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国5500-4500年前 凌家滩遗址具古国雏形 中华文明史或提至5300年前
2017/11/25 23:14:05瀏覽117|回應4|推薦0

凌家滩遗址具古国雏形 中华文明史或提至5300年前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唐云云  2014-06-25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一的安徽凌家滩考古发掘,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考古专家经过调查、钻探、发掘研究,发现凌家滩是5000多年前巢湖流域乃至长江下游的一个大型区域中心,在它的周边还有数个小的聚落群体,是一个“众星拱月式”的社会组织结构,凌家滩先民不仅发展了稻作农业,还以多种动物为饮食材料,当时的社会组织已具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专家认为这一发现或将中华文明史提前到5300年前。

  展现“众星拱月式”社会结构

  据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朔知介绍,为了解凌家滩遗址和凌家滩文化内涵,自2008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以往凌家滩遗址墓地发掘取得重大收获的基础上,以“探寻活着的世界”为目标,围绕凌家滩遗址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钻探、发掘工作。到目前,已连续6年开展了8次区域系统调查,踏查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通过2008年至2013年对凌家滩及其周边的连续区域系统考古调查、2011年至2013年对凌家滩遗址本体的勘探、2013年对凌家滩遗址石头圩区域及外围韦岗遗址的发掘,证实了凌家滩遗址规模巨大、功能齐全、等级分明,是一处大型中心聚落,且在其周边分布着规模不等的至少10处以上的中小型聚落。

  韦岗遗址距凌家滩遗址约2.7公里,为一处凌家滩文化时期的“卫星村”遗址,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230平方米。在遗址南侧边缘发现一条沟状堆积,已发掘长约19米、宽约5米的一段,沟内有一条用碎陶片、石块铺成的类似道路的一段遗迹,长约6.7米、最宽约1.3米。另在沟底发现一批柱洞共有近百个,其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出土的凌家滩时期遗物有陶鼎、缸、豆、纺轮、饼、丸等,石器仅有少量残损的锛、斧、凿,但砺石较多。此外,动物骨骼发现较多,包括牙齿、颌骨、鹿角等。首次发现的类似道路的遗迹和成批柱洞则填补了凌家滩时期居民生活材料的空白,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食物选择的倾向性。

  发现规模最大“环壕聚落”

  凌家滩遗址本体所发现的内外两重壕沟是考古工作中的重要发现。考古专家在凌家滩中心聚落遗址外围,发现了一条长达2000米、最宽约30米、深约2米-6米不等的大型环绕壕沟遗址,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期最大壕沟遗址之一。考古专家认为,5300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有规划地营建这一大型壕沟,与后世的“护城河”作用相似。这一大型壕沟是划分居住区与贵族墓地的一道重要界线,居民区集中在壕沟环绕的区域内,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大约相当70个以上的标准足球场,是同期规模最大的环壕聚落遗址之一。在其外围还有零散居住点,以挖槽填红烧土作为建筑的基础,以木骨泥墙为墙体,并出现了面积至少超过200平方米的大型特殊建筑。

  这一完整聚落的发现,获得了凌家滩先民生活的各个环节信息,尤其是对遗址的布局、建筑形式、饮食内涵有了更多的了解,凌家滩先民不仅能够制造、拥有大量玉石器,还发展了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丰富饮食品种。为研究凌家滩文化社会的组织结构、基本的社会组织单元及其人口数量、氏族内部和氏族之间的等级差异等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野。

朔知研究员认为,凌家滩壕沟遗址的发现,是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环壕聚落认识上的重大突破。这一壕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大型公共工程,营建这样的壕沟光土方量就达十数万立方米,这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十分罕见。这说明当时社会不仅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实力,而且已具备一定的权力号召和社会动员组织能力,即具备行政管理能力,迈出了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重要一步。

  当时或已进入“古国”时代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境内,为距今5800至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被认为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朔知说,凌家滩文化正处于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节点上,其文化发展经历了几百年的历程,“众星拱月式”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环壕聚落”的发现,并结合业已发现的大型祭坛、高等级的大型贵族墓葬、大型红烧土建筑,及功能多样、精美绝伦的礼制性玉石器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凌家滩人口的繁盛,中心与周边的等级分化十分明显。

  朔知认为,凌家滩文化在社会组织、贫富分化、玉石器制造等方面都是同期文化中表现最突出的,凌家滩遗址中祭坛、大型壕沟等一批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发现,显示其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说明当时可能已经出现了集军事指挥、宗教祭祀和社会管理于一身、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区域性政体——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时代,迈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trak&aid=109186362

 回應文章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15 01:23
“良渚声音”放大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 【编辑:姜贞宇】
来源:钱江晚报   国际考古大咖们在良渚古城实地考察。本报记者 魏志阳 吴煌 摄
  在世界考古学界,“良渚声音”正放大
  5000多年前的良渚人不会想到,良渚王国的文化和生活,会如此受全世界关注——昨天,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近30位世界知名考古专家(仅各国科学院院士就有7位)集聚良渚,参加“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
  实地考察了古城以及外围水坝后,这些大咖都被震撼了。
  “我2013年来过,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这里的规模之巨大。”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蒂莫西·帕吉塔特很惊讶。
  “良渚文明的规模之大、水利系统建造速度之快,都要超过玛雅文明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莉萨·卢塞洛这样说。
  由此可见,在世界考古学界,“良渚声音”得到进一步放大,良渚遗址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了国际考古学术界的认可: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2013年,钱报记者参加了首届世界考古论坛,当时,良渚古城就入选了这张世界级的考古榜单——十大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勋爵来过良渚多次,在上博的一次学术报告中,他专门讲到了良渚文明的世界高度,称它是处在和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同的时间点上。
  今年夏天,再次来良渚时,伦福儒提到“酋邦”,以及良渚王国是否存在一个酋长。他说,良渚社会比处于酋邦阶段的希腊基克拉迪文化更为复杂,可以认为是早期国家社会。他认为良渚遗址发现的历史贡献是:确定中国早在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就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文明阶段。
  他又说,同时期中国可能还不止良渚一个国家社会,但良渚无疑是最耀眼和最突出的,同时也证明中国文明不仅起源于黄河,也起源于长江。“良渚文化的玉琮及其上的神徽,直接可以视为良渚国家的标志符号。”通俗地说,相当于是国徽。
  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这些年,国内学术界已经确证,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而昨天,考古界的国际权威在这样大规模的国际会议上,第一次明确以良渚来标志中华5000多年文明。
  这说明,主流国际学术界已经因良渚的发现接受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观点。
蝙蝠(amtrak) 於 2017-12-15 01:24 回覆:
“我认为,良渚的考古研究工作不止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在这里建筑、结构上大量的发现,会逐渐改变很多学术观点。”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弗农·斯卡伯勒给予了高度评价。
  “良渚先有了大规模的集体工作和工程(比如水利系统),再有了国家控制(王权),而其他很多文明都是相反的。这其中有趣的是,人们如何被组织、分配来建造这些工程?这加固了一种观点:在王权出现以前,一定有某种世界观、某种仪式可能起到了一个重要作用。”斯卡伯勒说。
  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分校教授米丽娅姆·斯塔克提到了良渚玉器,以及它在古代艺术史上的地位:“良渚的艺术是世界级的,与任何新石器时代文明相当,甚至更好。玉器制造非常精美,功能性制品的制作也很成熟。”
  如今,良渚古城和水利系统还在被继续发掘,而问到之后良渚遗址的研究方向,莉萨教授建议继续研究水利系统,“它是如何作用的、为何被建造、为什么这个区域这么快地吸引了这么多人口。”
  这次来良渚的近30位国际大咖中,有一位重量级的老太太,今年76岁的杰西卡·罗森女士,她是英国学术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也是良渚的老朋友了,曾多次来考察。
  “单独对良渚文明水利系统的分析,就能说明,设计、规划和劳动管理的作用非常明显——某人(国王),一定是这一切的幕后组织者,他管理着这个大型社会。”她认为,“这是一个具有世界级重要性的遗址,不只对中国重要。”
  (感谢伦敦大学学院高级讲师庄亦杰对本次报道的支持)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25 23:38
济南考古新发现“一米九高”的古人 住联排大房子  来源:新华社 “中国网事”记者邓卫华 孙晓辉 王阳
济南考古发现五千年前“山东大汉” 身高一米九  来源:上海东方高清
新华网济南7月3日电 题:齐鲁大地考古新发现:“一米九高”的古人,还住联排大房子?
“一米九的‘山东大汉’”“一家三代住联排大房子”……此情此景,竟是大约五千年前,齐鲁大地上的一段真实生活写照。
  近日,随着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焦家遗址墓葬的发掘和文物的出土,更多五千年前鲁北地区大汶口中晚期古人的社会形态和生活片段正逐渐呈现。
  焦家遗址的发掘有什么重大意义?下一步发掘还会有什么远古的丰厚“馈赠”?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网事”记者跟随我国权威考古专家走进这一刚刚发现的“历史现场”。
  厉害了“山东大汉”!五千年前身高超一米九
  提起山东人,很多人会联想到“人高马大”“山东大汉”这样的字眼。但你可能很难想到,早在五千年前,山东人身高就已如此“伟岸”。在焦家遗址发掘现场,考古人员通过测量人骨,发现墓葬男主人身长最高的竟然达到一米九,超过一米八的也为数不少。
  “这还只是骨架高度,活着时还要加上皮肤、脂肪和肌肉等,高度肯定超过一米九。”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介绍说,这一时期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人们食物来源更加丰富和稳定,所以身体素质也有所提高。“当时主要作物是粟,已经开始饲养家畜,主要养猪。在墓葬中,就发现了猪的獠牙、下颌骨、猪蹄。”
  考古人员还发现,高个子在大墓中尤其多,可能是这些人在部落中等级比较高,占有的物质资源丰富,吃的食物又多又好的缘故。
  事实上,山东人的“高海拔”基因一直在延续。据汉朝史书《史记》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按照周朝1尺=19.9厘米计算,孔子身高约为1.9米,这种说法虽仍有争议,但也可以看出孔子的身高在春秋时期超过普通人。
  在焦家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五千年前的“山东大汉”不仅营养跟得上,住宿条件也很“高大上”,甚至出现了联排房子,堪称那个时代的“联排别墅”。
  考古专家介绍,焦家遗址房址的年代跨度据粗略估计大概相差四五百年,这期间人们的居住舒适性显著提高。不仅房屋结构出现了由半地穴式到地面式的变化,还从早期单间房向后期联排的房子转变。据考古专家推测,每个联排的房子居住一个小的家庭,比如一家三代在一起。在房间里面还发现了烧土面,也就是灶址,说明这一时期居住更加规范,已经划分出做饭、睡觉的地方。
  “终于等到你”!龙山文化找到重要源头
  “真是久等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说,在发现和确立良渚文化这一长江流域五千多年前的聚落遗址之后,黄河中下游终于等到差不多同时期的重量级遗址,“现场看后感到震撼!这是考古学界的重大发现。”
  专家表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形成,重要的时间段就是距今5000年前。之前考古学家在中国长江中下游、辽河流域、中原地区都发现了一些距今5000年左右具备初级文明的重要发现,唯独山东的海岱地区发现的都是距今4500年及更晚的社会分化遗迹。
  
蝙蝠(amtrak) 於 2017-11-25 23:38 回覆:
“焦家遗址的发掘恰恰填补了黄河下游距今4500年到5000年时段的空白。”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波说。
  “焦家遗址的部分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数量多、棺椁齐全,部分随葬的陶器、玉器已具礼器性质。初步成果表明,该遗址是距今约5000年时山东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说,考古队还在发掘区南部位置发现了夯土墙和壕沟的线索,这进一步证明了焦家遗址的中心地位,“这是近年来最重要的大汶口时期的发现,意味着把济南建城史上升到了约5000年以前。”
  还有惊喜?现在只看到“冰山一角”
  大型遗址的考古工作并非“刨地挖坑”那么简单,往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耗时数年甚至十几年均不足为奇。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弛表示,焦家遗址前两次发掘清理出来的面积仅2000平米,不过是“冰山一角”,众多谜题仍待解答。
例如,此次考古发掘发现大量灰坑遗迹,包括垃圾坑、器物坑和祭祀坑,还有半地穴式的小作坊,并发现了磨石,以及半成品石器,但尚未发现玉器作坊。考古人员表示,这次出土的众多玉器中,有一种锥形器,在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出土较多,大汶口文化则较少见,颇有价值。但令人疑惑的是,遗址附近缺少玉料来源,众多玉器的材质和来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考古人员去年在发掘区北部发现了6座被毁大墓。这6座大墓每座都是一椁一棺的形制,从墓葬形制和陪葬品判断,墓主人的身份应该很高。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考古人员发现,墓葬中墓主人的腿骨、头骨有被破坏的现象,而且陪葬的陶器、玉器也多被砸,破坏痕迹明显。从考古发掘的情况判断,6座大墓是在入葬后不太长的时间内就被破坏,因此有专家推断很可能是当时的聚落高层权力斗争的结果。
  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表示,考古人员和当地政府应携手并进,及早确定遗址范围,制定详细周全的勘探发掘和保护规划,防止“国宝级”遗址再遭受盗掘和破坏。  
蝙蝠(amtrak) 於 2018-07-11 12:02 回覆:

山东焦家遗址-5000年前“大汉”现身国博 2018年07月11日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编辑:姜贞宇】  详见A07·北京
  昨天,一位身高1.9米的“山东大汉”现身国家博物馆,他来自约5000年前。当日,“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在国博开幕。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9日,共有230余件文物展品。该“山东大汉”来自山东济南章丘焦家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部族首领大墓M184。据考古人员介绍,墓主为男性,身高经实测1.9米,为目前焦家遗址出土最高的男性。

230余件山东焦家遗址文物展品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辑:董娇】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记者 施雨岑)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局、济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1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230余件文物展品全方位展现焦家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
  焦家遗址以丰富的大汶口文化遗存而著称,不但有夯土城墙、护城壕沟、大型聚落居址等,更有大批高等级墓葬和大量的玉器、白陶和彩陶,在埋葬制度上形成了十分稳定的礼仪制度和文明化标志。这些与早期礼仪制度相关的遗存证据为深入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礼仪、宗教、思想和艺术等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记者在展厅内看到,部族首领大墓M184也出现在本次展览中。墓主人身躯和随葬的礼器全部经过复原,采用等比例原状陈列的方式展示当时的礼仪形式。男性墓主人身高经实测近2米,被誉为五千年前的“山东大汉”,也颠覆了长久以来人们对远古时期人类“个子矮、体质弱”的印象。
 本次展览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9展厅持续至9月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25 23:30
重大考古发现!西安建城史或提前至5500多年前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陈海峰】2017年11月10日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最早在西安建都的朝代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但近日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却表明,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或可提前至5500多年前的庙底沟时期。遗址中发现的大型墓葬群是国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为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葬制葬俗、人种学、人群血缘关系、聚落形态、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物依据。
  确认发现国内首个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发掘区
  杨官寨遗址位于泾渭交汇处西北约4公里的泾河北岸一级阶地上,是陕西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的一处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2015年冬,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该遗址东部区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时,再次取得重要收获,揭示出一片基本保存完整的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大型成人墓地。而本次发现的庙底沟文化墓地是国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
  据杨官寨考古队领队杨利平介绍,这片墓地位于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外的东北部,总面积在9万平方米左右。目前实际发掘面积约3800平方米,已发现庙底沟时期墓葬339座,墓葬分布的极为密集,初步预测总数在2000座以上,规模空前。本次清理的墓葬以偏洞室墓为主,兼有少量竖穴土坑墓和半洞室墓,其中的偏洞室墓葬当属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同类遗存,将偏洞室墓的出现年代提前了近400年的时间。
  颜料“伴”画师长眠
  据介绍,在已完成发掘的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都非常有限,但依然可以根据这些随葬品推测出当时的丧葬习俗和社会文化,五千多年前的聚落中,已有能熟练使用稀有颜料的专业画师。
△彩陶盆
△陶钵
  在极个别墓葬中出土有彩陶盆、彩陶壶、夹砂罐、陶钵、陶杯、石璧、骨珠等。有些墓葬内的随葬品被发现于墓道的填土内,且破损十分严重,推测当时流行以残陶器随葬的葬俗。而在少数几座墓葬中还发现有以颜料块随葬的现象,通过对其中一座墓葬出土颜料的科学检测分析,可知其主要成分为赤铁矿,且经过煅烧、捣碎研磨、过筛、添加动物胶黏合成形等一系列细致的加工处理工艺,以方便保存和使用。据了解,尽管庙底沟时期的先民已经掌握了十分先进的颜料制作技术,但其稀有的属性及复杂的工艺还是决定了并非聚落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拥有颜料并熟练的进行使用,用颜料进行绘画应该只是极少数人的“专利”,而这些人在日常很可能就有着比较明确的职业分工。
  最早的“国家公墓”或将西安市建城史提至5500多年前
  本次发现的庙底沟文化墓葬规格基本相近,都是小型墓葬,且随葬品非常少,因此推断这批墓葬应该是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时期普通居民的公共墓地。墓地内的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整齐,在部分墓葬开口平面的东端或西端发现有圆形的疑似柱洞遗迹,推测有可能为“幡”类墓上建筑遗存,用来标识单个墓葬的位置,证明当时的人们在营建墓葬的过程中曾经过一定的整体规划,类似于后代文献记载的“凡邦中之墓地,万民所葬地”,并可能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持。
蝙蝠(amtrak) 於 2017-11-25 23:30 回覆:

△鸟瞰杨官寨遗址   

而通过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杨官寨遗址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基本厘清了该遗址的整体布局结构:大型环壕的庙底沟文化聚落、两侧成层摆放大量陶器的西门址、环壕内部疑似堆土迹象、聚落中央的人工水利设施等,加上本次发现的东区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无疑勾勒出了一个早期城市的雏形。如果这些推论都能得到证实,那么杨官寨遗址作为庙底沟时期关中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质必将展现无疑。如此一来,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或可提前至5500多年前的庙底沟时期。   

考古专家将首次尝试通过DNA全基因组测序的手段,全面探索墓地中葬人之间存在的血缘关系,并辅以碳十四测年得出的科学数据,对个体进行早晚排序,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史前族群谱系。(央视记者 李志)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25 23:24
11月25日,“罗家坝遗址出土文物陈列展”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举办,展览展出了罗家坝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包括青铜鼎、青铜豆、青铜印章、石器等。
  据悉,罗家坝遗址位于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地处秦、楚、巴、蜀交界地,距今约5300——3000年,是四川省20世纪末所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巴人文化遗址。经先后四次联合考古发掘,揭土面积13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1400余件,为进一步研究巴国、巴人、巴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资料和史料线索。
蝙蝠(amtrak) 於 2017-11-25 23:25 回覆:
达州村民挖出新石器时代石斧 距今约5000年
 万源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2010 年 7 月,万源市的赵家岭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首次在罗家坝上游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从出土的陶片来看,与宣汉罗家坝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较为接近,因此推断有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堆积。
  (陈国岳 见习记者 詹海波 摄影报道)达州万源市鹰背乡一村民前不久挖到了一件斧头模样的石器。7月12日,经万源市文物管理所专家鉴定,这件石器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发现这一件石器的是鹰背乡瓦子坪村四组村民苟中敏。据苟中敏介绍,他是在自家的自留地里挖出的这一件斧状石器的。“石斧”由细青砂石磨制而成,斧身看上去比较光滑,斧刃部分则显得比较锋利。经测量,石斧长10厘米,宽5厘米,厚3厘米,重约250克。
  “这种石斧我不是第一次见到。”苟中敏说,他1980年的时候,在距离这次石斧十多米处就挖到过一件同样的石斧,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近年来,我们当地的其他一些村民也发现过多件石斧、石锥等器物。”
  万源市文物管理所专家对苟中敏的石器进行了鉴定,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石斧,距今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蝙蝠(amtrak) 於 2017-11-25 23:42 回覆:
成都发现4500年前人骨 有助破解史前先民DNA  来源:新华网

高山古城遗址发现的成人土坑墓(图片转自四川在线)

  新华社成都4月18日专电(记者童方)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17日宣布,该单位在对成都大邑县高山古城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工作中,发现距今约4500年前的史前墓地,墓中人骨保存状况良好,有助于破解史前先民DNA,此外还发现象牙手镯等珍贵遗物。

  2012年以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高山古城遗址内外区域进行了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截至目前已清理墓葬89座、人祭坑1座。墓地中的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人骨遗骸保存状况良好,但扭曲变形严重,似乎经外力绑缚所致。葬式包括仰身直肢葬、曲肢葬、俯身葬等;墓主以未成年人居多,成人墓较少。

  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山古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周志清介绍,本次发现的墓地年代至少在4500年以上,且延续时间长,分布密集,葬式丰富,人骨遗骸保存完好,是目前成都平原年代最早和最为完整的史前墓地。

  “这次发现的墓地人骨位置在地下水以下,被隔绝了空气,因此保存较为完整,这是整个中国南方都少见的。它有助于探索新石器时期古代居民的生长发育、营养情况、口腔疾患、食谱结构等问题,为开展新石器时代古人口学、古人种学、古病理学、DNA测试分析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有助于认识长江上游史前先民的体制结构特征。”周志清说。

  此外,墓地出土遗物的数量或种类都很丰富,以石器和陶器数量最多。

  “此次出土的泥质黑皮陶器制作精美,品质好于宝墩文化一期其他遗址。更难得的是,我们在一个小孩遗骨的手臂上发现两个象牙手镯,这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最早的象牙制品,早于金沙和三星堆发现的象牙制品,”周志清告诉记者。

  周志清认为,人祭坑和象牙手镯等珍贵质料遗物的发现,表明了当时社会结构的分层和复杂化已经形成,将推进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研究。

  高山古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原三岔镇赵庵村古城埂,其平面大致呈长方形,面积约34.4万平方米。年代早于目前已发现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属宝墩文化一期遗存。此次高山古城遗址的发掘将进一步完善长江上游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分期,为研究长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渊源与发展演变规律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