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探访安徽三官庙夏遗址:3700年前江淮人已住上“窑洞”--半地穴红烧土墙 陶器石器玉器骨蚌器18件铜器
2020/04/23 06:59:51瀏覽99|回應2|推薦0
探访安徽三官庙夏遗址:3700年前江淮人已住上“窑洞”
2020年04月20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 张强 【编辑:黄钰涵】
  中新社合肥4月20日电 题:探访安徽三官庙夏遗址:3700年前江淮人已住上“窑洞”
  青铜器、红烧土墙、“窑洞”……在安徽省肥西县桃花镇,一个距今3700—3800年的夏时期遗址被考古人员揭开面纱。记者近日来到肥西三官庙遗址,探秘夏时期江淮人民的生活。
图为4月16日考古人员将安徽肥西三官庙遗址中保存较好的一处房址一分为四,并分别进行外表包裹、加固,以便将其整体搬迁保护。 中新社记者 张强 摄
  三官庙遗址是为配合正在进行的引江济淮工程建设而开展抢救性发掘的。遗址主体呈台墩型,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年代对应二里头文化晚期。该遗址近日入围“2019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图为4月16日考古人员将安徽肥西三官庙遗址中保存较好的一处房址一分为四,并分别进行外表包裹、加固,以便将其整体搬迁保护。 中新社记者 张强 摄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官庙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秦让平说,三官庙遗址发掘揭示两处土垣,还有包括4处房址在内的各项遗迹130余处。截至目前,该遗址已出土400余件珍贵遗物,其中包括18件青铜器和陶器、石器、玉器、骨蚌器、绿松石和植物颗粒等。
  “房址内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遗骸、房址外地面平铺的植物颗粒、还有以兵器为主的18件铜器散布于废弃红烧土层下的地面上,这种埋藏形式在中国罕见。”秦让平介绍。
  同时,三官庙遗址首次出土了安徽地区经考古发掘的成组夏代铜器群,是中国范围内(除二里头遗址之外)发现这一时期铜器最多的地点,也是中国考古学历史上单次发掘夏商之际铜器数量最多的一次。铜器的工艺超出了既往认识中的同时代水平,并表现出风格上的多样化来源。遗址本身的堆积特征,反映出遗址毁弃过程的突然性和灾难性。
--if possible i would like to know 安徽三官庙 any nature diaster recorded and when?
from 遗址 can tell what kind of 灾难, flood, earthquake, war...?
  三官庙遗址中的房屋遗址尽显古人在房屋建造中的智慧。据统计,考古人员在现场发现4处房址、38个灰坑、77个柱洞,及沟、灶等遗迹。其中有两处房址保存较好,至今依然保存有红烧土墙体和地面。
  记者来到三官庙遗址时,考古人员正在对保存较好的两处房址进行整体搬迁保护,它们将被搬迁至安徽博物院,后期将永久对外展示。
  秦让平告诉记者,遗址北边的这座房址虽然面积不大,但保存完好,能清楚看到房屋被分成了卧室、厨房、门廊等不同的功能区域。厨房内残留有灶坑,房屋外摆放着一个大水缸。这处房址还是“半地穴”结构,一部分深入地下,防寒保暖,与如今北方地区的“窑洞”有异曲同工之妙。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认为,三官庙遗址的重要发现拉开了江淮地区夏商周考古的新历程,对研究夏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宫希成介绍,截至目前,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沿线涉及文物点45处(古建筑3处、古遗址古墓葬42处),年代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这些文物点的野外发掘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其中两处因为是今年新增的,预计今年6月前能完成发掘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对发掘的文物进行整理、研究和修复保护。”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trak&aid=132659922

 回應文章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4/28 00:28
夏朝和商朝是否连续?对比殷墟和二里头,有这几点相同和不同  2020-04-27
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历来众说纷纭。在中原大地上分别形成了夏和商两个文明,两个王朝是否连续?我们从考古遗址进行探究。
殷墟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洹河在这里弯曲流过,宫殿区正好位于南岸的一个大湾,三面环水。宫殿区发现了大量甲骨,在专门的窖藏坑内,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类似于图书馆。在宫殿区,意外发现了妇好墓,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铜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将近7000枚海贝。
宫殿区渡过洹河,就是王陵区,这里累计发现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2000余处,并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王陵区最震撼的是祭祀坑,数量众多,排列有序。不少坑内排列着几百骨架,没有头颅,旁边专门的坑内,是几百个头颅。王陵基本被盗,后母戊大方鼎因为太重而幸免,这是现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青铜器。
洹河北面还有一个商城,这个城年代为商代早期,是个普通地位的城市。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这里位于洛河和伊河的夹河滩。两河汇流于此,冲击出大片肥沃的良田,自古这里便是旱涝保收的粮仓。农耕文明时代,这里是经济最为繁荣的富庶之地。这里分为宫城、墓葬、作坊等区域,分工明确。两个遗址相比较,有几处共同点:
1、大型宫殿
殷墟宫殿区有50余座建筑,分“宫殿、宗庙、祭坛”三组,规模宏大。殷墟像类似圆明园的纯皇家生活区,和普通居民、贵族居住没有混在一起。在它的西南70公里,还有个城市朝歌,是末代商王的国都。
二里头宫殿区位于中部,像一个城中城,有3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其中最大的两座已正式发掘。宏伟的1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一号宫殿正南是3开门,进来后周围回廊环绕,北部正中还建有大型宫殿,气势宏博。
两个遗址都建设有道路,二里头遗址的规划道路最宽处20米左右,相当于现代的4车道公路,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车辙 。从宫殿和道路建设看,两个遗址继承关系明显。
蝙蝠(amtrak) 於 2020-04-28 00:29 回覆:
2、青铜器
殷墟代表着巅峰时代,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礼器有鼎、斛、簋、觚、爵等,乐器有铙、铃、钲等,兵器有戈、矛、钺、刀、镞等,工具有锛、凿、斧、锯、铲等,生活用具有铜镜、杖首、漏、勺、箸、器座、角形器等,装饰艺术品有人面具、人头面具、铜牛、铜虎、铜铃等。
二里头代表着初期时代,还处于石器向青铜器过渡时期。青铜器有容器爵、鼎、斝、盉、角;乐器单翼铃;兵器镞、戈、钺;工具锛、凿、锥、鱼钩,装饰品有牌饰。礼器有爵、斝 2种,爵的数量较多,束腰、平底、椎足,较早的素面无柱,具有浓重的陶爵特征。
3、玉器
殷墟由于青铜器辉煌,玉器已经不像早期那么重要。用于礼仪、祭祀的琮、圭、璋、璧、环、瑗以及簋、盘等数量不多,个头也没有以前那么宏大。装饰品玉器最多,用于佩戴和镶嵌饰物,头饰和冠饰,腕饰,器物上和衣上的坠饰。
二里头的玉器数量丰富,大约有1200多件,主要包括玉圭、玉璋、玉戚璧、玉柄形器、绿松石镶嵌铜牌饰等礼器,玉钺、玉戈、玉斧、玉刀等仪仗用的玉兵器。长65厘米的七孔玉刀、绿松石龙、绿松石镶嵌铜牌饰都是里面的代表。
对比可知,商代主要以大型青铜器作为礼仪和祭祀用,二里头青铜器还不成熟,玉器是主流。
蝙蝠(amtrak) 於 2020-04-28 00:29 回覆:
二里头主要是夏朝(约前2070至前1600)初年国都,殷墟则是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约公元前1046年)中后期国都,两个朝代相邻,但两个遗址的年代却相差近千年。两个遗址,还有很多不同。
1、文字
殷墟遗址的文字成熟,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延续到春秋。目前已经发现单字约 4500个,现在能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已是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二里头发现文字很少,在陶器上发现了24个文字,这些文字与约8000年前的贾湖遗址、半坡遗址等文字相近,具有传承关系。二里头的文字符号和甲骨文做对比,也可以发现极其相似,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文字。
2、墓葬
殷墟遗址的墓葬非常雄伟,墓形呈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亚字形是帝王墓,共有9座(有一座未建成),最大的一座南北长约18.4米,东西宽约18.1米,墓口至墓底深约15.4米,四条墓道分别长约28.9米(东)、25米(西)、60.4米(南)、41.55米(北)。殷墟这种墓葬形式,后代一直延续,直到明清皇陵还是这种结构。
二里头遗址墓葬大体可分三类:一类是墓室稍大,随葬品中有青铜器;二类墓室小,随葬品只有陶器;三类没有任何随葬品,多无墓坑。一类墓葬最大的最大的5.35米×4. 25米,随葬品有青铜器、玉器,有的还有漆器,也有陶器。
二里头的墓葬显然偏小,它的规格与原始社会很多遗址相像。
蝙蝠(amtrak) 於 2020-04-28 00:29 回覆:
3、祭祀
与殷墟庞大王陵相伴,有480余座祭祀坑。商王把人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供奉给祖先和神灵。埋人的坑大多是长方形竖穴,坑内所埋人骨有全躯的,有身首分离的,也有无头躯体。另外,还有一种是方形坑,是专门埋葬人头骨的。根据基因检测,人牲除了有黄种人,还有大洋洲黑人人种,高加索人人种,甚至爱斯基摩人,表明被杀的绝大多数为战俘,少数为奴隶。
二里头遗址宫城的北面有祭祀区,祭祀区有类似于后世的“墠”之类长方形半地下式和后世“坛”之类圆形地上式的遗迹及祭祀的墓葬。祭祀品主要是小猪、牛羊等动物,没有人祭。这种祭祀天地的方式,后代一直延续,东汉时洛阳城南建圜丘用于祭祀天地,明清北京正阳门南天坛里也有圜丘建筑。
两个遗址对比,既有很多相同或者相似,也有一些不同。两个遗址明显看出文化发展的差异,同时也具有继承性,很多文化特点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两个文明,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蝙蝠(amtrak) 於 2020-04-28 00:37 回覆:
墠 shàn
形声。字从土从单,单亦声。“单”意为“大力”、“用力”。“土”与“单”联合起来表示“大力平整的土地”。本义:除过草的平地。
● 墠 𫮃
shànㄕㄢˋ
◎ 古代祭祀或会盟用的场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
◎ 经过除草、平整的土地: “城东门之外有~。”
〈名〉
(1) 经过整治的郊野平地 [field]
东门之墠墠,茹墠在阪。——《诗·郑风·东门之墠》
(2) 通“坛”(tán)。祭坛,在平地上筑的高台。
其广增诸祀墠场墠币。——《史记·文帝本纪》
(3) [yard for sacrifice]
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礼记》
古籍解释
编辑
康熙字典
《广韵》常演切《集韵》《韵会》《正韵》上演切,𠀤音善。《说文》野土也。一曰除地祭处,筑土为坛,除地为墠。《书·金縢》为三坛同墠。《礼·祭法》王立七庙,一坛一墠。
又为祧,有二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去墠曰鬼。
又《集韵》《韵会》𠀤时战切,音膳。义同。
又《集韵》他干切,音滩。宽也。
又叶虞远切,音阮。《诗·郑风》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又与坛通。 [1] 
说文解字
野土也。从土单声。常衍切
『说文解字注』
(墠)野土也。野者、郊外也。野土者、於野治地除艸。郑风。东门之坛。坛卽墠字。传曰。除地町町者。町町、平意。左传。楚公子围逆女於郑。郑人请墠听命。楚人曰。若野赐之。是委君况於草莽也。可见墠必在野也。郑子产草舍不为坛。坛卽墠字。可见墠必除草也。周书。为三坛同墠。此坛高、墠下之证也。祭法。王立七庙。二祧。一坛一墠。注曰。封土曰坛。除地曰墠。此坛、墠之别也。筑土曰封。除地曰禅。凡言封禅、亦是坛墠而已。经典多用坛为墠。古音略同也。从土。单声。常衍切。十四部。 [1]
蝙蝠(amtrak) 於 2020-04-28 00:49 回覆:

单 (汉语汉字)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单(拼音:dān,shàn,chán ㄉㄢ、ㄔㄢˊ、ㄕㄢˋ )是汉语常用字 [1]  ,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长柄、两角缚有石块和绳索的古代狩猎工具,此义现不常用。
用这种工具捕鸟兽,一般每次只能捕到一只,所以“单”有“一个,单独”的意思,引申指不复杂、少变化,由此又引申指只有一层的,以上音读为dān。用于纪年用名“单阏”中,读chán。用作姓氏,读shàn。
(基本信息主要参考资料 [3]  )

字形演变流程图 [2]
象形字。甲骨文(图1-3)的“单”字像带杈的木棍,在丫杈两端和分杈处,各捆绑着石头(一说中间部分是捆绑的绳索),以增加袭击的力量,用来击伤野兽,捕猎食物。这是最原始的狩猎工具,后来变成了战斗的武器。也有人认为,甲骨文的“单”字像一把捕鸟的拍子,上边是网,下边是手柄,指“捕鸟的工具”。由捕鸟工具演变成狩猎捕获野兽的工具,由此又变成杀敌的武器。
图4-6是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只是有的在中间的石头下增添一横,如图5。小篆承接了金文的字形,并使之整齐化,上面改为两个并排的“口”,中间部分统一作“田”字形,并由此发展为隶书(图10-12)和楷书。在一些古代书法作品中,偶见将上面写作两个“厶”的。简化字“单”源于草书,将上部写作两点。 [2]  [5] 

--one of my elementary school classmates(5th 6th grade), her name is 单金x, frequently with me ate 阳春面 for lunch... quite missing her.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4/23 07:11
探秘肥西三官庙遗址:青铜器从何而来?兵灾还是祭祀现场? 2020-04-09 通讯员 秦让平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王素英 编辑:彭玲
据安徽商报报道 对于考古人来说,发现重量级的“国宝”令人惊喜,而透过发掘现场的遗迹现象,研究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更为重要的工作。对于安徽考古工作者来说,三官庙遗址就是这样一个信息量极大的遗址。丰富的遗迹遗存扑朔迷离,也留下了众多待解之谜。省考古所副所长宫希成认为,这些谜题关系遗址的性质、营建与废弃过程等一系列问题,有待未来通过大量的多学科研究、现代科技手段,得出科学的结论。
谜题 青铜器从何而来?
18件青铜器中不少此前罕见,有些甚至专家都叫不上名字,这些青铜器从何处而来?
□专家观点
北方来?
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认为,三官庙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好几件此前罕见,产地难断。一些多孔铜器此前在青海、甘肃、陕西等北方地区较为多见。这些青铜器具体产地的研究,应是将来工作的重点之一。
在考古研究工作中,专家们对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研究一般以二里头为参考标准。徐天进认为,目前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未必代表二里头的最高水平,更不应该是二里头铜器的全部,未来的研究也不应受此局限。
蝙蝠(amtrak) 於 2020-04-23 07:14 回覆:

本地产?
山东大学教授方辉认为,安徽历史上就是富含铜矿的地区,此次出土的青铜器有些甚至比二里头出土器物还要精致,很可能有今天难以想象的铸造技术。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袁广阔等专家提出,三官庙遗址周围是否还有更大的遗址,青铜器是否与大遗址有关,值得深入研究。另外,安徽历史上铜矿资源丰富,淮河流域特别是至郑州、开封一线古代是关键的运输通道,青铜器的出现或许与此有关。
省考古所副所长宫希成认为,安徽历史上就是重要的铜产地,但遗址现场并未发现青铜器铸造的痕迹。如此数量众多的青铜器如果是本地铸造,在何处铸造,还需要下一步的研究揭开谜底。
谜题 重量级青铜器 为何出现在“简陋”小聚落?
三官庙遗址总面积大约4000余平方米,与众多发掘面积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米的重量级遗址相比,规模算是比较小的。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遗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叫做文化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三官庙遗址中的文化层非常“单纯”,夏代以后直接就是清代。
--this is quite weird but good news to dig out more about 夏代 stories.
仅从遗址规模来看,三官庙遗址应该是一处小型聚落,而且使用时间不长。如此“简陋”的遗址中,为何出现数量如此众多的青铜器?为了弄清三官庙遗址一些悬疑,2019年12月,来自全国近20位著名考古学家齐聚合肥,为该遗址进行“把脉”,虽然现场说法不一,但共同的观点是:这是一处非常难得的重要发现,有望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ps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  (以时代早晚为序)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
黑龙江齐齐哈尔洪河遗址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
山东滕州西孟庄遗址
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安徽肥西三官庙遗址
河南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

蝙蝠(amtrak) 於 2020-04-23 07:15 回覆:
□专家观点
兵灾说?
在此前举行的论证会上,“兵灾说”成了专家们争论的焦点。“兵灾说”、“祭祀说”都有专家提出。山东大学教授方辉认为,出土青铜器代表当时最高等级,与遗址等级规格“不般配”。史书曾记载,商汤灭夏之时,“夏桀奔南巢”,这些青铜器是否与此有关,或与当时对此地用兵有关,非常耐人寻味。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际根认为,三官庙出土青铜器中多件应为兵器,且多件凌乱分布在房屋周围,兵器还有弯曲、折损现象,“假定将这里定义成一个兵灾现场,那么它的考古学意义又不一样了”。
祭祀说?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袁广阔等专家认为,遗址中的铜器和陶器等级差别巨大,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群。小的聚落遗址出土青铜重器的可能性非常小,遗址应与祭祀有关。
谜题 那晚 究竟发生了什么?
规模小、灰坑等生活遗迹少,种种迹象显示,三官庙遗址作为一处小型聚落被使用时间不长。在遗址北侧的房址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三具人骨个体。经过实验室研究,认定应该分别属于一位女性(或少年)、一位儿童、一位成年男性。三具遗骨中,女性双腿朝一个方向弯曲,儿童更是缩成一团,看起来非常像一个非正常死亡的“凶案现场”。有专家称,三官庙遗址的故事应该从“3700年前的那个晚上”开始。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遗址突然被弃?
蝙蝠(amtrak) 於 2020-04-23 07:16 回覆:
□专家观点
突然遇袭?
山东大学教授方辉认为,三官庙遗址应该是“毁于一旦”。房址中的三具遗骨,显然是被人杀死,留在了现场。所以遗址的废弃很可能源于一个突发性、灾难性的事件,比如火灾或者兵灾。
复旦大学教授王辉认为,应当把三官庙遗址放在一个更大的时空框架中研究。当年这一地区究竟有多少这样的墩台和聚落,这些聚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果联系史书中记载的“夏桀奔南巢”,那夏人与当地土著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未来或许可以采用DNA提取技术,对现场人骨等遗物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冲刺“全国十大 考古新发现”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誉为是考古界“奥斯卡”。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了解到,此次入围终评的20个项目中,史前考古有7项,夏商周考古有7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有3项,唐宋考古有3项。夏商周考古连续几年以相当高的比例入围终评,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肥西三官庙遗址能够入选终评,可见“实力”不俗。
三官庙遗址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国内考古专家的一致认同。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认为,三官庙遗址是江淮地区夏商时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山东大学教授方辉认为,三官庙遗址的发掘,对于认识江淮地区巢湖流域的夏商考古学文化意义重大。通过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可以更具体的探讨当地夏商周文化,与历史联系起来进行深度的解读。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林留根认为,三官庙遗址是重大考古发现,揭开了江淮地区夏商周考古的新的进程,应以重大考古发现为契机来推动江淮地区夏商周考古重大课题的研究。
近年来,围绕夏王朝的研究观点与争议不断。北京大学教授雷兴山认为,三官庙遗址的发掘,尤其是青铜器的出土,有助于对夏文化的进一步探索。在夏王朝是否存在尚有争议的大背景下,三官庙遗址的发掘无疑是一次重大发现,对于重著中国古代史,是一次重要的实践。
蝙蝠(amtrak) 於 2020-04-23 07:16 回覆:
夏代房子
将搬进安徽博物院
“安徽有这么多的房子,二里头的房子能找到几个?”三官庙遗址备受关注,对它的进一步的保护与研究也是专家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林留根认为,不仅出土遗物珍贵,现场大量的历史遗迹也有重要文化价值,蕴涵民族记忆,值得好好保护。
省考古所三官庙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秦让平介绍,围绕遗址未来的保护与研究,省考古所有详细的规划。目前,已经由专业公司对遗址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房址整体提取。下一步,这些夏代房子将“移驾”安徽博物院,在复原后向观众展示。围绕人骨、植物遗存等的多学科研究,未来也将深入开展,将为进一步精确划定遗址所处时间,研究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等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