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百家讲坛-国宝迷踪 found out bad seeds sold out our 国宝 during japanbastards invaded
2017/10/20 11:57:21瀏覽173|回應5|推薦0

后母戊方鼎之谜...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河南安阳,一个巨大的青铜方鼎被当地的村民盗挖出来,它就是目前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后母戊大方鼎。大鼎出土之际,正是日军侵华之时,这个前所未有的巨大青铜器的出土令许多人寝食难安,为了避免大鼎遭遇不幸,一场拯救国宝的行动旋即展开。

...早在1937年11月,安阳被日寇占领。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后,秘密运回村中,暂时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用柴草伪装好。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向当时驻东营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报告此事。黑田荣很快就来了吴培文家,绕着鼎一边转圈一边嘀咕“宝物!宝物!”大鼎落入了当时侵华日军的眼中。
日本人走了,吴培文他们的心也提起来了,再留着鼎,可能性命难保。一番商量后,他们找来了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看货”,打算卖掉。肖寅卿来了后,出价20万大洋,却要求将大鼎分割成几大块装箱。据资料记载,农民们还真用钢锯、大铁锤,趁着夜深人静分割大鼎。虽然是受了20万大洋的诱惑,但毕竟越砸越觉得作孽,吴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大家横了一条心,决心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
之后,日本人连续派兵进村搜宝。第一次,日军100多人将吴家大院翻了个底朝天,由于此时大鼎被村民重新埋入地下,日本人终于无功而返。日本人走后,吴培文将大鼎转移到了自家马棚地下。第二次,日军来了三辆大卡车,一进村,就架起了机关枪,吴培文急急忙忙检查了马棚的伪装,又泼了些泔水,成功混出了日军包围圈。一直在村外待到天色擦黑,吴培文听到了日本人收兵的哨声,他立刻跑回家,直奔西屋马棚,谢天谢地,大鼎仍在。吴培文大叹“大炉有灵,天助我也。”

这之后,吴培文花20大洋从古玩商处买了一个青铜器赝品,藏在自己家炕洞里。不久以后,日本兵和伪军又进村了,直扑吴家后院,扒开吴培文的睡炕,抢走了那个赝品青铜器。但由于日本人仍旧盯紧了吴培文的行踪,要继续搜捕他。为了保护大鼎安全,吴培文将大鼎秘密托付给自家兄弟,远离家乡避难,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安阳。吴培文等乡亲为保护国宝,在吴家大院三次转移埋藏地,最终将其埋藏在吴家大院东屋,免遭日寇掠夺。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6月,当时的安阳政府一位“陈参议”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劝说吴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政府。
时任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陈子明和国民政府安阳县县长姚法圃带着一班警察,将大鼎从吴家大院东屋挖了出来。这一事件登载于当时的《民生报》:“7月11日夜派队并商得驻军X部之协助,至该村掘至终夜,于天明12日早晨将古炉用大马车运县存放古委会内。”此文中“古炉”即后母戊鼎。
曾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主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通过收购、拨交、发掘,集中全国第一流珍品约二三十万件,其中便包括后母戊鼎。
1948年,大鼎在首都南京首次展出,据记载,蒋介石曾亲临参观,大鼎轰动了整个南京城。
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原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后被解放军发现,转移到南京博物院。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并一直存于国家博物馆。成为了中国国家的镇国之宝。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trak&aid=108828437

 回應文章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27 02:54

流失海外的两方墓志重归河北 墓志主人来头都不小  来源:燕赵晚报 文/本报记者 黄蓥 图/李勇

河北籍收藏家郭鹏  再向家乡捐文物
  ■流失海外的两方墓志重归故乡
  ■其主人一位是皇家公主,一位是名人之妻
  “如果以后有机会,还会做同样的事。”2015年河北籍收藏家郭鹏将他从日本购得的一尊唐代汉白玉佛首赠与河北博物院时曾这样说,昨天上午他兑现了承诺。当天“郭鹏先生捐赠文物仪式”在河北博物院举行,这次他再度无偿捐赠一度流失海外的祖莹夫人郑氏墓志以及北齐长乐郡长公主高宝德墓志等文物。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称,这些墓志对北朝历史文献提供了很好的佐证和补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墓志拓片。
  现场:再捐流失文物只为填补史料空白
  今年43岁的郭鹏生于石家庄,在涞水长大,原任教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古代艺术品鉴赏家、收藏家,自媒体节目《观鉴时刻》制片人、主持人,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拍宝》专家评委,他还是北京某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这次捐回的两方墓志,是我们在海外准备买回的一批北朝墓志的头两件,我们计划一年内争取把这批墓志全部捐回河北。”郭鹏昨天说这批墓志曾流落日本,他和他的团队已经连续跟踪这批文物两年多。
  “墓志”是指放在墓里的刻有逝者生平事迹的石刻,用于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在郭鹏看来这些墓志的价值无可取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考证价值,我个人认为河北是北朝墓志文化的核心区,北朝历史极有传奇色彩,由于当时朝代更迭动荡纷杂,历史资料多重遗失。墓志是最权威的史料,可解历史谜团、填补史料空白。”
  之所以将文物捐回河北,自然与家乡情结有关,“这两件墓志主人跟河北渊源很深,墓志应该就是河北出土,理应回到故乡。”更重要的是郭鹏认为这些墓志只有在原地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否则很多内容不能互相佐证,历史没法真实还原。比如北齐长乐郡长公主高宝德的父亲是北齐皇帝高洋,省博北朝壁画展厅就有高洋墓壁画。”接下来他会继续将这批曾流失海外的北朝墓志捐回河北,其中就有我省历史名人祖莹的墓志。“我们赶上好时候,太多物质东西对我没有太大意义,能做点事对我最重要。我还要劝一些朋友也参与捐献。”
  早在2015年,郭鹏就曾向河北博物院无偿捐赠一尊唐代佛首,使其与河北博物院珍藏的佛身合璧,如今修复完整的佛造像正在河北博物院曲阳石雕展厅展出。郭鹏这次还特地去看了看:“修复得很好,看着觉得很亲切。”
  对此张立方昨天说,流失海外多年的灵寿幽居寺、南宫后底阁两件佛造像的佛首,2015年由星云大师与郭鹏分别捐回,先后在省博完成合璧,已传为佳话:“今天再续佳话,像郭鹏先生这样行有余力的爱国、爱乡人士致力于国家珍贵文物的回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朋友捐赠文物,积极参与和支持河北文博事业的发展。”



蝙蝠(amtrak) 於 2017-11-27 02:55 回覆:

■墓志拓片。
  幕后:墓志主人来头都不小
  昨天在捐赠现场记者看到了两方墓志,均由墓志盖与墓志身组成,其中墓志盖有文字注明主人身份,墓志身则刻有主人生平等。祖莹夫人郑氏墓志质地为青石,墓志盖四个边角有生锈铁环,墓志身为边长64厘米的正方形石块。北齐长乐郡长公主高宝德墓志则是白石质地,正方形墓志身边长为77厘米。据研究南北朝后期墓志已有固定形制,一般由志盖和志石两部分组成。志石平面呈正方形,志盖多呈顶形。
  这两位墓志主人都挺有来头。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有一句“莹八岁,能咏诗”,其中的“莹”就是北魏大臣、著名文学家祖莹。祖莹为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氏,这次的祖莹夫人“安德县君郑氏墓志”不仅佐证了祖莹其人其事,更进一步填补了祖莹及其家庭成员的史料。北齐长乐郡长公主高宝德的父亲就是北齐文宣皇帝高洋,高洋祖籍在渤海條县(今河北景县),其建都城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但迄今几乎找不到有关高宝德的史料,这次的墓志则详细记载了她的出身、丈夫等内容。高洋墓于1987年在磁县被发现,墓葬内的壁画、陶俑等就陈列于河北博物院,此次随着长乐郡长公主高宝德墓志的回归,也可称得上是“父女团聚”。

值得一提的是,填补史料空白的同时,这两块墓志的书法也极有看点。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透露,此前河北博物院组织故宫博物院等省内外专家对墓志进行鉴定,专家们确认文物为真品的同时也对书法给予了肯定,称两方墓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的变迁具有参照意义。“祖莹夫人的墓志非常完整,从书法造诣、风格、谋篇布局上看是非常好的艺术品。”而长乐郡长公主的墓志书法则“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期待:捐赠的墓志有望集体亮相
  “墓志上写了啥啊?”“这是什么字体?真好看!”……昨天的捐赠仪式也吸引了大批市民围观,大家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罗向军也表示,郭鹏今后还会陆续捐献一批北朝墓志,“我们已经商议好,要在适当时机将这批文物做系统展示。”她透露,由于墓志内容和价值还需要专家进一步研究和考证,“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预计在2019年前后推出相关展览。”对于郭鹏这样的捐赠者河北博物院也在记录和搜集相关资料,“他们对文物和家乡的热情,也感动了大众。河北博物院也计划将他们的事迹做公开展示。”
--no wonder recently china detectives caught bastards and chased back valuavle antiques but didn't mention any 墓志 found/returned. very likely japanbastards already got. japanbastards stole anything in china including 墓志.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22 02:42

浙江衢州义务守墓人:将人生最美好40年奉献给古墓 ...中新网衢州10月21日电(见习记者 周禹龙 实习生 毛维佳)从70年代的一句承诺变为现在的习惯,过去的40年里,浙江省衢州人郑荣良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守护元代古墓,并和各种各样的盗墓贼“打交道”。
  如今,觊觎这座古墓的人越来越少,但郑荣良依旧守护着传言所说的“徐天官的36颗金头”。“我出生在这里,这座荥阳侯夫人墓是我们祖宗的墓,而且守护它的同时也不会干扰我种田。”——这是郑荣良40年坚持守墓的唯一理由。

一诺千金 40年守墓成习惯
  沿着碎石小路一路向前,郑荣良带领记者来到了荥阳侯夫人墓。由于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墓碑上的字迹已经看不真切,但是通过两侧的天官石人、石马、石羊、石虎还能依稀感受到墓主人曾经的位高权重。
  取出随身携带的柴刀,砍除杂草,将摆放在墓前的贡品清理干净。这样的工作,71岁的郑荣良已经持续了40年。
  “我出生在这里,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座古墓,经常来这里看看、玩耍。”郑荣良告诉记者,居住在下坦村的村民们基本都知晓荥阳侯夫人的故事和历史。“可以说,我从小便与这座古墓结了缘。”
  “我31岁的时候,九华乡的文保员来到下坦村,想寻找一位守墓人,问我是否愿意,我一口答应了下来。”得知守墓不耽误种田,郑荣良便爽快地答应了。“最开始村里人都说我守墓肯定有报酬,其实我是无偿守墓的。”
  一诺千金,一句承诺就是一份责任。从那以后,郑荣良每天都在干农活的间隙,往返古墓,查看墓碑情况,砍除杂草,清理碎石。
  “最初并没有太多盗墓者,我就随时过来查看古墓情况。”
  随着时间推移,盗墓者越来越多,在守墓过程中,郑荣良与盗墓者“斗智斗勇”,不但守住了古墓,还总结出了巡查规律。
  “现在我每天晚上八点,夜里十二点,凌晨三点各来古墓巡视一次。”郑荣良告诉记者,看似随意的时间安排,其实里面大有文章。
  “盗墓者白天不可能盗墓,他们通常晚上过来,而且相比北方容易挖掘的土质,南方的墓穴土质较硬,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间隔,墓里的文物绝对盗不走。”郑荣良向记者讲述了其中缘由。
  悉心地观察,细致地安排,在郑荣良40年的守护下,墓中的文物一次都没有被盗走。

蝙蝠(amtrak) 於 2017-10-22 02:54 回覆:

 抱诚守真 阻止盗墓11次不退缩
  然而这看似平静的背后,却蕴藏着凶险。
  在40年的守墓经历中,郑荣良一共遇到了11次盗墓事件,其中最猖狂的盗墓贼一年之内,前前后后来了四次,郑荣良还因此“负了伤”。
  “那是2006年大年初四的凌晨三点,我依照惯例来到古墓巡视。当时还没有走到墓前,就隐隐约约看见了微弱的灯光,我马上关掉手电筒,悄悄从边上走过去。”郑荣良回忆说,“等走到跟前,我立马打开手电筒对着他就是一阵狂喊,让他抬起头来。”
  当时,被发现的盗墓贼一时慌了神,拿起盗墓工具就挥向郑荣良。
  “我立马用随身的柴刀刀背抵抗,不一会儿我们就扭打了起来,可惜的是最终还是让盗墓贼逃跑了。”郑荣良一边比划着,一边将伤口“展示”给记者看。“幸好东西没有被盗走。”
  随着巡视次数和面对盗墓者次数的增多,郑荣良也累积了不少经验。“有一次夜里巡视,我在很远就听到‘达、达’的敲击声,我肯定里面有盗墓贼,为了不打草惊蛇,我走到马路上报了警。”
  不久,警察来了,郑荣良带领着警察悄悄包抄。“那个盗墓贼吓得躲在一旁瑟瑟发抖,我和两个民警迅速抓住他,给他戴上了手铐。”一想到当时盗墓贼被抓住的场景,郑荣良的脸上便露出了笑容。“他被判了十年有期徒刑,现在就要被放出来了,不过就算他来找我报仇,我也不怕。”
  40年已过,71岁的郑荣良还和平时一样种田、守墓,谈笑如常。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有一次妻子问我,你每天半夜去巡视古墓,还能睡得好吗?我说正是因为巡查后没人盗墓,我反而能睡得特别香。

--he is getting old and not sure his family could ontinue protect 古墓 well. especially the news explosed if usa/japanbastards want they would get by all means. i'm not sure whether morden tool can recover 墓碑上的字迹. i would say it's time to let china government dig out then re-model. if i were 郑荣良 i would authorize government take over but help villege living  better(if they were/are poor class). the 古墓 can be re-model to attract visitors. 

for those poor areas if only if that area have some valuable 古墓s can do the same way. it also could encourage people protect their valuable  古墓s well...

蝙蝠(amtrak) 於 2017-10-22 03:00 回覆:

荥阳侯-郑遇春

郑遇春(1333-1390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唐朝宰相郑畋之后,先锋郑遇霖之弟。
至正十三年(1353年),随朱元璋攻取了铁佛冈、三汊河、大柳等寨,因功升任总管。至正十五年(1355年),随朱元璋渡江作战,后参与平定陈友谅。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朔州卫指挥副使,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荥阳侯,食禄九百石。[1-2]  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同傅友德平定云南,封荥阳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死,爵位削除。早年经历
郑遇春和兄长郑遇霖都因勇猛力大出名,其兄郑遇霖和同乡人有矛盾,想要杀之而后快,幸得郑遇春极力劝阻才得以解决。因此人们都害怕郑遇霖,却认为郑遇春十分贤良。[3] 

元末烽烟
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克滁州,便以郑遇霖为先锋,攻取了铁佛冈、三汊河、大柳等寨,郑遇春因功升任总管。[4] 
至正十五年(1355年),随朱元璋渡江作战,其兄郑遇霖在攻打芜湖时战死,郑遇春于是接替郑遇霖,统率他的部队,当时朱元璋麾下诸将的部队都不过千人,而郑遇春则兼任两支部队的首领,并且他的部下又十分骁勇,多次作战,功绩卓著,因此被授予左翼元帅。[5]  此后,随军参与了平定陈友谅的战争,在战争中,身先士卒,从不自夸功劳,朱元璋对此感到惊异。[6] 
至正十六年(1356年),随军攻集庆。
至正十七年(1357年),随朱元璋先后攻取金坛、丹阳、江阴、常州、常熟、扬州等地。
至正二十年(1360年),随军收复太平,攻取信州、安庆等地。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随朱元璋攻取江州,同年在集庆结婚,妻子为九江人谢氏。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长子郑详出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参加鄱阳湖之战。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随朱元璋攻打武昌,又跟随徐达攻打庐州,和王志一起攻取六安,就任六安卫指挥佥事。[7]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随军攻打平江。十月,随徐达北伐元朝。[8] 

明初战功
洪武元年(1368年),随军攻取华州。九月,随军攻取太原。
洪武二年(1369年),随傅友德屯兵太原、大同、朔州等地。[8] 
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开设朔州卫,并重建朔州土城,改任朔州卫指挥副使。十一月,升任同知大都督府事,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荥阳侯,食禄九百石,允世袭。[1-2] 
洪武四年(1371年),受命驻守临濠,开行大都督府。[9] 
洪武五年(1372年),再次镇守朔州,因受到牵连而被削去爵位。[9]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命他和太原卫都指挥使王臻经理代县城池,上奏称朔州乃边塞要冲,不能够擅离职守,于是朱元璋仍然让他镇守朔州。[10] 
洪武十年(1377年),少数民族首领也速脱火亦等人进犯凉州,郑遇春率兵迎战,击退,斩获一千余人,得马、牛三百匹。[11]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七月,复封为荥阳侯。[12] 
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傅友德平云南,率杨文等人经略城池屯堡。回到京城,统率金吾诸卫,兴造海船一百八十艘,运饷辽东,登记陕西岷州诸卫的官马。[13] 
洪武十七年(1384年),被召回南京,督帅京吾诸卫所。五月,被赐予文绮钞。[14]  八月,和东川侯胡海监督金吾所等卫造海舟180艘。[15] 
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月,朱元璋派郑遇春告诉诸位将军,留下一些适当的马给自己用,其他的马上交国家。[16] 
洪武二十年(1387年)八月,朱元璋派遣使臣告诉郑遇春等诸多王侯回南京。[17] 

蝙蝠(amtrak) 於 2017-10-22 03:07 回覆:

爵除被杀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和凤翔侯张龙、平凉侯费聚等人前往云南置驿传,朱元璋各自赐予了一些钞。[18]  六月,和张龙一起被召回京。十二月,坐胡惟庸案死,爵位削除。[19] 
《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十九》[20]  《明太祖实录》有记载。

郑遇春系郑氏中祖郑恬之系分支,是唐朝宰相郑畋的后代,荥阳郑氏桓公七十二世,郑昌孙八世裔孙。[21] 

--ps i'm not sure whether 荥阳侯夫人墓 has any relation with 郑遇春. is it coincidence both are 荥阳侯 but different dynasty? 郑遇春墓墓址原在古凤山麓(今清真安州大堂中脉). it seems i made a mistake.

蝙蝠(amtrak) 於 2017-10-22 03:14 回覆:
徐缙(1482-1548),字子容,号崦西,俗呼“徐天官”,直隶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东河)人。明朝弘治十八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并经筵日讲。因“黄精白蜡敬寿”行贿而削籍,著有《徐文敏公文集》五卷,《经筵讲义》六卷。才子佳人
祖徐震,父徐潮,徐缙行八,自少姿干瑰玮,警敏异常,生有异禀,天才出众。幼即可日记数千言,出语惊人,闻名于乡里。

东山大学士王鏊,回乡省亲,听闻徐缙,试以联偈,果才识出众。王鏊有长女,灵慧通经,遂以女许之。王鳌携徐缙至京师,悉心培植并委教于大学士靳贵,得其真传。



徐缙才华初显



弘治十一年(1498年),徐缙以留守戍籍,举顺天府乡试。旋丁内忧

弘治十八年三月癸卯(1505年4月21日),皇上御奉天殿,赐顾晣臣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徐缙为二甲第16名,赐进士出身。

弘治十八年三月辛亥(1505年4月29日),皇上改进士崔铣严嵩湛若水倪宗正陆深翟銮邵天和徐缙张九叙蔡潮、林文迪、安邦、叚炅、蔡天祐胡铎高淓马卿、刘寓生、安磐穆孔晖李艾、王韦、赵中道黄如金闵楷、傅元、孙绍先易舒诰方献科张邦奇,为翰林院庶吉士读书。命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学士张元桢、翰林院学士刘机教之。

正德二年冬十月戊寅(1507年11月12日),授庶吉士崔铣、严嵩、湛若水、陆深、翟銮、徐缙为翰林院编修,叚炅、穆孔晖、易舒诰、张邦奇为检讨。邵天和等为给事中,邵天和吏科,张九叙、马卿户科,蔡潮、高淓兵科,林文迪、胡铎刑科。刘寓生等为监察御史,刘寓生狭西道,李艾浙江道,黄如金四川道,傅元河南道。王韦等为主事,王韦南京吏部,赵中道刑部。[1] 



徐缙纂修实录



正德四年夏四月壬午(1509年5月9日),以纂修孝宗实录成,赏稽考参对编修崔铣、徐缙等各银十两、纻丝一表里。

正德九年五月丁亥(1514年6月17日),翰林院编修徐缙充副使,参加持节册封。

正德十一年秋七月甲午(1516年8月12日),升翰林院编修徐缙为侍读,以九年秩满也。

正德十二年八月戊申(1517年8月21日),掌詹事府事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李逊学,翰林院侍读徐缙,修撰杨慎等各言。在昔人君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则必有意外之悔。今皇天所付之中国在陛下,祖宗所传之位器在陛下,两宫之孝养在陛下,臣民之覆庇在陛下,奈之何其不重且慎也。夫以匹夫之微,适百里之外,尚且囊衣裘以御寒暑,佩弓刀以备盗贼。陛下暴衣露盖,曾不顾惜,此臣等之所未解也。陛下初谋此行,畿内连月大雨,及车驾至昌平,京城尽日大风杨尘,此非偶然,盖天心仁爱陛下,欲留止其行也。人言纵不足听,天意独不可畏乎。周穆王穷海远游,致有祁招之箴。汉武帝深夜微行,致有逆旅之辱。前鉴不远,惟圣明深念之。不报。[2] 



徐缙经筵讲义



正德十六年七月壬戌(1521年8月14日),升侍读徐缙等皆兼经筵官。

正德十六年八月壬午(1521年9月3日),左春坊左谕德顾鼎臣、翰林院侍读徐缙,先为言官论劾,相继乞休,俱不许。

嘉靖元年九月甲辰(1522年9月20日),翰林院侍读徐缙,守制回籍,援讲读例,乞给驿以归,许之。

嘉靖四年五月辛未(1525年6月3日),翰林院侍读徐缙、编脩费采,服阕各复除原职。

嘉靖四年六月丙午(1525年7月8日),以武宗实录成,赐纂修官侍讲徐缙等,每人白金二十两文绮二表里罗衣一袭。

嘉靖四年六月辛亥(1525年7月13日),升纂修官侍读翟銮、翰林院学士侍讲穆孔晖、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读徐缙、侍读学士修撰唐皋、侍讲学士侍讲张壁、左春坊左谕德侍读许成名、左春坊右谕德侍讲刘朴尹襄张潮,俱司经局洗马。

嘉靖六年六月辛酉(1527年7月13日),吏部缺右侍郎,廷推以侍读学士徐缙、左庶子穆孔晖。名上,皇上令再推二员,于是举詹事府詹事董玘、南京国子监祭酒湛若水上。用董玘,仍令日讲如故。



徐缙平步青云



嘉靖六年六月乙丑(1527年7月17日),升翰林院侍读学士徐缙为詹事府少詹事掌院事。

嘉靖六年九月丁亥(1527年10月7日),升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霍韬为詹事,兼翰林学士经筵纂修如故。韬上疏辞,以新命由内阁推用,而资望出徐缙之下,且言自杨荣、杨士奇、杨溥及李东阳、杨廷和,颛权植党笼络翰林为属官,中书为门吏,故翰林迁擢不关吏部,而中书至有夤缘进秩,六卿及支一品俸者,臣尝建议为翰林官迁擢去留尽属吏部,庶不阴倚内阁为腹心,内阁大臣不阴结翰林为朋比,且欲令京官补外,以均劳逸,议未即行,躬自冒之,而又一但躐居学士徐缙之上,胡颜之厚可以居此。疏入,上以其有功典礼谕,令就职,不允辞。韬复上疏曰,臣昨奏内外官员迁转资格吏部未见会议,奏翰林中书积弊内阁未见酌处,奏严禁赃吏事例都察院未见申明,奏赋税出入会计大数户部未见奏行,若循默取官则翰林迁擢之弊又自臣始,如前言何如天下后世诟责何?上复优,诏不允。

嘉靖六年十月癸丑(1527年11月2日),升少詹事徐缙为礼部右侍郎,经筵日讲仍旧。

嘉靖七年三月己亥(1528年4月6日),改礼部右侍郎徐缙为吏部右侍郎,经筵日讲如故。

嘉靖七年十月己亥(1528年10月13日),吏部左侍郎董玘、右侍郎徐缙、礼部左侍郎李时、翰林院学士顾鼎臣、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谢丕、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璧,奏乞内府书籍。上赐玘等六员各四书书传大全一部,加赐时鼎臣丕璧各文献通考一部。

嘉靖七年闰十月壬午(1528年11月25日),吏部右侍郎徐缙三品未满考,援温仁和董玘例,乞诰命,上以其讲读效劳特准与之。

嘉靖九年九月庚子(1530年10月4日),荫吏部右侍郎徐缙子徐玄度为国子生。

嘉靖九年十二月癸亥(1530年12月26日),升吏部右侍郎徐缙为本部左侍郎,仍经筵日讲。
蝙蝠(amtrak) 於 2017-10-22 03:22 回覆:
风云骤变
嘉靖十年闰六月庚寅(1531年7月21日),都察院历事监生詹摐奏:“吏部侍郎徐缙,狥私不忠。以纳贿之故骤升知府喻茂坚,以门生之故累迁知县萧一中,以亲戚之故曲庇武库司郎中伍余福。“上曰:”诏许监生纠察所历衙门,奸毙盖以习闻,真知不容欺罔,庶不负祖宗设立历事之意。摐所奏,都察院其从公勘覆以闻,傥有虗妄参奏治之。“徐缙寻具疏自明,并下都察院看详。詹摐就对一讯语塞,都御史汪鋐等具上其欺狂状,已有旨拟罪矣。

摐复谬陈,初上疏时通政陈经,尝泄于徐缙,缙乃使伍余福,托兵部员外吴道南,以贿謟。已道南者摐乡人,与余福同官。及微服入庙市,私役五城弓兵,诸不法事,鋐力斥其妄。缙亦疏辨无之,并下都察院。会有人窃投牍于大学士张孚敬之门,孚敬发之,乃缙行贿已者即封,奏之。缙诉已实不知,意助摐者中伤臣也。上怒以为欺罔,鋐亦言缙虽愚昧不应至此,请密敕厂卫廉访事迹,仍会官廷鞫,庶真伪可辨。

上曰:“卿宪臣之长,当秉公执法,摐固亡赖,缙亦非清介士,摐所指事虽不尽实,亦岂尽无,卿不奏法追勘,苐听属官,扶同回护,今又持两端繁词渎奏,非大臣事君之道,况历事诸生,数有诏使言事,今未可首罪之。摐先奏及缙办通贿事,一一从公审勘以闻”。

给事中赵廷瑞、管怀理等,寻劾鋐反复不忠,既收摐心,复阴为缙地,宜罢黜以戒不法。鋐亦自引避,御史徐汝圭则言,摐奸恶素不齿于乡邦,往年营求报讣差,假官伪印,为所在官司所觉,访捕未获。于是法司及锦衣卫会问证成缙贿孚敬事,而摐挟私诬罔,其他私罪甚多。余福所犯亦有状,乃具狱以罪以请。上谓缙:“法当重治,念曰讲旧劳,黜为民。”以余福干,请降三级调外任,道南为余福所使,亦调外任,摐罪始勿论俟,他事勘报以闻。[3] 

至此,吏部侍郎徐缙,因徇私舞弊,经举发,受都察院勘问。徐缙为求解脱,把黄金放在酒罐里,外书“黄精白蜡敬寿”六字。张璁猜得用意,当众人面敲开酒罐,立即暴露其行贿行为,由法司审问,依照犯罪事实,将其削职为民。



徐缙终老西山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卒,享年67岁,诏谥礼部尚书,葬于在灵岩东南麓擂鼓山。有坊、石马、石狮、石羝,翁仲极伟大,尚完好。墓右碣题“明少宰谥文敏子容府君墓”。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子徐元成、徐立成伏阙上书,得赐葬祭,诏赠礼部尚书,谥文敏。徐缙有两处专祠,一在苏州城内开元寺西,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按御史陈瑞建造,名“徐文敏公祠”,一在东河故宅之南,现址改为金庭中心小学。人生著述

徐缙编辑并印行《 唐五十家诗集》,一百五十九卷。采用铜活字印刷,工艺明朝正德年间实属先进。据今人陈尚君考证,此书为铜活字本,在印刷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见《明铜活字本〈唐五十家诗集〉印行者考》,收入其论著《唐代文学丛考》。


著有《徐文敏公文集》五卷,《经筵讲义》六卷。

徐缙作为诗人,留下了 “平生游览遍天下,游而不厌惟虎丘”的美好憧憬

--didn't see any related to 36颗金头”.  or 徐天官 are not the same person?

i would say dig out may clarify the confusion and/or rumours. And once verify can stop bastards 记想 our ancestors priceless antiques(36颗金头).

蝙蝠(amtrak) 於 2017-10-22 03:35 回覆:

correct: Quzhou daily 记者 徐聪琳....  荥阳侯夫人方氏墓位于柯城区九华乡下坦村东侧西台山南麓,这座古墓在1984年被公布为当时的衢县文保单位。文物专家对荥阳侯夫人方氏墓评价极高:荥阳侯夫人方氏即元代从三品官员郑用和之母。该墓体积庞大,结构规整,设计精美,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1997年,这座元代品官贵族大墓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一直讹传古墓内有“徐天官的三十六颗金头”(四川巡抚徐忠烈公,俗称徐天官,葬在衢州)...

-- 四川巡抚徐忠烈公(俗称徐天官) is 徐缙 but didn't see he got 四川巡抚 position according to baidu.

蝙蝠(amtrak) 於 2017-10-22 03:53 回覆:
郑用和,元延五年进土,累官海道都漕运万户府万户,封荥阳郡侯。

《衢县志》载,郑用和母方氏赐御葬。今墓前尚存元代墓碑、石人、石马。


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21 14:02

盛唐"昭陵六骏":被盗时蒙受"肢解酷刑"...“昭陵六骏”是原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1914年被盗卖到美国,现存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2010年5月7日,西安的三位文物修复专家将赴美国参与修复这两匹离群的“骏马”,这是中国首次派文物专家赴国外参与修复流失海外的中华文物。人们期待着“二骏”的顺利修复,也期待着今年10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园时,“昭陵六骏”能团聚在西安……

从陕西昭陵,到美国费城;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昭陵六骏”牵动着大洋两岸人们关注的心,人们在探求着这一盛唐文物的前世、今生和来世——
  在中国浩如繁星般的古代文物中,盛唐时期的“昭陵六骏”绝对是顶级的石刻艺术精品。然而,“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骏却在中国积贫积弱的上世纪初,被盗卖到了美国,现珍藏在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珍藏在我市碑林博物馆中。
  2010年5月 7日,由陕西省唐大明宫遗址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和组织,西安的三位文物修复专家,将以志愿者的身份远赴美国参与修复昭陵“二骏”,这是中国首次派文物专家赴国外参与修复流失海外的中华文物,国家文物局、省、市人民政府对此次活动极为关注,本报也将派记者赴美全程跟踪报道。
  前世
  皇帝战马
  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的昭陵,是大唐帝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墓旁祭殿两侧有庑廊,“昭陵六骏”石刻就列置其中。
  据史料记载:“昭陵六骏”石刻的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最喜爱的6匹战马,是他辅助其父唐高祖李渊平定四海、建国立邦时所乘的坐骑,它们分别名为: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李世民诏令大画家阎立本先画出六骏图形,后由石刻家阎立德依画形雕刻于华山石上。李世民亲自作诗6首(即“六马赞”),赞扬每匹马的风采,并命大书法家欧阳询抄录下来刻在“六骏”旁边。
  考古发掘表明,“昭陵六骏”在唐末时,便遭到了破坏,在此后的千余年中,尽管当地历代官员对“六骏”呵护有加,但多年来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还是让“昭陵六骏”饱受磨难。民国初年,它们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
  “飒露紫”和“拳毛騧”是被如何盗运到海外的,由于缺少文字记载而始终没有断论。
  2001年2月,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研究员周秀琴女士(华裔),借助该馆的有关档案,披露了宾大收藏“二骏”的经过。

蝙蝠(amtrak) 於 2017-10-21 14:03 回覆:
1918年3月9日,时任宾大博物馆馆长的高登,首次在纽约看到了已经运抵美国的“二骏”石刻,非常兴奋,并致信物主——纽约来远公司老板卢芹斋(华裔),表示愿意购买。而后他立即报告博物馆董事会,请求筹集卢的索价15万美元,并将两件石刻从纽约运抵宾大免费展出。直到1920年年底一位名叫埃利基 ·R ·约翰逊的慈善家给宾大博物馆捐款15万美元,宾大又与卢讨价还价,最后以12.5万美元成交。直到现在,这“二骏”石刻在宾大展示的基座上,还放着这样一个牌子:“埃利基 ·R ·约翰逊先生捐赠。”
  另据卢芹斋1927年9月10日的回忆录称:“二骏”是1912 年被一个外国人唆使文物贩子从陕西昭陵盗运出的。文物贩子在搬运这些沉重的石块时被当地民众发现并截获,由当时的陕西省官员予以查收。1915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要求地方政府将“二骏”运到了北京,成为袁世凯的个人收藏。“几个月后,他们通过另一个人卖给了我们。此事绝对合法,因为这是由国家最高权威卖掉的。”在回忆录中卢芹斋这样写道。
  至于“昭陵六骏”是一起遭遇“黑手”,还是分批遭遇厄运,今天已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六骏”遭到了肢解,它们当初是被分割成大小不同的碎块装箱运往西安的,“飒露紫”和“拳毛騧”后被转运到了北京,大约在1916年至1917年被偷运至美国,而其他“四骏”,先前放置在西安图书馆,1950年被人民政府收藏,一直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至今。
  今生
  天各一方
  国人对“昭陵六骏”非常关注,尤其是陕西人,对“昭陵六骏”有着深厚的情节。辛亥革命的元老、陕西三原人于右任老先生,就对“昭陵六骏”特别关注,早年他曾多次去昭陵观摩“六骏”。1918年他回陕就任陕西救国军总司令时,得知“六骏”遭遇厄运,曾痛心疾首地赋诗道:“六骏失群图尚在,追怀名迹感无穷……” 大陆解放后,身在台湾的于右任曾多方奔走,极力想促成“昭陵六骏”的团聚。
  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前,曾向美国一些名流征求“送什么礼品给中国最好”的意见。杨振宁先生曾建议美国政府让“昭陵六骏”的“二骏”回到中国团聚,可惜此事的背景复杂,他的意见未被采纳。
  作为陕西省唐大明宫遗址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的石兴邦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他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长张光直先生,也一直为“昭陵六骏”一事殚尽竭虑、呕心沥血。1986年夏,石兴邦应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邀请,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考察了3个多月,与张光直一同为昭陵六骏团聚展开斡旋。目前,石兴邦先生仍在关注着“昭陵六骏”的点点滴滴……
  2008年,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以及大明宫基金会、大明宫研究院等单位,把注意力放到了流失国宝“二骏”的身上,希望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的时候,“六骏”能聚首大明宫……
  2008年12月30日,西安市市长陈宝根专门致信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馆长霍杰斯博士以及宾大校长古特曼女士,代表西安市人民政府对宾大博物馆和大明宫遗址国家公园建立起的初步合作表示祝贺,对双方研究探讨唐“昭陵六骏”团聚的方案表示关注和支持……
  西安市副市长、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段先念对赴美修复“二骏”尤为关心,他对此次活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与希望,甚至对一些细节问题都亲自过问……
  2009年年初,美国宾大博物馆在收到一笔校友的捐赠款之后,决定对馆藏“二骏”进行必要的修复和保护。
  其实“二骏”在1918年被宾大博物馆收藏后,它们一直是重点保护的对象,被覆盖上有机玻璃保护罩,放置在重要的保护区域内。
  但时间毕竟过去了90多年,再加上当年“二骏”被运抵美国时,是由一个个碎块拼接起来的,近百年时间过去了,“二骏”有点“不负重荷”,为了外出展览的需要,宾大博物馆决定启动修复工作。起初他们决定全靠自己的力量,在文物修复专家的督导下,由处理重型艺术品的专业人士仔细分解拆除,然后清理蒙在“二骏 ”身上的积尘,进行重新组合,同时为“二骏”量身定做钢支撑结构,增强其稳定性。宾大还决定邀请陕西省唐大明宫文物遗址保护基金会委派两、三名中国文物专家赴美协助修复,以便“二骏”将来可以安全赴外展出。
  西安曲江大明宫保护办及陕西省唐大明宫遗址文物保护基金会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重视,迅速制定了派遣中国文物修复专家参与修复的工作预案。2009年4月14日,大明宫基金会开始招募赴美进行文物修复的志愿者,此后,由国内知名文物专家所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经过预审、初审,最终确定了人选。
  据了解:来自西安的修复专家志愿者,将对“二骏”的外观修复提出决定性意见。事实上,“二骏”经历了上千年的自然侵蚀及人为破坏,被盗前已经破损严重,沉积了许多尘垢,在被盗时又蒙受“肢解酷刑”,其修复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蝙蝠(amtrak) 於 2017-10-21 14:07 回覆:
来世
  期盼团圆
  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大明宫保护办主任、大明宫基金会秘书长周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昭陵六骏”牵动了炎黄子孙太多的感情,对于流失在外的“二骏”,我们要看到它们既是民族瑰宝的代表,也是全人类的艺术佳品,此次中美联手对其进行修复,是中国首次派文物专家赴国外参与修复中华文物的国际交流活动。修复后,让文物有序流动起来、适度地巡展,其价值和意义更为重要。
  对国人而言,“二骏”能否回归中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民族感情而言,当然是希望“二骏”早日回家。但从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角度来看,“二骏”无论在哪里,都昭示着人类文化艺术的精华,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话虽如此,但争取让“二骏”回归的呼声一直很高。1986年,著名文物专家石兴邦先生在和宾大斡旋后,征得国家文物局同意,拟采取文物互赠的方式解决问题,即美方赠我“二骏”,中国回赠美方相应的两件文物。但终因当时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昭陵六骏展品说明词上“(‘飒露紫’和‘拳毛騧’)被美帝国主义盗取,现存费城宾大博物馆……(注:后改为流失美国)”的字眼而别生变故,此议便搁浅至今。
  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其他“四骏”,被保护得十分精细。在碑林博物馆的石刻艺术馆中,“昭陵六骏”一字形排开,非常壮观。但遗憾的是,其中流失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二骏为复制品。4月末记者在这里采访时,一位游客感慨地说:如果“二骏”能回归祖国,“六骏”团聚在西安那该多好呀……
  “二骏”最终能否回归,一些业内人士持谨慎态度。但对中美两国的专家共同修复“二骏”的举措都倍加赞赏,这毕竟是中国首次派文物专家赴国外参与修复流失海外的中华文物,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西安的三名文物修复专家,将于2010年5月7日启程赴美。这三位专家是: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周萍女士、刘林西女士,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杨文宗先生。
  人们期待着在美“二骏”的顺利修复,也期待着今年10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园时,“昭陵六骏”能团聚在西安……
飒露紫
  这匹纯紫色的战马在画面上前胸中箭。牵着战马正在拔箭的人叫丘行恭。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年少气盛的李世民被敌人团团包围。正酣战间,“飒露紫”胸前中箭,这时丘行恭赶来营救。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唐太宗特意下令把丘行恭与这匹战马刻在一起。
  唐太宗题赞: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折:害怕、惧怕的意思)三川,威凌八阵。
  青 骓
--such 被盗时蒙受"肢解酷刑" not just happened to 昭陵六骏 but 佛头s and even last couple years still happened. I curse those involved bastards died/die and go to hell.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21 11:50

送出去百多年的国礼 哥伦比亚法院下令要回来 (徐力宇)【新华社微特稿】
  哥伦比亚宪法法院19日作出裁决,要求政府收回19世纪末由时任总统送给西班牙王室的120多件南美金巴亚文明珍贵文物。
  法新社报道,哥宪法法院认为,赠送这些礼物违宪,因为宪法规定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物品不能作为礼物赠送他国。法院要求哥外交部与西班牙方面展开谈判,以便让这些文物回归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政府尚未对法院的判令作出回应。
  金巴亚文明诞生于2000多年前,以精湛的黄金制作工艺闻名。金巴亚人生活在如今的哥伦比亚西部。
  1893年,哥伦比亚总统卡洛斯·奥尔古因将那些文物送给西班牙摄政王后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当时,哥伦比亚拥有400多件金巴亚文明藏品。
  哥伦比亚金迪奥历史学院历史学家海梅·洛佩拉说,当时克里斯蒂娜帮助奥尔古因解决了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之间的边界纠纷,因此奥尔古因将这些珍宝作为礼物送给这位西班牙王后。
  “他不应将这些珍宝送出,因为它们是用国有资金购得,属于国家(文化)遗产。”洛佩拉说。

--it is very interesting case, i would suggest china reporter monitor the case....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20 12:00

文物价值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文物作用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有关青铜器的研究,以及甲骨文中的记载,认为在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三个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以及根据铭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

铸造工艺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首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

蝙蝠(amtrak) 於 2017-10-20 12:08 回覆:
武丁(?-约前1192年),姓子,名昭,是中国商朝第23位国王,商朝著名军事统帅。(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在位时期定为前1250年—前1192年),庙号为高宗。他是商王盘庚的侄子,父亲是商王小乙。武丁在位时期,曾攻打鬼方,并任用贤臣傅说为相,妻子妇好为将军,商朝再度强盛,史称“武丁中兴”

相传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平民一同劳作,得以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继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出土的武丁时期甲骨卜辞有“中师”之名,当是开创军队以“师”为最高建制单位,也有认为是初建右、中、左三师。同时治理内政。

武丁(商高宗)共有三个法定的配偶,即司母戊妇妌(妇戊)、司母辛妇好(妇辛)和妇癸。最有名的是妇好。妇好是商王武丁6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的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 妇妌地位仅次于妇好,也曾多次率师远征,同时为武丁管理农业和内政。她被封在井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

甲骨文中有关妇好的记载有200多条。她曾率领13000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著而深得武丁、群臣及国民的爱戴。妇好终因积劳成疾而先逝,国王武丁予以厚葬,并修筑享堂时时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