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帝国公元前221-1911年 发现金章宗长白山国家山祭遗存 千年宝马城遗址露真容
2017/12/09 03:54:42瀏覽176|回應7|推薦0
中原以外首发现国家山祭遗存 千年宝马城遗址露真容 【编辑:王硕】

  长白山千年前宝马城遗址显露真容:中原以外首次发现国家“山祭”遗存
  新华社长春12月8日电(记者周长庆、刘硕)记者从吉林长白山宝马城考古队了解到,经过近4年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基本摸清了宝马城遗址的基本形制和建筑布局。通过发现的玉册等文物,考古人员基本确认该遗址为金代长白山神庙故址,这是我国中原地区之外首次发现国家“山祭”遗存。
  宝马城遗址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镇西北4公里处的丘陵南坡上,与长白山主峰相距约50公里。相传唐代一将军在此地得宝马,因此得名。
  为了准确把握宝马城的年代、性质、建筑形制与布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于2014至2017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4个年度的勘探与发掘,累计发掘3498平方米,勘探188000平方米。
  宝马城考古队领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赵俊杰告诉记者,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自北向南对宝马城遗址内的三座建筑址进行了揭露。从发掘情况看,三座建筑址排列严整有序,具有明显的金代高等级建筑特征,且出土建筑构件纹样精美,工艺精湛,瓦当均为兽面,庭院以大块河卵石墁铺的做法极为壮观,表明其等级与性质非同寻常。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龙凤纹鸱吻、兽头、鸟形脊饰、迦陵频伽脊饰等物品。在门殿室内铺地砖上出土汉白玉材质的玉册残块若干,上有“癸丑”“金”“於”等字样,进一步证明了城址的皇家身份。
  赵俊杰介绍,唐宋时期皇帝册封山岳多用玉册,泰山就曾出土过唐宋时期的禅地玉册。“癸丑”干支对应公元1193年,即金章宗明昌四年。根据《金史·礼记》的记载,这一年章宗册封长白山为“开天宏圣帝”,出土玉册和文献两相映证,加之宝马城选址考究,建筑组群中轴线正对长白山主峰,因此可以确认宝马城为金代皇家修建的祭祀长白山的神庙。
  为了进一步确认宝马城的形制和功能,考古人员对位于城内回廊外东南侧的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形制完好的烟道、火炕等遗迹。赵俊杰表示,这座建筑址内部构造与此前发掘的建筑不同,具备居住功能,推测为皇家人员前来进行山祭时的住所。
  考古人员介绍,从建筑遗迹上的火烧痕迹推测,宝马城遗址很可能是过火后倒塌损毁。虽然目前该城址仅存建筑台基和部分城墙等遗迹,宝马城遗址仍然是近年来发掘的保存状况最好、揭露面积最大、也最为重要的金代建筑遗址之一。
  赵俊杰表示,宝马城遗址的发掘,是我国中原地区以外首次通过考古发掘揭露的国家山祭遗存,对了解当时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研究金王朝关于东北边疆的经略以及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探索中华文化多样性、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i wonder whether other kids would skip 金王朝 like me, i hope china schools/parents can have a trip to bring students/kids visit 千年宝马城遗址 when teacher teaches 金王朝 history, same as others (西夏 辽....遗址).
And if possible (故宫 and local)博物院s can match school history class showing different dynasty antiques...
only study history well can be top class and i expect more and more top class kids in china love our chinese history and learn well.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trak&aid=109377669

 回應文章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27 12:56

温州永嘉唐代瓯窑遗址考古成果发布 发现唐代“官作”   来源:钱江晚报   本报记者 马黎 通讯员 王平 马正心【编辑:姜贞宇】

永嘉坦头唐代瓯窑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众多发现对中国陶瓷史意义重大

1100多年前,晚唐,浙江温州永嘉。
  有一对年轻窑工吵架了。一个准备道歉,在手边一件窑具底部,刻上:见否?
  第二天,他在原地见到了另一件窑具,上刻:不见。他不死心,又刻“见否”,结果收到了一堆“不见”,就差被“拉黑”了。
  1100多年后,这几条“微信”内容,被我们发现了。
  12月25日,就在楠溪江入瓯江口,如今的永嘉县三江街道龙下村,也是浙江省特色小镇瓯窑小镇所在地,浙江省永嘉县坦头唐代瓯窑遗址考古成果正式发布。
  这项考古发现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永嘉县文物馆联合发掘,刚获得2017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发现——首次完整揭露唐代瓯窑窑场;首次较全面地揭露了唐代瓯窑产品的基本面貌与特征;首次在窑址中发现纪年标本,为唐代晚期瓯窑产品确立年代标尺。更重要的是,首次发现唐代“官作”字样。
  出土上千件青瓷产品
  完整再现唐代窑场遗址
  瓯窑,对我们来说,有点陌生。实际上,瓯窑是浙江乃至国内的重要窑场之一,古人老早就发现了它的好和美。
  晋代诗人杜毓在《荈赋》中写:“器择陶拣,出自东瓯”,东瓯即今永嘉一带,它是最早出现在文献中的窑场。
  但是,瓯窑的考古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时空格局的确定,需要大量的田野考古工作来推动。比如2005年的发掘,当年编号的还不到200个。而这次编了上千个号,出土的青瓷产品种类相当丰富,包括碗壶、罐、钵、盆、粉盒、碟、灯盏、盏、碾轮等生活用品,分成文房用品、生活用品,茶酒器类。
  这一回,还首次在上林湖以外地区,发现了用釉封口的瓷质匣钵以及可以与秘色瓷媲美的部分高质量青瓷。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坦头窑址的考古领队郑建明,也是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的发掘领队。他告诉钱报记者,“越窑和瓯窑看起来有点像,淡淡的青。但是,瓯窑瓷土的胎比越窑还要白,浅色的胎上,褐彩的装饰,这才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郑建明说,褐彩装饰,就是瓯窑的“脸部识别”特点,有的是斑块,有的一长条。
  永嘉目前已经调查发现了44处瓯窑窑址,今年很大的成果,就是首次完整揭露唐代瓯窑窑场:理清了包括祭祀遗迹在内的窑场基本布局、窑炉的完整结构等窑业基本信息。

发掘现场,一条长长的窑炉,依山而下,郑建明介绍着每一个“坑”的功能,瓷土坑、釉料缸、辘轳坑、贮泥池等在内的基本完整作坊遗址,一清二楚。
  很特别的是,这次还发现了器物坑、火烧坑等与祭祀相关的遗迹。而历史记载中也有提到“东瓯王敬鬼神,好淫祀”。

蝙蝠(amtrak) 於 2017-12-27 12:57 回覆:
发现“官作”字样
  唐代瓯窑或为官家经营管理
  更重要的是,考古队员在瓯窑上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文字材料,对瓯窑的认知是一大突破——开篇提到的唐代窑工的“微信”内容,就是基于这些发现而进行的场景推测。
  除去这些好玩的字,还有一些出现的上林湖所没有的文字标本,传递的信息,价值很大,对瓯窑的认知是一大突破。
  比如“大中”——匣钵上出现“大中十一年十一月”的纪年文字,也就是857年。这是首次在瓯窑窑址中发现纪年标本,为唐代晚期瓯窑产品确立年代标尺。郑建明说,晚唐年代很长,750年到850年,甚至到900年都有可能,“大中”的出现,就能确定是在850年前后。
  还有一件瓷碗上,出现了“官作”两字。钱报记者记得,上林湖后司岙青瓷和窑具上,也发现过大量唐五代文字,其中,在匣钵上就出现过一个“官”字。那么,这次瓯窑的“官作”,是否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向?
  “上林湖烧造的带有‘官’字产品,可以是公家窑场的,也可以是私营窑场的官物。瓯窑这件瓷碗的‘官作’,明确应该就是公家的窑场。”郑建明说。
  因为五代以前,窑场的管理制度究竟是官营还是私营的,一直没有文字上的证据。郑建明说,后来根据文献材料发现,五代吴越国介入了管理,至少部分窑场属于官方重要窑场。“那么唐代是什么情况?我们一直很想知道。”
  除了“官作”,这次还发现另外两个证据——一件匣钵上发现“余王监”三个字,还有很多匣钵上发现“奏至”两字。
  奏至,奏请的东西到了;余王监,就是置官监窑的意思,说明有人(余王)在这里监窑,一般都是官家派来的;再加上这个“官作”,所有证据都在指向同一件事——唐代瓯窑窑场和官家有关系,这对于整个唐代窑业管理制度的理解,具有指向性的意义。
  还有一件事,我们一般以为唐代窑业的核心区在上林湖,“这是第一次在核心区之外的瓯窑中发现和官家有关系或官家管理的窑。”郑建明说,如果能判定这是官府介入生产的公家窑场,那瓯窑在中国陶瓷史和手工业史上的地位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甚至对其它地区,包括上林湖地区窑业性质的理解,都有了全新的意义。
蝙蝠(amtrak) 於 2017-12-27 12:57 回覆:
首次在窑具上发现
  强调“中国人”概念的文字
  在一件鱼形执壶(唐代人用来当酒壶、茶壶)的壶底,发现了一句话,而且还是正反方向写的。正面看,“是一人”三字,反过来看,居然是“中国”两个字,连起来的意思是——我是一个中国人。
  唐《孔颖达疏》中写:“华夏为中国也”。“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族,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郑建明是这样解读这句话的:“这批瓯窑是850年左右,越窑的兴起在安史之乱以后,政治经济往东南方向转移。或许是被胡人祸害得太厉害,所以当时的他们觉得做个中国人还挺自豪的。这也是第一次在窑具上发现,强调中国人的概念。”
  对于安史之乱,过去一直在讲它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郑建明从青瓷文明的角度看,却有着不同的理解。
  “安史之乱以前,先进的青铜器、唐三彩等等,都是中原的文明因素,很绚烂,很张扬。安史之乱以后,以瓷器为载体的江南水乡的文明,对外交流明显多了,越窑、瓯窑开始输出,这种江南水乡特点的青瓷:含蓄、内敛又很柔和,同时很坚毅。包括宋以后转向内在的文明修养,实际上都是江南水乡的文明因素。江南水乡的文明,在整个国家的文明体系当中开始扮演着比较重要的因素。”
  永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叶朝阳说,接下来,窑址将会原址保护,作为展示参观,同时还将在古窑炉北侧的山坡上,打造一条新窑炉,全方位展示窑炉的结构,展现制瓷工艺和烧造技术。这里还将建瓯窑文化博物馆,清理出的器物将陈列展示。
蝙蝠(amtrak) 於 2017-12-27 13:12 回覆:

it reminds me, my mom had a tea pot very beautiful colour(like a pink-red colour) and a dragon,  脚 with 5 claws. that means it was a gift from the KING. 

i bet it is from one of  her 三代高官 ancestors. she was her father the favorist daughter and brought from china to HK then taiwan but unfortunately when my eldest brother married, his wife dropped it on the ground. my mom was very painful because it is the only one most valuable.

on the bottom has a stamp-like but forgot the words. my 2nd brother should remember that would pass to him as my mother the favourist son, he played it frequently.  he was very upset when it broken.

蝙蝠(amtrak) 於 2017-12-27 13:16 回覆:

my eldest brother shouldn't throw away... china has specialists can recover without doubt.

even when my mom's father was killed by japanbastards, her mom never try to sell it for her medical expenses and miserable life.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22 20:16

嗑瓜子、吃烧烤、掷骰子…千年前马王堆女尸最时尚  来源:中新网微信公众号 (卢文伟)

日前,经过5年改扩建工程建设,藏有马王堆汉墓女尸的湖南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被誉为“东方睡美人”的西汉辛追夫人重新“开门迎客”。长沙马王堆汉墓被誉为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开馆当天下午就有1.3万余人次涌入“尝鲜”。这位神秘的老太太和她的墓葬到底有何魅力?一起和小新去看看!

  辛追的日常——赏歌舞、玩博戏
  由于汉代事死如事生,所以他们家死后的世界也打造得和生前一样,奴仆从群,钟鸣鼎食,罗绮丽裳,希望可以延续生前的繁华。他们为自己营造的死后世界,可用“千金之家”来形容,不仅有大量余钱,还有来自各地的珍稀奇物。
  当年,辛追夫人就是跽坐在这莞席之上,背靠云纹漆凭几谈笑,在这歌舞升平的筵宴中享受着生活的长乐无极。光看文物是不是觉得没意思,怎样才能感受一番当时的热闹氛围?没问题,戴上耳机就能身临其境。
  在这些场景中,最令小新感到意外的,就是下面这一盒博戏了,算得上是当时风靡朝野的娱乐活动之一了。由于博戏在当时受到统治者喜爱,所以在社会上更加流行,善博者还将受到人们的尊敬。辛追夫人茶余饭后,是不是也经常这样掷骰子玩呢?
  辛追的吃食——嗑瓜子、吃烧烤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说到生活,就不得不提到“吃”。马王堆汉墓展现出的食物之丰、食法之精、食器之美,无不大盛于前,再现出了当时美食配美器的精致生活。

就像平时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一样,在祭祀和宴饮前,必须要先行沃盥之礼,也就是浇水洗手的意思。再来看看辛追都吃些啥?从出土文物上来看,熏制、烧烤、煎炸、涮火锅、蒸菜,从家禽野味到瓜果蔬菜、从五谷杂粮到各种调味品,种类齐全丰盛,辛追算得上是一名资深的“美食家”了。看看下面这张图展示的是什么?是鲫鱼头骨。你们来猜猜,辛追夫人当年喜欢怎样吃鲫鱼呢?是用木炭烧烤还是用香油煎炸?

在众多吃食中,还有一样不得不提,那就是甜瓜子。辛追遗体出土时,在她的食管、肠胃内发现了138粒半尚未消化的甜瓜子。老太太和我们一样,也很爱嗑瓜子呢!
  辛追的起居——善美容、衣锦绣
  2千多年前的辛追,是怎样梳妆打扮的呢?看过她美食配美器的精致生活后,小新这就带你走近她美容配美衣的时尚奢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辛追夫人的梳妆盒内,有多个小漆奁,分别存放假发、梳、篦、针衣、茀、粉扑及各类化妆品。
  这些文物中,还有一片片专门用来为衣服分门别类的书签。在辛追夫人刚出土的时候,身上就穿着20层的衣物,足见其衣服种类繁多。
  辛追夫人当年穿着的这些衣服,也算得上是“大品牌”了!出土文物中有保存完整供春、夏、秋、冬穿着的衣物上百套,很多都是工艺复杂的丝织品。来看看这件重49克的素纱襌衣,简直就是“薄如蝉翼,轻若云雾”,这也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珍品。
除了穿衣,单从出土衣物上由枝蔓、蓓蕾、花穗和叶子等多个纹样错综排列绘制成的图案,也能窥见出辛追的精致时尚不一般。还有在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手套,掌面部分上下两侧都饰篆文“千金”绦一周,足见辛追身份的显贵与奢华了。

蝙蝠(amtrak) 於 2017-12-22 20:16 回覆:

走进辛追夫人的一天,无论是从物质生活还是精神层面,都再现了她生活品质的奢华与时尚。最后,小新还要卖个关子!你想目睹这位“东方睡美人”现在的真容吗?不妨来湖南省博物馆走一遭吧~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15 01:27

今年北京发掘保护古代墓葬3000余座 考古规模创纪录 【编辑:陈海峰】
....清代庄亲王园寝群惊现房山
  在对房山区河北镇棚户区改造中,考古人员发现清代地宫4座、房址8处、墙址14处、灶址2处。
  该遗址由南向北分别由碑亭、茶饭房、宫门、享殿、地宫及周围园墙组成,结合考古发掘情况及文献资料分析判断,该遗址应属清代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庄亲王家族园寝群。园寝群目前可基本确认墓主人身份及大致位置的有“前陵”硕塞、“后陵”博果铎、“西陵”允禄及“大立峪”载勋。
  于平介绍说,本次发掘的清代园寝规模宏大,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是清代亲王园寝制度的典型代表和实物史证,具有较高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是迄今考古发掘出的唯一一组清代亲王园寝,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新机场考古发现清代家族墓葬
  在新机场项目建设中,考古工作者发掘清代墓葬228座。这些墓葬均为竖穴土圹木棺墓,分单人葬、双人合葬、多人合葬及迁葬墓四种埋葬形式,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器物有陶罐、釉陶罐、瓷罐、瓷碗及银、铜簪、镯、指环及铜钱等。
  从埋葬形式和排列方式来看,该批墓葬中相邻集中分布的墓葬可能属于家族墓葬,整个墓区应为不同家族的分区墓地。考古人员表示,这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北京地区清代墓葬的形制特点、丧葬习俗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提供新的实物资料。

蝙蝠(amtrak) 於 2017-12-15 01:31 回覆:

北京棚户区改造发现“铁帽子王”陵寝(图)  来源:北京晚报【编辑:罗攀】

今年本市共保护古墓葬3000座 考古发掘面积相当于9个足球场
  棚户区改造发现“铁帽子王”陵寝
  记者上午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今年本市共开展考古勘探183项,勘探总面积达2206万平方米,大小相当于3090个足球场。考古发掘67项,发掘面积66000平方米,相当于9个足球场的面积。保护各时期古代墓葬3000座、窑址140座、灰坑905座、房址30座、井140口、道路16条。出土文物共计1万余件(套),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银器、金器、玉器等。
  市文物局新闻发言人于平表示,这些考古新发现,是建设“一城三带”的重要文化内容,擦亮了北京深藏在地下的文物遗产金名片,对于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通州副中心的考古发现,是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内容;大兴新机场、圆明园、房山河北镇等地的考古成果,为建设“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发掘了新的内涵;延庆世园会处于“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结合地带,发掘成果为研究历史上北京地区民族交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路县故城发现两汉生活区
  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市文物研究所等单位今年在A3—A11、B03—B13、D02综合管廊四标段、1号能源站等地块完成勘探259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3951平方米;保护战国至清代墓葬1023座、窑址81座、水井20口、灰坑25余座,其中较重要的有战国墓葬、唐代潞县县丞艾演墓、辽代仿木结构墓等。
  在路县故城城址南部,为配合高压线塔的迁移,发掘出大量汉代灰坑、水井、汉代道路、辽金时期窑址、唐代墓葬,出土的完整器物有卷云纹瓦当、陶罐、陶瓶、陶豆、陶釜、陶纺轮、陶璧、铜镞等。此外,在路县故城的西南,为配合京唐高铁及城际联络线建设,发掘了大量密集的汉代灰坑、水井、房址、墓葬,特别是水井的形制多样,在以往北京的考古发现中较为少见,由此可推断这里是两汉时期路县城外的生活和手工业生产区,与古城本身密切相关。

蝙蝠(amtrak) 於 2017-12-15 01:32 回覆:
世园会工地发现魏晋家族墓
  为配合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建设,考古工作者发掘西汉至清代墓葬1146座,出土金、银、铜、陶、瓷等各类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两处保存较为完整的魏晋时期家族墓,形制和规模在北京考古史上罕见。墓葬中出土了“太康六年”、“上谷”、“阿秋侯君”等字样的铭文砖,以及银质龟钮“偏将军印章”等珍贵文物,对于研究 “上谷侯氏”的发展及此地的军事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遗址中还出土了两盒唐代墓志,内容提及“儒州”、“儒价城”、“新妫州”等多处地名,为研究北京地区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资料。
  圆明园如园发现嘉庆御笔诗
  如园遗址位于长春园宫门区的东侧,于乾隆三十二年即1767基本建成,仿自江宁(今南京)瞻园,即明代中山王徐达西花园。嘉庆十六年即1811年又大规模重修,形成如园十景。前不久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宫门、延清堂、含碧楼、挹霞亭、观丰榭、西花园等建筑遗迹及假山、甬路、湖泊等附属遗迹。
  其中延清堂是如园遗址最大的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台帮用巨大石条砌成,殿内大部用金砖墁地,局部使用粉彩瓷砖。大殿前后均有月台,后月台处设有码头,前月台上有凉棚遗迹。各处建筑遗址的台阶均用自然石块砌成,四周多用太湖石随处点景,体现了江南园林建筑的风格。
  遗址内还发现两处用太湖石堆积的假山,四周用卵石砌成散水,假山周围还有道路环绕。考古人员在遗址内还发现了完整的路网,各建筑之间均有甬路连通。
  遗址内出土文物主要有嘉庆御笔石刻、金砖、粉彩瓷砖、玉器、葫芦范等上千件。其中《披青蹬》石刻上的文字为“碧萝青藓午阴凝,沿蹬寻幽缓步登。小憩方亭欣造极,披襟挹爽早秋澄”,抒发了嘉庆皇帝在如园休憩的闲适之情。另外一块石刻上首钤“嘉庆御笔之宝”,末钤“夙闻诗礼凛心传”,为探寻嘉庆如园十景之一“镜香湖”提供了线索。
  如园遗址是近年来圆明园首座经过考古发掘的仿江南园林的建筑景群。通过发掘,基本摸清了如园遗址嘉庆时期的布局、形制和工程做法;发现的嘉庆皇帝御笔石刻印证了嘉庆重修如园的史实。泛红的地面、酥粉的金砖、断裂的石材,说明如园曾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
  紫碧山房遗址发掘填补史料
  紫碧山房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隅,始建于雍正时期,乾隆二十五年即1760年前后进行了大规模改建。
  今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值房、宫门、紫碧山房、含余清、澄素楼等建筑遗迹及码头、石桥、围墙、道路系统、河道、山体、排水道等附属设施,出土了瓷片、琉璃及石质建筑构件等少量文物;发掘确认了紫碧山房现存遗迹布局与乾隆全盛时期基本吻合,并发现下层可能属于雍正时期的遗存,为探讨该景区的修建历史提供了考古依据。除湖中建筑澄素楼外,紫碧山房的建筑遗迹均修建于三合土夯筑的“满堂红”基础之上,体现了清代皇家建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考古资料可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在现存的样式雷图档上,宫门南侧、东侧均临水。但从发掘情况看,宫门东侧为陆地,未发现河道堆积;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早期墙基及其散水、山体拦土墙及基础、半圆形码头、排水道、石板路等不见于文献的遗迹现象,丰富了圆明园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
  记者还了解到,未来圆明园将调整定位,打造成一座占地5000亩的考古博物院。目前圆明园存在地上可见遗存86处,包括文渊阁、田字房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关部门将对圆明园周边遗址逐渐收回,“比如海淀区拆迁一亩园和西苑菜市场,遗址回归圆明园;圆明园周边的散佚文物也在逐步收回,目前已收回了8万件。”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11 02:23
考古科技化助力解密雪域高原古文化 【编辑:史建磊】     
  中新社拉萨12月10日电 (赵朗)山脉连绵起伏,突兀的风声、鸟叫声,让荒原显得更加寂静,静默千年的文化遗产等待探寻,无人机在头顶航拍,在这样的场景里,西藏考古专业人员罗布扎西总有种现代与
远古的时空交错感。
  罗布扎西日前接受记者时说,他们发掘的考古点大多属高海拔地区,其复杂的地理环境给考古信息采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今,无人机遥感、全站仪、RTK(即实时动态测量技术)等新设备技术运用到了西藏考古中,其作业越来越便利化。”
  林周旁多水利枢纽是西藏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建设前期,罗布扎西所在的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2010年起(以下简称西藏文研所)对水利淹没区域进行文物考古勘探、测绘、文物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文物保护工作。
  此次考古,西藏考古界第一次引用了无人机,这让罗布扎西格外兴奋。
  他说,西藏大多数文物遗存点都在海拔三四千米以上,在以往的文物遗存及周边古环境信息数据采集工作中,考古专业人员一般徒手爬至高处拍摄,“而无人机航拍技术在短时间内从多角度采集了此区域影像数据”。

  除了无人机遥感技术,西藏文研所还通过地理卫星系统、大比例地形测绘、地理信息采集技术对包括墓地、遗迹在内的文物点,约12平方千米的水利影响区域进行了地形测绘,完成了古遗迹平面资料、墓葬勘测报告等,并建立了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文物保护考古地理信息系统(GIS)。

  在已经完成的西藏15个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中,西藏文研所采用数字采集技术对山南市扎囊县扎塘寺壁画进行了高清影像采集。罗布扎西说:“通过此技术建立数据平台系统能实现壁画的尺寸测量、病害分析及科学研究等工作,这在以往是无法想象的。”

  在考古发掘的重要环节便是布方,西藏传统考古作业中,皮尺、罗盘是最基础的布方工具,而如今,全站仪、RTK在布方中极具效率,可以对地形地貌高精度的测量,每个遗迹遗物在一定的坐标系中都有其唯一的坐标,将这些坐标采集以后,建立遗迹地理信息数据系统。罗布扎西表示,这些技术在邦嘎遗址、查木钦古墓群等文物考古工作中都得到应用。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09 05:57
《国家宝藏》《百心百匠》口碑爆棚:文物“活”过来新鲜有趣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左盛丹】 策划:苏蕾 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斯其格
  《国家宝藏》   文物“活”过来新鲜有趣
  近日,被称为中国版“博物馆奇妙夜”的国宝探秘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正式开播,这档集结九大国家重量级博物馆27件珍贵馆藏文物的综艺节目一经播出就得到许多观众的好评,口碑刷屏了社交网站,“王凯”和“国家宝藏”都因此上了热搜。
  其实,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文化综艺一直颇受欢迎。但此次的《国家宝藏》,无论从题材选择、节目模式还是内容表现等各方面,都选择了不一样的“打开方式”,一改以往文博类节目沉闷、古板的风格,通过运用巨幅大屏幕、全息影像等“高大上”的技术,让每一件文物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使那些“养在深宫人未识”的文物“活”了过来。
  此外,嘉宾用小剧场的形式来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也让人觉得新鲜有趣,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首期节目里,王凯守护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各种釉彩大瓶”。小剧场中,王凯饰演的乾隆风度翩翩,一心想要打造出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瓷瓶,“穿越”过来的黄公望、王羲之等文化名人表示不理解,甚至连其父雍正皇帝也现身表达不认同乾隆的审美。
  在微博上,不少年轻观众表示,《国家宝藏》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展示文化基因密码,“让普通观众都能对严肃话题感兴趣,去感受历史的厚重,最终给人以震撼和自豪感”。
  为什么该节目能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呢?据悉,节目主创也全是年轻人。制片人、总导演于蕾透露,节目组专门研究过年轻人的口味,“当下社会对年轻人的审美是有一些偏见的。吸引年轻人的,并不是傻白甜,他们也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在于蕾看来,认为博物馆和文物显得沉闷是大众的一种误解,这也折射文物缺乏“好故事”的尴尬,“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故事讲好,让普通老百姓以为沉闷的东西焕发出光彩。”
  《百心百匠》  主动增添年轻元素
  经过千年的蔡侯纸依然坚韧不腐,制造这样一张纸要经过剥皮、泡水、蒸皮、清洗、踏对、切番、舂捣、打浆、抄纸等36道工序,并有72道小工序配合……这是日前在湖南卫视播出的纪实文化类节目《百心百匠》的第一期内容,一张纸的前世今生,背后有着想象不到的传承与匠心。这档节目虽然每集只有短短20分钟,已经激发了不少观众的好奇,收获不少好评。
  在《百心百匠》已经播出的节目里可以看出,不管是李亚鹏还是李泉或是柯蓝,他们变身小徒弟,聆听教诲,学习技艺。有观众认为:“那句‘复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大概就是打动我的点吧。很多有匠心的技艺或文化遗产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很多人忽略了。”“嘉宾们挺理性的,不做作。看好这个综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百心百匠》制片人朱坤表示,《百心百匠》的定位是一档文化节目,而不是综艺或者真人秀,所以节目中不会设定很多复杂的任务让嘉宾完成,嘉宾的作用是带领观众沉浸到某个具体的工艺里,真正的主角还是匠人和工艺。节目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这些工艺和大师,在朱坤看来,增加关注并不仅仅为了给这些工艺带来更多购买,而是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更加现代化和年轻化的改造。
  节目中学习制作夏布工艺的柯蓝则认为:“每一道工序都是心血,这就是夏布,这就是我觉得任何人工的东西的可贵之处。”

蝙蝠(amtrak) 於 2017-12-09 05:57 回覆:
文化“综艺” 并不意味着娱乐化
  除了《国家宝藏》《百心百匠》外,近日《见字如面》也是热议度比较高的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2》第五期节目“热血”篇中,赵立新以其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现把林觉民《与妻书》的悲怆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实力圈粉。在弹幕中,有网友评论:“赵立新的声音充满了情感,偶尔哽咽停顿直击人心。”此外,有观众认为,《见字如面2》对于信件进行现代化解读,通过通俗易懂却精准考究的现代话翻译,更能让年轻受众生动感知信件背后历史人物的精神高度,深刻体会那些值得传承的思想价值。
  如今,多档节目合力再掀荧屏“文化热”。这些节目在表达方面更“综艺化”,从节目形式到邀请嘉宾都增加了综艺元素。但值得留意的是,节目的“综艺化”并不意味着娱乐化,节目内容上还是继续保持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不过表达方式更加年轻,更有趣生动,观众自然容易接受。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09 04:12

南越王墓是典型楚墓风格 楚人爱带猪出行  来源:广州日报  2009年03月26日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联合荆州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楚风汉韵——湖北荆州楚汉文物展》今日在南越王博物馆开幕,在为期5个月的时间中,264件来自荆楚大地的精彩文物将向观众展现楚文化博大精深、奇幻瑰丽的风采。 

南越王墓是典型的楚墓风格

  《楚风汉韵》展分为“凤舞楚天”、“楚汉交融”、“荆楚汉韵”三个部分,共展出文物264件。这些来自楚地中心——荆州的精品文物,自东周到西汉,包括了服饰、漆器、玉器等众多文物品类。

  荆州是我国古九州之一,文化璀璨、历史悠长。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从“楚地”流光溢彩般向周边扩散,对秦汉社会、文化的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远在岭南地区的南越国,也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南越王墓的结构就具有典型的楚墓风格:墓室壁画是典型的采用线勾与平涂结合的楚画,龙形玉佩、错金铭文虎节、山字纹镜、龙凤纹镜、绘画铜镜、楚式鼎等是典型的楚文化的遗留物,青玉角杯、漆木大屏风、圆雕玉舞人是受楚文化影响巨大的艺术杰作。此外,南越王墓出土的成套手工工具以及楚式铜剑直接来自楚地,是楚、越两地物质和精神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此外,广州的别名“楚庭”和那个流传很广的“五羊衔谷,萃于楚庭”的美丽传说,都表明岭南越族和楚人来往甚密,渊源已久。

首创“鸟书”:是“书法”之源

  此次展览中一大看点,是为数不少的楚简。有研究者认为,楚简文字是中国最早具有自觉的审美创作意识的文字形态之一,是中国真正意义上“书法”的一个源头。楚人的形象思维有自由、浪漫、狂放以至怪诞的传统,因此楚简用笔率意洒脱,劲健多姿,颇具灵活性,显得波谲云诡,美不胜收。

  楚人在书法艺术上最突出的贡献是首创“鸟书”。楚先民视凤为图腾,对凤怀有特殊情感,对鸟类的特殊崇敬和钟情远非其他民族所能比。春秋末,在篆书的基础上,附加鸟形装饰,使文字艺术化,此即所谓“鸟篆”的起源。而作为中国标准书体之一的隶书也很可能是楚人所创。古人左手持简、右手执笔而书,所以形成了以手腕为轴心的运动,致使字形扁方且多呈左低右高之势。这种特点在楚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横向笔画多表现为起笔粗重收笔轻细,结体扁平、圆曲。后来秦隶、汉隶,正是在楚字与其他地区文字的基础上吸收发展而成的。

展览中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的竹简,不但是书法精品,也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此墓共出土有1136枚竹简,内容分为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以及遣册等,涉及汉代政治、经济、军事、医学、数学等各方面。其中《二年律令》和《奏谳书》涉及西汉初期的律令和司法诉讼,使亡佚的汉律内容得以重现。 

蝙蝠(amtrak) 於 2017-12-09 04:14 回覆:
楚人喜猪:爱带猪出行

  此次展出的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猪形酒具盒,则是一件极富生活气息的艺术精品。全器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盖两端各为一猪首,浮雕猪嘴,头部有4个铜环捉手。外壁皆以黑漆为地,绘以红、黄、银灰、棕红各色龙纹、凤纹、云气纹以及宴乐、狩猎场景。内壁上红漆。它整体浑圆肥胖,身长超过50厘米,身围直径超过18厘米,格外憨态可掬,是楚国髹漆木雕风格实用器物的代表作。

  据介绍,古楚人对猪多有好感和善意。在出土的古代楚地绘画中,便有楚人在出行中带猪随行的场景。专家认为,这说明猪在当时肯定不会是人们心目中需要避而远之的异类,而是一种含有礼俗意义和亲合力的生灵。或许在一定意义上,还具有“宠物”的功能。

  “兵辟太岁戈”: 古人占卜法器?

  楚文化的狂放奇崛特色在展览中的国宝级文物“兵辟太岁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戈两面各铸一神人,头上插羽,双耳珥蛇,腰缠两蛇,一手操龙,一手操蜺,足下踏日月,胯下一龙,穿孔两旁各有铭文,每面两个,分别为“兵辟”、“太岁”。这件国宝1963年出土于荆门车桥大坝,其外形独特,在楚墓中是第一次发现。专家们对它的猜测很多。有人认为它叫“戈”,也有人认为它应该叫“戚”,至今争论不休。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这一神秘图像是古人想象中的太岁星宿。由于神像结合铭文,很可能并不是当时实战用的兵器,而是古人在预卜用兵吉利时间和避开“太岁星”的法器。

  木镇墓兽: 又一“奇”物

  另一件大型木镇墓兽也是“奇”物。它由方形底座,双首怪兽和鹿角三部分组成。整器用红、黄、金色彩绘纹饰。形体硕大,制作精良,为上乘之作。
蝙蝠(amtrak) 於 2017-12-09 04:36 回覆:
辽宁发现一处汉代古战场遗迹
  中新社沈阳5月15日电(记者 朱明宇)辽宁省铁岭市文物考古部门15日发布消息称,位于铁岭市境内的邱台遗址发现一处汉代古战场遗迹。
  邱台遗址是中国古代辽东地区位置最北、规模最大的汉文化遗址,其地处秦汉长城边塞,已出土大量文物。
  据铁岭市文物考古专家周向永介绍,邱台遗址发掘的墓葬中有一件铜带环,是古人附于腰间的一种悬挂装饰,亦称为“杏叶”,其最早出现于东汉。同时还出土了陶单耳杯、绿松石等中国早期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墓葬用品。经查墓主人骨骼缺失,同时出土大量兵器可证明死于战争。
  根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此处曾发生一场大战。光武帝刘秀在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拜祭肜(音同“容”)为辽东太守。祭肜到任后厉兵秣马,广设探哨,当敌人侵犯边塞时,他常常身先士卒,作战勇猛。
  在祭肜掌管辽东郡4年后,到了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秋,鲜卑万余骑袭击辽东,祭肜率数千人迎击,此役敌人投河死伤过半,以致长期不敢来犯,最终归附汉朝。
  周向永表示,根据辽河古河道和鲜卑族墓葬位置分析,邱台遗址所在的丘陵岗地便是汉代古战场遗迹。万余骑兵大规模作战表明,当时的辽河岸边已没有大片原始森林,有利于骑兵奔袭。从兵卒落水情况来看,当时的辽河水势比较惊人。
  本次考古发现丰富了中国考古界对于汉代大规模战争的认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辽东地区的军事、政治以及各民族间的融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蝙蝠(amtrak) 於 2017-12-09 04:40 回覆:
班固“燕然勒石”本尊现身!2000年前刻字依稀可辨
 中新网北京8月15日电(记者 宋宇晟)近日,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宣布,该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确认了著名的东汉《燕然山铭》摩崖石刻所在。
 14日,记者联系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姑茹玛。她告诉记者,发现的这块碑,碑文是古汉语,“我们初步解读,基本可以肯定这个碑是《燕然山铭》”。
谈及该碑发现过程,她说:“这个碑文早就有,但是蒙古国那边解读不了。他们跟我们的蒙古史专家齐木德道尔吉联系已经有几年了,从2014年开始就跟我们联系了。当时我们从这十几个字推断,以为是唐代的东西,那个时候蒙古国那边读出来的只有十几个字。后来他们陆陆续续把碑文发过来,我们就基本断定应该是汉代的《燕然山铭》。”
  “今年夏天,齐木德道尔吉老师专门去实地做了拓片。现在已经解读出两百二十多个字,石碑上刻的总共有二百五十多个字。史书中记载的《燕然山铭》是两百九十多个字。虽然差几十个字,但所差的基本是古汉语中的助词,像‘盖’这种助词就没往上刻,而整个内容是一致的。”
原文
蒙古国杭爱山考古现场。齐木德道尔吉供图
永元元年秋七月,有元舅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2] 

封燕然山铭译文

大汉永元元年秋七月,国舅、车骑将军窦宪,恭敬天子、辅佐王室,理国事,高洁光明。就和执金吾耿秉,述职巡视,出兵朔方。军校们像雄鹰般威武,将士们似龙虎般勇猛,这就是天子的王师。六军俱备,及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等人,猛骑三万。战车疾驰,兵车四奔,辎重满路,一万三千多辆。统以八阵,临以威神,铁甲耀日,红旗蔽空。于是登高阙,下鸡鹿,经荒野,过沙漠,斩杀“温禺鞮王”,用其血涂鼓行祭;用“尸逐骨都侯”的血来涂刀剑之刃。然后四方将校横行,流星闪电,万里寂静,野无遗寇。于是统一区宇,举旗凯旋,查考害传图籍,遍观当地山河。终于越过“涿邪山”,跨过“安侯河”,登燕然山。践踏冒顿的部落,焚烧老上的龙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愤,光耀祖宗的神灵;下以稳固后代,拓宽疆域,振扬大汉的声威。此所渭一次劳神而长期安逸,暂时费事而永久安宁。于是封山刻石,铭记至德。铭辞说:

威武王师,征伐四方;剿减凶残,统一海外;万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丰碑;广扬帝事,振奋万代。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09 04:03

吉林考古专家证实20年前发现石棺为古渤海遗物

中新网延边 2008 3月24日电(苍雁)3月24日,吉林省敦化市考古专家经多年考证,对一件被发现20年的古代石雕文物得出鉴定结果,这个酷似古建筑的石雕原是古渤海人盛殓骨灰的石棺。专家称,这对考察古渤海国历史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20年前,吉林省敦化市黄迎军、陈彦君、王春成等7人在敦化境内进行德林石文化考察,意外发现一件古代玄武岩石雕。石雕分两部分,上部为酷似古代飞檐斗拱的房屋建筑的石盖,盖顶呈正方形,下部为底等边长54厘米,上等边长34厘米的梯形石体,在石体上方凿有等边长28厘米的正方形深槽。

  一直从事“德林石”文化研究的专家、延边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景森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个石雕的身份之迷。这件玄武岩石雕本是古渤海国时期古人盛殓骨灰的石棺。

  据史料记载,古渤海人信奉佛教,人死后遗体火化后盛殓入棺。而且,古渤海人称玄武岩石头为德林石,并赋予一种文化观念,极为崇拜,一般只有贵族才能用玄武岩雕刻石棺。因此,高景森判断,这座石棺的主人生前为渤海社会的上层人物。另外,从石棺具有唐代风格的造形看,表明当时渤海王族仿效唐朝文化的意向。这具石棺对研究古渤海国人文历史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石棺被敦化民俗协会收藏保存。

  据介绍,古渤海王国是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由当时居住在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靺鞨人,受唐朝的册封,在牡丹江上游建立的王国,系隶属于唐王朝的地方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