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25 00:16:14瀏覽1386|回應8|推薦15 | |
不久前,看到蔣勳介紹「富春山居圖」的視頻,(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mnYVqyTWs)頗為動心。日前,攜家帶眷到台北故宮看了展覽。故宮門票全票180元台幣,還算合理。 富春山居圖是個長卷,為避免一堆人擠著看,主辦方設計了僅容一人通過的動線,大家排隊,魚貫前行。大約要排半個小時才能看到畫。看時,不斷有展館人員催促向前移動。因為動線是一人的通道,你站住不動,仔細看,那後面的人都動不了。於是必須不斷前行,也就無法細心慢慢看了。這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大家只好配合。好在看看真蹟,就是看那麼個氣氛;要仔細看畫,則不如還是看看畫冊吧! 回來,又看到一個視頻,是余秋雨在央視藉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的機會講講兩岸的文化差異,(http://news.cntv.cn/program/wenmingzhilv/20110712/100097.shtml )有一點感想,寫在下面: 一、總的來說,余秋雨講話不如他的文章。他的文章,還是有一些真知灼見的,而且整個舖排的方式也都是講究的。但余秋雨講話,則不甚吸引人。只能說,他整體的氣質不吸引人,且講話的深度也顯得不足。(余秋雨的演講集我也看過,果然沒有什麼好看,與他的文章,尤其是《山居筆記》《文化苦旅》,不能比。)往往有一、兩點好的見解,但深度不足,不能形成一個較好的體系。 二、余秋雨認為,相較於台灣,大陸顯得對文化人不夠尊重,老要折騰他們。這一點,我以為基本上是余本人遭遇之投射,是否為普遍的事實,恐怕還要靠大陸朋友來論斷。我個人覺得,台灣的文化人看起來比較不受到「網路大軍」的批評,恐怕與他們的收入太低,還不能算「大咖」有關。像余秋雨、韓寒、于丹、易中天等高收入的作家文化人,台灣是沒有的。台灣最賺錢的作家,大約就是李敖、龍應台之類的。這兩人,在網路上也是各粉絲和批評者的。至於其他,如余所舉的「余光中」之類,因為他們錢賺的太少,所以不會成為網路或媒體關心的對象,自然也沒有什麼「批評」。還有,就是這些作家都不會去談敏感的政治社會問題。如果談,比如張曉風管了南港濕地開發的事,就自然會有很多人罵了。「台灣人比較尊重文化人」,由於是要和大陸比才知道此話對不對,而我無法去和大陸比,所以不能判定他這話對不對。但若說「台灣很尊重文化人」,那我覺得只是余個人美好想像。 順便說一下,我曾看到一位台灣作家的文章,羨慕大陸領導人會在春節去看老作家,帶頭建立尊重文化的風氣。他文章中說,台灣很多老作家晚景淒涼,有關單位不聞不問。這篇文章,我想余先生沒有看過。總之,各有觀察角度吧!但一個事實是:很多台灣學者作家都喜歡跑大陸,原因是,在大陸,受到的關注遠遠大過台灣。研討會、演講會都爆滿;在台灣則小貓兩三隻。 總的來看,大陸輿論關注高收入的文化人,應是好事。至少說明文化人在大陸可以是高收入者;而在台灣,難矣! 三、余說,他在台看了法國奧塞美術館的特展,感覺好像整個台灣都在談奧賽。連他搭的計程車(出租車)司機,看醫生時遇到的護士,看到他手上拿的「奧塞」的袋子,都會與他講上幾句法國的美術…。講得好像台灣文化水平有多麼高。我只能說,沒有這樣的事。不好說余騙人,只能說,余的運氣特別好,他都遇上了我們平常不可能遇見的。 四、余說,他覺得大陸人比較大氣,台灣人這方面稍差。大陸人是否比較大氣?這我也不敢說。但台灣是越來越「小氣」,則是我親身體會的事實。我覺得,在台灣,越來越沒有「作為世界頭等國家」之志向,而在我小時候,在老蔣時期,是有的。那時,一個風氣是,中國文化是世界優秀文化,中國人應該與西方人平起平作,即孫中山所謂的「並駕齊驅」。曾幾何時,不再講孫中山,也不再講中國文化,於是,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志氣」就沒有了。今天有那一個台灣人會認為我們有資格與美國人平起平坐呢?那一個人心中還有「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世界一等強國」的理想呢?沒有了。台灣完全沈入一種軟性的文化自慰情調之中,只要比大陸好,證明自己先進,別人落後,就一切心滿意足。 整個社會失去了志向,流風所及,你要「個人」如何顯現出「大氣」?所謂「大氣」,就在於「其所操者甚大,則其小者有所不暇計較者也。」(借曾國藩〈聖哲畫像記〉中的話)就像一個做大生意的人,他會計較幾千、幾百元的得失嗎?台灣現在就是沒人做「大生意」。選舉討好民眾,民眾自我沈醉;媒體上發言盈庭,但無非漫罵政府討好民眾,無人願意挑破「國王的新衣」;此即台灣現在的景況。 所以,余秋雨說的這一點,應當是有所見的。 附帶說點題外話:近幾年,台灣媒體非常喜歡將兩岸民眾拿來作比較,無非突出幾點:台灣人有教養,會排隊,公共場所小聲說話,熱心回應問路者,學生、企業富有創意等。台灣媒體作這些比較,無非是在作一種自我安慰;若反過來解讀,正好看出台灣民眾對「中國崛起」的驚慌,一種「酸葡萄」的心裡油然而生。這點心態問題,我已在很多文章中提過,這台灣人自己的弱點,若不能及早自覺,勢必「抱怨以終」而已,對別人沒影響,對自己沒好處。 但就這些台灣人引以自豪的內容來說,我則另有一些感慨。大陸一般民眾素質較差,除了常期貧困的原因外,亦不能不看到長期「鬥爭」殘留的影響:一種過度的防衛,傷害了正常社會中陌生人之間亦應有的基本信任。同為中國人,台灣做為時代的幸運兒,避開了49年以後的一連串鬥爭與運動,在慶幸之餘,能不能給對岸同胞更多的同情(即「同理心」)與關懷?我覺得,這是台灣人最應該、也最自然該有的態度。可悲的是,在媒體上、網路上,我們幾乎看不到這種言論。最核心的原因是,台灣人不願自認為中國人。此核心立場一旦錯誤,則不但諸事無法合理解釋,而且原本可以平和廣大安詳慷慨的心態,一下子就變的委屆受傷懦弱自憐。關鍵只在心態,只在一點核心的觀念。觀念正確了,我們不但見到自己的幸運,更看到隨同大陸的崛起而有的光明的未來;觀念錯誤了,則只有自怨自艾的酸葡萄而已。觀諸台灣今日情況,政治人物與民眾相互意淫,誤人誤己,真是可悲。 台灣人是不是中國人?這根本是個事實問題,不是可以由人自由選擇決定的問題。不願面對事實,就沒有真正的立足點,於是全盤皆誤,注定一輩子自怨自艾下去;聰明才智的高低,只能決定苟延殘喘的長度而已,毫無助於改變事實。可悲!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