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涅槃經_第24片_台南同義宮_104/01/17
2015/01/26 18:19:39瀏覽422|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涅槃經_24_台南同義_104/01/17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講到39頁第六行。

復次,如有一人,善解眾語,在大眾中,是諸大眾,熱渴所逼,咸發聲言,我欲飲水,我欲飲水,是人即時,以清冷水,隨其種類,說言是水,或言波尼,或言欝特,或𦀟利藍、或言婆利、或言婆耶、或言甘露、或言牛乳,以如是等,無量水名,為大眾

   我們在凡塵每個地區語言、風俗習慣不同,用法也不同,所以就有很多的名稱。

善男子,如來亦爾,以一聖道,為諸聲聞,種種演說,從信根等,至八聖道。

復次,譬如金師,以一種金,隨意造作,種種瓔珞,所謂鉗鎖、環釧、釵,雖有如是,差別不同,然不離金。

善男子,如來亦爾,以一聖道,為諸聲聞,種種演說,從信根等,至八聖道】如來也是一樣,用一聖道(就是道只有一),可是散發就有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要達到一聖的程度。我們了解,眾生的程度不同,講的法也就不一樣,都是要引導眾生脫離苦海,能夠得到解脫,所以佛就用很多的方法。

【復次,譬如金師,以一種金,隨意造作,種種瓔珞,所謂鉗鎖、環釧、釵,雖有如是,差別不同,然不離金】金可以做成種種那個樣子讓人們配戴,是用金來做的。

善男子,如來亦爾,以一佛道,隨諸眾生,種種分別,而為說之。

如來也是一樣,以一佛道(佛道只有一,回到佛性本體都是一樣),可是眾生的根器,眾生的程度都不同,然後就走不同的法門來說。

或說一種,所謂諸佛,一道無二。復說二種,所謂定慧。復說三種,謂見慧智。復說四種,所謂見道、修道、無學道、佛道。復說五種,所謂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脫道、見到道、身證道。復說六種,所謂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辟支佛道、佛道。

【或說一種,所謂諸佛,一道無二】只有說一種的話,佛道都是一樣。

【復說二種,所謂定慧】從我們佛性所產生的定跟慧,這兩個可以分開,可以合在一起的,定慧就是佛性本體,可是發揮的定就是我們在凡塵遇到事情不會動搖;慧就是智慧,遇到事情會處理判斷,就已經分開它的內容。

【復說三種,謂見慧智】假如道理愈知道明白愈寬廣,我們的見解就不一樣。慧就是智慧,見慧跟智。我們要知道,智慧合起來的話,是佛性所生發;可是把它分開來說的話,慧是根本,是我們的根本智;智是我們在凡塵獲得智(就是經歷的多,經一事長一智),然後智一直累積;分開就有這一樣的不同。可是也可以回到智慧本體來說,就是我們的般若,般若就是智慧。

【復說四種,所謂見道、修道、無學道、佛道】

   四種就是我們要先見道(見到這個道),各位見道了沒有?(見道了),見道的那個道是什麼?對,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道。所以要先見道,然後見道了以後才能夠修道,知道我們佛性本體才知道努力的方向,所以先見道然後才修道。所以我們一進入修道,就是要把我們佛性本體讓祂恢復本來,我們的佛性本體沒有脾氣、沒有貪瞋癡,所以我們就回到沒有脾氣、沒有毛病、沒有貪瞋癡。然後進入到無學道,無學就是已經沒有法可以學,那既然已經沒有法可以學,就沒有法執。所以我們修道的時候先破除我執,我執先破除掉,再來把法執也破除掉,然後我執、法執沒有,就已經回歸到我們本體的狀態。所以無學就是已經無法可學。

   各位前賢我們現在有沒有法可以學?(有),喔,對喔,我們都還沒有到達很理想的狀態,所以還在有學的部份,還沒有進入無學,到無學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已經無學、已經沒有法可以學,阿羅漢已經得到無生法忍,各位都得到無生法忍了沒有?無生就是沒有生,也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已經了解到佛性本體就叫得到無生法忍。在無生法裡面,忍是安住不動,安住不動叫做忍,我們用忍耐,是忍的一種比較小的意思,真的比較大的意思是安住不動。所以我們都要到達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安住不動,這樣才能夠進入修道的軌道,才能夠真的修道,所以都要有程度,這個都不是光聽一聽知道就可以,大部分有一些真理是要了解透徹,可是了解了以後有一些是需要我們自己努力的,因為我們在凡塵很容易被社會現象引誘,然後我們心就會外放,大概最大的問題就在這裡:「就是心會外放,被形象引誘,然後我們就住相,然後就起了煩惱,然後在生活之中因為有煩惱,我們的判斷做法就不符合真理,就已經造了業,業已經形成我們就要受苦,都是這個樣子」。

   所以我們在凡塵一定要明心見性,這個是最基本,我們修道最基本就是明心見性,各位要了解,明心見性不是成佛,是開始修道,因為我們修道就是要修心修性,所以心性一定要先透徹,假如我們心性不了解、不透徹,那我們修就不知道修什麼內容。所以一定要先明心,先心明。我們在生活之中用的心,是生滅無常變化、認識的心我們也要認識,因為我們認識才不會住相;然後我們有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一定也要認識,認識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才可以修證成佛。假如不生不滅的真心沒有認識,那絕對沒有辦法成佛,所以一定要認識不生不滅的心。

   我們在凡塵生滅的心也要用,不生不滅的心更要。那生滅是告訴我們事來則應,我們一定會遇到事情,那怎麼樣來應對,就是我們該如何就如何,事情來了就要去應對,不逃避。我們要了解到,事情會到來表示說我們有造因,現在是果報呈現,那我們一定要去應對,應對的時候按照真理。所以我們在遇到事情來,大部分要抱著『歡喜心甘願受』,就不管它合不合理,我們一定要歡喜心,因為遇到不合理的現象,那可能也就是一種回報,以前不合理待人,現在不合理反回來對待我,那一定也要歡喜心去接受,這樣就已經可以了掉,把這個造的業就可以了了。

   可是假如我們是在啟發佛性出來當家,而不給我們六根面對六塵那一種產生的心念來當家,我們六根當家的時間太久,已經很習慣,那現在我們啟發佛性出來當家,有一種現象就是我們會感到反撲(就是會被六根反撲,六根不聽話),因為六根當家太久,現在要佛性當家的話六根不服氣,那這一個時候,各位前賢,跟我們業力現前(遇到事情我們要歡喜心甘願受)不一樣;這個六根的反撲,我們這個時候的應對,你了解到那個是六根反撲,那怎麼樣去分辨呢?外來的叫做業力現前,內出的叫做六根反撲,這樣會分別嘛!

   是從內心出來,內心出來的反叛是六根反撲;外面來這個事,是我們業力現前,我們造的業現在果報已經成熟來了。所以是外面來的,我們歡喜心甘願受;是裡面發揮出來的,不要理它,因為它當家久了,你現在把它的權柄剝削、拿掉,它會不甘願,這個時候你要堅持,你用佛性當家,佛性就是員外,我們六根就是婢女跟奴才,只要你堅持用佛性來當家,這個我們的六根(婢女跟奴才)會知道自己的身份:「我不是主人,我不能當家」,它就會退位。

   因為後學看我們聽是聽,都沒有要啟發我們佛性出來當家啦,「好啦,就六根當久了,就讓它當家」,都這樣,和稀泥。我們修道一定要請佛性當家,用六根當家道修不成。你佛性當家,佛性是從理生發,一切都是符合於理,這個道就成了。那假如我們六根,六根是對六塵產生六識,那個六識的心變化無常,我們不能用那個,用那個我們的道搖擺不定,定慧就沒有。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到,請佛性當家很重要。我們生活之中,各位前賢,你「請六根當家」跟「請佛性當家」你比較一下,都一樣過生活,可是結果:「你六根當家的結果就是六道輪迴,你佛性當家的結果就是回我們絕對的無極理天」,差別很大。所以我們既然有心修道,就要想成道成佛,那要怎麼樣成道成佛?不困難,只要佛性當家。各位就是要了解,雖然剛開始有一點困難(佛性都指揮不動我們身體),可是只要你堅持,一定要佛性當家,這樣就解脫了,所有的苦因我們都不造,苦果自然沒有。那假如我們六根當家,我們六根真的是很厲害,眼睛喜歡看,耳朵喜歡聽,鼻子喜歡聞,有沒有好事?有啦,很少,壞事多。尤其你看我們現在身體超級胖的,那個就是鼻根當家,他鼻子聞到炸雞排若不吃,就跟什麼一樣,都沒辦法講,「好啦,就買來吃,吃了就享受」,這一個享受就不得了了,他整個身體就胖到,要搭車的座位,一個座位就那麼大,要擠進去就很困難,誰造成的?鼻根。你不要聞到那個氣味就好,就不會想要吃了。因為我們要了解,國外都把整個貨櫃的雞排運送過來,國外為了要使它長得快就用生長激素,讓雞隻生長的很快,結果我們買來吃了以後,那個生長激素還在雞塊裡面,然後我們吃進我們肚子,在我們的體內促成生長。我們現在這個樣子就好,剛好很好看,你若在多一個人樣子(胖),心臟負擔很大,一直促成你生長生長,超越了,我們現在這樣看剛好很漂亮,差不多五、六十公斤,你若一百多公斤,就不漂亮了。

   所以健康就是美,你健康了是最美,我們追求健康不要被鼻根害死了。所以我們修道要學著清淡,吃的很清淡就沒有毛病,這樣我們身體健康修道就好修,愈簡單的生活愈接近修道的軌道;假如我們吃的太美好了,那個都不長久、都不好,等到我們環境一改變了,沒有很精緻的食物可以吃,就吃不下,毛病就來了,所以平平淡淡是最符合真理,那個才是道,因為我們有身體還要在凡塵生活,所以身體也要照顧,照顧著身體健健康康,這樣最符合修道,然後我們努力把凡塵的一切都還清了,已經都不欠凡塵,恢復到我們原來無極理天的狀態,都是絕對體,回到絕對體都沒有苦,沒有苦好不好?(好),嚮不嚮往?(嚮往),我們凡塵苦跟樂都相對,我們一到佛性以後,那個樂是一個絕對的,沒有苦相對,所以我們要追求常樂我淨。

   所以真正的到無學道(無法可學),就是已經得到無生法忍,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已經得到了,不但得到而且安住,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上不動,那個叫無生法忍。就是顏回,各位顏回認識嘛?(認識),你看顏回留一個好的榜樣讓我們學,顏回居陋巷(住在違章建築),簞食瓢飲(生活有夠苦的),人不堪其憂(大家都沒辦法生活),回不改其樂(他很快樂),那我們去探討顏回那個快樂不是裝給我們看的,不是裝出來的,是顏回內心真的快樂,那怎麼快樂呢?有記載,得一善拳拳服膺,終身弗失,就是這樣。顏回就是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上不動,就是無生法忍,所以顏回得到無生法忍了,顏回就想早死也是死、晚死也是死,都是死,所以顏回32歲就過世了,很夭壽,都不多活一些32歲就過世,不過顏回就是留給我們有一個好的榜樣,你就是不管生活的好不好,你就是一定要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上面,然後你都不動搖,不管人家怎麼誘惑,都不動搖你的決定,那早死也是死、晚死也是死。後學都想到老前人對後學說:「你早死也是死、晚死也是死,你把天元佛院看好就好」,後學最記得,學竟然到處跑,沒有把天元佛院看好,不過還是好啦,跟各位結緣,後學若把天元佛院看好你們都不來,後學也跟你們結不到緣,那現在後學到處講的話,就跟大家都結緣,那反而是好。

   所以我們了解,在凡塵就是要活的很有價值,你修道自己明心見性,又鼓勵親朋好友也研究明心見性,這樣成道成佛都有希望、都可以到達,這個是最實在的。我們大家都會知道,尤其後學看報紙,一個老人家講:「咱來出生無半項,回去雙手也空空,咱來世間若眠夢,死了江山換別人」(台語),剛剛看到而已,後學想說這講的又不錯就學起來,很確實啦,因為他感嘆,經過的事情很多,他生了一個兒子很精進,結果這個兒子在教書,認識了一個女老師,就跟女老師戀愛,接下來要結婚就拿八字來對,結果一對了以後,老爸反對不可以,若娶過來,怎樣怎樣毛病一堆,堅持不讓他兒子結婚,他這個兒子很聽話很孝順,就申請調離原來教書的學校,他兒子說若我在那邊見情思情很難過生活,然後調到別的地方去;結果他的女朋友也用情很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女朋友也跟著調到他那個學校,然後又戀愛五年,一直溝通請他父親讓他們結婚,他父親吃了砰陀鐵了心,不答應就是不答應,結果女孩子再經過一年就去嫁人了,那個男孩子用情很深,整天都沒有笑容,一直很努力的過生活過一年,就死翹翹了。所以我們人喔…你看這個情還真害人,他若用情不要那麼深就不會死,就用情太深而死翹翹,他父親等到他兒子死了就後悔,「哎喲~管他八字合不合,只要在一起就好」,所以就講:「咱來出生無半項,回去雙手也空空,咱來世間若眠夢,死了江山換別人」,感受很深,所以凡世間一切都虛幻不實在,都是假的,可是我們想一想,凡世間的情,我們說它是假的,用生死來相許耶,怎麼是假,為他生為他死都願意,可是後學都講那個是建築在識心上面,只要時過境遷,時代轉換,我們整個情也都變換也都不一樣了。

   所以你看男的跟女的,後學就想,女的嫁人生了兩個孩子,跟他先生一起在公園散步,平不平等?以我們看的話,男的為她這樣,死都沒關係,女的就沒有,心不平,愛的沒有價值。所以我們都要求嘛,你既然付出那麼多,得到就是那麼多,你才會平衡;你付出很多,你得到很少,你就失落了。所以後學一看,啊,浪費我們的愛,愛到為她死都沒關係,結果人家卻沒這樣,變成多餘的,你若再一次的話,我就不會這樣,嫁人就讓你去嫁人,我再去找娶別人。所以你看凡塵變化無常,都在變。不過要去找一個這麼專情的真的是很難找,凡塵很難遇到,不過後學不是鼓勵耶,後學是鼓勵修道成佛,不鼓勵我們用在那一種男女之間感情,所以凡世間的情…,星期四在醒世佛堂就有一個前賢講:問世間情為何物?廢物!後學聽到,喔,這個最好,廢物!那個當下回答真的,嗯,廢物!不會被那個影響。

   我們一定要得到無生法忍,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得到了、我們已經確實掌握了,所以後學都一直鼓勵,只要你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這個時候不是沒有念,而是很靈敏的知覺性,那一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那一個,啊你那一個不能去變化祂,因為祂沒有形相,也不會抗議,祂不會爭權柄、什麼都沒有,那你說:「喔,祂就是那樣」,這樣又住相了,祂又不見了,就是很靈敏,我們真的很難去擁抱著祂,可是你可以體會,這個叫做領悟,悟,你悟到這個狀態,你就已經知道整個不生不滅的輪廓,那個輪廓都已經出來了,你要培養讓祂茁壯長大。

   後學鼓勵,假如有老道親有聽後學講耳根圓通,後學鼓勵在這個時候做耳根圓通,因為你做耳根圓通的時候,因為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要使整個佛性跟虛空融會時間要很長,可是我們就怕沒有耐心;那假如你已經把不生不滅佛性的輪廓呈現,你來做耳根圓通,這個時候你就很快會把你的佛性延伸到整個虛空,整個虛空都是佛性,就會很快。可是假如你沒有了解到耳根圓通後學就不鼓勵,因為你會做到霧煞煞,結果後來萬緣放下也不見了,耳根圓通也做的不成就,兩頭都不成就。所以萬緣放下習慣就做萬緣放下,讓你時間久一點,它一樣可以把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雖然久一點,可是一樣可以到達,那以我們生活的型態來說,最怕我們心不篤定,心不篤定功效就呈現不出來,你心很篤定了,你做的功效很快就呈現,最主要已經到達佛性本體了,看看你要怎麼樣來努力使祂茁壯長大這個是最重要。那祂能夠茁壯長大以後,各位要了解到,我們凡塵有非常多在推廣神通,可是要知道我們佛性本身就具備神通(五眼六通都有),只是我們在凡塵努力的方向已經偏了,不偏在我們佛性本體,所以這一些五眼六通才沒有很靈敏的呈現,我們都是要賺錢,賺錢擺在第一,對不對?(對),這個很勇氣,對!要賺錢才能生活,把生活擺在第一位,我們以往的修道人真是的踏破鐵鞋要訪道,跟我們現在真的想像不出來。

   因為後學時常看景德傳燈錄與五燈會元,裡面都是記載修道人的過程、修道人的一切,他所追求的就是道,他一心訪道一心追求道,真的不是我們現在可以想像。我們現在都把賺錢擺在第一位,修道兼差就好,現在你若跟年輕人講修道,年輕人說我老一點再來修,老了來得及嘛?一樣來得及,只是比較沒氣力而已,一樣來得及,只要我們有心追求了,都可以追求得到。假如能夠在年輕的時候我們就努力追求,生活是一定要,可是我們修道了也不是說就沒得生活,也不會啊,也一樣有得吃有得穿,一樣有住的地方,這樣就好了,要知道「死了江山換別人」,那個都不用計較、那個都沒用的,凡塵的一切追求很多都是不關緊要,我們最重要就是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定要把這個修證,讓祂都主宰我們整個生活,我們這個身體還給天地了,沒關係,佛性跟身體已經不相關。

   假如我們佛性本體沒有啟發,那就很有關係了,凡塵所造的善惡都進入我們的業,然後業把我們推,又推到凡塵又來現相,行善多福報大,不好也不壞普通;若是做壞事,就變三惡道,在六道輪迴裡面,等到我們進入輪迴就忘記了,哎喲,我在研究性理心法,我也明心見性,那我見性怎麼跑道六道來,表示說聽的跟做的還有一段距離,還沒有真的進入把我們佛性啟發在生活之中運用。你啟發在生活之中運用了,整個生活已經都是佛性本體,各位前賢這樣成不成佛?(成佛),絕對成的,你在生活之中都是真理了,跟佛都一樣了,怎麼會不成,絕對成的。所以我們要在生的時候就已經成就,佛是在生的時候就成佛的,不是死才成佛;假如死了才會成佛,我們坐著等死就好了,等到死了就成佛了,有沒有這樣?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一定要在生的時候,你就感覺到自己已經就是佛了,那要不要做看我們,看我們要不要當佛,你若要當佛,你所想的、所做的都跟佛一樣,絕對就是佛,不用等到以後,現在人家看到你就叫:「菩薩、佛祖」,有沒有?都沒有啊,那表示我們都做的還不夠,我們若做到能夠讓人家感動,人家就會講你這位菩薩、這位老佛祖。像以我們在北部帶道親來南部開法會,以前北部沒有大地方,都到南部的廟裡面來,然後好多都在廚房生火、切菜、煮菜、煮飯都是那些老菩薩,我們都叫他們老菩薩(就很像老菩薩),他們說:活到這麼老,從來沒看過死掉後身體會軟綿綿,你跟我說道是假的,我都不想聽」,他就是親眼看到死掉後的身體身軟如綿,是真的。所以南部很單純,就真的你求道能夠身軟如棉,他就是親眼看到。所以講我不會講,你們年輕人去講,我會做事我來做,所以你就看到很多都真心的付出,真的就是那樣,所以我們看到都稱為老菩薩,自然而然都這樣叫,啊~我們都沒被這樣稱呼過,是不是還不夠老?(哈)。

   所以佛對我們說,復說四種,無學道就是第三個,就是我們已經得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無生法忍。然後再接著就是佛道,佛道比較寬廣,說的比較高。

復說五種,所謂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脫道、見到道、身證道

信行道,我們修道第一個信是最重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去行,信行道。然後法,怎麼樣的方法可以幫助到眾生、幫助到自己,法行道。信解脫道,要解脫就是不要造業,不造業就解脫了,所以相信因果,相信解脫道。見到道,已經能夠見到這個道,已經可以看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身證道,身體實際的來做,然後證悟到這個道。

復說六種,所謂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辟支佛道、佛道

   須陀洹就是斷掉見惑(我們見解上的迷惑都已經斷了,叫做須陀洹)。斯陀含是已經見惑斷了,然後思惑斷了一點點,是第二個果位。阿那含是斷了更多的見惑、思惑,思想上的迷惑有分三界,欲界斷掉六品的話是斯陀含,欲界的思惑斷盡了叫阿那含,阿那含道已經不來受生了。阿羅漢就是得到無生法忍,阿羅漢大部我們就講獨善其身,他不兼善天下,自己好就好,那個叫阿羅漢。辟支佛道就是修十二因緣,修成到了叫辟支佛道。最後一個佛道,也是一樣最高了。

復說七種,所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復說八種,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復說九種,所謂八聖道及信。

復說十種,所謂十力(在27頁有詳說)。

復說十一種,所謂十力、大慈。復說十二種,所謂十力、大慈、大悲。復說十三種,所謂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

復說十六種,所謂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及佛所得三正念處(在32頁右邊有解說)。

復說二十道,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在32頁右邊有詳說)、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處。

復說七種,所謂念覺分…捨覺分】這個七覺分,後學以前在背的時候,擇精喜三個是屬於我們的慧;除定捨是屬於定,用念來把它調節,要使定跟慧平等,不要偏,慧多我們會輕狂,定多我們會昏沉,要是定跟慧平均,定慧均等。我們若定多,人都昏昏沉沉,太過定了,定到都…你的手要在他眼前揮一揮手,看他還有沒有知覺;若是慧太多輕狂(就是做事情都很輕浮、不穩定),人不輕狂枉少年,輕狂就是慧太多。所以七覺分也是一樣要修進佛道的一些方法,蠻好記:精擇喜念定捨,然後用念來調節,安定捨。

復說八種,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八種就是八正道。所謂正見,八正道最重要就是正見(正確的見解),我們因為都是眾生知見,所以才成不了佛;假如我們知見是正確,那就沒問題了。各位都有沒有正見?(有),怎麼樣才叫正見?我們不起心動念,都沒有念頭,全部念頭都放下叫做正見;假如我們有起心動念,那個見都叫邪見;我們都沒有念頭了叫做正見,因為是從佛性出來的,那個叫正見(正確的見解),所以正見也叫做佛知佛見,佛知佛見叫做正見。然後從正見產生的正思惟,我們凡塵的思慮都是不正確,然後我們在八正道的正思惟,就是在正確的道理裡面去思索。正語,講出來的話都跟真理相符合的。正念,正確的念頭,沒有起心動念。正業,業就是我們的身口意,身口意都沒有偏叫正業。正命,就是正當的職業,我們去吃頭路(台語),工作都正確的,都沒有歪哥(台語)。正精進,精進是屬於往佛道方面進行的,叫正精進。八正道裡面最後一個是正定。

復說九種,所謂八聖道及信】八正道再加一個信就是九種。

復說十種,所謂十力】十力有菩薩跟佛的不同。我們看27頁有解說,如來十力(1)知覺處非處智力(2)知眾生三世因果業報智力(3)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4)知眾生諸根勝劣之智力(5)知眾生種種知解之智力(6)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之智力(7)知一切至所道(至何所,就是你到什麼地方去了)(8)見眾生生死及善惡(9)知眾生宿命(10)知永斷習氣之智力,這個是如來的十力。

我們用簡單要記,簡略的文字:(1)因果(2)(3)(4)(5)(6)(7)至處(8)天眼(9)宿命(10)漏盡(就是煩惱都沒有,這個最困難的,漏盡通了以後,大概就是已經成佛了)。

菩薩十力:

(1)發一切智心堅固(我們要用智慧的心,要有堅固智慧的心)

(2)不捨眾生大慈(眾生很可憐再苦海裡面,我們不捨眾生,要有大慈悲心)

(3)具足大悲(就是要拔眾生的苦,把苦拔掉)

(4)信一切佛法精進 (5)思行禪定 (6)除二邊智慧(就是我們要把二邊對待,二邊的智慧,我們要呈現) (7)成熟眾生(要讓眾生都能夠成熟了,不要在苦海裡面沈溺) (8)觀法實相(就是觀所有的萬法,都進入它的實相) (9)入三解脫門(就是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 (10)無碍智,這個就是菩薩十力。

復說十一種,所謂十力、大慈】十力再增加一個大慈。

復說十二種,所謂十力、大慈、大悲】加兩個慈、悲。

復說十三種,所謂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又加一個念佛三昧(念佛的正定)。我們了解念佛正定,在佛法裡面它的位置也蠻重要。

復說十六種,所謂十力…佛所得三正念處三正念處我們一般都沒有用,我們看32頁左邊三念處。三念處(或名三念住):

①眾生信佛,佛亦不生喜心,常安住於正念正智

②眾生不信佛,佛亦不生憂惱,常安住於正念正智

③同時一類信,一類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歡喜與憂戚,常安住於正命正智,佛之大悲,攝化眾生,常住於此三種之念。我們比較少去研究三念處,所以特別又把它解說。

復說二十道,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處

四無所畏,一樣有佛的四無所畏跟菩薩的四無所畏,在32頁我們看一看了解一下,四無所畏(分佛和菩薩二種):

1)佛:

①一切智無所畏,師子吼,無怖心。

   所以各位前賢,一切智無所畏,敢說這一句話的人,他就是能夠回答你所有問題,你若問他我在九萬年前出生在那裡?生活是什麼樣的狀態?活到幾歲?生幾個小孩?他都跟你講。然後你又問他,我九萬年後我在哪裡?他又跟你講,這個才叫一切智無所畏。我們敢不敢說?不要說九萬年,九年前我們就不知道了。所以我們都不敢講,你看佛修到那個程度,不管是以前、以後,不管是什麼狀態,你問佛都可以給你答案,而且都不亂講的,這個才叫不容易。所以一切智無所畏,後學一看到那個內容,真的快要暈倒了,竟然有那個智慧。

②漏盡無所畏,斷盡一切煩惱。

漏就是煩惱,那已經都沒有煩惱了。各位前賢我們有沒有煩惱?(有),煩惱一大堆,還蠻多的。

③說障道無所畏,障害佛道之法。

因為有很多大法師為了要人家供養,大法師都不敢說,所以他就不能有師子吼無畏說。那你到達說障道無所畏,那個要到佛的程度,他才可能這樣做。

④說盡苦道無所畏,無怖心。就是我們在受苦的苦道,我們人生的苦道都不算,那個無間地獄的苦道才叫苦,可是我們都不要聽,我們聽了就會暈倒;不要說無間地獄,只要餓鬼道的苦說給我們聽,聽到就已經會受不了了。

2)菩薩

①總持不忘,說法無畏。

總持就是陀羅尼,陀羅尼就是咒,咒叫做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叫做總持。

②盡知法藥及眾生根性欲之心,說法無畏。

盡知法藥(所有修持的法門他都知道);以及眾生根性欲之心(眾生的根器,要講給眾生聽,要知道眾生的根器,以及眾生想追求的方向,菩薩都能夠說)。

③善能問答,說法無畏。

就是有什麼問題,你問了,他都能夠回答。

④能斷物疑,說法無畏,能斷眾生之疑。

我們對物的懷疑,問菩薩,菩薩就能夠斷我們眾生的懷疑。

以上這個就是四無所畏,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處。

善男子,是道一體,如來昔日,為眾生故,種種分別。

譬如一火,因所燃故,得種種名,所謂木火、草火、糠火、牛馬糞火。善男子,佛道亦爾,一而無二,為眾生故,種種分別。

譬如一識,分別說六,若至於眼,則名眼識,如是,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無二。如來為化諸眾生故,種種分別。

是道一體】道只有一。

如來昔日,為眾生故,種種分別】就講了很多不同的內容。

譬如一火,因所燃故,得種種名】火因為燃燒,所以得到很多的名。

所謂木火、草火、糠火、牛馬糞火】你用木來燒叫木火;用草來燒的話叫草火;用米糠來燒叫糠火;用牛糞馬糞來燒叫牛馬糞火;名稱就不同,火只有一個,火都可以點燃、可以燃燒,現在我們又有瓦斯火,以前沒有。

【道亦爾,一而無二】佛道只有一,沒有兩個。

【為眾生故,種種分別】為了眾生我們講出來就不一樣。

譬如一識,分別說六】一識,只有一識而已,我們現在說六根,就分別說六。

若至於眼,則名眼識】眼,眼識;耳,耳識;鼻,鼻識;舌頭,舌識;身體,身識;意念,意識;一識就講了這麼多,我們研究了以後就了解原來有這麼多。

如來為化諸眾生故,種種分別】如來為了要教化眾生,說出來內容就不一樣,有八萬四千法門。

譬如一色,眼所見者,則名為色,耳所聞者,則名為聲,鼻所嗅者,則名為香,舌所嘗者,則名為味,身所覺者,則名為觸。

只有一色(一個形相),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聞的、鼻子所嗅的、舌頭所嘗的、身體所覺的,都不同的名稱。

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無二。如來為欲,化眾生故,種種分別,以是義故,以八聖道分名道聖諦。

道亦如是,一而無二】道都是一個,道沒有兩個。

如來為欲,化眾生故,種種分別】如來為了要教化眾生,講出來內容不同。

以是義故,以八聖道分名道聖諦】就有這麼多內容。

善男子,是四聖諦,諸佛世尊,次第說之,以是因緣,無量眾生得度生死。

苦集滅道四聖諦,諸佛世尊次第來講(一個一個按照次序來講),這樣的因緣,很多的眾生就可以得渡生死,就渡脫了。

迦葉白佛言,昔佛一時在恒河岸,尸首林中,爾時如來,取小樹葉,告諸比丘,我今手中,所捉葉多,一切因地,草木葉多,諸比丘言,一切因地,草木葉多,不可稱計,如來所捉少不足言。

諸比丘,我所覺了,一切諸法,如因大地,生草木等,為諸眾生,所宣說者,如手中葉。

世尊爾時,說如是言,如來所了無量諸法,若入四諦,則為已說;若不入者,應有五諦。

昔佛一時在恒河岸,…一切因地,草木葉多】佛那個時候就取小樹葉,就問諸比丘,我所拿的樹葉多呢?還是落到地上的樹葉多呢?

諸比丘言,一切因地,草木葉多,不可稱計】諸比丘就回答,祢手上拿的樹葉才幾葉而已,那掉落地上的樹葉一大堆算不完。

如來所捉少不足言】知道意思嘛?你看寫入經文裡面感覺好像很多,其實我們講出來有沒有很白話?(有),有夠白話的,所以不要怕經典,怕我們不了解,經典講的、佛講的都很普通白話,讓我們能夠了解。

諸比丘,我所覺了,…所宣說者,如手中葉】佛就講,我能夠證悟的、能夠知道的、能夠覺的,所有的諸法(就是萬法),就好像大地的這一些草木非常多,能夠為眾生講出來的,好像我手中拿的樹葉一點點,沒有講的非常多,講出來才一點點。我們要了解,我們領悟的也是一樣,領悟的只有一點點,沒還沒有領悟的有一大片。可是一大片都從這麼一點點延伸,你一點點把它延伸就一大片了,愈領悟就愈多,所以叫無底深淵,我們研究性理心法,你愈研究祂就愈深,你不研究的話,「沒有啊,就這樣子而已,沒什麼啊」,可是你研究你就會了解,原來有這麼深,有這麼多的道理,都不知道。

世尊爾時,說如…不入者,應有五諦迦葉畫一個框框,要讓釋迦牟尼佛進入。已經有講的無量諸法,已經進入四諦,四諦已經說了,若不入,應有五諦(應該還有),迦葉就這樣講。

佛讚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所問,則能利益,安隱快樂,無量眾生。善男子,如是諸法悉已攝在四聖諦中。

佛讚迦葉…樂,無量眾生】所以佛還是鼓勵要問,你問了就能夠利益無量的眾生。

【善男子!如是諸法悉已攝在四聖諦中】不是說還有五諦,等候要進入,不是的,都在四聖諦苦集滅道。

迦葉復白佛言,如是等法,若在四諦,如來何故唱言不說?

假如都在四諦,那如來為什麼不講出來呢?

佛言,善男子,雖復入中,猶不名說,何以故,知四聖諦,有二種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聲聞緣覺智;上者,諸佛菩薩智。知諸陰苦,名為中智;分別諸陰,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

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竟不說之。

善男子,知諸入者,名之為門,亦名為苦,是名中智;

分別諸入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

佛言,…有二種智智,一者中,二者上】佛又把它發揮出來,知道四諦有兩種智。

中者,聲聞緣覺智;上者,諸佛菩薩智中者聲聞緣覺的智慧;上者諸佛菩薩的智慧;現在對號入座,看你要進入聲聞緣覺、還是要進入諸佛菩薩,各位前賢要進入哪個位階?(諸佛菩薩),所以我們都會選擇高一點的,諸佛菩薩。

知諸陰苦,名為中智】知道諸陰(就是五陰)是苦的話,名叫作中智。

分別諸陰,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

佛一講出來了真的還是有差別,我們只知道苦而已,那個是中智。那你有辦法分別諸陰,諸陰有無量的形相,悉是諸苦(全部都是苦),這樣的狀態不是聲聞緣覺所能夠知道的,是諸佛菩薩,所以這個就是上智。

【善男子,如是等義,我於彼經,竟不說之】這一種義理,我在經典裡面就不講出來。我們要了解,眾生還是有程度根基的差別,佛要講要適合根基程度,聽得懂、可以做,這樣才說,那你聽不懂說出來沒用。所以佛就說,講出來我們聲聞緣覺的智慧沒辦法了解,所以佛就不講不說了。

【善男子,知諸入者,名之為門,亦名為苦,是名中智】

這個諸入,所有一切你要進入了,那個也叫做門,也叫做苦,那個是中智。

【分別諸入有無量相,悉是諸苦,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

   能夠分別諸入,有無量的形相,那所有形相全部都是苦,那麼這一些就不是聲聞緣覺所能夠知道的。像我們眾生三惡道苦嘛?(知道),知道啊?怎麼樣一個苦法?啊就很痛苦很痛苦,那個就沒辦法分別諸相。

   大概我們可以了解,看得見的畜生道,畜生道離我們比較親近的就是寵物,我們看到很多的寵物都被人類疼愛著,牠苦不苦?牠有辦法修道成佛嘛?沒辦法,雖然牠是被人類寵愛,可是落入了畜生道牠本身已經就是苦了,牠已經跟我們人不同,苦的程度不一樣,牠已經等而下之。假如我們看不見的畜生道,牠們沒有人類的寵愛,要自己去討食,就很苦。那假如我們再看到有一些弱肉強食(很強壯的追著要吃小動物),苦不苦?(苦),那個要生存都很不容易,所以我們就沒有辦法去分別諸相,所有相的苦我們沒辦法去知道,我們光能夠理解的最親近的這一些畜生道,就已經有程度上很大的不同,那不要說地獄道、餓鬼道,那更是苦,光形容:肚子很餓很大,喉嚨很小,東西吃不進去,光想像就苦了,肚子很餓東西吃不下去,怎麼樣?苦不苦?真的就很苦,這個想像啦,用想像就好,已經很苦了。

   所以真正的你到達苦道,是什麼樣才真的叫苦道,大概以我們現在的生活,到醫院裡面的復健科去看,看那一些已經離開我們正常人的狀態,那個就可以看到一些苦呈現,我們認為很簡單的,他都很苦。有時候我們要綁個鞋帶容不容易?(容易),我們綁是很容易,你進到復健科你看他綁鞋帶容不容易?(不容易),一個很簡單的動作,他都很困難。所以那一種苦,沒有遭遇的人是不能夠體會的,都是要你本身遭遇了以後,你才會知道,竟然這個一點點事情都沒有辦法去做到達到,很苦。可是這個又比不上三惡道,所以有時候佛在講,因為佛看的寬廣,知道所有各領域不同的狀態,佛都可以說的出來,可是我們眾生能夠接近的範圍就很狹隘,沒有辦法知道的很寬廣。尤其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三惡道的狀況,佛知道啊,不只三惡道,連無間地獄佛都可以知道,而且變成粉碎的靈(那一些螞蟻、蚊蟲)佛都知道,我們看到蚊蟲螞蟻,蚊蟲螞蟻會不會苦?等一下說,我又不是蚊蟲螞蟻,我怎麼知道牠苦不苦?可是我們光想像,牠要集靈(要把靈能夠集中),竟然要經過那麼久,經過幾個阿僧祇劫都還合不起來。

   所以我們了解,我們靈已經粉碎了,粉碎以後出生轉世為螞蟻、蚊蟲,然後要全部去出生的都死光光,才會集靈。牠早一點出生的死亡了,晚一點出生才出生,那永遠都在:有的已經出生,有的已經死亡,在那種沒有辦法完全全部都已經死光光(死光光才能夠集靈),各位前賢,什麼時候可以集靈?我們集靈都不感到幸福,那一些螞蟻蚊子能夠集靈的話怎麼樣?幸不幸福?(幸福),都不可想像,所以我們要惜福,要知道我們已經得到最好的,十方諸佛人道修成,都從人道修成佛的,我們現在有人的身體,我們可以成佛,願不願意就看我們?我們假如有那個決心,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像六祖一樣,哪會不成,一定成的。我們都是有啦,有想要作佛,可是凡世間我還要稍微在玩一下,凡世間還要稍微再照顧一下,錢要再稍微賺一下,都這樣子啦,所以都沒有把修道看的很注重,這個上天回報很誠實,你不看重,祂也不看重,你成不成佛,祂也不會寄望;「好啦你趕快成佛,你不要你不要成佛」,上天都不會這樣,要不要都在你,你努力了,祂阻擋不了,你不努力了,祂拉不了,祂要把你拉到成道成佛也拉不來,所以一定都是自己,全部都在我們自己要不要,要的話努力,那你不要的話就不用說。所以這一種講出來的理就是很寬廣。

知諸界者,名之為分,亦名為性,亦名為苦,是名中智;

知色壞相,是名中智;知受覺相,是名中智;知想取相,知行作相,知識分別相,知愛因緣,能生五陰,知滅煩惱,知是道相,能離煩惱,

知世諦者,一切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是第一義,凡此種種,皆名中智。

還是中智而已,你看這一些我們平常也都沒有接近。色壞相、受覺相、想取相、知行作相、知識分別、知愛因緣、能生五陰、知滅煩惱、知是道相、能離煩惱、知世諦者,一切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是第一義,凡此種種,皆名中智,他還沒到很高。

知第一義,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是名上智。

第一義已經知道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了,才叫上智。

如是等上智之義,我於彼經,亦不說之。

佛也都不講。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所說世諦,第一義諦,其義云何?世尊,第一義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義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無者,將非如來,虛妄說耶?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所說世諦,第一義諦,其義云何】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文殊菩薩就問佛,我們說世諦(在凡塵用的)以及第一義諦(要成就的),義理是怎麼樣。

【世尊,第一義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義不】

第一義跟世諦有沒有交涉,裡面有沒有互相包含。

【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無者,將非如來,虛妄說耶】

文殊菩薩講出來以後都是有智慧,說有的(世諦跟第一義合在一起),是一諦;如其無的話,將非如來,虛妄說耶(如來講出來沒有實相,虛妄說)。

佛言,善男子,世諦者即第一義諦。

世尊,若爾者,則無二諦。

【佛言,善男子,世諦者即第一義諦】我們凡塵用的跟成就的第一義諦是一樣,即第一義諦。

【世尊,若爾者,則無二諦】文殊又說,是這樣的話就沒有世諦跟第一義諦。

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隨順眾生,說有二諦。若隨言說,則有二種: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義諦;世人知者,名為世諦。

五陰和合,稱言某甲,凡夫眾生,隨其所稱,是名世諦;

解陰無有,某甲名字,離陰亦無,無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義諦。

【有善方便,隨順眾生,說有二諦】善方便就是方便法門,要隨順著眾生,就說有二諦(就是世諦跟第一義諦)。

【若隨言說,則有二種: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一個是在凡塵用的世法;一個是要離開苦海的出世法。

【五陰和合,稱名某甲,凡夫眾生,隨其所稱,是名世諦】五陰和合就是說我們的身體;稱名某甲,我們現在身體五陰和合了我叫劉芳村。稱名某甲,我們一定在想稱名某甲不知道是什麼,就是有一個名字。

凡夫眾生,隨其所稱,是名世諦,隨著我們眾生所稱叫世諦。

【解陰無有,某甲名字,離陰亦無】就是我們把五陰解開,我們解開五陰(色受想行識)以後,某甲名字離陰亦無(本來就沒有,哪有這個人;無甲,沒有這個人)。

【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義諦】

   這樣知道嘛?不知道啊!解陰無有某甲名字(就是在這個色受想行識裡面,沒有這個劉芳村),離陰亦無(離開這個五陰,也沒有劉芳村),無甲名字(就是沒有這個劉芳村的名字),出世之人(他已經離開凡塵了),如其性相(他的性、他的形相),而能知之(能夠知道),叫做第一義諦。這樣了解嗎?(了解),夠不夠詳細?(夠),就是這個樣子,解陰無陰,就是解開陰了以後,沒有這個人;那離開陰,也沒有這個人。

或復有法,有名有實;或復有法,有名無實。有名無實者,即是世諦;有名有實者,是第一義諦。

【或復有法…即是世諦】只有有名,沒有那個實在,那個叫世諦,我們凡塵用的。

【有名有實者,是第一義諦】有名有實,那個就是第一義。

 

如我眾生,壽命知見養育丈夫作者受者,熱時之炎,乾闥婆城,龜毛兔角,旋火之輪,諸陰界入,是名世諦。

佛又詳細的說,所以在這裡的這個道理我們就要了解,

  如我(就是我);眾生,就是很多眾生,眾緣都聚在一起生出來,有壽命(都在凡塵),有知見,有養育,有丈夫,有作者,有受者,這個全都是假的,都不真、不實在,有名無實。熱時之炎(火在燃燒時,火焰有個形狀),乾闥婆城(就是化城,變化的城市,就是海市蜃樓),龜毛兔角(龜有沒有毛?兔有沒有角?所以叫有名無實,只有名字,沒有實在的東西),旋火之輪(你將火種用繩子綁著,然後甩出一個圓圈,形成一個火圈的形狀,那是真的還假的?火會不會形成圓圈?可是假如我們把火種綁著甩了一個圓圈以後,有沒有形成一個旋火輪?有,旋火輪是真的還假的?假的,有名無實,你看起來好像有,實際上沒有)。諸陰界入(陰就是五陰,界就是十八界,入就是十二入,這些都沒有,可是我們凡塵用都有,可是它實際都沒有),這個叫世諦,凡塵用。

苦集滅道,名第一義諦。

苦集,受苦現象,為什麼受苦?就是集了很多原因,然後才受苦。滅,寂滅,到佛菩薩程度才叫寂滅,要到寂滅要修道,所以苦集滅道,這個叫做第一義諦。

世法有五種,一者名世,二者句世,三者縛世,四者法世,五者執着世。

云何名世,男女瓶衣車乘屋舍,如是等物,是名名世。

云何句世,四句一偈,如是等偈,是名句世。

云何縛世,捲合繫結、合掌,是名縛世。

云何法世,如鳴椎,僧嚴鼓誡兵吹貝知時,是名法世。

云何執著世,如望遠人,有染衣者,生想執著,言是沙門,非婆羅門,見有結繩,橫佩身上,便生念言,是婆羅門,非沙門也,是名執着世。

【世法有五種】世間法有五種。

【云何名世,男女瓶衣車乘屋舍,如是等物,是名名世】

就是我們有男女(人),有熱水瓶,有衣服,有車子可以坐,有房子可以住,這個叫做名世。

【云何句世,四句一偈,如是等偈,是名句世】

四句合在一起叫做一個偈語,這個偈語叫做句世。

【云何縛世,捲合繫結、合掌,是名縛世】

捲合繫結合掌,都把它合在一起,都把它綁起來,讓它結在一起,這樣叫做縛世。

【云何法世,如鳴椎,僧嚴鼓誡兵吹貝知時,是名法世】

讓我們知道時間,三更到了要打鼓喧鑼。

【云何執著世,如望遠人,有染衣者,生想執著,言是沙門,非婆羅門】

看到遠方有人,他穿黑色衣服,就說這個是在在修道的,不是婆羅門。

【見有結繩,橫佩身上,便生念言,是婆羅門,是名執着世】

有結繩配在身上,就說這個是婆羅門,不是沙門,會有執著。

 

如是名為五種世法,若有眾生,於如是等五種世法,心無顛倒,如實而知,是名第一義諦。善男子,若燒若割,若死若壞,是名世諦;無燒無割,無死無壞,是名第一義諦。

【若燒若割,若死若壞,是名世諦】把它燒、把它割,會死會壞,叫做世諦。

【無燒無割,無死無壞,是名第一義諦】這樣就有一個綱要,比較容易記起來。

有八苦相,名為世諦,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愛別離,無怨憎會,無求不得,無五盛陰,是名第一義諦。

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時,則名走者,若收刈(割)時,是名刈者,或飲食則名食者,若治材木,則名工匠,鍛金銀時,言金銀師,如是一人,有多名子,法亦如是,其實是一,而有多名,依因父母和合而生,名為世諦。

十二因緣和合生者,名第一義諦。

【有八苦相,名為世諦,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愛別離,無怨憎會,無求不得,無五盛陰,是名第一義諦】都沒有,沒有生、沒有老、沒有病、沒有死,八苦都沒有。

【如是一人,有多名子,法亦如是】這個人會做很多項,說出來就有很多名字,法也是這個樣子。

【其實是一,而有多名】實在是一個,但是名字有很多個。

【依因父母和合而生,名為世諦。十二因緣和合生者,名第一義諦】

我們了解,一出來了就不同。

◎剩下約25分鐘,課後問答。

    請問劉講師我們活佛恩師最近在法會當中幫道親排解冤欠的事,後學想請教劉講師問題是:了即業障本來空,為何還有冤欠呢?謝謝!

哈哈!因為他還沒了,他還沒了須還宿債,那個了即業障本來空,就是已經非常透徹,透徹真理,因為我們已經透徹到真理,就是已經回歸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那你回到佛性本體,所有的業障都沾惹不上,業障本體沒辦法著在我們的佛性本體,所以那個叫「了」,「了」就是透徹了解,你透徹了解到佛性本體,所有的業障都消失啦!未了,你還沒有了解到佛性本體,還須還宿債,你的宿債、你的因果還是要還。這樣了解嗎?那個永嘉大師證道歌,這一句就在永嘉大師證道歌,我們後面有那個書,永嘉大師證道歌還有,希望各位能拿回去看,他的幾個句子像說:「一句了然超百億,萬兩黃金亦值得」,就是說你能夠聽到超然,一句超然,已經超過百億,價值超過百億,所以我們瞭解說,有那個句子,有那個文言,文字,可以有這麼高的價值在。

   所以一定要了解,這個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還宿債,也是永嘉大師說出來的,他說你了了,了了透徹知道了,你透徹知道已經全部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進入佛性本體,哪有業障?業障都沾惹不上啦!所以沒有了!所以那個已經業障本來空,沒有了!可是你未了,你還沒有到這個程度,還須還宿債,你欠了多少,就要還多少,是這樣啦!我們就還沒了,說都還研究這些,還這麼多挫折、困難,還是會來找我,那個就是『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自己都不認真,老師又跟我排解怎麼還有這麼多業障?這樣回答了沒?()

    請問劉講師您在三寶心法中,講解當下那個「呦」沒有三心、四相,後學想到在現象中,例如:我們專一的時候,忽然間一個很大的聲音,如:放煙火、沖天炮,或者別人忽然間叫我們的名字,在那個時候,為什麼身體現象會突然嚇一跳?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是嗎?

:這個我們時常都會遇到啦!因為假如說我們很專注在做某件事的時候,我們不會想到這個時候有人會叫我,或是有什麼聲響突然發生,可是那個時候突然這個狀況發生,我們就會嚇到,所以各位就是要了解到,你看我們的佛性,雖然說我們是把祂侷限在身上,可是祂平常都已經延伸到身體外面,已經在了!所以那個突然來的,出聲響,已經驚嚇到我們,我們很篤定的時候,不知道說會有這個狀況發生,所以你就可以從這個現象去延伸了解,說佛性不侷限在身體裡面,祂一樣延伸到外面,延伸到外面才會使你受到驚嚇,假如說你把祂再延伸,祂可以到整個虛空,那我們要了解到說,我們會受到驚嚇,那個是我們的自我意識太強,我相太強,然後,我不生不滅的佛性沒有培養,所以才有那個現象產生,那假如說你都已經培養了,整個這個宇宙虛空都是你的佛性,你還會受到驚嚇嗎?那個就不會了!已經整個宇宙虛空全部都是你的佛性,就不會了!可是那個是我們修的一個證驗,說你的佛性已經離開你的身體,你才會受到驚嚇,不是說鼓勵啦!而是說已經祂能夠離開身體。

   他問那個問題把它連在一起,講三寶的時候,說沒有三心,三世就攝受不住,跟我們在這個受到驚嚇,它是兩回事啦!不是合在一起的,我們已經沒有三心,過去世攝受我們不住,現在世、未來世一樣攝受我們不住,就不會六道輪迴。我們要了解,我們有三心,就會被三世攝受,三世都吸不住我們,過去世也有我,未來世也有我,現在世也有我,我們自然就六道輪迴,那你三世都沒有,三世攝受你不住,吸不住你啦!所以你就沒有六道輪迴,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可是我們生活之中,我們都會有三心,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我們都會有,所以我們都一直再跟三世結緣,你說三世都不要把我攝受,想得美!

   請問劉講師可以再次解說「覺觀出思維」,還有再次講解金剛經22片裡面詳解的「無覺、無觀」,請劉講師講解一下,謝謝!

那個「覺觀出思維」那個是在楞嚴經裡面,那後學在耳根圓通,特別有把它提出來,說我們那個「覺」→佛性本體,「觀」→佛性作用,那佛性的本體,佛性的作用,超出我們的思想,超出我們的身體,後學就講:你晚上在睡覺,然後家人把你叫起來,說朋友來找你,起來!他沒有摸到你的身體,只有用話講,某某人起來,有朋友來找你!那個時候你就可以了解到,你的那個覺觀,那個時候,你在睡覺絕對不會說等一下我的朋友會來,我準備要起來你不會等他們,你就睡不著了對吧?你一定放心的睡,那都不會啦!可是家人叫你的時候,你怎麼會醒過來?那就是你的「覺觀」超出你的思維,你的身體的思想都到達不了,可是佛性就到得了,他一叫了以後你就醒過來,所以我們要了解佛性就有這麼奧妙!就在睡覺了,家人也沒有跟我搖啊!年輕的要搖啦!年輕的你用叫的叫不醒啦!要跟他搖,如果年紀更小的跟他搖也搖不醒,要把他填到水裡他就醒過來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到了年歲大的人哪要,你一講馬上知道,雖然說沒有心理準備,可是你就馬上反應,那個就是覺觀出思維,我們的覺跟觀超出我們的思想範圍,很靈敏的,你一定自己本身要有經驗,那個就是很靈敏的,你本身要有經驗,你經驗過後才知道啊!怎麼這麼奧妙,家裡的人也沒有摸到我的身體,為什麼只有跟我叫一聲而已,我就知道要起床,那個就是我們很靈敏的佛性在發生作用。有本體、有作用,都整個呈現,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這個問的程度已經很高了啦!」「無覺、無觀」,因為你有覺有觀,就在「能所」,有能所就有生滅。有生滅我們不追求,因為生滅就是六道輪迴,你無覺無觀沒有生滅,就沒有六道輪迴,就已經在我們的佛性本體的狀態,「無覺、無觀」,那很高的耶!!問得這麼高的問題,叫他卡認真修啦!

    :請問劉講師,一指禪的公案,是不是要我們看它所表現當下是什麼?而當下我們的心沒有起分別心、也沒有對待,就像劉講師說誰看到的,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就如劉講師有舉例過一個公案,修行人回頭的當下,沒有起分別對待,那就如劉講師所說的是誰聽到的,是我們的佛性本體?

!他已經把那兩個問題合在一起問,我們就是了解那個一指禪,就是我們了解說很多的公案它只有講沒有答案,那後學說要領悟很困難後學直接就講,那個人家去問他,什麼是道?他都用這樣來回答啦!(劉講師比一手指)所以被人家稱一指禪,他就問你什麼是道?就跟你說這樣(劉講師比一手指)這樣啦!後學說那個表現的跟那個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一樣的意思啦!人天百萬莫知所措是在做什麼?講道理不講拿著一朵在那裏轉,大家都不知道在做什麼?迦葉才破言微笑,!原來就是這樣。

   所以那個一指禪跟那個拈花微笑它是一樣的道理,就是佛祂在拈花的時候什麼人看到?什麼人看到?就是我們那個『主人』啦!我們的佛性本體,我們看到,那一個看到的,佛要把你的佛性引出來,說你看到的那一個把祂請出來,所以那個大迦葉才破言微笑,佛就講:『吾有正法眼藏』正法眼藏,你看我們有求道就知道,正法藏在那裏啦!然後『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就是把這個講出來,我們的正法就藏在那裏,我們求道知道就是在講那個,那個涅槃不生不滅實相不會變化的相,無相,微妙的法門,不立文字,沒有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跟那個一指禪是一樣的,什麼是道?( 劉講師比一手指)你看到的就是了,是你看到的,不要跑到看那個手指啦! ( 劉講師一直比一手指)就是你看到的那個就可以。

   又講那個訪道的,你看他都把問題合在一起,我回答就把它分開,那個訪道來跟主持講說:你跟我講道,如果你不知道我要去別的地方找道,那個主持都不理他,主持都不理會他訪道者以為主持不懂,準備要往回頭走了,主持就講 ,闍梨,闍梨就是阿闍梨是一個軌範師,就是修道人的意思,他就回頭聽到主持在講話,他就回頭,主持就跟講:是什麼?問題就是你是為什麼回頭啦!那是什麼人回頭?是不是自己的佛性?就是要給你這個(佛性)出來啦!這樣才是答案啦!他全部合在一起問怎麼會問有?哈哈!

    :可以解釋一下,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嘛?

!那個我們以前不是有解說過了嗎?三花:精、氣、神,所以我們在凡塵那個精氣神都消耗,在凡塵的生活可以說,我們現在都是水裡蓮花火裡栽啦!都是很不容易,所以我們要迴光返照,把我們外放的精神都收回來,然後我們精神一收回來以後我們能量沒有消耗能量沒有消耗讓它能夠集中,三花精氣神集中三花聚頂,這樣會嗎?五氣就是我們五臟之氣能夠朝元,都回歸到它的本源,這樣會嗎?我們都把它消耗不知不覺就消耗掉了。

    :請問輪迴是什麼狀態?跟靈魂出竅一樣嘛?

哈哈!輪迴就是六道,人道、天道、畜生道然後地獄道、餓鬼道;那靈魂出竅我們還會回來,怎麼會去輪迴?那個輪迴要了解到那個業在推,業已經在推啦!所以我們台灣人都說那個是「過身」我們如果死亡就講是過身,沒有死,身體死靈魂不會死,所以過一個身再出生,又有一個形象出來,它已經又出來了,過身、過身,所以我們還在過身,過到什麼時候可以回去無極理天才沒有過身啦!都一直在過身、過身,所以我們要知道現在有身體很好修,可以讓我們回歸到佛的本位,都可以做佛,那我們沒有認真修道的話,很快一生就過去了,所以靈魂出竅跟六道輪迴它是兩個角度啦!完全不同,不能把靈魂出竅說成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又已經死了,死了就去找看要去哪一道靈魂出竅會回來啊!你如果有學神通靈魂出竅,你難道不回來嗎?不回來(身體)就要抬出去埋掉了,哈哈!

    :一般說的第六感都很準,但是平常的時候第六感卻是相反的,但是在當下或者是緊急,卻很準,這個是什麼原因。

那個就是還沒有到,他預先去想像自己的狀態,本來就沒有就預設自己有第六感,結果怎麼沒有,怎麼都不一樣跟他遇到的都不一樣,所以那個叫做想像跟現實有落差,所以我們修道不要落入想像,想像是「妄」不是「真」,所以我們就是要真的不要妄,你如果是想像喔!我有第六感,因為後學有講你啟發佛性以後會有敏感的第六感,那個是實實在在,你今天會遇到什麼事情?會遇到什麼人?你都會知道那個才是,不是用想的啦!這個用想的,我聽到他問問題就知道這個用想的,這樣不可以。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提供分享,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https://onedrive.live.com/?cid=93f6cb7e149d1059&id=93F6CB7E149D1059%21105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20463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