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从曾侯乙墓曾侯乙编钟开始的曾国之谜:从未现身于史料的神秘国度是个小小的诸侯国吗?战国初
2019/07/23 15:19:42瀏覽112|回應3|推薦0
从曾侯乙墓、曾侯乙编钟开始的曾国之谜:这个从未现身于史料的神秘国度,真的只是个小小的诸侯国吗?
原创 三联生活周刊 2019-07-18 记者/陈璐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标题《追寻“曾国之谜”》
观众需要在博物馆的现场找到能够让他们感受到“Wonder”(惊奇)的藏品,在湖北省博物馆,这件作品便是“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尽管常常可以在各种书籍和影像中见到曾侯乙编钟的身影,但当真正面对它的时候,很难不产生一种敬畏之心。这座占据了一整个展厅的古代大型打击乐器,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重近5吨,气势十分逼人。
观众透过玻璃凝视着这组编钟时,大都因为它传递出的那种出色的审美、高超的技艺以及庄严的气势,发出啧啧赞叹。这不禁令我想起研究生读博物馆学时有门课叫“藏品”(Object),老师是一位毕业于牛津大学人类学专业的优雅英国女士,她告诉我们,观众需要在博物馆的现场找到能够让他们感受到“Wonder”(惊奇)的藏品,在湖北省博物馆,这件作品便是“曾侯乙编钟”。
而由编钟开始,湖北省博物馆在展示中又有了一个新的“Wonder”,也是近几年考古的重要发现:曾国文化。“楚文化跟它同生于长江流域,所以曾国文化某种意义上既是以中央文化为主角的文化,然后又体现了跟楚文化为代表的帝王文化的一种交流,这是长江文明的一个进程,这个我觉得应该是这几年考古的重要收获。”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说道。
曾侯乙编钟为何如何重要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曾震惊世界。1978年5月22日,时任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的考古专家谭维四和他所带领的考古队工作人员,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墓室的积水被抽干。这座位于湖北随州擂鼓墩的墓室,在初步勘测后,被确认是一个形制类似于现代三室一厅,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横截面积220平方米,相当于6个马王堆的大墓。所有人都很好奇里面有什么。
到了23日,水位逐渐下降,这座后来被称为“曾侯乙墓”的墓室终于在2400年后重见天日,一座巨大的地下乐宫呈现在世人面前。曾侯乙墓共出土乐器125件,包括编钟、编磬、鼓、琴、瑟、笙、箎、排箫,八音齐备,展现了古代王侯贵族“钟鸣鼎食”的生活面貌。
令人称奇的是,位于墓室中室的曾侯乙编钟被发现时,仍旧屹然不倒,仅有两枚甬钟跌落在泥土之中,整体保持着周代礼乐时期最初的面貌,显示出战国初年,尽管周天子已无力控制整个华夏,礼崩乐坏,但曾侯乙编钟仍然符合周礼。作为礼乐之器的曾侯乙编钟,在墓葬中室呈曲尺形两面悬挂,与配套的编磬共同构成了三面悬挂的格局,完整、明确地呈现了周代诸侯有别于周王乐队四面悬挂的“轩悬”制度,并与其他青铜礼器共同交织出一幅近乎现实的礼乐场景。
作为古代的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多用于宫廷演奏,常见于征战、朝见和祭祀等活动。编钟和编磬的和鸣就是我们常说的“金石之声”。最早的编钟一般是3枚一组,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编钟数目逐渐增多,有9枚一组和13枚一组。1957年,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的楚国墓葬区,出土了我国第一套完整的编钟,共计13枚。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多批大小形制不一的编钟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土。
但是曾侯乙编钟拥有65件青铜钟的规模,前所未有。
人们疑惑,这样一组规模巨大的乐器,该如何演奏呢?从墓地西室漂出的一件小木鸭成为了重要参考。这件彩漆木雕鸳鸯形盒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第一件文物,现在和曾侯乙编钟一同展示在湖北省博物馆中。它形象生动逼真,头部可以转动,背部有一小盖,腹内可以储物。值得注意的是,漆盒两侧腹部绘有怪兽撞钟击磬、击鼓舞蹈的图案,让人们第一次了解到编钟的正确演奏方式,以及古代乐舞的场景。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trak&aid=128212564

 回應文章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7/23 15:33
方勤
长江文明进程的新认识
——专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全国八家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北省博物馆的收藏十分丰富,可否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在省博的收藏结构?
方勤:首先要明确湖北省博物馆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是以考古发掘出土为主体的一个博物馆,所以湖北省博物馆的馆藏主体几乎都来自我们的考古发现,虽然也有捐赠,但比例比较少。
按照时代进行分类,第一部分是史前文明,包括石家河陶器、玉器等这些反映文明进程的文物;第二个部分就是青铜时代,包括商周时期,以及以楚国、曾国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漆木器;然后还有以此前亮相《国家宝藏》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为代表的秦汉简牍,简牍是我们湖北省博很有特色的收藏,包括战国简、秦简、汉简;此外还有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金银器和珠宝,比如梁庄王墓中发掘的金锭,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有铭文记载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唯一一件出土文物;再就是瓷器,我们有开始于西周跨越3000年历史的瓷器收藏,其中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也是我们的一件镇馆之宝。
三联生活周刊:湖北省博物馆的收藏比较特殊,大部分都是考古发掘而来。实际上湖北省博物馆跟湖北省考古所是连署办公,您同时也担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现在省博最新的考古发现或者研究方向是什么吗?
方勤:考古我觉得有两块,一个就是长江文明进程,确实有很多新的发现。比如以前我们认为江汉地区四千多年前以石家河为代表才有了高等级的玉器,但经过这几年的考古发掘,找到了至少五千年的玉器,襄阳市保康县穆林头遗址、荆门沙洋县城河遗址,特别是玉钺、玉璇玑等高等级玉器的出现,表明江汉地区与良渚文明几乎同期。
第二个是从青铜时代开始,我们是如何逐步融入中华这个大体系中。在这个方向,我们近几年重要的收获包括关于曾国的系列考古发现,比如我们已经找到了西周早期三千年的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还有春秋早期的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京山县苏家垄遗址,包括最近我们一直都在发掘的战国中期的随州文峰塔墓地,包括此前发掘的曾侯乙,形成长江地区青铜文明发展的主线之一。楚文化跟它同生于长江流域中,所以曾国文化它某种意义上既是以中原文化为主角的文化,然后又体现了跟楚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文化的一种交流,这是长江文明的一个进程,这个我觉得应该是这几年的考古的重要收获。
蝙蝠(amtrak) 於 2019-07-23 15:34 回覆:
三联生活周刊:那您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考古发现是什么?
方勤:我觉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苏家垄遗址考古发现了曾伯桼的墓地。曾伯桼这个人为什么重要?国家博物馆有件“曾伯桼簠”,上面刻有铭文“金道锡行”,金和锡都是炼铜的原料,这句话意思是运送铜和锡的道路。但以前我们不知道它在哪个地方。后来我们在湖北京山考古发掘,把曾伯桼墓找到的时候特别吃惊,也特别高兴,而且现场发现了大量的冶炼遗迹。这说明至少在春秋早期,就已经有一条从南方将铜和锡输送到北方的一条道路。
那么这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曾国”诸侯国的历史,它说明了曾国使命的重大,同时也解决了青铜时代的一个大课题。因为铜矿,长江地带是来自湖北大冶铜绿山、安徽铜陵、江西瑞昌这一铜矿带,北方则是比如说山西中条山这里,但是中原的腹心地带一般是很少产铜的,那么大量青铜器的原料来自哪里?通过确认,它是从南方运往北方,这是特别有意义的。
而且根据出土文物显示,曾伯桼的夫人叫芈克,“芈”是楚国的高等贵族的姓,就说明早期这两个国家之间还有婚姻上的交流。楚国和曾国都在江汉地区,地域相连,文化自然必须互相影响,它们对此也表现很开放与包容。曾国人娶楚国人作为自己的夫人,以前国的夫人有政治联姻意义。那么曾国人能接纳楚国人,这体现曾国和楚国的融合很早就开始了。包括曾伯桼墓里出土的鼎是楚国独有的升鼎,这说明升鼎很早就是两国人民一起创造使用的。
蝙蝠(amtrak) 於 2019-07-23 15:34 回覆:
三联生活周刊:不过一般提到青铜器,其实很多人都会首先联想到上海博物馆,所以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有什么特别之处?
方勤:湖北省博物馆是以考古发现为主体的博物馆收藏体系,所以出土的青铜器大多都是本地的文物,体现了楚文化的特点或者说长江地区的特点,是荆楚文化的代表。而上海博物馆是以捐赠为主的一个博物馆,以收藏为主体,它的文物来自全国各地,有一个说法认为上海博物馆叫“半部中国史”,所以它收藏的青铜器来自各个时期各个地域,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是这样。而我们的(青铜器收藏)体现地方特色更鲜明。
三联生活周刊:这种本地特色体现在什么地方?
方勤:主要是它的风格,也就是造型艺术上不太一样,因为这个课题很大,我就举例说明一下。比如说同样是鼎,楚国的鼎我们叫它“升鼎”,束腰,也就是鼎腰要往里收一下。九鼎八簋就是典型的楚式鼎,有收腰。这在北方是没有的,北方的鼎形状都比较浑圆。并且楚国的艺术品造型都很浪漫,这在漆器上表现尤为明显,这种浪漫就是楚国的物品很有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很丰富,确实会给人一种南方人较为奔放的感受,这在青铜器上也有所体现。
三联生活周刊: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漆木器也特别多,似乎楚地人特别喜欢用漆器?
方勤:这个也不能说是楚国人喜欢漆器。湖北出土的漆器多,一个重要原因是楚地的漆器保存得好。这跟楚国的地理位置有关,因为楚地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漆器在地下水的保护下就保存得非常好,所以在考古界有一个说法就是“干千年、湿万年”。我们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漆器看着就像新的一样。当然这也和楚国人对漆器的喜爱有关系,这些漆器都特别漂亮,色彩特别绚丽,艺术风格比较夸张、浪漫。比如说楚墓中常见的镇墓兽,造型就很有想象力,很浪漫。
三联生活周刊:楚国人这种浪漫和想象具体表现在什么细节上呢?
方勤:我们楚文化展厅有一个编罄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编罄,但是它出土时颜色特别绚丽,用红黄蓝绿各种颜色绘制了各种图案,可惜出土年代早,没有留下照片,但是当时考古人用速记的方式,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载。还有彩绘车马出行图圆奁,上面的漆画描绘了车马出行的场景,车的旌旗,摇曳的树,都特别飘逸。包括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虎座凤架鼓,其中凤凰的头十分高昂,很奔放。这些都是楚文化的特点。
蝙蝠(amtrak) 於 2019-07-23 15:35 回覆:
三联生活周刊:凤凰的形象似乎在楚文化中出现得特别多,而且人们还用“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来形容湖北人,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楚文化中凤的形象特点吗?
方勤:确实,虽然楚地文物中龙的形象其实也有很多,但感觉楚人对凤好像有更多喜爱,给予了更多的表现。而且它的形象也做得气势很高昂,头一定是昂首朝天,然后尾巴是张扬上来,非常有特色。
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地域文化。实际上西周王朝也崇鸟,毕竟在那个年代,古人对上天比较敬仰,经常祭天地,当他们看到鸟无拘无束到处飞的时候,便会觉得鸟能通达天地,所以觉得它很神奇,不过这个无法去考据。但西周的青铜器就有一个特点,它的凤鸟纹往往是一个长的大凤尾,特别夸张。
应该来说,龙凤都是中华民族喜欢崇拜的形象,只是楚国给凤更多的热情。像是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妇好,她是商代的,来自中原,她的墓葬也有大量凤的图案,包括西周王朝还有凤鸣歧山的典故,也发生在中原。所以其实中原地区也喜欢凤,中央王朝对凤评价也很高,只是我们楚国人给了凤更多关注,在艺术创造中有更多体现,可能把它在各个地方发展到了极致。
三联生活周刊:我看湖北省博物馆的常设展厅大部分是依据考古遗址来设置的,除了曾侯乙墓、梁庄王墓以外,还专门展示了九连墩和盘龙城这两个考古遗址的发现,前两者我们可能还比较熟悉,选择后两者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呢?
方勤:九连墩是楚国的一个高等级的贵族墓,是一个楚文化很鲜明的代表,把它展示出来实际上就是展示楚文化的一个切片,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战国中期的楚文化,这是我们的一个出发点。此外,很多代表性的楚国文物在这里面也有所体现,比如虎座鸟架鼓、升鼎等。
而盘龙城是3500年前的一座位于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这个时候商朝的中央在河南郑州商城一带,通常我们认为那个时期黄河流域的文明特别发达,后来通过盘龙城我们发现3500年前时长江流域的文明如此发达,这特别让人惊叹,体现了中央对南方的经营,并且还达到了如此的高度,所以这是为什么单独要把它展示出来,它的价值确实非常重要。
蝙蝠(amtrak) 於 2019-07-23 15:35 回覆:
三联生活周刊:以荆楚文化为代表的湖北博物馆,之前在《国家宝藏》中选取的三件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和云梦睡虎地秦简。但越王勾践剑和云梦睡虎地秦简却并非来自楚国,这是为什么呢?
方勤:简单而言,越王勾践剑很典型是越国制造,但是楚文化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楚国国土疆域最大的时候版图已经到了大海。而曾侯乙编钟,它是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个交流指的是楚国和中原的交流。云梦睡虎地秦简则已经进入了秦帝国时期,就是秦统一以前和秦统一以后,它实际上更多讲的是中国法令。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中华的黄河文明、长江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逐渐融入、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过程。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7/23 15:31
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尊盘造型美观,极尽奢华,整个盘体装饰龙56条,蟠螭48条,是先秦时期制作最为复杂、最为精美的青铜礼器。同时,科学鉴定表明,它的铸造工艺高超,集浑铸、分铸、焊接和失蜡法等多种工艺为一体。
镇墓兽
镇墓兽是楚墓中富有特色的一种随葬品,一般分为单头单身和双头双身造型。双头镇墓兽仅见于身份较高的楚国贵族墓,其造型怪异,组合多种动物特征,反映出当时社会巫风浓厚,楚人以镇墓兽、虎座飞鸟、虎座鸟架鼓等来表现人神关系。
彩绘车马出行图圆奁
1987年在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彩绘车马出行图圆奁,造型十分精美。盖外壁绘车马出行图,写景状物,栩栩如生,场面十分壮观,生活气息浓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古代漆画艺术珍品。

铜建鼓座
建鼓过去仅见于战国和汉代的青铜纹饰和石刻画像。曾侯乙墓出土的建鼓是最早的实物,其底座是迄今所见最精美的一件先秦建鼓座。这件圆形底座,高54厘米,底径80厘米,装饰以八对大龙和数百条小龙,龙身互相缠绕,镂空并镶嵌绿松石。远看这件器物,犹如一团腾腾的火焰,近看又似乎是沉睡的群龙被鼓声惊醒。
蝙蝠(amtrak) 於 2019-07-23 15:37 回覆:

战国黑漆朱绘二十八宿图匫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陪葬品  长71厘米,宽47厘米,高40.5厘米
衣箱,木质,剜制。匫为长方盒形,拱盖。盖与身为子母扣合,其四角各设一把手。盖、身分别由整木剜制成。

简介
内壁髹红漆,外表黑漆朱绘。盖面中心书写一“斗”字,绕“斗”字一周书二十八宿名称。盖面一头绘青龙,另一头绘白虎。青龙的首尾分别阴刻隶书。匫的三个侧面绘云纹、圆点纹、动物纹等。
这是首次发现的战国前期的二十八宿全称及与其相配的青龙、白虎图像,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7/23 15:26
“曾侯乙编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是一本‘音乐学的百科全书’。”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要理解这句话,就需要细细解读曾侯乙编钟上的错金铭文。曾侯乙应该是非常热爱音乐的,在此前出土的很多编钟上,铭文往往记载的大都是有关编钟主人的历史事迹,但曾侯乙编钟的错金铭文,共有3755个字,大部分关于乐理知识,涉及音域、音程、音列、音阶、绝对音高和宫调等概念,记录了一套早已失传的先秦乐律学。
五音十二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音律体系,此前被认为是在汉代形成完整构建的。而曾侯乙编钟的发现,证明了至少在公元前433年,古代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非常成熟的音律知识。
因为只有五个音,长期以来,“宫、商、角、徵、羽”的五音音阶系统被认为落后于西方的七音音阶。然而,在曾侯乙编钟上,两个过去从未发现过的变音“羽曾”与“徵辅”,与五音共同构成了相当于现代的七声音阶,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七声音阶已被广泛应用。
编钟铭文还标注了十二律的完整体系,论叙各钟的发音、律调和阶名。虽然从历史文本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宫、商、角、徵、羽”这些古代音标,但先秦时代这些声音奏响后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十二律系统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每个音的发音,构建2400多年前来自中央王朝的纯正音律。
蝙蝠(amtrak) 於 2019-07-23 15:27 回覆:
曾侯乙编磬(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曾国之谜
曾侯乙编钟的镈钟是楚王送给曾侯乙的,曾国此时把镈钟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表明当时曾国和楚国的关系非同一般。那么,为什么七雄之一的楚国要送给小小的曾国如此厚重的礼物?这个曾侯乙和他的曾国从何而来?为什么曾国能够拥有这么高超的工艺?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楚国相继灭掉了周边数个诸侯小国,却为何独留曾国存续这么久?
曾侯乙墓的发现,牵扯出了一个未曾现身于史料中的神秘国度——“曾国”。于是,从曾侯乙墓开始的“曾国之谜”,成为了湖北省博物馆近几年的考古重点。
时隔四五年,当此次再度来到湖北省博物馆的时候,发现原本独自陈列在展厅中的曾侯乙编钟,现在是一个“曾国之谜”主题常设展览的中心组成部分。
尽管曾侯乙编钟大部分铭文都在讲述先秦乐律,但镈钟的一段话,却记载了曾侯乙的故事,帮助我们认识了这位爱极音乐的墓葬主人是谁。
这段共计34字的铭文写道:“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时用享。”就是说,公元前433年,楚惠王熊章从西阳回来,铸造了镈钟赠给曾侯乙作为宗庙祭器,送到了西阳,让曾侯乙永世享用。此外,甬钟均刻有“曾侯乙乍时”,标示出钟的主人是曾国一位名叫“乙”的国君,即曾侯乙。
蝙蝠(amtrak) 於 2019-07-23 15:30 回覆:

在相继发掘出20多位曾侯墓后,曾国考古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序列,令这个延续了700多年,却消失在历史中的国家又重新浮现在大众眼前。
查阅资料,史籍对曾国鲜有记载。但在湖北境内却出土了大量刻有“曾”字铭文的器物。在《左传》《国语》等历史典籍中,都提到汉东一带有个随国,是西周早期周王册封在汉水以东地区的同姓诸侯中最大的一个诸侯国,称“汉东之国随为大”。但在湖北随州、枣阳、京山、襄阳以及河南新野、桐柏一带,考古发现都表明这里曾是一个名叫“曾”的诸侯国的势力范围。
曾侯乙墓的发现,证明了曾国国力强盛,与史籍中的随国国力相当,很有可能就是随国。
湖北省博物馆持续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说法。在“曾国之谜”展厅中,有两件铭文铜戈“周王孙季怡戈”和“曾大攻(工)尹季怡戈”,铭文显示两件物品属于季怡,他是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并自称“周王孙”,证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曾为姬姓诸侯国,与周同姓,曾侯乙也可称为“姬乙”。
“所以曾国实际上代表着中央王朝,就不能简单地用诸侯国的产物看待这套曾侯乙编钟,而是站在周文化、中央王朝文化的角度,它是在当时领先于楚文化的一种先进文明。并且当时它跟楚国关系非常融洽。”方勤告诉本刊,很多人对这样一套精美文物是出土于当时被楚国包围的小诸侯国充满疑问,但曾国实际上并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一个诸侯国的概念。

2009年随州文峰塔曾侯與墓出土的编钟,则记录了曾国的由来。在这套编钟179字的长篇铭文中,记录了曾国祖先“左右文武”的历史,表明曾国始祖南宫适,是辅佐周文王、武王的重臣,是西周中央王朝经营南方的嫡系势力。同时,它还记载了一场吴楚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曾侯與保护了楚昭王,所以楚昭王与曾侯與立下盟约,恢复了曾国原来的疆域。所以专家们推断,正因如此,曾侯乙才有了楚惠王亲赠镈钟的礼遇。

蝙蝠(amtrak) 於 2019-07-23 15:30 回覆:
《史记》和《楚世家》皆证明其中的典故: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兵攻打楚国,攻破楚都城郢,于是楚昭王辗转逃到随国。吴王追至并要随侯交出楚王,随侯坚决不肯,并说楚昭王已逃,使吴王离去。为了报答随国的救命之恩,楚昭王的儿子楚惠王将精美的镈钟送给曾侯乙,以表达两国的友好关系。
有趣的是,这段典故,正好串联起湖北省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
根据史书记载,吴楚征战时,位于吴国南边的越王允常趁机伐吴,从此,吴国与越国结怨,不再向西伐楚。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听闻越王允常死了,便乘机出兵越国。这时越国的主君是允常的儿子勾践,勾践击退了吴国,并射伤了吴王阖闾。阖闾临死之前叮嘱他的儿子夫差要为自己报仇。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困在会稽山,发生了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有专家认为,1965年出土于湖北、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便是这个时期因为勾践想要联盟楚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楚昭王,所以将这把剑作为陪嫁品一起送到了楚国。而吴王夫差矛则可能是越王勾践灭吴的战利品,转赠给楚国或者是楚国最后灭越得来的。
楚国逐渐强大,周朝逐渐衰败,这也影响了曾国的历史。在随州文峰塔的曾侯戉阝墓,出土了一件甬钟,上面刻有“左右楚王”,表明在楚国强大的军事攻势下,曾国这时已经不得不附庸于楚国。
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方勤强调,这既是曾国的历史,也表明了作为周王朝代表的曾国文化,自中原来到南方逐步与楚地文化融合,并最终成为楚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而除了与来自中央王朝的曾国逐渐融合,楚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开放交流则在湖北省博物馆书写了一部“长江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