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皇-人皇 (70-20万年前) 旧石器300万-1万年前
2017/11/26 23:56:11瀏覽69|回應5|推薦0

“郧县人”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

1989年,(湖北)郧县出土了100万年前的“郧县人”头盖骨化石,震惊了世界。而在其周边,还发现了75万年前的梅铺猿人,50万年前的白龙洞猿人,5万年前的黄龙洞猿人,形成较为完整的古人类进化链。进入新石器时期后,这里的文化积淀更是脉络清晰、环环相扣。最典型的就是辽瓦店子遗址,它的文化堆积层从新石器时期起,历经夏商周直至明清时期,持续不断,没有缺环。其文化的完整性不仅国内少见,在世界上也罕有。...目前郧县已发现的文化遗址有500多处,其中旧石器时期遗址就有30多处,“已发掘的不到5%,还有太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郧阳文化为何具有如此特点?“与这里独特的地域有关”。傅广典介绍说,人类文明都是大河文明,汉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大河,具备了文化孕育的基础;郧阳属秦巴山地,有相对宽阔的冲积平川,秦岭、巴山阻隔了北寒南热,使这里成为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域。“郧阳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汉江和黄河、长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郧县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500多年前,鄂西北以郧县为中心,曾经是一个省级特区,并存在了204年之久,跨越两个朝代,成为一个独特的政治与文化现象。

ps《郧台志》在台湾被发现后才浮出水面,也算个新闻吧”,他风趣地说。《郧台志》由明朝人裴应章主编,据其记载,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朝廷在郧阳府建立抚治,辖8府、11州,共60余县,辖区横跨今天的鄂豫陕渝4省市。明朝的行政区划最初只有南北两京及13省,后又增加了一些与省平级的抚治特区,或在一省之内,或地跨数省,郧阳抚治即属于后者。

  为什么在郧阳设这样一个特区?主要是为处置进入荆襄山区的大量流民(移民)。以郧县为中心的鄂西北地区一直是犯人流放和北方农民南下的重点地区。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濮恭王李泰就被流放郧县,从宋末到明初,大批北方农民为躲避战乱进入荆襄山区,到明成化年间人数达150万以上。而朝廷对这些流民多次采取驱赶和杀戮的办法,最后引发大暴动。1476年,山东巡抚原杰上奏,提出善待流民,让其落户垦田纳供。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建立抚治,并任命原杰为首任郧阳巡抚。

  据记载,前后有120任巡抚在此坐镇,稳定了地区局势,带动郧阳文化进入最辉煌的时期。当时的郧阳古城同时驻有县衙、府衙、抚衙和行都司(相当于今天的县、市、省、军区)四大军政机关,是鄂西北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郧阳还是汉江最大的商埠,汉江上下三千里的关中文化、汉中文化、荆襄文化、南阳文化、江汉文化等在此交会、融合,形成了在全国地域文化中颇具影响力的大郧阳文化。

  后来清政府取消了郧阳抚治;上世纪50年代,为修建丹江口水库,郧阳古城永沉水底;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郧阳这个地名也消失了。

目前郧县已发现的文化遗址有500多处,其中旧石器时期遗址就有30多处,“已发掘的不到5%,还有太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他告诉记者,从2004年起,国家组织全国各地38支考古队对郧县南水北调淹没区进行抢救性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将在未来几年陆续发布。发掘中出土的文物,郧县已修复整理了2万多件,“现在的问题是无处收藏和展示。”他呼吁有关方面增加投入,兴建博物馆,把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

  傅广典则建议重视郧阳文化的宣传和开发,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trak&aid=109197025

 回應文章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9/02 10:35
考古专家:200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构筑中国史前历史基干  2019年09月01日  来源:新华网 【编辑:左盛丹】 
  新华社郑州9月1日电(记者桂娟、韩朝阳)“目前,我国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逾2000处,涵盖距今210万年至1万年的各个时段。”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星在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上介绍,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构筑了华夏大地史前历史的基础和基干。
  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学会主办,主题为“新中国考古70年”,高星代表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旧石器考古领域取得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之前,只有周口店、水洞沟、萨拉乌苏等少量遗址及其代表的有限时段。”高星说,“而目前,中国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超过2000处,并涵盖了距今210万年到1万年的各个时段。”
  高星说,目前中国旧石器考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定位与归属尴尬,旧石器考古与新石器考古条块分割、画地为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为割裂,缺乏师资力量,缺乏共享性数据库。
  针对以上问题,高星建议,要从各个层面重视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扩增人才队伍;建设常设性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田野培训基地;进一步加强科技分析和实验平台建设,强化学科交叉;进一步鼓励、加强国际合作;以重大课题为导向,提升研究水平和理论阐释的含金量。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27 02:44

1927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一个山洞里,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约50万年的中国猿人旧居,获得了中国猿人的头盖骨、牙齿、肢骨以及大量的石器,被考古界命名为“北京猿人”,或称“北京直立人”。
经过科学考证,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类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奔跑,他们的上臂和手的灵活性已经和现代人相差不远,他们的身高大约有156厘米左右。他们所制造的石器已经很精致,所选用的材料都是坚硬的水晶、砂岩、燧石、石英岩等。他们已经能够使用火和管理火。
由于当时全球气温升高,北京的气候比现在温暖许多。“北京人”居住区的周围有河流、沼泽、森林、草原和沙漠。他们几十人居住在一起,过着狩猎、捕鱼和采集的生活。
人皇时期的社会组织依然是血缘家族公社,婚姻形式仍为血缘群婚。不过此时他们已经知道了羞耻,开始用串起来的树叶和树皮做衣服遮体。

1923年,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在试掘中找到一枚古人类的臼齿化石和一枚前臼齿化石。

  1927年,由中国地质调查所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对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进行大规模发掘。

  1929年,找到北京猿人化石。12月2日16时,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

  1930年,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山顶洞人遗址。

  1931年,发现了用火遗迹、烧骨、烧石、灰烬和紫荆木炭等,还发现了顶骨和锁骨各1件、2件残破的北京人成年人下颌骨。

  1936年,古人类学家贾兰坡连续发掘出3颗北京人头盖骨。

  1937年,由于发生“七七事变”,发掘工作被迫中断。

  1941年,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化石遗失。---very likely japanbastards stole it.

  1949年,周口店遗址发掘工作恢复。

  1951年,发现少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个别石器。

  1966年上半年,发现了中国猿人额骨、右顶骨残片和右下第一前臼齿各1件。

  1978年至1983年,发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以及石制品。

  2003年,在周口店遗址以南5公里发现与山顶洞人同时期的“田园洞人”,被命名为周口店遗址“第27地点”。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27 01:05

泰皇:即人皇氏,简称人皇,又称居方氏,是地皇氏与钜灵氏之子、提挺氏之父。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李斯说“古代有三皇,其中泰皇最贵”;李斯本为楚国人,楚国贵族所祭拜的神叫东皇太一(或泰一),也称泰皇

李斯之后的史书,称泰皇为人皇,指的是伏羲氏(又称羲皇、太昊,是燧人氏与华胥氏之子)。

泰皇在位起讫: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出生地:刑马山(传说中的仙山,位置不详)。
立都:九城(弟兄九人各据一方,分设九城)。年号:人皇氏。

史书上说,人类从人皇开始至黄帝政权结束共分为“十纪”:
一是“九头纪”,即人皇时期的兄弟九人执政。

二是“五龙纪”,有兄弟五人分而为政,名为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

三是“摄提纪”,共五十九姓治天下。
四是“合雒纪”,以三姓治天下,教人居住在山洞里。
五是“连通纪”,以六姓治天下。
六是“叙命纪”,以四姓治天下。
七是“循蜚纪”。
八是“因提纪”。
九是“禅通纪”。
十是“疏仡纪”。
自“九头纪”至“叙命纪”,共传八十三个政权。
“循蜚纪”以后记载不详。
“禅通纪”终于炎帝神农氏。
“疏仡纪”则始于黄帝轩辕氏。

从古史记载中得知,自人皇时期至黄帝时期,中间还有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最少也有三十万年。在这数十万年间,中华人种在神州大地繁衍生息,不断地分支扩散,他们的足迹遍布西部高原、北部山区、东部平原和南部沿海,其活动中心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这一时期还有部分中华人种,迁徙到西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那里定居,成为当地的永久性居民。
 

蝙蝠(amtrak) 於 2017-11-27 01:07 回覆:

九头纪

唐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人皇九头,乘云四,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

按《汉唐地理书钞》辑《荣氏遁甲开山图》云:“人皇兄弟九人,生于刑马山,身有九色。”当是其所本。
史书上说,人皇氏兄弟九人共同出生于仙家圣地刑马山,他们拜仙人为师,后来共同出山治理中国。

当时地皇氏已经衰败,天灾人祸横行,地裂山崩,洪水泛滥,人类再次面临灭顶之灾。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大地为九区,每人各居一方,带领人类抗灾自救。经过多年奋战,终于战胜自然灾害,使人类得以生存下来。于是他们在各自居住的地区建都立国,共称人皇。
人皇氏后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史书上说他们兄弟九人“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依山川大地之势,分大地为九州,兄弟九人各居一方,传一百五十世,立国四万五千六百年。”
应该说,这是中国上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又一次成功的分裂。

在地皇时期的最后阶段,全球的气候再次由冷变暖,受暖流气候的影响,冰川逐渐融化造成了海洋水位上升,海水再次侵入大陆的低洼地带,中国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大部分被海洋吞没,人类遭遇了空前的灾难。
成千上万的人类死于海浸,幸存者只好向高原和山地逃亡。
人皇时期的所谓分政,实际上就是分散逃亡;所谓抗灾自救,也就是躲避洪水;所谓兄弟九人,是指各部落群体的首领;所谓的九州,也并非只有九个地区,古人以“九”为多,“九”常常用来表示多的意思,显然这里的九州是指很多区域。当时居住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类,在大洪水的逼迫下,化整为零,分割成众多的小部落群体,每个群体或数十人,或数百人,他们在头人的带领下,逃亡至理想的高地,划定本部落的势力范围,建立新的统治区域。部落之间各自为政,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这次海浸造成的人类大迁徙,使中华人种再次向四方扩散,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布中华大地,而且还有部分人类走出中国,走出亚洲,并走向非洲和欧洲。
人皇时期的地质年代为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中晚期。
人皇时期的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

蝙蝠(amtrak) 於 2017-11-27 01:12 回覆:
五龙河因孕育道教传说中“五龙捧圣”之五龙而得名。它因五龙而祥瑞、因道仙而扬名、因古猿而神圣、因奇秀而清雅。其山谷之幽深,河水之清澈,群山之奇丽,五龙之美名,仙道之灵气,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是当之无愧的休闲度假、科学探险、摄影绘画、吟诗写作、修道养生、返璞归真的人间天堂,素有“中国小九寨”和“纯天然氧吧”之美誉。

五龙河旅游风景区不仅有神奇秀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有丰厚久远的文化背景。古猿人头骨化石“郧西人”,它的遗址就在五龙河东坡神雾岭白龙洞。他们的生活年代,比闻名世界的北京猿人还要早40万年,仅次于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云南元谋人。而历史文化中的五龙捧圣、封神大战、闻仲归天、老庄问道、商山四皓、织女下凡等传说,更为五龙河增添了神秘飘渺的文化背景。

五龙河旅游风景区由“五龙谷仙道养生休闲区”、“神雾岭寻根问祖探源区”、“五龙河激情体验漂流区”、“三官洞野营探险狩猎区”等四大板块组成。其核心景区就是由湖北卓越集团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开发建成的“五龙谷仙道养生休闲区”。这个景区由奇峰秀岭环绕下的“千潭百瀑、五谷三洞、两湖一庙”等主要景点串成一体。目前,景区二期三期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届时,五龙河景区将以更加美丽多彩的景观和完备的配套服务呈现给大家。


五龙河旅游风景区由天乐谷、飞龙谷、织女谷、封神谷、忘忧谷五大峡谷组成。每个峡谷都具有自己特别的风景、蕴含自己独有的文化、印证自己独特的传说。

天乐谷是自下游进入景区的第一谷,它自山门——天机门至天地玄黄石至,全长3公里。从这儿开始,五龙河峡谷将逐步展开它如梦如幻的画卷。它自天机始,是我们天赐乐土之旅的起点,也是我们追寻快乐、如梦如幻之旅的起点,故曰“天乐谷”。这一段峡谷,满目葱翠,壁立千仞,河水清幽,鸟语花香,是荡舟戏水,垂钓观鱼,登高放歌的人间天堂。谷内有天书峡、梅隅、天然浴池、九天飞瀑、金龟探月、天梦湖、水云间、火棘园、三友泉等景点。有诗曰:“天机门内悟天机,天梦湖上入天梦。此景只应天上有,不想人间却生成”。

飞龙谷是自下游进入景区的第二谷。它自天地玄黄石至三清潭止,全长1.5公里。因地育五龙、修炼得道,飞龙在天,“五龙捧圣”,故曰“飞龙谷”。谷中山恋叠嶂,河谷迂徐,麻柳围滩,溪水清涟,是降香祈福、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绝佳去处。谷内有天地玄黄石、伏牛石、金蟾戏水、水秀莲花等景观。唐代大诗人李白做《飞龙引》一诗赞道:“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织女谷是自下游进入景区的第三谷。它自三清潭至聚仙阁止,全长2公里。这一段峡谷,沟谷幽深,秀峰蔚起,瀑潭成串,碧水清澈。因传说织女下凡在此沐浴,故曰“织女谷”。此地是增进友谊、培养感情、祝福爱情的福地洞天。谷内有织女浴池、神牛卧滩、鹊桥、芦花荡(牛郎牧场)、龙虾戏水、金蛙坐禅、聚仙桥、经文石、聚仙阁等景观。恰似唐代刘禹锡之诗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封神谷是从下游进入景区的第四谷。它自聚仙阁至两河口止,全长1公里。因武王伐纣、 旌麾东指、兵马过处、遗址犹存,故曰“封神谷”。这一段峡谷,九曲回肠,溪水绕荡,索桥飞架、怪石嶙峋,是探险观奇、文化寻根、神交古人的不二之选。这里是《封神演义武王伐纣的南线战场的要道,传说中的闻太师战死绝龙岭、黄天化大战金鸡岭等都发生在此谷附近。谷内有石破天惊麒麟崖将军岭、将军石等景点。有诗云:“天挺人贤号尚父,封神坛上列花笺,大小英灵尊位次,商周演义古今传。”

忘忧谷是最后的一谷。它自两河口至仙人桥止,全长2.5公里。因一路走来,山川美景,应接不暇,乐以忘忧,故曰“忘忧谷”。这一段峡谷,瀑之婀娜、水之清秀、泉之幽遂、林之叠嶂、石之奇美、岩之峭拔,实乃罕见,是隐身修炼、养生长寿、砥砺品质之阆苑仙境。谷内有忘忧桥、老君洞、三叠瀑、蘑菇石、长生桥、龙须瀑、圆梦湖、仙人桥等景观。有诗赞曰:“紫陌红尘未忘忧,五龙河谷洗烦愁。奇峰秀水观不尽,神仙境内神仙游。”

五龙河大峡谷全长56公里,面积358平方公里,纵贯鄂陕,地裂五河,水育五龙,山结五岳,素有“人类始祖、神奇峡谷、森林公园、天然氧吧”美称,是阳春赏花,盛夏避暑,深秋观叶,严冬咏雪的旅游、休闲、娱乐、疗养胜地。

--it is very likely related to 五龙纪. 道教 knew our ancestors stories more than other 教s.

蝙蝠(amtrak) 於 2017-11-27 01:39 回覆:

刑马山 vs 麦积山考   王 琬  作于2004年秋

一、勘考理由和依据  华夏九州的名山大川,多数来自大禹治水时代的命名,沿用至今,少有改变。凡一山一水,或恢弘大气,或隽永灵秀,或以美好理念希冀之,或因图腾崇拜纪念之,或以阴阳五行推理之,或以各种动物形象之。富于地理人文想象,意境蕴含悠远。渭水中上游的古刑马山就是其中之一。
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人皇起于刑马山”。皇甫谧此说源于何处,又有何考证,我们今天已经无从得知。秦汉以来,史地学家们多数认为,刑马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地理人文名山。然而,刑马山究竟有着怎样的地理人文演变故事,鲜见于史料记载。

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卷记述了刑马山、伯阳水、伯阳城的坐落位置及其相互关系,但却没有关于刑马山的史地人文渊源和来历之说。在远早于《帝王世纪》和《水经注》的古籍《山海经》中,没有刑马山的记载。唐宋以后的地理书籍中,刑马山渐渐消失。因为刑马山在古代渭水流域地理人文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研究先秦至南北朝时代渭水流域宗教人文演变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笔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对浮沉史海,扑朔迷离的刑马山进行了勘考。

二、《山海经·西山经》的记载与当代地理水文对照
“刑”在金文中是“断头”、“杀罚”的意思。“刑马山”的原始词义,应该是“用杀马祭祀的山岳”。古籍《山海经》记载了用各种动物祭祀山岳的原始图腾崇拜行为。在先秦古籍中,“刑”字常常出现于西周王室和诸侯国的重要祭祀活动中。商周至战国时期,有“刑马作誓”之说。

《山海经·西山经》说,在“西次一经”自钱来之山至騩山,也就是渭水流域华山、秦岭、嶓冢山一线山脉系列中,古代先民祭祀的神圣之山有两座,一座是华山,一座是羭次之山。华山最高大,要用太牢祭祀。羭次山是神山,要用黑色公山羊祭祀。祭祀羭次山要“斋戒百日,牺牲一百,汤其酒百尊,婴以百珪百碧,祀之以烛。”如此超越“太牢”的隆重祭祀仪式,说明远古的“羭次之山”,应该是渭水中上游西戎先民祭祀神灵和图腾崇拜的宗教圣地。
以当代航拍的渭水流域山脉水系地图,对照《山海经》“西次一经”记载的远古山系,得出的结论表明,“西次一经”经文对渭水流域古华山至嶓冢山一线山脉水系坐落及其相互关系的记述是大致正确的。在地理坐落上,古“羭次山”的位置和水系特征,与《水经注》记述的古“刑马山”十分相像。逐山考量《山海经·西山经》记述的古山岳之间里程和水系关联,在排除可能因错简讹误造成的距离误差后,可以推定古“刑马山”的前身,应该是《山海经·西山经》中的“羭次之山”。

蝙蝠(amtrak) 於 2017-11-27 01:39 回覆:
三、两晋学家对“漆水”的勘考争论
“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山海经》记述古羭次山的主要地理水系特征。然而,羭次之山和漆水究竟在哪里,早在地理学术盛行的两晋时期,学家们对此已经众说不一。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卷对漆水的记述,也一反常态的没有主见,而是罗列了诸多前人对漆水相互矛盾的杂说:
《禹贡》、太史公《禹本纪》云:“导渭水东北至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孔安国曰:“漆、沮,一水名矣,亦即洛水也。”是符禹贡、禹本纪之说。许慎《说文》称:“漆水出右扶风杜阳县岐山,东入渭。”潘岳《关中记》曰:“酆、鄗、漆、沮四水在长安西南鄠县,漆、沮皆南注,酆、鄗水北注。”《开山图》曰:“丽山西北有温池,长安西有渠,谓之漆渠。”班固《地理志》云:“漆水在漆县西。”阚骃《十三州志》又云:“漆水出杜阳县岐山北,谓之漆渠,西南流注岐水。”然川土奇异,今说互出,考之经史,各有所据。识浅见浮,无以辨之矣。
显然,郦道元引用的各家漆水之说表明,两晋时期,著名的漆水已经无从勘考了。
《禹贡》,是孔子整理校编的古籍,应该讹误较少。按《禹贡》“导渭水东北至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之说,漆水应该在泾水以东。郦道元引用的上述勘考之说在方位坐落上已经错误。按《山海经》记述,漆水在羭次之山下自南向北注入渭水。但在郦道元引用的上述解说里,漆水或在岐山,或在漆县,或在杜阳,或在长安,或自北向南,或自西向东,或说注入洛水,或说漆水就是洛水。水系坐落位置,水名和水流走向各执其词,莫衷一是。
四、对古漆水的勘考
“漆水出扶风杜阳县俞山东,北入于渭。”是郦道元引用古籍《水经》记述漆水及其出处“俞山”的原文。可见古籍《水经》记述的“俞山”,并非《山海经》里的“羭次之山”。“俞山”是不是“羭次之山”呢,非也。
许慎《说文》释:“俞,空中木为舟也”。“羭,为夏羊牡。”“俞”和“羭”,即使在秦统一文字后也不通用。古代关中渭水宽阔浩大,河床随季节大幅移动,难于架桥,当地以舟楫为渡河工具,史料有记载,民间有传承。制作舟楫的木材来自“俞山”,说明“俞山”在关中附近。而象形黑色公山羊的“羭”字,应该与狩猎的古代西戎先民有关。商周时期,西戎先民主要繁衍生息在渭水中上游。古籍《山海经》记述的“羭次之山”应该在渭水中上游。显然,晚于《山海经》的《水经》,把“羭次之山”讹误为“俞山”了。
在古汉语中,“羭”是黑色公山羊的象形字。而“羭次”一词,是古西戎方言“羭祭”或“羭祀”的语音演变。渭水中上游的古天水,是西戎腹地。在天水方言中,至今依然遗存着很多古老的西戎方言,“祭祀”一词依旧发音“祭次”或“次祀”。这样的方言仅存于渭水中上游的天水,是古“羭次之山”和漆水应该在古代天水的重要地理人文印证。
《山海经》记述说:“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橿,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
在地理水文方面,乔木漆树应该是“漆水”之名的缘由和出处。发源于嶓冢山东北的“藉水”,是渭水中上游主要支流。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南北朝时的“藉水”环绕邽县(秦州府治和邽县县治所在,汉天水郡旧城)城郭。可见“藉水”当时就称为藉水。但是,今天依旧叫“藉(音惜)河”的“藉水”,其名称却找不到任何地理水文出处与缘由。考证天水方言,“藉”发音为“惜”,“漆”发音也为“惜”。这个古西戎方言遗存,旁证了“藉水”可能是古“漆水”在方言语音上的演变。也就是说,《水经注·渭水》卷记载的“藉水”,应该是《山海经·西山经》中的古“漆水”。
刑马山坐落在小陇山与西秦岭、岷山交汇地段。这里的地质矿藏和动植物遗存,也印证了古羭次之山演变为刑马山的地理传承关系:漆树是这里的主要乔木,白皮松、银杏、红豆杉等珍稀植物和竹子在这里生长茂盛;坚硬柔韧的灌木在这里也生长旺盛。这里确实有铜金共生的矿藏。因为人类捕杀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山海经》记述的古动物多数早已灭绝。今天仅有少量棕熊、豪猪、水獭、山鸡、枭、鹰隼、燕雀、大鲵存活。
依据上述勘考推论,在古华山至嶓冢山一线著名古山岳和水系中,唯有古“刑马山”与“羭次山”有可能的传承演变关系。也就是说:古刑马山的前身应该是羭次之山。那么,羭次之山是在什么时代演变为刑马山的呢?
蝙蝠(amtrak) 於 2017-11-27 01:41 回覆:

五、羭次之山、刑马之山、麦积山的人文演变勘考推论
商周交替后,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大量使用,畜养马匹在渭水中上游的秦地逐渐兴起。随着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西戎人的祭祀文化也随之演变,把用黑色公山羊祭祀的“羭次之山”改变为以马祭祀,可能是“羭次之山”演变为“刑马之山”的主要原因。
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麦积山下的牧马滩秦墓中,发掘出数百枚竹简和多幅木板地图。竹简是《日书》,地图是麦积山一带的聚落和地形水系图。竹简《日书》上的文字多数可以辨识。木板地图漫漶不清,但仍然可以大致比照出麦积山一带山脉水系的坐落和走向。这些文物的主人,是西周时期生活在天水的秦人。那时,秦人在天水为周王室牧马放羊。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说,秦人早期王公埋葬在“西山”和“西陵”。秦人的“西山”和“西陵”,是不是此前西戎人的“刑马之山”,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天水是秦人和秦文化发祥地,已经被古今学术界勘考确定。
周孝王以后,秦人有力地管控着渭水中上游的秦地天水。可以推想,作为商周两个王朝忠实的牧马人,以养马为业的秦人,在文化和情感上不能接受“刑马之山”的存在,当他们从西戎人手里夺取和拥有了刑马山以后,把它更名为“西山”,应该符合“刑马山”演变为“西山”的人文逻辑。秦人入主关中后,其政治文化中心随之东移,在关中修筑了多处祭坛和王公陵寝。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载,“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然而,在秦人王公墓葬里,迄今还没有用活马陪葬的发现。这可以佐证秦人爱马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秦亡以后,《史记》之外的史料中很少再有“西山、西陵”之说。而繁衍生息在渭水中上游的西戎人,并没有因为秦人对“刑马之山”的占有而改变对它的崇拜,依旧称之为“刑马之山”。
西汉后期,小麦开始在渭水中上游大面积耕种。刑马山的形状很像夏收时节农民堆放田间的麦垛子,渐渐被人们俗称为“麦积崖”。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麦积崖因为坐落在进出关中长安的门户重镇秦州,逐渐演变为佛教胜地,闻名遐迩于渭水流域和古丝绸之路。《水经注·渭水》记述的古刑马山,逐渐淡出了渭水流域的史地人文。
六、《法苑珠林》记载的“灵安寺”勘考推论
古羭次之山演变为刑马山,刑马山演变为麦积崖,不同时代的名称,深刻着当时的人文烙印。唐代高僧释道世在其《法苑珠林》中说:秦州麦积崖佛殿下,舍利山神藏之。此寺周穆王所造,名曰灵安寺。”麦积山与周穆王有关联,唯有《法苑珠林》一说。作为一代高僧,释道世就此言之凿凿,手中是否握有相关的史料和考古依据呢?
古汉语“灵”字的原始词义,一是舞蹈中的女巫,二为神灵之所系,三是人和动物的精神灵性,四是人的亡灵。

历史上的麦积山,在很长时期别称“灵崖”和“灵崖寺”。直到清末和民国,天水民间还俗称麦积山为“灵崖”和“灵崖寺”。考证表明,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是天水方言对麦积山和古刑马山的俗称。然而,这个称谓却是古西戎方言“灵安寺”的发音。“灵崖”和“灵崖寺”多次出现在唐宋以前与麦积山相关的史料中,在麦积山及其前身古“刑马之山”的演变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为追溯古刑马山的人文演变史迹提供了重要线索。
我们来仔细推敲一下释道世关于“秦州麦积崖佛殿下,舍利山神藏之。此寺周穆王所造,名曰灵安寺”的含义:
象征佛祖的舍利塔,是佛教寺院的标志性建筑。麦积山的佛舍利塔,始建于公元604年的隋文帝仁寿四年,是隋文帝杨坚为庆贺自己六十大寿,诏令全国各州统一修建佛塔时落成,不幸毁于中唐大地震,北宋于原址重修。但是,此塔始终在麦积山顶而非山下。释道世所说的“麦积崖佛殿下”,显然另有所指。
珍藏于塔下或塔中的佛舍利,被佛教视为最神圣之物,怎能与山神相提并论,而且藏于一处呢。据此推论,释道世所说的“舍利山神藏之”,应该别有用意。
“此寺周穆王所造,名曰灵安寺”,尤其耐人寻味。查阅《法苑珠林》收录的全国各地著名石窟寺和伽蓝名称,唯独麦积山曾用名“灵安寺”。应该说,安息亡灵的“灵安寺”,似乎不应该作为普度众生的佛教寺院名称。
宋代官修的《太平广记》说:“麦积山始自东晋起迹,敕赐无忧寺”。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历代皇室都曾敕赐麦积山寺院名称,先后有北魏石岩寺、隋代静念寺、唐代应乾寺、宋代瑞应寺,唯独没有“灵安寺”一说。但是《法苑珠林》记载的“灵安寺”,确是麦积山历史上有过的古名称。据此推论,释道世记述的远在周穆王时期的“灵安寺”,应该就是相关古籍和天水民间传说的“灵崖寺”。它与佛教传入麦积山后的寺院名称不可同日而语。

蝙蝠(amtrak) 於 2017-11-27 01:42 回覆:
历史上的周人与西戎人一衣带水,形同一家。整个西周时期,周王室与西戎贵族申侯和姜姓家族保持着稳定长久的婚姻血缘关系。《穆天子传》记载,穆王遍游华夏名山大川,以抒其志。好游名山大川的穆王,应该知道闻名遐迩的“刑马山”就在西戎腹地天水。可以推想,执政五十多年的周穆王,应该不止一次游览过西戎人的神圣刑马山。以穆王的好大喜功,很可能在这里举行过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做一些刊石立表,以昭后世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是摩崖石刻,也可能是石碑,还可能铸造与之相关的青铜器。而这一切都会成为西戎人引以为骄傲自豪的事情,也会成为史官们记录和口口相传的重大事件。这是周穆王与麦积山前身古刑马山有关的推论之一。
其二,《水经注·渭水》卷记载:“瓦亭水又西南流,历僵人峡,路侧悬崖上有死人僵尸墓穴。就穴直上,可百余仞,石路逶迤,僵尸倚窟,枯骨尚全,惟无肤发而已。访其川居之士,云其乡中父老作童儿时,已闻其长旧传,此当是数百年骸矣。”
发源于小陇山的古瓦亭水(今葫芦河),是渭水中上游著名的重要支流。瓦亭水及其相邻的古清水流域,是女娲、伏羲和黄帝的诞生之地。瓦亭水在刑马山下汇入渭水。郦道元的记述说明,南北朝时期,这里还有大量西戎人的崖穴墓葬遗存。瓦亭水两岸的悬崖墓葬,是平民百姓死后的安身之处。那么,西戎王公贵族的陵寝在哪里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麦积山石窟大规模维修以前,有六十多个明显不是佛窟的洞穴遗存,今天还有三十多个这样的洞穴。这些洞穴或深或浅,或纵或横,没有泥土造面,也没有雕塑和壁画遗存,既不是僧侣修行的毗诃罗窟,也不是供奉佛祖的支提窟。屈身进入幽暗的洞穴,仿佛走进与世隔绝的陵墓,人体骸骨腐朽后散发的气味阵阵袭来。春夏时节,当地人经常看到石窟上下有飘忽不定的荧光,说那是“仙人送灯”。其实是动物骸骨磷化释放气体产生的特殊发光现象。
依据郦道元和释道世不同时代的不同记述,古麦积山的“灵崖”和“灵安寺”一名,应该缘于西周时期西戎人的“崖穴墓葬”文化。也就是说,麦积山的前身古“刑马山”,不仅是一座图腾崇拜,祭祀神灵的圣山,也是埋葬西戎王公贵族的陵寝。郦道元记述的这个史实,佐证了释道世关于“麦积崖灵安寺为周穆王所造”一说的可信。这个史实也旁证了司马迁说秦人早期王公埋葬“西山”和“西陵”的记载。
古刑马山的悬崖墓葬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的麦积山。《北史》记载,西魏皇后乙弗氏被魏文帝赐死麦积山后,她的儿子在麦积山凿窟为陵,埋葬了母亲。僧人们把这个洞窟叫“魏后墓”,别称“寂陵”。北周秦州刺史李允信,为死去的父亲在麦积山开凿了豪华的“七佛龛”作为陵寝。文豪庾信应邀作《秦州麦积崖佛龛铭并序》。赋文说,麦积山为“陇坻之名山,河西之灵岳。”查阅庾信文集,“灵岳”一词仅出于此。庾信是不是引用了麦积山的古称“灵安寺”之意呢。
古西戎人的悬崖墓葬,并非孤立的丧葬习俗。考古发现,在黄河上游和长江中上游,都有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悬崖墓葬”遗存。这样的丧葬习俗,反映出当时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丧葬文化趋同的史实。
古刑马山是西戎王公的陵寝,印证了《法苑珠林》记载“此寺周穆王所造,名曰灵安寺”一说的可信。如果释道世的记载实据确凿,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灵安寺”是周穆王为西戎王公所造,还是西戎王公为周穆王而造呢?合乎逻辑的答案显然只有一个:周穆王看上了古老神圣,灵秀隽永的宗教圣地刑马山,看上了西戎人的悬崖墓葬,在这里为自己建造了“灵安寺”,作为百年之后的安息之地。如果真是这样,三千年来史家迷雾一团,史书茫然不知的周穆王陵寝,就应该在古刑马山,今天的麦积山。
七、西周以来大地震对麦积山的破坏
西周至民国三千多年里,麦积山先后经历多次大地震造成的破坏。《法苑珠林》引《周书》记载说:
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汎涨,井水溢出,山川震动,有五色光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周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暴风忽起,损舍折木,地动天阴,西方白虹十二道。
参照西周都城在关中的坐落方位,记载中的“遍于西方”和“西方白虹十二道”,正是陇山以西,渭水中上游的天水。
《国语·周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三川竭,岐山崩,周乃东迁。
“三川竭”,显然是大地震造成的严重堰塞阻断了渭水。说明这次地震震中就在渭水中上游的天水。“岐山崩”证明了这次大地震的严重灾害与波及之广。
西汉后元元年秋七月,秦州地震数日,往往涌泉出。征和元年二月丁酉,陨石于雍二,声闻四百里。
麦积山大规模开窟造像的南北朝时期,地震尤其频繁。《北史》、《直隶秦州志》载:正始元年十一月,秦州大地震;三年八月,大震;永平元年正月,又大震;延昌元年十月,孝明帝熙平二年十二月,正光二年六月,秦州三次地震有声,房倒屋塌,人民死伤严重。
唐开元二十二年,秦州地震殷殷有声,地面拆而复合,毁坏民居上万间,压死四千余人。这次大地震中,麦积山上部大面积塌落,分为两崖,面目全非,著名的应乾寺被塌落的山体完全埋没。
勘考表明,今麦积山瑞应寺地下五十至六十米深厚的土石,都是历次大地震塌落的崖面山体。依照麦积山特殊的形状和地质构造,用计算机模拟历次大地震崩毁的山体,得出的数据表明:南北朝以前的麦积山,要比今天的麦积山高出约五分之一,在一百六十米上下;崖面整体呈半月形,巨大的崖顶展出如树冠。据此推测,麦积山早期的佛教石窟遗迹,还有古刑马山和古羭次山的原始宗教人文遗迹,可能都掩埋在地面五六十米以下的土石里。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27 00:19
专家称50万年前南京猿人具有西方血统 鼻梁高耸2009年02月23日 16:3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经20多位专家研究初步确认,50万年前的南京猿人已经具有西方血统。”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穆西南近日披露了这个秘密。他说,南京猿人是在古代长江冰期,从北方来到南方,与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猿人化石不同,“南京人”的鼻梁高耸,估计和西方人有过基因交流。
“南京人”发现于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内。1993年3月13日,民工在葫芦洞内南侧的一个小支洞挖土时,发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1号头骨),引起了当地文物部门的注意。从1993年4月起,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对洞内挖出的积土进行筛洗和整理,于4月17日又发现了一具猿人头骨化石,它全部被坚硬的碳酸钙包裹,只露出一小部分额骨(2号头骨)。这些发现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人类起源问题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引起了高度重视。
  专家们对保存在南京博物馆的1号头骨进行观察,发现头骨较为完整,有颅骨(包括额骨、顶骨、部分枕骨)和部分面骨(包括完整的左眼眶、眉骨、少许鼻骨和颧骨),骨的额骨表面有大片因骨质病变而引起皱瘤骨隆起,这在我国已发现的猿人额骨中属于首见,其生前可能患有骨膜炎,属于直立的人。专家们观察其形态特征发现,它和“北京人”头骨近似,如尺寸大小、额骨低平的程度等。因此,在复原时以“北京人”头骨作为对比标本,将形态特征上也和一号头骨相近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安徽“和县人”、山东“沂源人”、辽宁“金牛山人”和陕西“大荔人”等作为参考标本。
  根据对1号头骨标本及复原模型的研究,其形态特征具有一系列的原始性,如眉脊部分粗壮并向前凸出,顶骨上的矢状嵴(原始人头顶正中一条前后向的突起)发达,额骨低平并向后倾斜,骨壁较厚,脑容量较小等。分析表明,该头骨应是年龄在21—35岁左右的女性,其鼻骨、上颌骨、额骨内外构造及脑容量等方面均与“北京人”相似,而颧骨形态更具有包括现代中国人在内的蒙古人种的共同特征。用科学手段进行年代测定的结果显示,其距今约50多万年。说明蒙古人种的主要性状出现早,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一脉相承地发展。因此,人类应是在不同的地区各自适应环境而发展进化的。
  2号头骨仅保存额骨部、顶骨及部分枕骨,石化程度比1号头骨重,复原和研究工作较为困难。对头骨残存部分的分析研究表明,其骨壁比一号头骨厚,顶骨上的矢状嵴很发达,初步判断为年龄在35岁左右的男性。他不同于中国直立人,而与欧洲和非洲直立人及早期智人相似,可能是基因交流的结果。研究还发现“南京人”和“北京人”不同的是,前者鼻梁高耸,可能和西方人有杂交现象,这为现代人的演化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在古人类研究上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当时“南京人”和西方人是怎么达到交流的,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from my view, 南京猿人 were not 和西方人有杂交 but 太晚进化. don't you see big wild animals less and less but small size, don't you see 猿猴鼻梁 are more 高耸 than 猴子.
my parents 鼻梁高, we are lower(might impact by japanbastards invaded lack of nutrition and peace environment). you see our ancestors(higher than 1.9m) taller than us(2nd brother 1.8m,2 brothers 1.7m,sister and me 1.5m). 
蝙蝠(amtrak) 於 2017-11-27 00:24 回覆:

南京女猿人确认距今50至60万年 疑是混血儿 2008年03月05日 17:00 来源:扬子晚报

南京猿人1号头骨长着一个高鼻梁。
  今年3月13日,是南京猿人头骨化石发现15周年。昨天,记者在南京市汤山温泉节举办的温泉与南京猿人论坛上获悉,通过最新的TIMS鉴定,汤山猿人一号头骨的“年龄”,从最初认为的30-35万年,确认为50-60万年前,至少老了15万岁。根据化石特征,揭开了1号头骨的高鼻之谜。认为汤山猿人有基因交流,可能是中国猿人与西方猿人的“混血儿”。

1993年3月13日,汤山镇当地民工刘连生等人在清理葫芦洞的堆积物时,发现一具保存相当完好的头盖骨化石。这是与北京直立人相像的猿人头骨,后来被称为1号头骨,经中科院鉴定,她是一位21—35岁的女性。随后,专家又确定了更早前发现的一块2号头骨。最终南京市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进行了发掘。当时的研究与鉴定结果表明,南京猿人1号头骨距今35万年左右,而2号头骨则生活在10多万年前,是位男性。

--unfortunately didn't have 2号头骨鼻梁, if we can find more 南京猿人 that can prove what i said 鼻梁骨 lower and lower when gradually 进化.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26 23:59
距今一百万年前的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被立体复原

  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0年,湖北郧县发现了两具距今一百万年前的人头骨化石,但十三年中一直未能找到理想的头骨复原方法。经过中、法两国研究人员一年多来的共同努力,曾震惊世界考古界的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经过计算机复原研究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据湖北省考古所研究员李天元介绍,“郧县人”头骨能反映晚期直立人的综合特征,复原后将提供更多的信息。复原过程中,计算机自动测算出的脑量值为一千零六十五毫升,额骨的最大宽度比现在实物所能观察到的更大,这些都进一步说明了郧县人确属比较原始的直立人。
蝙蝠(amtrak) 於 2017-11-27 00:01 回覆:
湖北“郧县人”研究有突破 脑量值接近“北京人”
2003年09月15日 13:44
  中新网9月5日电由 中、法两国研究人员联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距今一百多万年前“郧县人”2号头骨的复原研究工作,日前取得重大突破。
  上海文汇报报道说,考古学者推算出“郧县人”的脑量值为1065毫升,接近“北京人”的平均值1075毫升,从而为“郧县人”可能处于比较原始的直立人阶段的推测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
  专家还选取亚洲晚期直立人中的“爪哇人”和“北京人”作为复原研究参照标本,从纵、横两个方向对“郧县人”2号头骨进行复位、矫形、修复。
  几年前,湖北郧县青曲镇学堂梁子发现两件古人类的骨化石,被命名为“郧县人”。由于头骨严重变形,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和测量存在诸多困难,当时一批学者推测其为“直立人”。
蝙蝠(amtrak) 於 2017-11-27 00:48 回覆:
(湖北)白龙洞古猿人化石遗址
“神奇九寨”五龙河
郧西县安家河村五龙河景区瀑布 深山红叶
从鄂西北入陕,郧西县是湖北最后一个“桥头堡”,纵贯全国东西的银武高速路穿越全境,安家河村就位于高速路郧西出入口东南方向18公里处。
  踏入安家河,一路柳绿花红、溪流瀑飞。或许是地处全国南北分界线秦岭南麓的独特地理位置,安家河村有以山水闻名的五龙河景区,来游玩过的人们都说五龙河有四川九寨沟之神韵,而亲切地誉之为“湖北的小九寨”。
  五龙河景区全长56公里,面积358平方公里。相传很久以前,郧西久旱无雨,人渴地裂。住在道教圣地武当山“五龙祠”的五条龙前来行云布雨,见当地景色秀美,遂常来此显灵,留下“五龙河”的美誉。
  五龙河山灵水异。景区百瀑千潭、潭潭相连、瀑瀑相叠,有的声若黄钟大吕、悦人耳目,有的形如巨瓮吸虹、气势磅礴,有的则如莲花吐蕊、娇羞内秀。无论是溪流飞瀑,还是数丈深的静水潭,河底砂石均清晰可见,游鱼飘忽历历在目。两侧山崖如刀砍斧削,峥嵘峭拔,山峰形态各异,或如大鹏展翅、或如雄鹰傲立、或如骆驼负重、或如猛将守关、或如金蟾望月,让人浮想联翩。
  五龙河生物丰富。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直至高山亚寒带针叶林、灌木林应有尽有,有红豆杉、梭罗树、狐、大鲵等100多种国家保护动植物。这里,春天山花烂漫,夏天山光葳蕤,秋天满山红叶,冬天雪覆山峦,是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咏雪的休闲胜地。
  五龙河文化引人寻味。景区白龙洞古猿人化石遗址,专家测定早于北京周口店猿人30余万年;在附近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群,距今8000余万年;景区神雾岭是闻太师战死之地,而今还存有“闻太师庙”和“闻太师墓”遗址,其他如黄天化大战何家井、姜子牙藏袍金鸡洞等《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和地名,在景区都能找到痕迹。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大手笔开发五龙河景区,投资3000多万元按国家二级路标准修通了县城通往景区的公路,招商引资逾亿元装扮景区。现已开发有五龙湖水体康乐疗养区、三潭峡激情动感体验区、仙姑峡幽谷探险观光区、神雾岭寻根问祖探猿区、三官洞野营狩猎区五大景区、100多个景点。据投资景区的湖北卓越集团董事长刘雁飞表示:未来的五龙河,将是十堰市继武当山之后的第二大旅游精品景区。
  安家河村共有320户、2319人,人均耕地不足0.5亩。村支书张太华介绍:配合县里的旅游开发,村里现已建成大樱桃200亩、核桃200亩、粉葛100亩、茶叶3000余亩;通过与乡集镇连片开发,兴建了农家宾馆2家、农家乐15家和7000余平方的休闲广场,开通了宽带网。景区自去年10月份试运营,已接待游客1.5万人(次)。伴随着景区的开发建设,2000多名安家河人靠景吃景,走上了崭新的生态经济致富路。
蝙蝠(amtrak) 於 2018-07-12 21:14 回覆:
中国黄土高原200多万年前可能已有古人类 【编辑:于晓】
  新华社伦敦7月11日电(记者张家伟)一个中国研究人员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11日发表报告说,历经13年发掘,他们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了可追溯到约212万年前的旧石器工具,这使古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很可能比此前普遍认为的提早了二三十万年。
  直立人的出现是人类进化史上重要一环,但这些古人类何时走出非洲并扩散到世界各地,在学术上还存在一定争议。中国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为破解这一谜题提供了新线索。
  这项研究11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领衔的团队从2004年至2017年历经13年发掘,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了一处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上陈旧石器遗址。分析显示,遗址出土的旧石器工具可追溯到约212万年前。
  根据目前已有研究,上陈遗址是非洲以外发现的年代确切的最早古人类遗址。
  研究人员在上陈遗址发现了82个被打击过的石头和14个未经打击的石块,这些被打击的石头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钻孔器和手镐,都是古人类使用工具的证据。
  研究团队带头人、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照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子邮件采访时说:“尽管目前还没有发现相关的古人类化石,无法明确是谁制造了这些工具,但这有可能是我们人类非常原始的一个种类。”
  直立人是人科、人属,但和现代人类(智人)分属不同的种,约20万年前已灭绝。此前学界普遍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能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和使用火,在距今180万至190万年前向世界各地扩散,中国境内发现的蓝田人、元谋人、北京人等古人类化石都属于直立人。
  在非洲以外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中,最早的证据来自格鲁吉亚的德马尼西,该区域发现了185万年前的、类似直立人的古人类化石及其使用的工具。而上陈遗址的年代比德马尼西遗址还早27万年,只是目前还没有上陈遗址古人类就是直立人的直接化石证据。
  在这次发现的蓝田县上陈村遗址周边,研究人员此前已发现蓝田公王岭遗址和蓝田陈家窝遗址两处古人类遗址。“这已经是非常难得,”朱照宇说,有可能在上陈遗址附近再发现古人类化石。
蝙蝠(amtrak) 於 2018-07-12 21:19 回覆:
张家口泥河湾
距今10万年前人类的头盖骨、左上颌骨、牙齿等化石。还有曼古棱齿象牙齿、瑙曼古棱齿象肢骨、原始牛肢骨等动物化石
专家提出新说:中国泥河湾可能是人类起源地(图) 2003年02月19日
泥河湾遗址出土的石球
中新网2月19日电 近日,中国专家指出:中国泥河湾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二百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使世界人类不仅可能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中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
  据光明日报消息,在18日举行的河北省泥河湾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来自中国的上百名文物考古工作者建议:应该加强对泥河湾遗址群的发掘,深入研究解决泥河湾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深入开展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建立科学准确的年代学框架。
  据报道,泥河湾遗址群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畔。经过中外专家80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在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区域内,发现了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在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25处距今1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21处。泥河湾早期文化遗存的密度之高,年代之久远,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特别是2001年马圈沟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二百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使世界人类不仅可能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中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2000年泥河湾旧石器考古被评为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小长梁遗址作为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和中华大地古人类早期发祥地之一,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270米长的青铜甬道的第一个台阶上;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泥河湾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蝙蝠(amtrak) 於 2018-09-13 01:53 回覆:
陕西省古人类考古有重大发现 2001年4月16日
  中新陕西网4月14日消息:日前,陕西省考古界古人类考古获得重大突破,把蓝田猿人活动史提前了20万年。
  蓝田猿人是中国60年代发掘的距今100多万年旧石器时代的一处遗址,在海内外考古界享有盛名。  近来,蓝田猿人遗址文管所在建造蓝田人地层剖面保护厅挖掘地基工程时,掘到含蓝田猿人头骨化石的淡黄色粉沙地层以下垂直线2.3米时,于黄红色沙质黄土地层中发现史前文明的旧石器四枚,其中三枚系用乳白色石英岩砾打制而成,在猿人使用的旧石器中实属罕见。
  这批旧石器出土地点,就水平距离而言,南距含蓝田猿人化石产地约11米,石器平列分散布局于不过半米见方以内。四枚石器中有三棱大尖状器一件,器身长15.4厘米,最宽处9.9厘米,最厚处7.8厘米,尖部有使用致钝痕迹,但仍保持尖状,背部为保留下来的砾石自然面,上部有打制与多次使用痕迹,不管在器形还是打制方法上,较蓝田猿人使用的尖状器具有鲜明的原始性。
  这批石器与元谋人用的石英岩石器非常近似,打制方法上较蓝田猿人打制和使用的旧石器更为粗糙,但与蓝田猿人使用的旧石器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从这批石器在把握处全打掉的锐角特点看,反映了猿人初直立后,脑量少、手指还不像现代人这样灵活。
  据有关人士介绍,在含蓝田人化石出土层位垂直线以下2.3米,发现的石器属于S16,其地质年代在132.7万年以上,比蓝田人早20万年左右。对研究古人类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蝙蝠(amtrak) 於 2018-09-13 01:55 回覆:
古人类研究重大进展 三门峡现距今100万年石制品
2017年04月20日 来源:大河网 记者游晓鹏
灵宝贾村旧石器地点发现的人工石器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三门峡地区一直被认为是古人类活动遗迹较为丰富的地区,近日这一地区的古人类研究又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了距今约100万年的石制品等人类活动遗存,大大提早了古人类在该地区活动的历史。
  受河南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项目支持,2016年10月至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占扬、赵清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浩等联合三门峡市考古所、灵宝市文管所,同时邀请上海师范大学胡小猛教授,对豫西三门峡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旧石器考古调查与试掘,共发现旧石器地点22处、化石地点3处,石制品共计200余件,类型有石核、石片、石器等,年代以早、中更新世(大约距今100万年到20万年)为主。
  其中,灵宝朱阳镇匣里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制品出自古土壤条带中,并发现有动物牙齿、肢骨化石。该地点石制品、动物化石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望将古人类在豫西三门峡地区活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约100万年。这也是河南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
  三门峡地区地处秦岭与中条山之间,地貌单元包括中条山浅山地区、黄河河谷和灵宝盆地等,曾长期被古三门湖占据,有发育良好的湖相沉积地层。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为配合三门峡水库建设开展了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发现了一些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地点。这次发现,更加凸显了豫西地区在古人类起源与演化方面的巨大潜力。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浩博士介绍,根据已有资料显示,三门峡地区和河北泥河湾盆地均分布有丰富的第四纪古湖相沉积物,是解决东亚地区早期人类起源的关键区域。通过这次调查,他们发现了大约100万年的古老地层,并在地层中发现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这一发现令人振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昌人头骨化石发现者李占扬说,国家文物局已经批准他们这一团队的发掘项目,今年将在灵宝市朱阳镇的匣里旧石器地点进行科学发掘,期望在遗址年代、环境背景、石器技术以及人类起源等方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