆諸全球化的演進,最重要的特質即在於-國家角色的弱化與國家疆域的日漸模糊,原本以國家為中心的政經文化系統,逐漸由各個大型都會區域所取代,全球互動模式慢慢成為以這些「全球城市」(global city)作為「節點」的連結網絡,導致國家主權開始擴散,部分向上匯集為國際間更大的政經統合模式,部分也同時向下分享給國內的地方政府,尤其是該國的全球城市,這種上下分權的特殊趨勢,便是日本著名評論家大前研一預言民族國家終結之原因所在。

  所以,一個真正有能量、有魄力、有前瞻的執政黨,不應僅侷限於朝野、兩岸表象和解,或年底百里侯之爭席次多寡引為戰功,而是大膽、明確宣示區域整合的時間表,先行定期召集有效準區域政府之縣、市長會報以為雛形,剋期制定行政區域規畫法,完成縣市合併與精簡政府層級,下放經貿與財政權力,給予區域政府以構成「經濟體」的基礎。

  甚且,在我國主權受限的國際環境中,區域政府的非國家性質,正好成為繞過主權爭議的最好理由,成為推展實質經貿交流的最佳基礎。此種靈活與彈性,不僅可善用於台灣的國際關係,讓四大區域政府直接與各地全球城市進行鏈結;在敏感的兩岸關係上,更可輕巧迴避中央對中央的表面尷尬,而形成地方對地方的實質交好,讓北、中、南三都與中國京津冀、長三角與珠三角經濟體形成更緊致之整合。

  謝長廷、蘇貞昌不論是「體操哲學」或「蹲下後退」,姿態確實柔軟,是成事之先決條件,但最終仍要看其格局與視野,此刻在全球競爭中這是台灣的唯一機會,更是他們兩人的歷史考驗。(作者為台灣生命力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pollochenss&aid=20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