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05 23:55:11瀏覽1130|回應2|推薦17 | |
很多事,其實就如這張圖片一樣,具有很多面象。不同的只在於,自己以什麼角度與觀點去看待思考事件本身。很喜歡拿這張圖片來做教學引導。 ~~~~~~~~~~~~~~~~~~~~~~~~~~~~~~ 在文學範疇裡,可以確定小說與散文是基本成員。 那麼電影呢?不是文學嗎? 當然不能這樣說,電影可以是文學,也可以是藝術,換句話說,小說是文學,同樣也是藝術。 基本上,小說與電影各有其著重點;各有其特色,但是又有些部分是重疊的,例如:角色、場景等,所以,經常可以看到,有小說寫得不錯,被改編成電影;或是,電影拍得不錯,接著有小說出版。然,即便有改編,小說仍是小說;電影仍是電影。經常聽到小說被改編成電影之後,評價很差,例如:轟動一時的──《達文西密碼》。 事實上,這些批評,通常都不夠客觀,因為,觀眾以小說的角度去評判電影。 欣賞一部電影,要以電影的立場來欣賞;鑑賞一本小說,則該以小說的角度去鑑賞,如此,才能客觀的給予那些作品做出公正的評斷。 《告白》這部小說,以六個人內心獨白去陳述事件,讓整件事,可以漸漸的明朗化,最後,讀者所醒思的──已不再是兇手是誰?這樣表面化的事了。 寫小說,因為篇幅不限,作者可以極細膩的鋪陳事件;可以很深入去刻劃人性。 在小說裡,一開頭,作者以當事人──老師的立場,從為什麼喝牛奶……等看似無關聯的事,絮絮叨叨的說了一堆,這麼長的鋪陳,其實,每一句話,每一件事,都有其必要性與影響性。 在電影裡,並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在鋪陳老師的述說,簡化了許多,因為一齣電影,最長的拍攝時間,會控制在三小時之內,最長播出的時間,大約也只是兩個半小時。截取與簡化,是必要的。 《告白》小說一書,在每件事的連鎖反應中;每個人內心的掙扎與期許;甚至是事情的演變,都交代的非常清楚。 但是,沒看過小說的人,初次去看《告白》這齣電影,在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一定會驚訝於:「咦!才開演不到半小時,怎麼老師把兇手是誰說出來了呢?那接下來還要演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再去欣賞,導演與編劇,如何讓每個人依序出場,不是單純的內心陳述,而是在人物互動中,去呈現更多的意涵與氛圍,這是不容易的,也是需要功力的。 當然,看過小說的人,一定會發現,電影裡頭對於某些情節沒有清楚交代,這是受限於小說觀點的影響。可是,沒有看過小說的人,對於裡頭隱晦不清的部分,會有更多的想像空間;更多的假設思考。如此的延伸,就是導演與編劇幫觀眾預留的思考空間。 其實,以筆者看來,《告白》這題材,小說和電影,一樣精采!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