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涅槃經_第23片_台南同義宮_104/01/10
2015/01/19 22:29:46瀏覽1249|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涅槃經_23_台南同義_104/01/10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手上都有一張秘密總持破魔法門,只有九十九個字、二十五句,很短都有注音。當我們遇到有負面念頭,身邊感覺不對勁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持誦,馬上就改變,感覺到好像要著魔了,就趕快念破魔法門。

我們講到37頁,倒數第六行開始。

譬如膩衣,隨有塵著,著則隨住;愛亦如是,隨所愛處,業結亦住。復次,譬如濕地,則能生牙;愛亦如是,能生一切業煩惱牙。

善男子,菩薩住是大乘大般涅槃,深觀此愛,凡有九種:一如債有餘,二如羅剎女婦,三如妙花莖有毒蛇纏之,四如惡食性所不便而強食之,五如婬女,六如摩樓迦子,七如瘡中瘜肉,八如暴風,九如彗星。

譬如膩衣,隨有塵著膩衣就是很骯髒的衣服,有塵著在衣服上面。

著則隨住】著了以後他就住在膩衣、衣服上面

愛亦如是,隨所愛處,業結亦住】這個愛也隨著我們心裡面所想,所愛的地方所在,業就已經打結了,住在這邊。我們了解,凡塵因果都是定理,我們有造了業一定要接受果報,最重要就是不要造業,那我們不造業就是要研究道理,了解道理我們業就不會造。

譬如濕地,則能生牙】潮濕的地方,有種仔就可以生芽。

【愛亦如是,能生一切業煩惱牙】我們凡塵只要有愛,煩惱就跟隨著,隨在愛的後面就來了。所以凡塵一切我們能夠研究透徹的話,自然就能避開。

深觀此愛,凡有九種】深深地來觀察愛,有九種。

一如債有餘】好像那個債,我們負債有剩餘。

二如羅剎女婦羅剎就是鬼,就好像女鬼。

【三如妙花莖有毒蛇纏之】妙花莖,妙花的根,妙花要升到花的中間有毒蛇來纏繞。

【四如惡食性所不便而強食之】就是不好吃的東西,可是我們一定要吃。

【五如婬女】好像婬女。

【七如瘡中瘜肉】就是多餘的,多生出來的。

【八如暴風】風很大。

【九如彗星】好像彗星。

所以深觀愛有九種,愛都是要使我們煩惱,所以我們要認清愛的根源。

云何名為如債有餘,善男子,譬如窮人,負他錢財,雖償欲畢,餘未畢故,猶繫在獄,而不得脫,聲聞緣覺,亦復如是,以有愛習之餘氣故,不能得成阿耨菩提,是名如債有餘。

云何名為如債有餘解釋第一個,為什麼叫做如債有餘。

譬如窮人,負他錢財】窮人欠人家錢財。

雖償欲畢,餘未畢故】雖然已經還了大部分,可是還沒還清。

【猶繫在獄,而不得脫】好像被關在牢獄,還沒關到期,不能出獄。

【聲聞緣覺,亦復如是】聲聞緣覺也是這個樣子,就是雖然有償還債務,可是還沒還清。

【以有愛習之餘氣故,不能得成阿耨菩提】有愛的習氣,雖然有修還不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云何如羅剎女婦,譬如有人,得羅剎女,納以為婦,是羅剎女隨所生子,生已便食,食子既盡,復食其夫。

云何如羅剎女婦羅剎就是鬼,女鬼。

【譬如有人,得羅剎女,納以為婦,是羅剎女隨所生子,生已便食】羅剎女生了孩子,生出來以後便把孩子吃了。

【食子既盡,復食其夫】生下了孩子吃完以後,就吃他的丈夫,很恐怖耶!所以這個愛很恐怖!

善男子,愛羅剎女,亦復如是,隨諸眾生,生善根子,隨生隨食;善子既盡,復食眾生,令墮地獄、畜生餓鬼,唯除菩薩,是名羅剎女婦。

所以愛到羅剎女也是這個樣子,我們有生了善根、有種善根,可是都被羅剎女吃掉了,所以善根就消失。我們在凡塵一定要累積善根,累積善根會成熟,善根成熟以後我們才會遇到善知識,來引導我們如何修道、如何成道。

善男子,云何如妙花莖毒蛇纏之,譬如有人,性愛好花,不見花莖毒蛇過患,即便前捉,捉已蛇螫,螫已命終。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貪五欲花,不見是愛毒蛇過患而便受取,即為愛蛇之所毒螫,命終即墮三惡道中,唯除菩薩,是名如妙花莖毒蛇纏之。

譬如有人,性愛好花看到花很喜歡。

【不見花莖毒蛇過患,即便前捉】沒有看到花莖有毒蛇纏繞著,即便要前去採花。

【捉已蛇螫,螫已命終】就被蛇的毒傷害了,命就消失掉。

【貪五欲花】五欲就是身體的眼耳鼻舌身所產生的欲望。凡塵做感官刺激的生意做好賺錢,那個就是五欲樂。我們用凡塵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去找花粉味就是貪五欲花樂。使自己的感官感覺快樂,叫五欲樂,所以我們在凡塵造的罪就是從五欲樂產生最多,我們了解到這一些五欲樂都虛幻不實在,五欲樂是我們感官的刺激都虛幻不實,可是我們落入凡塵有現象,大部分都會貪戀不休,都會貪戀五欲樂,縱然是我們坤道也是一樣也是貪這個五欲樂,在身體上的感覺刺激,尋求刺激的快樂叫五欲樂。所以貪五欲樂佛把它形容就是五欲花。

【不見是愛毒蛇過患而便受取】不知道那一種過程就好像毒蛇纏繞一樣,我們都會被毒蛇螫(叮到)。

【即為愛蛇之所毒螫,命終即墮三惡道中】我們貪求五欲樂,命終就會墮入三惡道。

【唯除菩薩】為什麼除掉菩薩呢?因為菩薩不會貪這個五欲樂,菩薩都已經能夠透徹了解真理,對這一種虛幻不實在的欲樂都不貪求。

善男子,云何所不便食而強食之,譬如有人,所不便食,而強食之,食已腹痛,患下而死,愛食如是,五道眾生,強食貪著,以是因緣,墮三惡道,唯除菩薩,是名所不便食而強食之。

【而強食之】強迫去吃。

【食已腹痛,患下而死】吃了以後肚子受不了,為了這樣就死掉。

【愛食如是】愛就好像這一種樣子,我們就貪了愛,然後一直都不捨離,然後就會為了這個愛而死。

【五道眾生,強食貪著】本來我們是六道輪迴,可是佛都把阿修羅道摒除在外,不把阿修羅列入,因為每一道阿修羅道都有,所以不把阿修羅道列入,就變成五道(天道、人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的眾生,強食貪著,就是我們不得不吃,不吃就沒辦法維持生命,然後我們貪著吃的那一種舒適愉悅,喜歡吃。

   我們要了解,真的進入修道的軌道,有得吃能夠維繫生命就可以,不會貪吃,可是我們現在凡人對吃都很講究,都非常的貪口腹之慾。因為在真理來講,只要你經過喉嚨,它就已經變酸變臭,都變一樣了,不管再怎麼好吃都一樣,不會說很好吃你就把已經通過喉嚨的食物再把吐出來再吃一次。所以我們了解修道是有得吃,可以維持生命為主要目標,不著重在吃的那一種享受,我們現在因為環境好,大部分都會講究吃這一方面的享受,那我們已經清口就比較好,雖然會找比較好吃,畢竟都沒有殺生、沒有傷害生命;那社會人士都喜歡吃魚肉這一些有生命的東西,我們了解,一命就要還一命,你吃牠就要還牠,我們一生吃了不計其數,還的就還不完,密勒日巴就講我們多活一天,多造一天的罪,密勒日巴希望我們早一天死亡就不會造罪,就不會去三惡道受苦這麼久,可是我們在活的時候就可以避免啊,不吃有生靈的東西,不跟牠結惡緣。所以我們雖然還要強食(勉強吃),是為了維持生命來修道。

【唯除菩薩,是名所不便食而強食之】所以菩薩都了解真理要如何來生活。

善男子,云何是婬女,譬如愚人與婬女通,而彼婬女巧作種種諂媚現親,悉奪是人,所有錢財,錢財既盡,便復驅逐,愛之婬女,亦復如是,愚人無智與之交通(做愛),而是愛女,奪其所有一切善法,善法既盡,驅逐令墮三惡道中,唯除菩薩,是名婬女。

【善男子,云何是婬女…便復驅逐】所以看起來很漂亮外表很美麗,可是她不是要你的人,是要你的錢財,凡塵這一種都虛幻不實在,都不要去貪戀。

【愚人無智與之交通】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在經典裡面講的交通,不是我們現在馬路走的交通,而是男女之間做愛。

【而是愛女,奪其所有一切善法】我們著了愛,我們所有的善法都會被這個抹滅抹煞掉。

【善法既盡,驅逐令墮三惡道中】我們之所有生在人道天道,都是因為我們有善根,才能夠生在人道天道。假如沒有善法就落入三惡道,三惡道的苦不是我們凡塵那種很輕微的苦,都是很苦的。

【唯除菩薩,是名婬女】菩薩才有辦法了解愛的根源,不是我們凡塵著重在現象的。

善男子,云何摩樓迦子,譬如摩樓迦子,若鳥食已,隨糞墮地,或因風吹來在樹下,即便生長,纏繞束縛,尼拘羅樹(高大之樹),令不增長,遂至枯死,愛摩樓迦子(蔓藤),亦復如是,纏縛凡夫,所有善法,不令增長,遂至枯滅,既枯滅已,命終之後,墮三惡道,唯除菩薩,是名如摩樓迦子。

【尼拘羅樹】尼拘羅樹非常高大,我們現在種了很久很高的那一種樹叫做尼拘羅樹,很高大的樹。摩樓迦子就是那一種蔓藤之類,自己沒辦法站立要依賴別人,它才能夠生長。

【令不增長,遂至枯死】所以被它一纏繞以後,尼拘羅樹就不增長,遂至枯死。

【摩樓迦子】就是那一種蔓藤,自己沒辦法站立要依賴別人才能站立的那種植物。

【纏縛凡夫,所有善法】把我們凡夫纏繞束縛,我們所有善法都被愛消磨掉。

【不令增長,遂至枯滅】讓我們所有的善都枯滅。

善男子,云何如瘡中瘜肉,如人久瘡中生瘜肉,其人要當,勤心療治,莫生捨心,若生捨心,瘜肉增長,蟲疽復生,以是因緣,即便命終。凡夫愚人,五陰瘡痍,亦復如是,愛於其中,而為瘜肉,應當勤心,治愛瘜肉。若不治者,命終即墮,三惡道中,唯除菩薩,是名如瘡中瘜肉。

瘜肉增長】沒有用的肉都會增長。我們有時候身體會有這一種瘜肉(多餘的肉),像我們照胃鏡的時候,醫生就會看你這個腹中有沒有瘜肉(多餘的肉),瘜肉在我們身上會變成病。

以是因緣,即便命終命就會消失掉。

五陰瘡痍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我們的五陰在我們佛性來講等於是多餘的,我們佛性裡面都沒有這一些東西,可是我們現在落入凡塵有現象就有五陰,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又蘊積五陰,所以就生生不息、就六道輪迴沒有停止的時候,我們生活之中不要蘊積五陰,五陰沒有我們就不會出生在凡塵。五陰有了以後,我們一定要在凡塵現相,所以五陰瘡痍亦復如是。

【應當勤心,治愛瘜肉】把這個愛治療,各位前賢,不是說我們不要愛,而是說要愛的正確,不要有那一種私心的愛,私心的愛對我們來講都是多餘的,會害我們。有時候活菩薩叫人家不能愛,不是這樣喔,活菩薩自己本身都留業潤生(留了一些罪業來教導眾生),所以祂的愛真的是很廣泛,無量無邊,而且沒有私心,那一種愛就是非常的廣泛,這個我們要學,我們也要學這一種愛。可是我們一落入我們那種私心的愛就完全不同,各位就可以分別,我們私心的愛跟那一種廣泛對大眾的仁愛,就不一樣差的很多。這一種私心的愛叫做愛瘜肉(就是多餘出來的肉)。

【若不治者,命終即墮,三惡道中】假如我們不治療的話,會墮入三惡道。

【唯除菩薩,是名如瘡中瘜肉】凡塵生活要透徹認識真理,從真理之中討生活,就跟佛一樣,我們也本來都是佛,之所以沒有成佛,是我們有眾生知見,假如我們把眾生知見都去掉,全部都是佛的知見我們就成佛了。各位前賢什麼時候願意把眾生知見去掉?再等一下、老一點。我們都會有這一種心態,不要現在、晚一點、慢一點。可是我們要知道時間不等人很快,今年又要過了,再一個多月就過年了,又多一歲了。無情歲月增中減,看起來我們增加一歲,其實我們已經減少一歲了,本來要活到八十歲,現在又減少一歲了,所以要愛惜要好好把握時間,真的能夠努力修道,可以成道成佛,有信心沒?(有),研究性理心法一定要有信心,就是了解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你了解了以後絕對就有信心,時間早晚絕對可以成,我們要在生活之中就一直努力去實踐,我們只要把眾生的知見去掉,眾生知見去掉,容不容易?很簡單,這樣而已,眾生知見不要,我們要佛的知見,佛的知見就是我們都萬緣放下,我們一念不生,那個就是佛的知見,不會很困難,不是說要如何學才有佛的知見,不是喔!只要你萬緣都放下了,你一念不生,那個時候就是佛的知見,那個知見就可以成佛,這樣知道嘛,不困難對不對?哇!沒人回應,表示說還很困難,就是不願意放下眾生的知見,我們的知見害我們六道輪迴,已經夠久了,要放下要放了,不要眾生知見,我們只要都肯放下眾生知見,我們用佛的知見,行住坐臥都是佛的知見,沒有業不造業,不造業不用到凡塵來受苦,已經解脫了。所以解脫要自己努力,不是說跪在佛前:仙佛大慈大悲,拜託一下幫我解脫,我很痛苦!有辦法嘛?沒辦法的,要自己,自己努力,只要你認清了真理,你按照真理來生活,那你就在佛的世界,整個都已經是佛,所以不是很困難。

   我們也一直在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就是佛、心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都是一體的,很容易,是我們自己不願意,因為凡塵還蠻好玩的不願意成佛,成佛了以後就沒辦法看凡塵的風景,要到處去觀光就沒機會,是這樣嘛?(不是),各位要知道喔,所有的山河大地都是我們佛性生發,你再怎麼漂亮也都是佛性生發,所以佛性是最漂亮,你會欣賞的話你欣賞佛性,佛性最漂亮,你到哪個地方看都沒有佛性的漂亮,都比不上佛性,而且你到哪個地方都很累,你搭飛機也很累、去外地生活也很累,自己欣賞自己的佛性最舒服最簡單了,時時刻刻都可以,所以要知道我們佛性最漂亮。

善男子,云何如暴風,譬如暴風,能偃山夷岳,拔於深根,愛欲暴風,亦復如是,於父母所,而生惡心,能拔大智,舍利弗等無上深固菩提根本,唯除菩薩,是名如暴風。

譬如暴風,能偃山夷岳】把山推倒了,把山岳夷平了。

【愛欲暴風,亦復如是】佛用的比喻很強烈,這個愛,說暴風很強可以把整個山夷平了。六祖壇經有講:「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這兩句話就表示我們已經到達元會的終點,就是已經到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那個劫火災難把凡塵所有一切燒光,然後燒到大海,把大海水也燒光,燒到海底,災難很大,什麼都不能生存,已經是世界末日,那一種語言就是已經世界末日;風鼓山相擊,風大到可以把山吹動,吹到去打另外一座山,山打山就好像打鼓一樣,非常嚴重的災難,可是只要我們涅槃寂滅樂,就不怕,就怕我們還有現相,有現相就受不了。各位有看過明天過後那部電影嘛?整棟大樓都沉下去,飛機趕快要飛起來,跑道也裂開,災難很大。各位要了解到,那個雖然是人的想像,不過那個是描繪我們一個元會的終點,我們到達人滅的時候,大概那個景象就會呈現,非常大的災難。我們為什麼在午未交替的時候,上天大開普渡,就是要我們趕快能夠修脫離這個災難,災難一波接一波一直來,我們逃不了都會接受這個災難,可是只要我們能夠進入涅槃寂樂,就是到達不生不滅我們佛性本體,這一些都無關緊要,我們都不會害怕,為什麼?因為我們已經回歸如如不動的本體

   所以後學都一直講,從開始也都一直這樣講,只是要很久我們才會接受,剛開始聽到山河大地是我們生發,你在內心都會說是不是卡通影片,可是你聽到現在,不是喔,是真理!真理就是這樣,因為我們整個是一體的,整個天地是一體,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我們到無極的極點那一種狀態,因為我們一念妄動才落入凡塵,才有山河大地,假如我們不起心動念,連山河大地都沒有,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才有山河大地,我們才降生在凡塵。在皇母訓子十誡寫的比較好聽,說我們在洗澡老母把我們的仙衣仙鞋收回去,講的很好聽我們比較安慰一點,其實是我們起心動念,你不起心動念誰要把你推到凡塵,沒有有一個主宰可以有權柄把你推到凡塵來,可是你起心動念了,這個起念叫業,已經造業,我們大概最不容易接受就是這個:「為什麼起念就是造業」,最不能夠接受。可是要了解,這個起念造業的業非常的小,可是它醞釀以後慢慢形成,從業相、轉相、現相,叫做一念無明生三細。有念頭就有業,既然業有了它就會現相,這個現相的過程,它先轉然後才現,這個業相轉相現相三個雖然有名稱,可是形相之中都沒有,全部都是空。

   所以上次我們研究楞嚴經就講天地的形成是如何來的,文殊菩薩講我們因為有妄念,有妄念才有虛空,有虛空才有大地,有大地才有眾生,有眾生才有業果,就這樣世界、眾生、業果三個綿延不絕一直延續,我們就是這樣,很冤枉,我們來凡塵都是多餘的,我們若不種業就不會來,因為種業就要來,那要來做什麼?受苦,各位有沒有受苦?(有),年紀輕的都還沒,我都還在享受生活,都還沒感到苦。在台灣來講生活都過得很如意、都不欠缺;可是假如我們生長在非洲,各位看新聞報導非洲小孩子去垃圾堆裡面找食物吃,連大人也去垃圾堆找食物吃,就可以了解那種生活就是連三餐都沒辦法照顧的飽,所以就了解我們眾生都不種善業的話,就有那一種環境讓我們接受,我們一直在凡塵都有行善,最起碼你善心都飽滿,這樣的話你的生活都還過得去,都還不錯;假如把我們送到非洲就不管我們了,我們怎麼樣來過生活?可能要一直哭,可是哭也解決不了問題,還是要吃飯,可是沒東西吃怎麼辦,要種五穀來吃的話地又生長不出來,所以你看眾生形成的共業是很嚴重,我們在生活之中大部分人也不會考慮到我這樣做有什麼結果,不會去研究。我們假如深入研究就了解,眾生的福報都是種善根來才有福報,根基才深厚;假如我們一切善都不做,我們一定要受苦,果報呈現就是一定要受苦,沒有好的生活讓你過,縱然你在很好生活的地方你也一樣過的很苦,那個就是我們眾生自己種的果報。

   我們了解凡塵一切虛幻不實在,最好就是不要來,不要生在凡塵好不好?(好),我們都回歸到作佛,坐在佛的本位,好不好?(好),好要努力喔,要努力才會道喔,不要看那個坐在神龕裡面坐的很安穩,那個都要經過長久的累積深植德本,才坐的穩,才坐的住。我們六合彩很興盛的時候,一些神明都落難,都跑到水溝裡面去。你真正修道以後是超越這一些現象,所以凡人在追求這一些現象,你會引導他追求更上一層,不追求金錢的遊戲。凡塵在這方面的知識跟引導並不很普遍,現在都是人云亦云,人家講就我們就跟著人家聽、跟著人家做,就已經不是很正確,可是我們也就這一樣一天過一天,一生就過了,很快把這一生就過完了。我們很難得在這邊活佛老師有開性理心法班要我們就能夠追到根源,要我們能夠真的就是成道成佛,這個就不是希望而已,而是能夠做到。所以後學都鼓勵,在生活之中一定啟發佛性出來當家,不要給六根當家,六根當家都造業,我們佛性當家就事來則應事去就則應,都跟真理相符合這樣都不造業。一轉眼一生就要過了很快,再過個一百年我們都沒有一個人在。這邊講愛好像暴風一樣,會把整個山岳都夷平了。

【於父母所,而生惡心,能拔大智,舍利弗等無上深固菩提根本,唯除菩薩,是名如暴風】

   我們在父母親的地方所在,不能夠產生惡心(討厭的心理),我們現在社會的風氣並不怎麼好,很多向父母親要不到錢,反而都害到父母,養兒育女很辛苦,各位都有經驗,小孩子一發燒抱著趕快去找醫生,長大若不孝,早知到當時就不要離他,可是我們當父母親的,只要那個現象呈現你一定心急如焚,趕快找醫生能夠治療,慢慢把小孩培養長大,若是不孝就真的不要養,難怪現在很多人養寵物,孩子不養養寵物。後學都想你要把養寵物的心放到眾生的身上來,你一樣花那個心思、金錢都沒有用。尤其我們修道人不能養寵物,後學有講過,因為你養寵物你要負責牠的生死、你要負責牠成佛,你看看喔,牠現在還是寵物,什麼都不會,你要教到牠能夠聽懂道理、會修道、會成佛,要多久?那我們這邊講師就問,那我們兒女呢?後學說兒女有頭腦,他要不要修道、他要走什麼道路他自己決定,可是你養的寵物牠沒有頭腦選擇,你既然養牠了,你就要照顧牠,你就要使牠能夠成道成佛,所以你還要再來陪牠,牠轉世成人了你還要再來陪牠,然後要引導牠修道、引導到牠成佛,這樣才可以,這樣可以養嘛?你若要養你就要想,往後我就要讓牠成佛喔,我自己成佛都已經很可憐了,還牠要成佛!所以你不要用那個心,用錯心啦!我們是要努力使自己能夠到達佛的領域,也引導眾生到達佛的領域才是重要,這個才有意義,活在凡塵才有意思。那你假如不是朝這個方向,你每天在跟寵物對看,會不會死?一樣都會死掉,往後呢,往後六道輪迴,所以不要做那個事,一定要努力修證使自己成道成佛。

   假如於父母親的地方產生惡心,能拔大智(就是把我們那個很有智慧,好像舍利弗那麼上等智慧的人,那一種無上深固菩提根本,都可以拔除),就好像暴風一樣。我們了解,對父母一定要感恩,把我生出來、把我們養大,我們不是說出生就會吃、就會走,你看父母親花了多少心思,所以我們一定對父母親要感恩、要能夠回饋,那個時候一直照顧我們,現在老了要回過來照顧他們。

善男子,云何如彗星,譬如彗星,出現天下一切人民,饑饉病瘦,嬰(遭遇)諸苦惱,愛之彗星,亦復如是,能斷一切善根種子,令凡夫人孤窮饑饉,生煩惱病,流轉生死,受種種苦,唯除菩薩,是名如彗星。

男子,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察愛結,如是九種。

譬如彗星,出現天下一切人民,饑饉病瘦】

   假如彗星出現的時候,我們凡塵饑饉(就是五穀收成很少,種不成五穀),我們吃的東西也一樣生不起來,讓我們人就生病消瘦了,

【嬰諸苦惱】嬰就是遭遇,遭遇到苦惱。

【愛之彗星,亦復如是】愛就好像彗星一樣,你愛到哪裡,就倒楣到哪裡。愛到哪裡就煩惱到哪裡。像不像?有愛就有煩惱,你若沒愛煩惱就不見了。

【能斷一切善根種子】愛的彗星能夠斷善根種子。

【令凡夫人孤窮饑饉,生煩惱病】孤就是獨一無二,孤獨老人沒人照顧,現在都很多這種環境,都已經老了只有獨自一個人生活,那個就孤獨。窮就是貧窮沒錢。饑饉就是養生的東西缺少。生煩惱病,煩惱一大堆,我們在凡塵煩不煩惱?煩惱從哪裡出來?(住相),從佛性出來,那我們真的聰明,生煩惱出來煩惱,要想想看為什麼我生煩惱出來煩惱,煩惱從哪裡來,找到根源。喔,原來煩惱即是菩提,能夠生煩惱的那個動力,它就是菩提,所以往後煩惱的時候,趕快迴光返照,找到煩惱生發的地方,你這煩惱從哪裡生出來,從我頭腦生出來,那我頭腦怎麼不生菩提出來,怎麼生出煩惱來,所以要了解:「生發煩惱的動力就是菩提,就是我們的覺,就是很靈敏的知覺性」,所以不要生煩惱出來煩惱,這樣會嘛!

【流轉生死,受種種苦】就在六道輪迴裡面,要受很多的苦。

【唯除菩薩】菩薩都已經在真理之中,所以超越。

【善男子,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察愛結,如是九種】就是菩薩在這個大乘大般涅槃,觀察我們愛的結,我們都被這個愛害產了,愛有九種害慘我們的現況。

善男子,以是義故,諸凡夫人有苦無諦,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諦,而無真實;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諦。

諸凡夫人有苦無諦】就是很辛苦,沒有真諦。

【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諦,而無真實】他有很辛苦,苦諦也有。沒有得到真實的性理心法。

【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諦】解苦,了解這個苦。苦是從哪裡來?從我們的行為來,行為從哪裡?從我們的思想來,思想從哪裡來?原來從佛性來。我們從佛性的源頭解決問題,苦就消失了,原來都沒有苦,凡塵的苦都是假的,因緣聚會才有,我們觀察因緣消失,所有苦也都消失。所以解苦無苦,了解苦就沒有苦了。是故無苦,而有真諦,他有真諦,真真實實的已經走入四諦法。

諸凡夫人,有集無諦;聲聞緣覺,有集有集諦;諸菩薩等,解集無集,是故無集而有真諦。聲聞緣覺,有滅非真;菩薩有滅有真諦。聲聞緣覺,有道非真;菩薩有道有真諦。

【諸凡夫人,有集無諦;聲聞緣覺,有集有集諦;諸菩薩等,解集無集,是故無集而有真諦】苦的由來是我們集(累積),就是我們行為累積很多的業,然後才會受苦。所以了解到這個集的由來是從哪裡,從我們行為來,行為從思想來,思想從佛性來,這樣了解嘛!就是要透徹了解到源頭。我們原來的源頭都是佛,那為什麼我們都不要作佛?大家都貪戀凡塵,凡塵很好玩,都不要作佛。坐在供桌上不好嗎?我們到上面去坐,上次就說了我們下課回去,祂還在那邊坐,不好!我們比較自由,坐在那邊還不自由!菩薩因為了解到真理,所以不會累積業來受苦,所以菩薩走入真諦。

聲聞緣覺,有滅非真;菩薩有滅有真諦滅就是寂滅。滅就是如如不動,就是回到我們佛性的本體狀態,我們佛性本體狀態如如不動常住不遷,因為我們在凡塵都落入現象,所以被動的現象引誘,我們注重現象不注重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又如如不動,我們都不管佛性本體。現在管不管佛性本體?還不管啊,還不管還要六道輪迴喔!我們管了就可以不用六道輪迴了,所以要管!管一管我們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要體會要了解,我們本來就有,只是說沒有研究祂、忽略祂而已。那我們現在就是觀察了解,進入真實的狀態。

聲聞緣覺,有道非真;菩薩有道有真諦】講四諦法苦集滅道。苦,就是現象受苦;集,就是苦的原因,集了很多的業然後才受苦;滅,寂滅就是佛的狀態,要到寂滅要經過修道;所以苦集滅道四諦法,四諦法我們了解了以後就到達阿羅漢,阿羅漢就是修四諦法。

善男子,云何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見滅見滅諦,所謂斷除一切煩惱。若煩惱斷,則名為常,滅煩惱火,則名寂滅,煩惱滅故,則得受樂。諸佛菩薩,求因緣故,故名為淨。更不復受,二十五有,故名出世,以出世故,故名為我。

這一段是講很好的狀態。

【云何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見滅見滅諦,所謂斷除一切煩惱,若煩惱斷,則名為常】說我們住在大乘大般涅槃,已經見到寂滅見到滅諦,煩惱都斷除掉了。為什麼我們有煩惱?因為我們住在凡塵,被凡塵的現象引誘然後住相才有煩惱,我們把煩惱的原因找出來,知道煩惱是由現象產生,現象無常變化,現象已經變化了,我們又住在舊的現象裡面煩惱,你看我們夠不夠聰明?很夠聰明,現象都已經變化了,我們還不肯變化,都還住在舊的現象裡面。要知道凡塵的現象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現象的本身沒有自性,現象本身都是假的不真,我們都把現象當成真,所以我們才煩惱,這樣煩惱的來源知道了喔,那要不要再煩惱?不要了喔!那到時候煩惱的時候,就要譴責自己:「那時候在佛堂說自己不要煩惱了,現在怎麼又煩惱呢」,因為沒有煩惱的因子,煩惱是因為住相才有,那我不住相了,相都是假的我不住相,煩惱消失,生活會比較好過。

   研究就是要愈好生活,後學都講當你了解真理了,而且你已經進入了,你晚上睡覺蓋著棉被一定偷笑,你假如還唉聲嘆氣,那絕對方法錯誤,那你在偷笑就對了,這麼久了千生萬世,現在才有辦法解脫、現在才有辦法讓我成佛。高不高興?有夠高興的,就要努力的實踐,讓真理就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呈現。

   所以這一段就已經見到寂滅,寂滅就是我們佛性的本體狀態,寂滅裡面沒有煩惱,煩惱已經都斷了,所以就走入真常(真如的狀態)。

【滅煩惱火,則名寂滅】到寂滅就是佛,佛就是寂滅。

【煩惱滅故,則得受樂】煩惱滅故,就是很快樂。

諸佛菩薩,求因緣故,故名為淨】這邊就把常樂我淨講出來,我們都有常樂我淨。所以後學說為什麼以前後學講:「你只要聽後學講課,按照後學說的去做,沒有成佛的話,後學再來沒你們修」,記不記得?(記得),講的人都還記得,並不是講了就不負責任,後學都記得。那為什麼後學肯這樣對大家說,就是因為到達常樂我淨。常:如如不動,已經常住不遷,不會變化,已經知道佛性的狀態。

樂:快樂,沒有苦的相對,是永遠的快樂。

我: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

淨:清淨。

   所以常樂我淨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發現,都沒有讓常樂我淨呈現在我們生活之中,所以沒有感受我們有常樂我淨。所以一定要朝這個方向努力,我們都可以到達常樂我淨。

更不復受,二十五有已經不接受25有。有,就是有因有果,就是有六道輪迴就是2525有就是三界,我們有時候簡單就講三有,詳細說25有。

   欲界有14個有,色界有7個有,無色界有4個有,總共加起來25有,就是有因有果,表示我們沒有脫離三界,我們在三界裡面生活,在三界裡面生死輪迴。

   我們要算的時候就從欲界,欲界有天道(六欲天),人道(四大部洲),四惡道(阿修羅、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六欲天(6個),四大部洲(4個),四惡趣(4個)。總共14個。

   天道(六欲天):第一個最低的四天王天(在須彌山的半腰);第二個忉利天(33天,東西南北各八天,中間有一個帝釋天);第三個夜摩天;第四個兜率天;第五個樂變化天;第六個他化自在天,魔醯首羅天在第六個裡面管轄。所以天道裡面有六個。我們不追求到天道裡面出生,因為有期限,一樣還會再落入六道輪迴,所以我們直接就超越三界,不在三界受生,25有全部都沒有,都遠離25有。

人道(四大部洲):東勝神州、西牛賀州、南贍部洲、北瞿蘆洲。

四惡道:阿修羅、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加起來總共有14個。

色界有:初禪、大梵天、二禪、三禪、四禪、五淨居天、無想天,一共七個。

無色界有: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總共有25個。我們超出25有就是不在三界受生。

故名出世】已經離開凡塵。

【以出世故,故名為我】離開這麼凡塵,那個才叫真的我,就是如來,就是佛。不是這個身體的我,身體的我很快就還給天地,那個都不算。

常於色聲香味觸等,若男若女,若生若滅,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取相貌,故名畢竟寂滅真諦。

   各位可以了解,我們在凡塵在算的就是這11個,色聲香味觸(五個)、男女生滅(四個)、苦樂(兩個),我們在凡塵離不開這11個。雖然以前我們有講過,可是以前講是個別詳細說,現在融會一起講,所以一起講速度比較快,會感覺包含那麼多的內容。所以已經到畢竟寂滅真諦,這個是鼓勵我們可以追求到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原始狀態,我們原來的狀態就是這樣。

善男子,菩薩如是,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滅聖諦。

又在講寂滅。寂滅是最重要,滅掉所有的煩惱,真的到如如不動。

善男子,菩薩云何,觀道聖諦,譬如闇中,因燈得見,粗細之物,菩薩亦復如是,住於大乘大般涅槃,因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念、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見一切法,所謂常無常,有為無為,有眾生非眾生,物非物,苦樂,我無我,淨不淨,煩惱非煩惱,業非業,實不實,乘非乘,知無知,陀羅驃非陀羅驃(勝論所立六諦之一,譯曰主諦,所依諦,或十句義、六句義、為地水火風空時方神意(義),九種之實法),求那非求那(勝論師六句義中之第二,譯曰依,依止地水火風等實體之色聲香味等之德),見非見,色非色,道非道,解非解。

善男子!菩薩如是,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道聖諦。

【觀道聖諦】道,就是修道。

【譬如闇中,因燈得見,粗細之物】那個道聖諦就好像在黑暗之中,然後因為有燈,我們就能夠看見粗細之物。

【八聖道】八聖道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念、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大部分我們都會有接近八聖道。

【陀羅驃非陀羅驃】陀羅就是在講這一些(勝論所立六諦之一,譯曰主諦,所依諦,或十句義、六句義、為地水火風空時方神意(義),九種之實法),我們比較沒有接近印度外道所講的經文內容。

【善男子!菩薩如是,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道聖諦】這一些都是屬於道聖諦裡面的內容,由八正道然後看到一切法就有兩邊,常一邊無常一邊,有為一邊無為一邊,有眾生一邊非眾生一邊,物一邊非物一邊,就這樣,都是了解到修道裡面我們要了解的一些狀態、一些內容。

迦葉白佛言,若八聖道,是道聖諦,義不相應。何以故,如來或說,信心為道,能度諸漏。

或時說道,不放逸是。諸佛世尊,不放逸故,得阿耨菩提,亦是菩薩,助道之法。

或時說言,精進是道,如告阿難,若有人能,勤修精進,則得成就,阿耨菩提。

或時說言,觀身念處,若有繫心,精勤修習,是身念處,則得成就阿耨菩提。

或時說言,正定為道,如告大德摩訶迦葉,夫正定者,真實是道,非不正定,而是道也。若入正定,乃能思惟,五陰生滅,非不入定,能思惟也。

【若八聖道,是道聖諦,義不相應】迦葉有意見。迦葉說八聖道假如列入道聖諦的話,義跟義理不相應。

【何以故】為什麼。

【信心為道,能度諸漏】我們了解,有時候說道的角度,一樣是很多。如來說信心為道,這個是以信心為最主要的我們的方向目標。我們修道也是一樣,一定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也是以信為重要,我們沒有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成不了道、也成不了佛。所以這個信就居在最重要的位階,那我們在講修道的內容要怎麼樣怎麼樣,那個都是一些我們該注意的,但是它不是主要、重要,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講出來它的角度是枝幹呢、還是枝葉。是主幹的話就很重要,是根源的話我們更要去了解。摸到根才能成仙作佛,那你根都沒有摸,那你去研究枝葉有什麼用,這樣了解意思嘛!不是說不對,而是說它的重要性,我們是要先了解到祂的根源,然後主幹、然後枝葉,這樣一直延續下來,頭頭是道,整個都是。假如我們捨棄了根源,主幹也不研究,就研究枝葉,開的花很漂亮,很快就凋謝了,就沒了。所以迦葉所問的,他說八聖道不是道聖諦,那個也都不是在佛講的信心為道最主要。

   有信心的能渡諸漏,漏翻成中文就是煩惱,可是在我們實際生活來講,漏就是精神外放,各位有沒有精神外放?(有),有而且還容易,我們精神很容易外放,所以迴光返照就等於比較難做,比較困難,因為我們都不甘願,讓心出去玩很好,都很喜歡讓心出去這個叫漏,各位漏了沒有?不但有還很厲害,都不願收回來。所以我們了解,你讓你的心都出去玩,有沒有煩惱?煩惱一大堆,剛好出去看到漂亮的想追求,啊又追不到怎麼辦,煩惱,是不是多餘的?(是),那個是不必要的,凡塵事我們了解虛幻不實在,你不追的話都沒有煩惱,都能夠逍遙自在,你去追,煩惱一大堆又不能夠如意。所以迦葉自己講信心為道,能度諸漏,所有的一些漏都能夠渡,把心渡回來了,心都不外放了。

【或時說道,不放逸是】說這個道只要你不放逸就是道。各位前賢放逸了解嗎?就是我們把整個心思往外放,我們用現在的名詞叫放肆,放肆就是不知道禮節,禮節都不會的很放肆,放逸就是你都離開你的本位。

【諸佛世尊,不放逸故,得阿耨菩提】諸佛世尊,因為都不放逸,所以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是菩薩,助道之法】也是菩薩助道的方法。

【或時說言,精進是道】我們了解精進,我們凡塵做事業都要精進才會成功,那我們修道不精進會成功嘛?(不會),一定不會,所以這個精進就是道。

【如告阿難,若有人能,勤修精進,則得成就,阿耨菩提】佛有跟阿難講,假如有人能夠勤修精進,就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或時說言,觀身念處,若有繫心,精勤修習,是身念處,則得成就阿耨菩提】我們了解觀身念處,觀身念(各位有沒有觀我們的身念?),我們身體產生念頭,我們有沒有去觀照?我們了解,有時候我們生發的念頭,我們自己不知不覺,所以那個叫無明。那假如能夠知道我們生發念頭是什麼內容,那個叫覺,那你都在覺之中,就沒有無明,沒有無明不會造業,不造業不受苦,所以我們知道觀身念處,每一個角度一說出來以後,我們都要能夠融會貫通。

【或時說言,正定為道,如告大德摩訶迦葉,夫正定者,真實是道,非不正定,而是道也。若入正定,乃能思惟,五陰生滅,非不入定,能思惟也】

這個比較長一點,就是跟大弟子迦葉講正定為道,就是正定的重要性。夫是發語詞沒有意思,講正定真實是道,非不正定(不正定就不是道,道的話就是正定)。

   若入正定(假如我們已經進入正定)。乃能思惟五陰生滅,我們能夠思惟我們的五陰生滅,這個很重要,我們大概都不會管我們身體的五陰生滅,我們有沒有去想過我們身體的五陰生滅?一定沒有啦,聽都沒聽過。所以這邊佛就講,五陰的生滅:色受想行識。假如我們能夠觀照五陰的生滅,我們會想這個色(形相)怎麼來,我們身體的形相是怎麼來,我們知道說借著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然後觀受,最重要大概就是這個受,因為我們在接受凡塵的事情現相,我們都把它當成真,所以觀受的時候,我們能夠深入其中,我們佛性接受嘛?我們身體接受嘛?我們沒有想過,大部分也都是身體接受,然後佛性不知不覺、不得不受,也一樣接受,就是這樣。可是假如我們研究以後,凡塵給我的一切感受,是我所造業的結果(是果報),那我接受這個果報的當時,我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又是一樣按照以往的相同思維,是那樣子嘛?假如是那個樣子,那就離不開六道輪迴。假如我們能夠由定力來觀察這個受,就會知道原來我佛性裡面沒有這一些東西,這一些現象事情讓我接受,都是表面的、短暫的、不實在的,那這樣的話,已經不進入佛性,受已經就能夠改變,受改變了以後,我們的想、我們的行、我們的識,整個改變,整個都不一樣了!

   那假如我們接受,認為是固定的、實在的,那我們進入內心,我們佛性都接受,接著我們就想,由受產生想,想的時候,怎麼樣避開那個沒有利益的,怎麼樣避開那個不好的,我們就已經落入取捨,想了以後又落入行為,一有行為以後,留下來在記憶裡面。

   所以我們觀察五陰的生滅,它怎麼來怎麼變化我們去觀察,我們就可以改變我們整個人生,所以是從我們研究真理着手,我們從佛性的本體之中來觀照我們五陰的生滅,能夠觀照五陰的生滅,這樣的話我們整個人生就變化了、就不同。各位聽懂嘛?(懂),最主要能夠聽的懂,能夠聽的懂我們就能夠實際的落入行為。

若入正定乃能思惟五陰生滅,非不入定,能思惟也(不入定就沒辦法了解到我們五陰的生滅)。

或說一法,若人修習,能淨眾生,滅除一切,憂愁苦惱,逮得正法,所謂念佛三昧。

或復說言,修無常想,是名為道。如告比丘,有能多修,無常想者,能得阿耨菩提。

或說空寂,阿蘭若處,獨坐思惟,能得速成,阿耨菩提。

或時說言,為人演法,是名為道,如告阿難,若有精勤,修持禁戒,是人則度,生死大苦。

【或說一法,若人修習,能淨眾生,滅除一切,憂愁苦惱,逮得正法,所謂念佛三昧】這個一法就是念佛三昧。我們這邊也講過念佛三昧,可是那個時候講的太深了,就沒辦法聽得懂,所以當時並沒有很好的效果呈現。我們一般凡塵的念佛三昧都是念外佛,那後學講我們不是,是念自佛(自身的佛),我們念佛念自身的佛,你念外佛心外放,心外放不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我們是要把心收回來,所以要念自佛、念自性佛。所以念佛跟我們社會流傳的不同。

   所以這個一法,若人修習,就能夠清淨,眾生整個都能夠清淨,滅除一切的憂愁苦惱,就逮得正法(就是得到正法),所謂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可以除滅一切的憂愁苦惱。因為我們本身就是佛,念佛就是念我們自己本身,三昧就是正定,念自己本身的佛念到已經走入正定,那個就是除滅(除掉滅除)憂愁苦惱。

【或復說言,修無常想,是名為道】

這個無常想(凡塵的一切),凡塵的所有一切都是無常變化、都是假的、都是不真,修無常是名為道。

【如告比丘,有能多修,無常想者,能得阿耨菩提】

因為修無常想,很快就可以得到不住相的果報,就不住相了。無常嘛,你住相就是常;你無常想的話,它很快就變化了,你就不會住相,所以無常想就很容易不住相。

【或說空寂,阿蘭若處,獨坐思惟,能得速成,阿耨菩提】

   那個就是我們在凡塵的生活,找到有空閒的時間,然後找比較人少清淨的地方;阿蘭若,就是精舍,就是我們修道的一個地方所在,就是很理想的地方來修道那個叫阿蘭若,可是那個是事情的阿蘭若;假如在真理的阿蘭若,阿蘭若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在相、在理,講出來都不同。在相來講,就是一個很清淨的地方能夠讓我修道;在理來講,就是我佛性本體。

   獨坐思惟,能得速成,阿耨菩提,就是很快可以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

【或時說言,為人演法,是名為道】給人家講經說法叫做道。

【如告阿難,若有精勤,修持禁戒,是人則度,生死大苦】

這個為人演說法,讓人能夠修道脫離生死,那個就是道,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或時說言,親近善友,是名為道,如告阿難,若有親近,善知識者,則安淨戒。若有眾生,能親近我,則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或時說言,修慈是道,修學慈者,斷諸煩惱,得不動處。

【或時說言,親近善友,是名為道】這個親近善友是很關重要,我們不要接近惡友,那個壞的朋友把我們拉到不理想的地方去,害我們滿身都是污垢,要修都修不清,所以要親近善友。

【如告阿難,若有親近,善知識者,則安淨戒。若有眾生,能親近我,則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個親近善友很重要。假如有講負面的,我們就不要跟他交往,那個會拉我們。那不要說我去拉他來,他那麼壞我去把他拉來讓他做好,不要被他拉走,拉人家拉不走,卻反被人家拉走。所以我們要親近善友。佛跟阿難講,有親近善知識,則安住在清淨的戒律裡面,因為有榜樣給你看,你就會學習,做起來就很容易。

佛就講,若有眾生能親近我,則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夠親近釋迦牟尼佛,就可以發無上的正等正覺心。

【或時說言,修慈是道,修學慈者,斷諸煩惱,得不動處】

   慈悲喜捨是我們佛性裡面的四無量心。慈就是予樂,給人家快樂,所以修慈是道;修學慈者,斷諸煩惱,可以斷掉所有的煩惱,得到不動,不動的地方所在就是第八地。各位還記得菩薩有十地嘛?不動地就是第八地。初地(歡喜地) ;二地(離垢地),已經離開污垢;三地(發光地)四地(焰慧地),智慧好像火焰;五地(難勝地)六地(現前地)七地(遠行地);八地(不動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雲地),這個十地就是菩薩的位階。然後到不動處,就是不動地的地方所在就是第八地,所以我們一般修到第八地就不退轉,那還沒有到第八地遇到挫折困難還會退轉,所以到第八地以後就不退轉了,就比較篤定。所以這個不動地是所有菩薩都喜歡到這個地方所在。

或時說言,智慧是道,如佛昔為,波闍波提(佛之姨母,佛出生七天母親就過世,由姨母扶養長大),比丘尼說,姊妹,如諸聲聞,以智慧刀,能斷諸流,諸漏煩惱。

或時如來,說施是道。如佛往昔,告波斯匿王,大王當知,我於往昔,多行惠施,以是因緣,今日得成,阿耨菩提。

【或時說言,智慧是道】這個智慧就是道。

【波闍波提】波闍波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姨母(阿姨),因為釋迦牟尼佛的母親生下釋迦牟尼佛以後,七天母親就過世了,所以由姨母扶養長大,姨母叫波闍波提。

【以智慧刀,能斷諸流,諸漏煩惱】用智慧的力道,來斷所有六道輪迴的諸流(就是我們在凡塵的一切習性,也可以斷掉我們所有煩惱)。

【或時如來,說施是道】布施就是道。

【如佛往昔,告波斯匿王,大王當知,我於往昔,多行惠施,以是因緣,今日得成,阿耨菩提】佛跟波斯匿王講,大王你要知道,我於往昔,都一直在布施,所以多行惠施很重要,累積德本(道德的根本)。

世尊,若八聖道,是道諦者,如是等經,豈非虛妄,若彼諸經,非虛妄者,彼中何緣,不說八道,為道聖諦,若彼不說,如來往昔,何故錯謬,然我定知,諸佛如來,久離錯謬。

【世尊,若八聖道,是道諦者,如是等經,豈非虛妄】

現在迦葉把八聖道是道諦的話,講的這一些經典,那就等於是虛妄。

【若彼諸經,非虛妄者,彼中何緣,不說八道,為道聖諦】

那一些經典裡面,為什麼不說八正道,為道聖諦。

【若彼不說,如來往昔,何故錯謬,然我定知,諸佛如來,久離錯謬】

就是佛都不會有錯,說話不會錯,做事不會錯,都全部都不會錯,我們也是要學,學到像佛一樣都不會錯。

爾時,世尊,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今欲知,菩薩大乘,微妙經典,所有祕密,故作是問。

善男子,如是諸經,悉入道諦。

善男子,如我先說,若有信道,是信根本,是能佐助,菩提之道,是故我說,無有錯謬。

善男子,如來善知,無量方便,欲化眾生,故作如是,種種說法。

善男子,譬如良醫,識諸眾生,種種病源,隨其所患,而為合藥,并藥所禁,唯水一種,不在禁例,或服薑水、或甘草水、或細辛水、或黑石蜜水、或冷水、或熱水

【善男子,汝今欲知,菩薩大乘,微妙經典,所有祕密,故作是問】

這個要問也要有智慧。我們假如沒有智慧還問不出來。

【善男子,如是諸經,悉入道諦】所講的這一些,全部都進入道諦。

【善男子,如我先說,若有信道,是信根本,是能佐助,菩提之道,是故我說,無有錯謬】所以還是先把信擺在第一位。我們也是一樣,要先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假如信還沒產生,那我們所修的道路都不很踏實,不會走得很正確,會歪歪斜斜。

【善男子,如來善知,無量方便,欲化眾生,故作如是,種種說法】

   所以如來善知,無量的方便,所以用方便法門來渡化眾生,我們也一樣,要渡化眾生也要用方便法門,雖然方便不是真理,可是你不用的話,眾生就渡不上岸,所以需要用方便法門。

【善男子,譬如良醫,識諸眾生,種種病源,隨其所患,而為合藥】

   作比喻好像良醫,善知眾生種種病源(生病的根源),隨其所患而為合藥(合了藥給他吃,就是要治他的病,那方便法門也是一樣,讓我們眾生能夠離開我們故有的執著,要用方便才能引開,不然我們的固執就是很難去突破,然後用方便法門把固執先打破以後,我們才慢慢的接受真理,接受真理才真的進入修道軌道,那在方便的時候雖然也算,可是那個還不算已經進入軌道) 

【并藥所禁】要跟眾生講你吃這個藥,什麼就不能吃,禁止的也要跟眾生講。

【唯水一種,不在禁例】只有水不禁止,水可以。

【或服薑水、或甘草水、或細辛水、或黑石蜜水、或冷水、或熱水】

   辛,就是辣。黑石蜜,就是甘蔗,甘蔗是黑色的、又很硬,又很甜,所以叫黑石密。

善男子,如是良醫,善知眾生所患,種種藥雖多禁,水不在例。如來亦爾,善知方便,於一法相,隨諸眾生,分別廣說,種種名相,彼諸眾生,隨所說受,受已修習,除斷煩惱,如彼病人,隨良醫教,所患得除。

善男子,如是良醫,善知眾生所患,種種藥雖多禁,水不在例水不禁止。

◎剩下約12分發問

   問:是否修證佛性後才會與虛空合一,否則就會因分別辨識進入六道?

:這個倒是問蠻大的問題,我們要了解到雖然我們還沒有修證,可是我們的心已經跟虛空合在一起了,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還沒有修證之前我們的心就已經跟虛空合了,可是我們不知道,那我們不知道就會現出虛空是「頑空」,變成這個狀態,不把虛空列入有我們佛性在,所以這樣就會很明顯的隔開,本來祂不拒絕你,可是你拒絕祂,這樣的話等於我們還沒有修證就不能融成一體,可是佛性祂不會說,你不了解到我我就不管你,佛性不會這樣,虛空把我們整個都融合,只是我們有了解的現像叫『真空』,我們不了解叫『頑空』,那頑空的空是什麼都沒有,那真空空中有佛性在,不同的地方在這裡。

   所以要了解,我們修持把我們佛性整個跟虛空融成一體。我們要知道說在重要的,就先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先把祂啟發,讓這個佛性本體先呈現,讓整個輪廓我們都了解,然後慢慢培養,培養讓祂能夠茁壯長大,那當我們在培養過程之中,我們假如說用「耳根圓通」的話就很快把佛性跟虛空融成一體。

   那假如說我們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樣可以,時間久一點一樣可以到達,當我們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那個時候不是沒有念啦!而是很靈敏的知覺性,那個很靈敏的知覺性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成佛就是這一個在成的,那我們已經抓到了叫『摸到根』,你摸到根就成仙做佛,那你沒有去抓到這個,沒有摸到這個,那你怎麼修都是在外圍,都在外圍繞啦!那外圍繞,你修得很久它不會有功效呈現,可是你已經把不生不滅佛性輪廓已經呈現,會慢慢熟悉,熟悉了以後這個叫『佛性本體』,慢慢祂會發出功能作用,當祂發出功能作用的時候會愈來愈靈敏,我們不追求神通,可是我們佛性本體具備,具備神通在,所以只要我們肯用心你把時間用在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然後「守住」,你能夠守住「那個靈敏的知覺性」、把祂守住,各位要了解這個是方便說法啦!要讓我們知道是這樣,不是要你真的去住相,住在那裏住到死掉,不是這樣啦!是那樣的狀態,讓你能夠很靈敏的從你這個佛性本體,來應用到凡塵的萬事萬物。

   假如說你有研究耳根圓通,後學有講,你假如說能夠進入你就用耳根圓通,先把佛性跟虛空融成一體那就更快,比那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時間來的快,那假如說我們不求快,你就慢慢來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時間到自然一樣,可以跟虛空融通,那到這個狀態,我們就要了解不會進入六道輪迴了啦!

   那你假如說你沒有了解到你的佛性本體,那你沒有把祂啟發,沒有培養茁壯長大,那假如我們一口氣不來,我們會被我們的業,業力推到凡塵現象,那個又走入六道輪迴所以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自己本身可以掌握,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自己已經很篤實的去掌握到祂(佛性),不會走入六道輪迴,所以這個問題他在怕六道輪迴,唉喲!等到一口氣不來我都還沒有路走,唉呦我都要走入六道輪迴,那確實是那樣,可是你在修的時候,你已經都能夠掌握了就不會了。

   問:阿賴耶識與佛性與元神與識神各有何不同?

:這個又是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阿賴耶識是第八識,那第八識我們一般都講『含藏識』,含藏,在眾生來講含藏善惡的種子,在我們整個佛性本體來講它叫『含藏山河大地』,山河大地都在我們佛性之中,所以我們了解到我們身上來很親切的就是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它可以修證到成佛,可以變化整個山河大地,從我們阿賴耶識生發,所以我們要知道用的角度不同,名稱就不一樣,跟我們眾生講我們用如來藏,我們有時候會不敢承擔啦!如來含藏所有山河大地一樣,我們會不敢承擔就用阿賴耶識我們就比較可以接受,阿賴耶識是我們八識之一,阿賴耶識它轉給前面的第七識(末那),然後末那識又轉給意根,意根又轉給前面的第六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那個六識,六識它歸到最後全部都是阿賴耶識給的動力,全部都是阿賴耶識主宰,那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比較是我們粗淺用的,然後第七的末那識是比較深的「用」,我們深的用叫「意根」,那個第六叫「意識」。「意識」用了就沒了,「意根」我們可以累積可以用的很久。所以我們瞭解,假如我們落入凡塵出生的時候,我們不要把第八阿賴耶識給前面第七、給前面六個(眼耳鼻舌身意),不要給它們用,然後把它轉到阿摩羅識,那個阿摩羅識叫做「無垢識,(沒有汙垢的,我們的認識)」,所以那個就已經離開苦海,可是我們眾生沒有那個智慧,也沒有根基可以把阿賴耶識把它轉成阿摩羅識,我們都是轉到第七的末那識,然後轉到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轉到前面。

   所以我們了解說阿賴耶識是一個「根源」,阿賴耶識去後來先做主翁,去後:就是我們死掉它最後離開;來先:投胎它最早來,它做主翁啦!就是它在做主人。所以我們要了解阿賴耶識它的角色是這樣,可是我們投胎是阿賴耶識來投胎,可是跟凡塵一接觸,出生的時候,出生的時候雖然阿賴耶識具備,你靈假如說沒有進入身體,你這個孩子(胎兒)不會活,這個才叫奧妙啊!所以那個靈敏,我們就會牽涉到識神(認識的),因為我們(識神)都會知道凡塵不好,不想來,可是造了業不來(凡塵)又不行,都會默默的來承受,很聰明的他就不來,不來不行啊!你造了業,業把你推來一定要來,所以在凡塵一哭了以後(跟空氣接觸)就活了,不哭不會活啦!孩子生下來不哭,不會活,那就是第十殿的夢婆庄的忘魂湯他喝了太久,那個藥力已經退了功效,所以他就會知道我不要來,我不要來,可是你不來不行,所以那個有經驗的助產士就會把嬰兒的腳往上提,讓他的頭朝下打他的屁股,你就種業了還不來,打了就哭了啦!(跟空氣接觸),所以你看還沒活在人世間他知道痛,來來來,哇就哭了,一哭了以後就是『分段生死』的開始就生了,那有生就有死,分段生死,所以我們現在凡塵生活所用的是「識神(認識的)」,識神跟元神,元神是佛性本體,識神是我們在凡塵在用的,凡塵在用的識神各位前賢強不強?很強勒,強過我們佛性,所以我們修不能成佛都是被這個識神害的,識神很強,要把識神壓下來(轉識成智),哈哈~各位前賢要把識神壓下來。下課!

參考劉芳村講師手稿資料詳解:轉識成智 唯佛究竟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如果悟不到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本性,則會用生滅的意識心去修行,綜使以持佛號、閱讀經典、求佛等等方式來修學佛法,因未開啟了悟清淨智慧之心,百千萬劫也難以增福慧獲得成就。

   了解我們本來具足,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落實去修行,見一切相,心如如不動,即見本性。但因累世習氣仍強烈的存在,難以降伏,因此,無法立即證悟,需要時常聽經聞法、親近善知識,得遇良師指點,懂得離相脫苦,走向行悟之道,功夫與佛相等,即能證悟解脫。

 離塵無結 唯心無境:

外面萬境界引起內心的煩惱,意識心剎那生滅,修行應從內觀真如自性,從不生不不滅,如如不動的心性著手。

   內修六根空,生滅意識心,若不隨著外境起心動念,如如不動,得證入佛的大圓滿覺智,用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離開外境,心就不會打結,境界亦空。

 捨識用根 捨意識心:

緣起幻化,對生滅無常的世間,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離相名佛。

   以慈悲心念對待眾生,能不被眾生的缺點困擾,不用自己的觀念意識,強加諸於人,想要改變他人,不知見立知,不起貪瞋癡慢等妄心,則能離煩惱,清淨自性自顯,般若慧智即現。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提供分享,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連結網址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2031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