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真情召喚真情—電影「交響人生」(The Concert)觀後感
2011/05/07 01:03:21瀏覽17258|回應2|推薦10

    電影「交響人生」是法國導演哈杜.米赫羅(Radu Mihaileanu)執導的一部以俄國為故事背景的片子。講述在蘇聯解體之後,一個前蘇聯時期非常傑出的交響樂團指揮(安德烈),因故淪落成為樂團中的掃地工人,被剝奪了演出的機會,但他一日未曾忘情於演出,尤其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

        一日,他截獲巴黎來的一封傳真,內容是邀請樂團到巴黎演出。這正是他多年以來夢寐以求的願望,於是他攔下了這封信,私下找當年的老友,老團員,甚至找了當年出賣他的共產黨員當他們的經濟人,倉促成軍,冒名頂替,費盡千辛萬苦,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到了法國。此次演出,他還指定了一位當紅的女性小提琴家(安瑪麗)擔任獨奏,演出前,他與安瑪麗會餐,席間,為了解釋他為何要邀請這位素不相識的女小提琴家共同演出,他講述了當年在蘇聯共產黨時代,是如何地遭受迫害,以至於樂團中最傑出,也是與她齊心協力要演出一場完美的柴可夫斯基協奏曲的女演奏家(蕾亞),最後卻受迫害而死的悲慘故事。女小提琴家聽完了故事,反而不願演出了。她覺得她只是指揮家心中人選的替代品,他以為指揮家是在圓夢,是在治療內心創傷,而非音樂演出。

        指揮家此時備受煎熬;出來的團員各懷鬼胎,各忙各的,都為了賺外快,而根本沒有練習;雖然當年他們都是一流的演奏家,但現在宛如一群烏合之眾。最後,指揮家的好友找上了女小提琴家,告訴她如欲知道自己的身世,最好參加演出;而小提琴家的經濟人,本來反對她參加此次演出,但此時也留下一封建議她同意演出的信後,不辭而別。安瑪麗只知道自己從小是個孤兒,此時,對一切充滿狐疑…。

        在混亂的情況下,音樂會開始了;由於完全沒有練習,一開始的聲音令人不敢恭維。但是,隨著女小提琴家與指揮所釋放出的奇特力量,整個氣氛改觀了,最後,成為充滿情感、扣人心弦、震撼全場的演出。隨著音樂,電影出現指揮的心聲(畫外音),原來安瑪麗就是當年受迫害而死的女演奏家蕾亞的遺孤。安德烈對蕾亞有深深的歉疚,所以,無時無刻不默默關注著安瑪麗;找她演出,不但是自己的願望,也是告慰友人,同時是為了圓一場當年她母親的夢。

        這是一部非常有「戲劇性」的電影。所有的團員來到巴黎,都各有各的小算盤;眼看著這個烏合之眾的樂團就要出糗了,導演卻能十分戲劇性地讓他們起死回生,起死回生的來龍去脈又十分合理,不禁令人熱淚盈眶。

    那麼,導演是如何地舖排這個過程呢?原來,團員們雖然各各身懷絕技,但多年來迫於生計,早就變成了蠅營狗苟、貪圖小利的庸碌之輩了。唯有指揮安德烈,懷抱著對音樂的絕對熱情,當年就是以此來抵擋共產黨的高壓,現在仍以此來抵禦世俗的誘惑。在這部片中,「音樂」已成為一個象徵,代表人的真正的熱情,代表生命情感真正的關注,也就是人對生命價值的自覺。這一點真情、一點熱忱,使得一切猥瑣、苟且、無聊乃至欺騙的社會亂象,都有如注入源頭活水般的得到了光輝。而安德烈所關注的音樂,正如他自己所說,每一個音符都有生命,音樂就是生命的大和諧,所有人在這裡,得到了生命情感的釋放與融合,得到了自我的實現與完成。

        對指揮安德烈以及那位死去的女演奏家蕾亞來說,音樂是他們在苦難歲月中的唯一寄託,真實生命情感的唯一出口,是生死以之全力以赴的事業。但是,對於長於西方社會的安瑪麗來講,雖然技藝一樣的出色,但演出已成為一種規格,一種生存的方式與生活形態,有一定的模式與套路。所以,當他與安德烈相遇,聽到一段一時難以消化的心理告白,又看到這樣一群完全不合規矩的古怪樂團,心中疑慮斗升。但是,她畢竟是偉大女演奏家蕾亞的嫡傳血脈,(這一點,也象徵了人間的真感情,不僅突破人與人的限制,更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對生身父母的追尋,即代表發自生命內心尋求生命意義源頭活水的強大力量。終於,這股力量,在演奏現場,在指揮的召喚下,噴勃而出;透過音樂,相信安瑪麗終於體會到,不是她在扮演別人(原先她所耽心的),甚至都不是她在演出音樂,而是音樂自她身上流出(如大提琴手在勸她務必參加演出時所說),如同自蕾亞、自安德烈、自所有音樂家身上流出一般;音樂流經了所有人,使所有人的生命得以交會,在音樂中和諧共鳴,彼此激盪、彼此理解、彼此包容,…最終再感染了所有的團員,點燃了大家內心中沈埋已久的理想與熱情,於是,那生疏的技藝回來了(別忘了他們本來都是頂尖高手),沒有排練過的烏合之眾,終於做出了不可能的演出,全場為之動容。

        導演以非常具有說服力的電影語言,詮釋出這樣一段難以抽象說明的生命情感,使本片雖然在「事實上」具有戲劇性的誇張,但在「感情上」卻十分具有說服力。可以說,指揮家的生命熱力與對理想的堅持、對朋友的道義,不僅感動了女提琴家與所有的團員,感動了電影中的觀眾,更感動了看電影的觀眾,讓我們一同對「生命」有一番新的體悟。

        「生存」是生命的基礎;為了生存,有時會做一些滑稽可笑的事(如片中賣手機的小喇叭手猶太人父子)。但一旦能夠生存下來,人們便要尋求生命的意義。只有真正的美(以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為象徵)與善(指揮對死去朋友的真情),才能滿足人們對意義的尋求。人們在此得到了釋放,得到了交感共鳴,在此得以融為一體(即影片中所謂的「大和諧」),才是真正生命意義的實現。這樣的一種生命體驗,藉著藝術(音樂、電影等等)的形式記錄傳達,於是就更能召喚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體會到源自生命真誠的感動。

蘇聯時代,人民受壓於教條,生命封閉而沒有出路;民主時代,人民又在金錢的誘惑中迷失,生命荒唐而空洞。然而,只要人心不死,當真正發自生命的真誠的力量出現時,所有人還是有感應的,也能隨之而起。豪傑之士,不待文王猶興;而一般眾民,也能待文王而後興。(孟子)一旦撥開迷霧(世俗瑣瑣碎碎的追逐與計較),「由仁義行」(仁義即是所有人內心中的真實願望,是彼此相通的;即如此片中的音樂),其所生發之力量,真是沛然莫之能禦啊!此一生命意義的興發與生命精神的振作,或許就是我們觀看此片的最大收穫吧!

附記:許多影評批評這部電影缺乏足夠的說服力,把音樂演出看得太簡單了。我想,這是混淆了「事實」與「文學」的差別。文學為了強化他要傳達的情意,是容許「誇張」乃至「魔幻」的,其邏輯與真實性在於它所要傳達的情意,而不在於故事之是否合於現實世界的真實性。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ha1960&aid=5180608

 回應文章

佟湘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没看过
2011/05/11 20:37
找时间看
路爲紙,地成冊,行作筆,心當墨,記錄無限,丈量天下

hullo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温润,温润的如春风拂面
2011/05/07 18:33
真高兴,又能读到卜算子兄的好文,真是如沐春风,这种音乐题材的片子,也应是这种感觉。

只是有一点疑问,这片子是否不自觉地带有某些意识形态的的色彩,呵呵——也许是我有些敏感了。
卜算子(alpha1960) 於 2011-05-07 23:46 回覆:

好久不見,您好啊!

謝謝稱讚,但不知您說的「意識形態」是指那方面而言?這裡面似乎涉及到一些「共黨迫害猶太人」的問題,但我想,這非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