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our ancestors 历史
2017/09/05 14:45:10瀏覽200|回應14|推薦0

龙山时期骨器加工作坊遗存

中新网西安9月5日电 (记者 田进)记者5日从陕西文物部门获悉,考古人员在对“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进行发掘时,发现大量制作精美的骨器。据了解,这是陕北地区首次发现的龙山时期骨器加工作坊遗存。

  石峁遗址是目前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北部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山梁上,北距长城10公里。皇城台是石峁遗址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台顶有成组分布的宫殿建筑基址。

  据统计,考古人员在30立方米土方内,发现骨针数量超过250枚,各类骨器总计逾300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邵晶介绍,从采集到的制作骨针的标本来看,骨料经过了不同工序加工,展示了当时制作骨针的全过程。用石片等把骨头切割形成细小的骨条,再经过打磨等工序加工成骨针。

据分析,制作骨针的原料来源于羊小腿趾骨,打磨骨针用的砾石是当地产的砂岩。

  专家表示,此次骨器的发现表明皇城台顶部存在着制骨手工作坊,为探索皇城台顶部聚落结构和石峁城址内部功能区划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还证明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不仅是贵族的活动区域,也是当时先进工艺技术的手工作坊区。

--I love our ancestors history very much. taiwan rotten MJD focus on killing their ancestors-related history because themselves are very stupid won't allow taiwan kids smart than them.

旧石器300万-1万年前

新石器1万-4000年前

古国5500-4500年前

方国4500-公元前221年(前秦)

帝国公元前221-1911年

近代史: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trak&aid=108508591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30 04:20

四万年前北京田园洞人DNA成功提取测序 !为第一个中国古人类基因组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我国科学家和国外团队通过对距今四万年的一具男性个体基因组研究分析,获取了第一个中国地区古人的基因组,这也是整个东亚目前最为古老的人类基因组。这一成果北京时间13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
  中科院古脊椎所和德国马普进化人类研究所等团队合作,对出土于北京房山田园洞的一具距今四万年前男性个体基因组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最新的古DNA技术,研究团队将仅有0.03%的古人类基因组从富含细菌和真菌DNA污染的古人类DNA样品中捕获出来并测序。通过比较田园洞人和未混入古老遗传成分的欧洲人的基因组数据,确定了四万年前的田园洞人确已呈现亚洲人遗传特征。虽然田园洞人是古东亚人,但他并不是现代东亚人的直接祖先,暗示了四万年前亚洲人群的多样性。

研究分析进一步显示,这个距今四万年前的田园洞人和一个来自比利时三万五千年前的古欧洲人有着遗传上的联系。这两个古人个体之间的遗传联系,为欧洲人和亚洲人具有复杂的遗传历史提供了有力的直接证据。

  虽然欧洲和西伯利亚地区都有一些古人类样本基因组被测序,但是在东亚,尤其是中国地区,被测序的古人类基因组样本非常少。作为整个东亚目前最为古老的人类基因组数据,这一成果也为东亚史前人群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支撑。

PS 田园洞位于周口店遗址区西南6公里处。日前,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尚虹、同号文及其他同事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特林库斯教授完成了对田园洞人类化石的研究。研究表明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该批人类化石的地质年代为4.2万至3.85万年前,比山顶洞人还要早1万年左右。同时,这也是迄今在欧亚大陆东部所测出的最早的现代型人类遗骸。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院士吴新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项研究的巨大意义在于证明了这是有年代数据的最早的中国现代人的化石,尽管广西“柳江人”年代可能更久远,但是证据略显不足。“柳江人测的是山洞中洞壁的年代,而田园洞人的年代测算则是直接用碳14同位素测算了田园洞人化石标本年代,而且还有动物化石年代作为佐证,所以更加可信。”

支持“多地区进化”说

  对于人类起源,学界一直争论不下,吴新智院士向记者介绍了两种学说,一是“非洲起源”,即现代人从非洲走出,到了欧洲、亚洲,这些非洲的“后来者”完全取代了各个地方的“人”成为现代人的祖先,而“本土人”后代则绝灭了。另一种学说则是“北京人”的后代逐渐发展变化成了中国的现代人,同时也掺杂了外来的人,包括非洲、欧洲“移民”,这种学说不认为非洲是现代人类的唯一起源,而是各地都有现代人的进化过程,因此被称为“多地区进化”。

   而田园洞人的研究结论显然支持了第二种说法。中科院古脊椎所尚虹、同号文等科学家研究发现,田园洞人的特征,绝大多数与现代人一致,然而有少数特征与晚期古老型人类接近。结论是:很难相信现代型人类只是简单地从非洲向东方扩散并完全替代了当地人。“因为在田园洞人基因中找到了一些与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相似的基因。”吴新智院士说。

...“山顶洞人”化石在抗日战争时期全部丢失,后来也一直未在周口店发现同期人类化石,“田园洞人”的发掘是否能弥补这一损失?吴新智院士遗憾地说,不能完全弥补,尽管“田园洞人”与“山顶洞人”发现地点相距不远,又处于同一时期,但是至今未发现田园洞人的头盖骨,仅仅发现了下颌骨等其他组织,而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头盖骨的作用更为重要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23 03:29

探寻世界最早原装书——战国郭店楚简中的“历史密码” 【编辑:孙静波】

郭店楚简于1993年10月出土于荆门市纪山镇郭店一号战国楚墓,向世人展示了儒、道圣哲原汁原味的思想。梁婷 摄
  
中新社湖北荆门10月22日电 题:探寻世界最早原装书——战国郭店楚简中的“历史密码”
  “有关郭店楚简的研究至今年已是第24个年头,取得的科研成果十分丰硕。”作为上世纪90年代战国郭店楚简考古发掘的亲历者,湖北荆门市博物馆研究员刘祖信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湖北荆门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楚文化遗存丰富。郭店楚简于1993年10月出土于荆门市纪山镇郭店一号战国楚墓。经相关专家考证,该墓属于纪山楚墓群中的一座小型贵族墓,下葬时间约为公元前300年,墓主身份为上士。
  经整理,出土的这批竹简(有字简730枚)为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文献共18篇,13000余字。除《老子》《缁衣》见之传世文献,《五行》见于长沙马王堆帛书外,其余均为首次发现的先秦佚籍。
  1988年5月,郭店楚简被公诸于世,在海内外形成“郭店楚简热”,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反响强烈。
  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原装书,跨越2300多年时空的战国郭店楚简上,隐藏着哪些“历史密码”?

  在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简陈列馆,记者观察发现,竹简上的文字运笔娴熟,书写随意,却不失美观整齐。
  据刘祖信介绍,郭店楚简的文字不仅保存完好、内容丰富,文字书写漂亮是一大特色。
  他介绍,楚简上的文字是从早期楚国的鸟虫文演变而来,文字结构或像站立、飞翔的鸟类,或像爬动的虫类。“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到战国中期,郭店楚简的文字已十分成熟。”刘祖信说,在当时文字还未统一的背景下,郭店楚简上的文字处于从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是原始的楚国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两大主干。郭店楚简则向世人展示着儒、道圣哲原汁原味的思想。

郭店楚简于1993年10月出土于荆门市纪山镇郭店一号战国楚墓,向世人展示了儒、道圣哲原汁原味的思想。梁婷 摄
  据悉,由于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先秦战国古籍几乎毁于一旦,还有大量古籍佚失,无从寻找。郭店楚简由于深埋地下,躲过一劫。
  刘祖信介绍,郭店楚简不仅解决了中国儒家思想发展史上遗留的重要学术问题,还向人类展示了早期中国儒道两家和平共处的关系,为改写中国哲学史提供了新的依据。
  有关资料表明,楚简是目前出土数量最多的战国文字,其记载内容则从各个方面反映楚人的社会习俗、精神风貌和文化成就。刘祖信认为,郭店楚简为后世研究了解楚国人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中体现的“仁”“义”等观念对当今社会仍有现实意义。

--very beautiful 楚简上的文字, wish soon can tell us the details.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21 12:08
粤赣古驿道又有新发现 全长约66公里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陈仰天、黄志青、刘艺、蒋安春、严云辉
  《广州日报》连续多次独家披露有关河源市新发现粤赣古驿道的系列新闻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读者的广泛关注。昨日,河源市政府再次召集有关负责人共计数十人,就粤赣古驿道的前期发掘与保护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和通报。河源市副市长庞启彪在会上通报了粤赣古驿道河源境内近期的发掘与修复保护工作,并对《广州日报》率先、连续报道河源发现粤赣古驿道给予了高度赞扬。
  
古驿道河源境内里程或增上百公里
今年9月上旬,河源市文物普查人员在该市和平县与连平县交界的九连山脉意外发现了一条长时间被人遗忘的古驿道。这条相连较为完整的粤赣古驿道全长约66公里,是河源市境内目前发现的最长的一条古驿道。《广州日报》对此进行了连续多天的追踪报道,社会反响热烈。
粤赣古驿道
昨日下午,河源市政府专门召集会议并通报了近期各镇对粤赣古驿道的发掘与保护工作情况。河源市副市长庞启彪称,截至目前在河源市境内已发现走向与之相连的完整或残存有粤赣古驿道的乡镇涉及3县11镇,涉及所在的村庄数量目前还在调查统计中。据悉,根据目前文物普查人员的初步统计,除了60多公里相对完整的粤赣古驿道外,再加上一些残存的古驿道,其里程可能会增加到上百公里。
  昨日,河源市文广新局和河源市博物馆就粤赣古驿道的碑刻和挂牌保护进行调研,并制定详细调研方案,对今后发掘和如何修复粤赣古驿道的前期工作进行商讨,同时已提前派出工作人员深入粤赣古驿道的沿途各镇进行走向勘测。其中,连平县大湖镇政府、东源县双江镇政府与和平县青州镇政府已开始组织村民对粤赣古驿道沿途两旁的杂草和荆棘进行清理,对被泥土掩埋进行清障或将部分残缺的古驿道进行修复。中国当代文博专家、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原河源市博物馆馆长黄东分析判断,粤赣古驿道的新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南越王赵佗时代。位于东源县双江镇桥头村花椒坪的赵佗故城,应为当时最早修筑的一条官道,其中古人在双江镇桥头村古驿道旁修建的一座石拱桥,长10余米、宽约数米,印证了粤赣古驿道的存在。
河源市领导盛赞《广州日报》报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黄东说,南粤各地眼下都在寻找古驿道,河源人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粤赣古驿道,就是找到河源客家人文化自信的体现。“粤赣古驿道的新发现,为河源人增添了文化自信。”
“衷心感谢《广州日报》连续多次的独家报道,《广州日报》记者功不可没。”庞启彪说,正是因为《广州日报》记者连续多次的独家报道,引起了省、市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对本报独家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肯定了本报全媒体记者连续10多次前往实地考察并报道粤赣古驿道的新发现工作。
蝙蝠(amtrak) 於 2017-10-21 12:17 回覆:

赵佗是河北真定人,青年时代随秦军出征,英勇善战,在平定岭南的战斗中屡立战功。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平岭南,在此设立了南海、桂林和象三个郡,今广东大部分地方属南海郡。首任南海郡尉是秦军将领任嚣,任嚣将南海郡治设在番禺,建番禺城,后人将其称之为“任嚣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了,是广州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城。而赵佗当时年仅20余岁,属秦军年轻的将领,被秦始皇封为新设立的南海郡龙川令。

秦末,中原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楚汉相争,中原动乱。当时作为“东南一尉” 的任嚣采取了隔岸观火,“自备,待诸侯变” 的政策。任嚣经过深思远虑,推出一套划地自守、割据南越的构想。可惜任嚣还未能将构想付诸行动就病重垂危,于是把龙川令赵佗密召至番禺城共商岭南大计。任嚣死后,赵佗接任南海尉,立即绝新道聚兵自守,派兵封锁了几个秦关,断绝岭南岭北的交通,首先牢牢控制了南海郡,静观中原之变,并阻止了战火向岭南蔓延。

  赵佗审时度势,充分利用了岭南的险要地理环境和当时的有利时机。秦亡,赵佗更放开手脚,出兵击桂林、象郡,将整个岭南归其统治之下。当时群雄逐鹿中原,无人过问岭南边陲之事,赵佗便进一步自立为南越武王。

汉朝建立后,刘邦曾派陆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但吕后掌权后,实行“别异蛮夷” 的政策,遏制南越的发展。南越欲讲和而不得,赵佗于是发兵攻打邻近的汉属长沙国,并自尊为“南越武帝”,与汉朝政府抗衡。吕后死后,文帝再派陆贾出使岭南,与南越再度交好。

  赵佗立国后,立即开始治理这个王国,他在南越实行绝道闭关自治的办法,避开了中原的战火和动乱,在境内实行了有利于岭南发展的“和集百越” 的民族政策,一方面他仿效秦制,在岭南建立一个中央集权、郡县分治的封建王国,但又不仿效秦王朝那样滥施暴政,而是有效地保护中原移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引进中原的先进技术,促进岭南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提倡汉越杂处,尊重越人的风俗,任用越人的首领为国中重臣。南越王赵佗的治理颇有成效,使原来比较落后的南越逐渐强大起来。这位广东历史上第一位南天王曾得意洋洋地说: “老夫身定百邑之地,东西南北数千里,带甲百万有余。” 虽然是夸大海口,但亦反映出南越王国当时确实具有一定的实力。赵佗成了古代岭南历史上叱咤风云的第一人,其在位六十七年,将南越王国带至鼎盛,接下来的几位王皆不如赵佗,导致南越王国日趋衰弱,最终在汉武帝派五路大军夹攻之下灭亡,番禺城也被汉兵纵火焚毁。

--南越王赵佗:古代中国在位最久、最长寿的皇帝,第一个在越南称皇帝的中国人 ...他有很多头衔,他是秦始皇的大将,他被毛泽东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21 04:15
重庆巴人博物馆:千件藏品还原4千年前重庆先人生活     记者 肖江川 重庆报道
  【解说】古代巴人在长江流域创造了可与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古老文明,在4000多年前,这个古老的民族究竟是怎样生活的?位于重庆九龙坡区巴国城的重庆巴人博物馆也许能为你提供一个穿越时光的机会。这里不仅展示了巴人船棺、巴式青铜器、陶器、石器等文物,还将带你体验巴人制陶、射弩的乐趣。
  重庆巴人博物馆面积共2980平方米,建筑外形为仿古城楼,收藏了1千件古巴人时期出土的文物。分为远古的传说与巴人的起源、神秘的信仰与崇拜、巴人的经济活动、巴国的灭亡等7个展区。
  10月19日,记者来到巴人博物馆,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只5米长的巨大船棺交错而放,悬于空中。据了解,这两只形似独木舟的船棺是1954年, 考古学家在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冬笋坝出土的大批战国时期墓葬群中发现的。巴地多水,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巴人去世后,船的样式便在巴人的墓葬中得以体现。船棺葬是战国至西汉前期巴蜀民族的葬俗。
  在巴人博物馆,除了战国时期的船棺外,还有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等200多件文物,以及巴人冶炼、制陶的复原场景。
  【同期】(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 李想)
  还是感觉比较震撼吧,你看在古人他们那种年代,都能制造出这种比较好的一些生活用品,还有这些乐器。也感觉比现在,虽然现在都是那种电子乐器,但是古人能通过青铜器制造出这种乐器,还是比较好的。
  【同期】(重庆市民 李倩影)
  觉得祖先这种传统,还有就是巴蛮子将军爱国这种精神还是挺值得我们敬佩的。
  【解说】此外,巴人博物馆还展现了4000多年前,古代巴人制盐的场景。据了解,盐是巴国的经济命脉,巴国因盐成为富庶之地。
蝙蝠(amtrak) 於 2017-10-21 04:31 回覆:

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葜即上古时代东方部落首领伏羲,后照为巴人始祖。

宋代史学家罗泌《路史·后记》卷一记载:“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
据考古发掘,巴国地区前文化发端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巴人先民们就世世代代在重庆地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

夏朝时(距今4100年~3600年)称为“巴方”,

商朝时(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1]

西周初期,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重庆全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

春秋时期
楚巴与邓之战
楚武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03年),巴国希望通过楚国与邓国(在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交好,楚国派大夫道朔带巴国使者韩服出使邓国,在邓国南境遭到鄾国(在今湖北襄阳市东稍偏北)人的袭击,结果财物被掠,道朔等人被杀。楚王闻讯大怒,派大将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鄾国。由于鄾国与邓国互为姻亲,邓国即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鄾国,爆发了著名的“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前后夹击,打败了邓国,灭了鄾国。
那处之战
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88年)巴与楚在出兵伐申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巴国转而出兵伐楚,巴军一举攻取了两国边境地区的楚国那处城(今湖北荆门沙洋),当时驻守那处城的大夫阎敖弃城游水而逃。随后巴国又进军至楚国都城之下(今湖北省荆州市纪南城)。楚文王大怒,杀了弃城逃跑的阎敖,结果其族人不服,纷纷作乱。当年冬季,巴国乘楚国内乱,再次出兵攻伐楚国。楚文王亲自率军抵御巴军,结果仓促出战大败于长江渡口(今湖北省枝江县北),只得领着败军回国。
然而根据楚国的传统法令,败军一律不得入城,因此郢都大阍鬻拳拒绝开城门,不让打了败仗的楚文王入郢都。楚文王不得已,只好转兵回攻位于淮河上游的嬴姓黄国,在踖陵(今河南信阳潢川)击败了黄国军队,这样就可以回国进城了。不料楚军行至湫地(今湖北襄樊老河口),楚文王就因嚼食“昌歜”过量,累积中毒暴病而亡,鬻拳闻知消息后也自杀殉葬。
巴国和楚国从此关系开始恶化,这次战争在《左传》和《华阳国志》均有记载。

巴、楚、秦灭庸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秦联军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巴国向秦国致贡,后又和楚修好。
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巴与楚、秦国联手灭掉了位于鄂西(湖北省竹山县)的庸国。巴人从楚师灭庸国并分得庸国之鱼邑(重庆奉节县、巫山县一带)后,便被楚国逼入重庆长江三峡,进入重庆和川东地区。
楚惠王十二年(公元前477年)巴人再次伐楚,包围了楚国的鄾邑(湖北省襄阳市),[2]  同年三月,楚国派出了三位能干的将领公孙宁、吴由于、薳固在鄾地击败了巴国军队。

战国初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重庆立国。[1]

蝙蝠(amtrak) 於 2017-10-21 04:33 回覆:

战国时期
到战国《华阳国志·巴志》说:“七国称王,巴亦称王。”“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
巴国内乱(公元前377年以前)《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巴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弥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据传许割三域之中包括有鱼邑(重庆奉节、重庆巫溪)、巫邑(今重庆巫山),正是宝源山盐泉所在之地,这是巴国经济命脉之所在,故蔓子宁愿舍弃自己的头颅,也要力保这些地方不致丢失于楚,足见其忠于巴国热爱巴国之心。但借兵这件事无疑暴露了巴国的虚弱,刺激了楚国的贪欲,于是楚国向西进兵,首先攻占夷水——清江流域,夺取了巴国“盐水”,从而占据巴国第一道盐泉。
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国、巴国联军伐楚取兹方(湖北省松滋市)。蜀国东,为巴国之地,何能超越巴国伐楚国,实则,巴国不甘心盐泉的丢失,联络蜀国,经乌江、郁水、清江向楚发动袭击,以夺回盐水的控制权。但楚国很快发动反击,在兹方击败巴蜀联军,楚国吸取了清江不设防而成为伐楚通道的教训,于是在清江筑捍关以保卫楚国在清江的既得利益——盐水泉盐。巴国第二道盐泉盐水泉盐产地丢失,巴国在经济上遭受沉重打击,国力更加不振,楚师便大举西进。[4]
楚宣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巴国南部江山——黔中之地(重庆涪陵区、重庆黔江区)被楚国攻占。楚师进攻方向很明确,就是冲着巴国第二大盐泉来的,因此,攻占巴国黔中之地,也就意味着完全占有伏牛山盐泉。《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
楚威王三十至四十年(公元前339年—329年)把兵锋指向巴国最后一道盐泉,很快攻占今重庆巫溪县、巫山、重庆奉节县一带,置为巫郡。至此,巴国三大盐泉已尽失于楚,巴国也失去主要的经济来源。楚军从枳邑出发西进,攻下江州东面唯一关吕——阳关,接着楚军很快全线西进,攻陷巴国国都江州(重庆渝中区)及其北的陪都垫江(重庆合川区),并进入云南和四川西南部。故《史记·秦本纪》曰:“楚南有巴渝,过江南有黔中、巫郡。”

巴国联苴抗蜀国
到蜀王杜芦(开明十二世)时,巴国被庸国的侵略弄得很头疼,于是把移居目标定在了西邻的蜀国,巴蜀两国的交战很频繁,蜀国由于开明十一世起国力渐衰,十二世蜀王杜芦准备集中力量打败巴国以振奋蜀国人心,于是有了巴蜀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苴国在这次战役中依然是靠向巴国一边,不过为了不与蜀国撕破脸皮,只派了一队为巴国引路的士兵。蜀王杜芦早得到巴苴合流的消息,于是秘密差由蜀军差老弱兵做诱饵,引巴军主力深入,然后顷巢围剿,战役以蜀大获全胜,斩敌大将告终。
秦国张仪的石牛计
秦惠王垂涎蜀国富饶,欲派兵攻打,但秦将对蜀地道路不甚了解,张仪出谋制作五头石牛,将黄金镶在牛尾下,由其子张若护送给苴国,苴侯高兴的承诺愿助秦国借道伐蜀,张若又到苴蜀边界向人们大肆宣传说”秦惠王愿与苴国结秦晋之好,送给苴国了五头石牛。这可不是一般的石牛,这是秦国才有的石料做的,而且石牛还有灵性,晚上会偷偷的吃草,吃饱了也会拉屎,但它们拉的屎是黄金“。
蜀王杜芦是一位在年轻气盛的君王,但有时候气盛太过了也未免是好事,击退巴国来犯军队的他,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忘了上几辈为什么要建苴国,他更忘了上一辈为什么对苴侯忍气不发,他没有思考,或许没想去思考,也没想听廷上百官对他的进谏,他令五组劳工限期开凿蜀国至苴国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击越来越不听话的苴国,另外要夺来秦惠王送给苴侯的五头能拉黄金屎的石牛。
苴国连累了巴与蜀
张若在苴国关注着蜀国至苴国的道路修拓进展,终于等到蜀王杜芦亲自率兵,令“五丁力士”(即五组劳工)引路攻打苴国,这条路就是后来的蜀道。苴侯急忙请张若回秦国求秦王出兵援救。蜀王杜芦也派使者与秦结盟。但狡诈的秦惠王嬴驷还是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攻打蜀国。苴侯为表诚意大开城门,秦兵蜂拥而入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今彭州)被捉。
蜀、苴二国同年灭亡。苴侯或许不记得春秋时期“假道伐虢“的故事了。
就这样,刚吃了蜀国败仗而元气未复的巴国被秦军势力包围,秦惠王嬴驷采纳司马错“先灭蜀,继灭楚,而得天下”的建议,同年时隔两月后灭亡巴国。之后屯兵江州城(今重庆直辖市),一步步向东蚕食楚国。由此我们也大概可看出中原六国为何全被灭国的原因了。
正如所言,多年后中原六国也是这样相互残杀共同衰弱,秦国独做大。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21 03:51

探秘湖北屈家岭遗址 距今5000余年或与太极起源有关

10月20日,湖北屈家岭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屈家岭遗址于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是长江流域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命名地,其主体遗存年代距今约5300—4500年。
第四阶段考古工作主要为配合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而展开。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考古发现了疑似陶窑遗迹群,此类遗存在江汉平原史前遗址中鲜有发现,距今5000余年历史。
此外,发掘出土一批漩涡纹彩陶纺轮,其中一类被认为是后世太极阴阳鱼图的原型,专家称其可能与中国太极起源有一定关系。

图为掩埋在土层中的陶器依稀可见其大致形状
漩涡纹彩陶纺轮
图为疑似陶窑群遗迹位于缓坡地带的中上端,外观呈“8”字形,呈东西向分布。
图为第四次考古发掘、整理出的一批重要器物。
图为出土的磨光黑陶敛口碗、豆器形规整,考古专家分析与祭祀或祭奠活动有关。
图为屈家岭出土铜矿石为探索中国史前矿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图为出土的陶筒形器残片与祭祀活动有关,是典型的屈家岭文化遗物

-----------------

湖北屈家岭遗址出土漩涡纹彩陶纺轮 疑与中国太极起源有关

 中新社湖北荆门10月20日电 (记者 梁婷)湖北屈家岭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一批漩涡纹彩陶纺轮,其中一类被认为是后世太极阴阳鱼图的原型,专家称其可能与中国太极起源有一定关系。
  10月20日,记者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屈家岭工作站见到了此次挖掘出土的漩涡纹彩陶纺轮,只见其外观呈圆形,中间有小孔,其上可见黑色、红色的纹饰图样。
  据屈家岭联合考古队队员张德伟介绍,漩涡纹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由具体线条刻画组成,另一种由具体的物化形象,如鱼等形象组成。出土的漩涡纹彩陶纺轮中,有一类纹饰布局与后世的太极阴阳鱼图图案类似,其以中间的圆心为中点,为彩色对称图案。据此,考古学界专家推测其为后世太极阴阳鱼图的原型,可能与中国太极起源有关。
  陶器的发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资料显示,在屈家岭文化以前,中国制陶历史已有一万年左右。

此次考古专家发掘整理出了一定数量的彩陶残片,多属于碗、杯类器物,这些器形及所饰彩绘图案,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考古专家表示,此类器物的出土,也反映出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较高。
  在现场,整理出的数件磨光黑陶敛口碗、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区别于其它陶器,其器形十分规整。“这意味着一次技术的革新,快轮制陶技术使制陶效率更高、工艺更精美,而且能实现批量化生产。”张德伟介绍,考古学家认为,上述器物与祭祀或祭奠活动有关。
  值得关注的是,第四次考古还发现疑似陶窑遗迹群,此类遗存在江汉平原史前遗址中鲜有发现,距今5000余年。
  在考古发掘现场,记者看到,疑似陶窑群遗迹位于缓坡地带的中上端,外观呈“8”字形,呈东西向分布,且有呈拱状的烧结土连接,其下连通。据介绍,此类选位及结构有利于生火、排烟。
  张德伟介绍,下一阶段挖掘工作将向南推进,解决渗水问题是后期工作的难点,也是重点。他表示,如在后期挖掘出类似遗迹,将实现对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认识的新突破,且对研究5000余年前的社会分工、文明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16 04:20

2017年10月14日消息,重庆,记者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获悉,白帝城遗址考古发掘日前通过专家组验收。本次考古共发掘南宋至明清时期的城墙、城门等遗迹20处,南宋时期白帝城遗址的城垣格局进一步显现。白帝城遗址位于三峡地区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自古以来被视为“东控荆楚、西扼巴蜀”的兵家必争之地。

今年2月至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奉节县白帝城文物管理所联合对白帝城大遗址开展了为期半年多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此次考古发掘面积2690平方米,清理南宋到明清时期的城墙、城门、敌台、房址、兵器坑等各类遗迹20处,出土器物标本300余件(套),以铁质兵器为大宗,还有部分陶瓷器、铜器和石质文物。

自1998年以来,文物考古部门先后对上关、瞿塘关、白帝城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工作。在此基础上,此次考古发掘进一步廓清了南宋时期白帝城遗址的城垣格局。专家介绍,南宋白帝城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平面形状近似于马形,由白帝城、马岭夹城、下关、瞿塘关和子阳城组成,各城池彼此相连,形成了“连环城”、“城中城”的布局。城池外围除长江天堑外,还发现有擂鼓台遗址、白腊坪遗址、鸡公山遗址等寨堡和据点进行拱卫和协防,构成了“城外城”的防御格局,防御体系极其完备。

PS 历史沿革 白帝城原名子阳城,白帝城的名称最早出现于西汉末年。当王莽篡位时,他手下大将公孙述割据了四川,自称蜀王,并在此屯兵积粮。公孙述在天府之国里,势力渐渐膨胀,野心勃勃,有帝王之心。他骑马来到瞿塘峡口,见地势险要,难攻易守,便扩修城垒,屯兵严防。后来公孙述听说城中有口白鹤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雾气,其形状宛如一条白龙,直冲九霄。公孙述故弄玄虚,说这是“白龙出井”,是他日后必然登基成龙的征兆。于是,他自称白帝(25年),遂于此建都,所建城池紫阳城取名“白帝城”,此山亦改名“白帝山”。

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刘秀入川,公孙述战死,白帝城毁于战火.如今,城墙遗迹仍清晰可见。在公孙述称帝的12年间,各地战乱频繁,而白帝城一带却比较安宁。后人为怀念他,在白帝山上建庙,立其像祭祀,故称“白帝庙”。白帝庙坐落在瞿塘峡口的白帝山上。远远望去,红墙显影,树木葱郁,楼台亭阁点缀其问。朝霞如锦、彩云缭绕之时,更有仙山琼阁之美。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伐吴,败于夷陵,退守白帝城,最后病死于永安宫。宫址在今奉节师范学校内,即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处。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白帝城被毁,仅存白帝庙。
明正德八年(1513年),四川巡抚林浚以公孙述为“叛逆者”,不可立庙,毁公孙述像,另祭祀江神、土地神和汉伏波将军马援像,改称“三功祠”。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四川巡抚朱廷立改祀刘备、诸葛亮,更名“义正祠”。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川巡抚段锦增塑关羽、张飞及诸葛亮祖孙三代像。取“明君良臣,千秋垂范”之意,改名“明良殿”。
清同治十年(1871年),奉节知县吕辉重修白帝庙,形成如今的格局。

蝙蝠(amtrak) 於 2017-10-16 04:24 回覆:

明良殿
这座巍峨宽敞的殿堂建于明嘉靖11年(公元1532年)。殿内供奉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彩色塑像。明良殿内最初是公孙述的塑像,是当时的老百姓为了纪念公孙述而建。因为公孙述称帝期间,各地战乱频繁,而白帝城一带却比较安宁,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公孙述,特地在白帝城兴建“白帝庙”,塑像供祀。至明朝,公孙述的塑像被搬开,为刘备像所代替,庙内还有关羽、张飞、诸葛亮的塑像。
在文革期间,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四人的塑像均被破坏,将他们的头部砍掉。而四个小太监却保存完好,因为他们认为小太监也是属于被剥削阶级。故文革后明良殿经过重修,人们看到的明良殿内除了四个小太监有脖子以外,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四人均没有脖子了。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竹枝词九首》(其一)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

《前苦寒行二首》杜甫
汉时长安雪一丈,牛马毛寒缩如猬。楚江巫峡冰入怀,虎豹哀号又堪记。
秦城老翁荆扬客,惯习炎蒸岁絺绤。玄冥祝融气或交,手持白羽未敢释。
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冻埋蛟龙南浦缩,寒刮肌肤北风利。
楚人四时皆麻衣,楚天万里无晶辉。三足之乌足恐断,羲和送将安所归。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19 03:13
《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出版
图为《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上中下三卷)。 黄艳梅 摄

  《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全书120万字,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田阳县文化和体育局、田阳县布洛陀文化研究会编纂,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田阳县布洛陀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明标介绍,“壮族麽经”是壮族民间宗教的经典。“麽”为象声词,为麽公在喃诵经文时发出的喃麽声。所谓“壮族麽经”,即壮族麽公的经书。麽公们一致认为,这些麽经都是布洛陀创编的,所以大家叫这些经书为“麽经布洛陀”,即布洛陀经书。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信仰崇拜的人文始祖。黄明标介绍,“麽经布洛陀”以方块古壮字抄写,由老一代麽公向下一代传授,在壮族农村地区民间广泛流传。田阳县是布洛陀文化的发祥地,几千年来一直流传着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的神话传说,传抄着布洛陀的经书,是民间收藏麽经的大户。然而,由于纸质抄本容易烂,加上时代的变迁,各地目前存世的麽经已经不多,原抄本更是屈指可数。

  为了抢救保护壮族文化瑰宝,田阳县布洛陀文化研究会自2008年起开始调查搜集壮族麽经。研究会相关人员上山下乡进寨调查摸底,终于在田阳县偏僻的南部山区——坡洪镇陇升村个强屯,发现了一个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麽公班子农氏麽公家族,发现了一本已经传世400年的麽经《咘洛陀造麽叭科》,以及其他各类经书200多册。

  据介绍,此次出版的《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上中下三卷),共收录了麽经抄本13本,且是单一麽公家族世代传承的珍贵版本。这13个抄本全部出自个强屯,抄写年代最早的是《咘洛陀造麽叭科》,最晚的是《目连经土语卷》(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传抄。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副主任周健介绍,《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全书内容围绕布洛陀始祖崇拜,全面记载了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管理天下的功绩,记录了壮族先民生产、生活知识和哲学观念、信仰习俗等,具有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文字学等多学科研究价值。

  周健称,《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是继《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1—8卷)后的又一重要成果,进一步夯实了布洛陀文化研究的史料基础。相比原有的成果,该书有四个方面的突破:一是麽经搜集范围在地域上的突破;二是麽经版本年代更早;三是内容有新突破;四是翻译整理方法的突破。该书的出版发行,将进一步推动、掀起布洛陀文化研究的新高潮,推动布洛陀文化旅游业建设上新的台阶。

  据悉,2006年,田阳布洛陀口传史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I'm eagerly to know 广西壮族神话传说 and 史学.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17 05:50

专家第五届辽文化年会上书写契丹文字让人大开眼界
中新网沈阳9月16日电 (记者 沈殿成)第五届辽文化年会暨大辽契丹后裔流向研讨会9月16日在沈阳法库召开,会期3天。会议首日,专家现场书写契丹文字,让与会的各界人士大开眼界。
  历史上的辽国主要是由1000多年前我国北方契丹民族建立的王朝,在其200多年的统治下,经略四方,拓地发展,形成当时世界上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辽国,据有中国北方广袤辽阔的土地,影响远播域外。
  年会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刘凤翥现场挥毫泼墨,用契丹文字书写了“大辽福地”“宰相故里”“白鹤之乡”“人文法库”以及“家和万事兴”等民俗用语,与会者为契丹文字的风采所折服。
  当今世界上懂得契丹文字的只有几人。据介绍,刘凤翥教授是当今对契丹文字最有发言权的学者之一。目前为止,出土的所有契丹文字刘凤翥都记录在册。据刘凤翥介绍,当今能够拼写出来的契丹大字、小字有11000多,其中能够识别的有1000多,能够诵读并明确字意的有200多。

与刘凤翥教授一起出席此次年会的有其夫人李春敏。李春敏,契丹文字书法家,澳大利亚麦克里大学中文系主任,曾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的康丹曾评价她说:“李春敏老师是当今世界第一契丹文字书法家”。

蝙蝠(amtrak) 於 2017-09-17 05:57 回覆:

本届辽文化年会由中共法库县委、法库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法库县委宣传部、法库县文广新局、沈阳市辽文化研究会和辽文化博物馆共同承办,主题为“弘扬中华文化遍寻契丹后裔”,参加人员包括河北崇礼、内蒙古巴林左旗、云南施甸县、内蒙古通辽市相关辽文化研究人员,沈阳市辽文化研究会组成人员以及域内外有关专家、学者。
  据介绍,辽代时期,法库地区是辽代后族萧氏重要聚居地,法库境内有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墓群为代表的辽墓20余处;辽代古城址20余座、辽金时期遗址245处;出土了大量具有北方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的珍贵文物,最重要的有1952年发掘的用条石砌成的八角形壁画、1974年发掘的辽早期贵族墓葬,还有辽天祚帝时期的北府宰相萧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碑刻、壁画、绢画、石棺、账房等,对研究辽金和北方历史,特别是契丹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为弘扬辽文化,法库以建设“文化名城”,实现“文化兴城”为目标,深入挖掘、整理、固化和传播辽文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白鹤大道、白鹤大桥、白鹤幼儿园、东湖中学城、白鹤大剧院、辽代风情小镇等一批建筑,充分融入辽文化元素,体现辽代建筑风格,延续历史文脉,重现了“辽代古城”的新姿。by 【编辑:叶攀】

--in taiwan whenever I reading our ancestors dynstaies, always would skip 辽 金朝 西夏... but after the more I understood our ancestors stories the broad mind I becamse, 辽 金朝 西夏... are all part of our ancestors history and would like to know them more.

so far only 中华民国 dynasty i still won't to know because the taiwan dirty LDW type gave all chinese endless humilations.

蝙蝠(amtrak) 於 2017-09-17 06:06 回覆:

四地在沈阳法库发倡议:向世界寻找大辽契丹后裔

 中新社沈阳9月16日电 (记者 沈殿成)第五届辽文化年会暨大辽契丹后裔流向研讨会16日在沈阳法库召开,研讨会上发出倡议书《弘扬中华文化,向世界寻找大辽契丹后裔》。

  历史上的辽国是1000多年前中国北方契丹民族建立的王朝,据有北方广袤的土地,影响远播。《弘扬中华文化,向世界寻找大辽契丹后裔》倡议书由辽宁省沈阳市辽文化研究会、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云南省施甸县文史研究学会和河北省崇礼县辽文化研究会共同发出。

  法库作为辽代萧氏后族的重要聚居地,现今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墓群及其他辽代遗迹;巴林左旗作为辽代“五京”之首的辽上京,目前境内有上京城遗址、辽祖州、祖陵遗址等丰富的辽文化资源;施甸系契丹后裔所在地之一;崇礼境内拥有珍贵的辽代文物、古城、墓葬和遗址。倡议书称,四地共同寻找大辽契丹后裔,编写“大辽契丹后裔名录”;设立“大辽契丹后裔英才榜”;成立“大辽契丹后裔研究大联盟”、建设辽文化信息交流平台,进行辽文化传播和交流;定期出版刊物,及时整理辽文化研究成果;共同寻找与大辽契丹后裔有关的民俗风情、民谣、音乐、舞蹈、各种生产技艺、娱乐活动、传说故事,发展辽文化产业。

  此次四地共同发出寻找大辽契丹后裔倡议,旨在挖掘、整理、固化、传播辽文化、契丹文化,丰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繁荣与发展。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16 16:04

首届“东胡林人”论坛举行 遗址曾多次出土人类遗骸 ...中新网北京9月15日电(记者 宋宇晟)15日,首届“东胡林人”论坛在北京举行。
 据介绍,东胡林人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1966年4月,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师生在此处发现了新石器早期人类文化遗址。1995年,北京大学师生在该遗址上再次发现人类骨骼。2016年,该遗址东侧垮塌的黄土断面上又发现了一具“东胡林人”遗骸。
  1966年首次发现东胡林人的北京大学教授郝守刚表示,“从距今数十万年的北京人,到山顶洞人,再到东胡林人,形成了完整的人类发展链条,为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古病理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当日,北京市副市长、民盟北京市委主委程红在论坛开幕式中表示,从北京猿人,到山顶洞人,再到东胡林人,这几十万年的人类发展历史脉络就连接起来了。“所以东胡林人的发现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对研究北京环境变化、文化传承也有重要的意义。”
  程红还表示,“东胡林人”是北京西山文化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下一步我们将会对该遗址保护等问题做进一步工作”

东胡林人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西,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的二级阶地的马兰黄土上,高出河床29米。这处遗址是1966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同学在门头沟区实习期间发现的。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进行了清理,初步认为是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墓内人骨有轻微石化,属于三个个体,一个为16岁左右的少女,另两个为成年男性个体。他们被命名为“东胡林人”。因墓葬位于全新世黄土底部、马兰黄土顶部,故研究者将其定为新石器时代早期。1985年东胡林人遗址被公布为门头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拔高度为390—400米,高出现在河床25米以上。清水河是永定河峡区内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灵山、百花山,全长46公里,流域面积为535平方公里,于清白口注入永定河。河谷较窄,两侧分布着河漫滩和阶地。第三级阶地分布于清水河主谷中,底部为砾石层,上部覆盖着全新世黄土,现为山区的主要农耕区。受降水季节性分布的影响,清水河在一年中有九个月是干涸的,河床砾石裸露;而到夏季汛期,河水有时猛涨,导致洪水暴发。由于长期以来被洪水冲刷,以及修筑梯田、挖窖穴和取土等活动,遗址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东胡林人遗址的中部形成了一条宽约20米、最深处达6~7米的大冲沟。遗址所在的阶地现已辟为梯田,遗址区被分割为三个台地,由下往上分别为大大堰、条子堰和二大堰。现存面积约三千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大冲沟两侧。

蝙蝠(amtrak) 於 2017-09-16 16:06 回覆:

东胡林人遗址发掘出土的遗存有遗迹和遗物。遗迹有墓葬、火塘、灰坑等。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葬式分仰身直肢和与仰身屈肢两种。例如2005年发掘的M2,墓坑呈圆角长方形,长1.2米、宽0.45米、深0.25米。墓中人骨头向东北,仰身屈肢;在身体附近发现随葬的磨光小石斧,胸腹部散落有多枚穿孔螺壳,应为死者生前佩戴的项链饰物。火塘已发现十馀座,平面多呈不规则的圆形,直径一般为0.5—1米、深0.2—0.3米。火塘内一般堆积有大小不等的石块、动物骨骼及灰烬。例如2001年发现的火塘,平面呈不规则圆形,最大直径0.8米、深0.3米。火塘上部覆盖有石块、兽骨和灰烬。火塘内堆积有大量兽骨、砾石及石块,有的兽骨和石块有明显的火烧痕迹;中心部位则保存着大量黑色灰烬。从出土情况看,此火塘上部的石块堆放较乱:而底部四周的石块似经过排列,比较整齐,大致堆积成大半个圆圈,应是有意为之,中间为黄土地面。初步推测这应是季节性活动使用的火塘,废弃后上部的石块倒塌或用石块灭火,使整个上部堆积显得较杂乱。出土的遗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蚌器,以及数量较多的石块和崩片、动物骨骼、植物果壳、螺蚌壳等。石器包括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与细石器等,以打制石器居多,其次是细石器,磨制石器的数量很少。所用石料多取自河滩砾石,质地有凝灰岩、砂岩、页岩、花岗岩、脉石英、燧石等。

打制石器的器类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大多加工比较简单,有的稍加打制即成;少数制作较精细,采用两面加工方法,刃部较锋利。细石器的种类有石核、石片、石叶等,多用燧石制成,加工较为精细。磨制石器的数量较少,仅见小型斧、锛类器。一般只是局部磨光,器身仍保留着打击疤痕;仅个别小型器物通体磨光,制作较精细。如唐制小石器,通体磨制,但器表仍留有明显的磨蚀痕迹,长5.96厘米。遗物中有多件琢磨而成的石磨盘、磨棒。磨盘一般平面近椭圆形。磨棒分为两种,一种剖面呈近圆角方形,另一种剖面呈圆形,后者比前者制作更为细致。除上述石制品外,还出土有石臼和用于研磨赤铁矿颜料的石研磨器,以及部分赤铁矿石。陶器皆为残片,共计六十馀件。多数为器物的腹部残片,也有口沿和器底。均夹砂陶,有夹粗砂和夹细砂之分;其中夹粗砂者占多数,器表多不光滑。陶片表面一般为红褐色或灰褐色,因烧制火候不高,大多颜色斑驳,质地也比较松软。陶片大多为素面,少数饰有附加堆纹、压印纹。从断面观察,有的陶器采用了泥条法筑成;有的陶片则呈片状脱落,该器是否采用泥片贴筑法制成还需进一步研究。从发现的器底观察,一般为平底器,未见圜底器。陶器的器形主要有平底直腹盆(或称盂形器),有的可能属罐、碗等类器。陶器残片可以复原为平底直腹盆,灰褐色陶,唇部加厚并饰有压印纹饰,口径40厘米、高18厘米。骨器的种类主要有锥、笄、鱼镖、骨梗石刃刀等,皆用动物肢骨制成,加工较精细,磨制光滑。为残断的骨梗石刃刀,残长11.4厘米,骨梗上部刻有花纹,发现时尚有一枚石刃片嵌在槽中。发现的蚌器主要是用蚌壳或螺壳制作的装饰品,一般在一端或两端穿孔,可供系挂,可能用作项链或坠饰。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数量较多,为研究“东胡林人”的生活环境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经初步鉴定,以鹿类骨骼居多,另有猪、獾等动物的骨骼及牙齿;软体动物如螺、蚌、蜗牛等的壳也发现很多,且种类丰富,最大的蚌壳直径可达二十多厘米以上。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对东胡林人遗址采集的木炭、人骨、兽骨、陶片等多种标本进行了年代测定,目前取得的测年数据已有二十馀个。经过初步分析,所测定的碳十四年代与地层堆积所反映出的时代先后基本吻合。根据对几十个测年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东胡林人”生活的年代大致在距今11000—9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5000年前至9000年前后,在考古学上是从旧石器时代末期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时期。对这个时期的人类及其文化与环境背景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考古、历史、生物、地理、气候、环境等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

蝙蝠(amtrak) 於 2017-09-16 16:07 回覆:

正是在这个过渡时期,石器磨制技术得到应用并逐步推广。发明了陶器。产生了原始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在一些地区,人类的经济方式由完全以采集、狩猎为生转变为开始经营农业并饲养家畜,生活方式也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全球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开始显著变暖,冰期气候渐渐逝去,冰川大规模后退,海平面持续上升,全球环境由寒冷干燥的末次冰期进入了相对温暖湿润的冰后期。人类社会的大变化与全球环境的大变化几乎同时出现,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明确提出,关于更新世——全新世转变时期环境剧变与食物生产、人类文化对环境的再适应等问题的探讨,已成为考古学、人类学、环境学、动物学、植物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有的学者还对这个转变时期人类适应的模式做出了理论性的分析。国际第四纪联合会专门下设了“更新世——全新世过渡之考古专业委员会”,以加强并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包含有这个时期遗存的重要古代遗址则受到学术界的格外重视。

目前.在中国已发现的属于这个时期的古代遗址为数不多,华北地区已经发现并经发掘的属于此过渡阶段的遗址仅有河北徐水南庄头、阳原于家沟,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怀柔转年,山西吉县柿子滩等几处,其年代大致在距今13000—9000年间。
据有关资料报道,柿子滩遗址发现了打制石器、细石器、谷物加工工具及烧火遗迹,但尚未发现早期陶器、墓葬等文化遗存。南庄头遗址发现了打制石器、谷物加工工具及早期陶片,但未见火塘、墓葬等遗存。于家沟及转年遗址发现了打制石器、细石器、谷物加工工具及早期陶器,但也未发现火塘、墓葬等遗存。而在东胡林人遗址,既发现有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谷物加工工具、陶器等文化遗物,又发现有火塘、墓葬等遗存,不仅对全面了解新石器时代早期“东胡林人”的生活方式、埋葬习俗及生产方式等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探讨农业的起源、陶器的起源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此遗址中出土了比较丰富的动、植物遗存(包括浮选采集标本),为复原距今一万年前后“东胡林人”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生存环境,探讨农业、家畜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地关系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北京地区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北京人”、“新洞人”、“山顶洞人”、“田园洞人”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北京乃至华北地区古人类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证据。但是,自山顶洞人和田园洞人(距今一万年和三万年)以后直至新石器时代中期,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的古人类是如何演变的,尚缺乏更多实物资料。特别是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古人类正处于晚期智人向现代人演变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古人类体质状况、食物结构及其谱系等都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

蝙蝠(amtrak) 於 2017-09-16 16:08 回覆:
保存完好的“东胡林人”遗骸的发现和研究(包括体质人类学研究、古病理学及遗传学研究),不仅能为了解“北京人”——“山顶洞人”——现代人的演化进程及其谱系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对于认识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经济方式、食物结构及环境变化对人类自身发展演化产生的影响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东胡林人遗址中连续的地层堆积厚达二米以上,包括了从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的多层堆积。既有人类活动形成的文化堆积,又有因风沙、水流影响形成的自然堆积。对典型地层剖面进行高密度取样及系统的实验分析(包括孢粉与植硅石分析、磁化率分析、黏土矿物分析、化学分析等)和精确的地层年龄测定,以及相关的地貌水文研究,可为探讨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 总之,东胡林人遗址的发掘为考古学、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古环境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资料。充分利用这些发掘资料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能够在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及其文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一些有益的见解,取得一些新的成果。因此,东胡林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12 07:51

多国归还中国文物

埃及首次向中国归还13件查获文物:含光绪年间银票 ...近日,埃及向中国转交一批查获文物的消息引发关注。据悉,这批13张票据,最早可追溯至清末,目前这批文物正在归国途中。

  日前,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文化参赞、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石岳文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埃及归还文物的经过。

  今年年初,埃及邮政海关查获多张疑似中国晚清、民国纸币及地方兑换券。其后,以照会的形式通报中国驻埃大使馆,请中方予以鉴定。

  中国驻埃大使馆将埃方提供的文物照片发回国内,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进行鉴定。专家反馈认为,这批票据主要是来自晚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纸币,还有少量澳门地区曾使用的澳币。

  这些古票据中包括一张清朝光绪27年黑龙江矿物总局发行的银票、一张中央苏区于20世纪30年代初发行的二十元纸币、两张民国时期山东高密县田赋预借券,以及一张朝鲜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第三分部印发的汽油票等。

  石岳文说,国家文物局还请埃及核实,这些文物是否有中国政府出具的许可证,“如果没有许可证,那肯定是非法出口的,应该交还给中国政府。”

  8月27日,双方在埃及国际博物馆举办了交接仪式,埃及正式将这批文物交还给中国,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接收了这批文物。

  据悉,2010年,中埃签署了关于保护和返还从原属国非法贩运被盗文化财产的协定,此次文物归还系协定签署后,埃及首次向中国返还查获的非法贩运文物。

埃及为何首次向中国归还文物?

  系联合国公约的要求;中方人员评价埃及归还文物“动作很快,态度很坚决”

  埃及向中国归还流失文物,尚属首次。

  据埃及新闻网站报道,埃及港口文物单位负责人艾哈迈德·阿拉·罗维(Ahmed Al-Rawi)表示,这些文物是按照教科文组织协定移交的,文物如果被走私到埃及领土,埃及需要扣押外国文物并告知有关大使馆,以检查这些文物是否在遗产名录上,并对文物进行保护。

  中埃签署保护和返还文物协定

  1970年11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六届会议通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其中规定,如果发生非法进出口文物的事件,要采取适当措施收回并归还此类文化财产。中国和埃及都是该协议的缔约国。

  根据上述公约精神,2010年10月中国和埃及还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政府关于保护和返还从原属国非法贩运被盗文化财产的协定》。

  石岳文当时参与了该协定的谈判和文本修改工作,他认为,这次归还文物行动也是双方履行协定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埃及文物部门做得还是很不错的,动作很快,态度也很坚决”。

  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中国与秘鲁、印度、意大利、菲律宾、希腊、智利、塞浦路斯、美国、澳大利亚、土耳其、埃塞俄比亚、蒙古国、墨西哥、哥伦比亚、尼日利亚等多国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共同打击文物犯罪活动。

蝙蝠(amtrak) 於 2017-09-12 07:51 回覆:

  新近流出文物追索把握性较大

  1997年,中国还加入了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

  不同的是,《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属于纯公法性条约,只有国家或代表国家的机构才能以该公约提起诉讼;《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则扩大到私法主体,相关自然人(法人)也可根据该公约提起诉讼。

  国家文物局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告诉记者,这些公约对于非法流失文物的归还起到了一定作用。根据公约,如果文物流入国没有主动归还,原属国可以启动追索程序。

  针对没有加入相关国际公约的国家,如果发现有中国文物非法流入该国,是否也可以追索?谢辰生认为,也可以通过流入国一些相关法律启动追索。

  “最近几十年流出去的文物,如果证据充分,追回来的把握性还是很大的。但是久远的就很难再追回了。”谢辰生认为,文物追回的难度在于首先要发现文物的踪迹,然后才可以有目标地追索。然而,大量的文物流失之后,就不见踪影了,更谈不上追索。

  “以前,文物流失主要原因是外国掠夺。现在文物流失主要是因为中国人自己往外走私,问题很严重。”谢辰生说。

  埃及图坦卡蒙文物展览或将进入中国

  据悉,2014年,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之后双方开展了密切的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交流合作。

  石岳文介绍,中国政府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举办的很多培训班、研讨会,都会邀请埃及专家参与。前不久,石岳文赴埃及正在兴建的大埃及博物馆,与馆长交流时,又提出邀请埃及派两位文物修复专家,参加10月在中国举办的文物修复研修班。

埃及还准备在9月派一位专家参加中国文物部门的研讨会。根据两国政府签署的备忘录,中国文物发掘小组将到埃及卢克索古城遗址开展考古发掘,“估计年内展开”,石岳文说。

  石岳文告诉记者,埃及文物部长还透露,埃及当前正在开展一个图坦卡蒙文物巡展,希望有机会到中国进行展览。“需要等待进一步沟通。十几年前在上海和北京办过埃及文物展,反响很强烈,希望这种盛况能够再次出现。”石岳文说。

●2014年12月

  瑞士归还一尊汉代彩塑陶俑。

  ●2015年3月

  澳大利亚归还一尊清代观音像。

  ●2015年4、5月

  法国归还4件东周时期的猛禽金首和28件大堡子山遗址秦代金饰片。

  ●2015年12月

  美国归还16件(组)玉器、5件(组)青铜器、1件陶器共22件流失文物和1件古生物化石。

  ●2017年1月

  加拿大归还19世纪中国云南佛寺古建筑木雕、2.2亿年前中国鱼龙化石和2.5亿年前中国三叠纪鱼骨化石。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倪伟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