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如何看待「宋楚瑜參選總統」
2011/08/26 09:24:06瀏覽1025|回應2|推薦7

宋參選對誰有利?誰當選對大局最好?

        宋楚瑜高調重出江湖,立刻引來萬眾矚目。雖然還沒有正式宣佈參選總統,但看這轟動的聲勢,大家都自然地往這方面猜想。「宋楚瑜參選對誰有利?」這是媒體關心的焦點所在;藍軍的反應自是一片罵聲,因為他們認為宋選不上;出來攪局,徒然讓蔡英文得享漁利。蔡若當選,則兩岸關係必然倒退,台灣經濟、安全等等又要回到扁時代,甚至更糟,…而這一切惡果,都是宋出來攪局所致。所以,當然要毫不留情地對宋大加撻伐,就算不能致宋於死地,至少也要把他的影響力(破壞力)降至最低。

然而,在一些網路的論壇上(例如聯合網上的「天下縱橫談」),則出現相反的情形,一片擁宋之聲。因為「天下」是一個統派的論壇,對於「什麼才是對台灣有利」的判斷標準,與媒體上的藍軍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藍軍媒體關注的「台灣利益」,無非是「兩岸和平」「經濟發展」「國際參與」之類。在這個標準下,關鍵當然是兩岸和平,因為沒有兩岸的和平、和解,一切都不用談了。馬英九縱有千般不是,但只要在這一點上贏過蔡英文,就全面贏過蔡英文了。台灣人除了深綠之外,就算內心再怎麼想獨,也不能置現實的生存問題於不顧啊?(更何況馬一直在表現對「獨」的貼心啊!)而宋,他的兩岸政策與馬無異,行政能力也明顯比馬要強,拋開過去的恩恩怨怨不考慮,宋當選,情況只會比馬當選要好而不會更壞;三人依對台有利的程度來排序,應該是「宋、馬、蔡」。但問題是,宋選不上啊!出來攪局,分馬的票,讓蔡當選,則全盤皆輸了。

而「天下」等統派論壇的多數網友看法則有所不同。他們所關心的「台灣利益」,是必須在「中國利益」這個大前提之下的。也就是說,必須有助於中國的崛起,有助於國家統一,能共同參與中國復興,才是真正的台灣之大利所在。馬雖然承認九二共識(也就是接受「一中」),但實際上卻處處強調「台灣主權」;他討好台獨之程度,讓人懷疑那不止是討好,而是他骨子裡根本就是。於是,馬利用大陸「和平統一」的戰略,在「九二共識」的掩護下佔盡便宜,卻又處處向大陸擺高姿態,向台獨獻媚。這種「吸中國的奶向台獨輸血」的做法,豈不比真正的台獨更可惡?(真正的台獨享受不到「一中」的好處。)加上馬英九行政能力不佳,使大陸加惠台灣人民的政策也大打折扣;而其養「台獨」自重,與綠軍大唱雙簧來向大陸要價的手段,其卑下醜陋也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所以有不少網友明確表態,寧願蔡當選也不要馬當選。因為蔡當選,「一中」的好處沒有了,大陸不再向台灣輸血,台灣就得自己面對經濟、外交等各方面既艱困又每況愈下的局面。在此情形下,台灣只有兩個選擇,一是鋌而走險,堅持台獨,不惜與大陸撕破臉攤牌;另一則是翻然悔悟,知道台獨不可行,而認真考慮統一(或至少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就範於大陸的要求,被動地接受統一談判)。以台灣人的聰明,你覺得他們會選擇那一條路呢?所以,蔡當選,反而會開啟統一的大門,比馬這樣不死不活的拖著要好。

因此,在他們心中,如果宋當選,就算其兩岸政策與馬一樣,不會更積極,但以其行政效率,至少可以使大陸的「輸血」不致白流。(何況他理應比馬更積極一些。)而宋選不上,讓蔡當選本來就比讓馬當選來的好。所以,這三個人的排序,應是「宋、蔡、馬」,甚至是「蔡、宋、馬」的。宋選上固好,選不上攪局也很好。

我個人本來也是傾向於此一觀點的,但在看了市長YST背水一戰親民黨〉一文之後,卻有了一點不同的看法。

加入國際局勢的因素,「誰當選最有利於大局」的排序將有所不同

YST的文章,最特殊的一點是,把未來十年的國際局勢列為非常值得考慮的重要因素。在YST看來,美國對中國崛起要採軍事遏制的想法從未改變,而未來十年是最後的機會。美國的軍事遏制,也許不一定是打大仗,而是增加中國與周邊地區衝突的可能性,形成一種「戰爭邊緣」的狀態。一旦中國處理稍有不當,就可藉故掀起國際上新一波的遏制中國的聲浪,甚至予以經濟、軍事的打擊。總之,是要打亂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佈署。這個時候,台灣就成了美國最好的一顆棋子。依YST的看法,宋是最有本錢、最有能力抗拒美國擺弄的人。但是他在文中沒有提到,如果因宋而導致蔡當選,那麼,蔡因為在中方反正沒有利益,所以對美的依附程度必然高於馬,那就形成了對中國最不利的狀況。

也許許多人被過去十年的狀況給迷惑了,覺得蔡當選,其胡鬧程度不會超過陳水扁。殊不知陳水扁時代兩岸之所以無事,是因為美國忙於反恐,不得不尋求中國的合作,所以扁成了「麻煩製造者」。一旦美國想要對中國生事,願意給台獨撐腰,那麼,前述台灣「撞到南牆而後回頭」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在蔡主政之下,只會比馬更無顧忌地往「台獨」的一條路子走到黑,為中國帶來種種麻煩。

當然,國際局勢千頭萬緒,風雲詭譎,我們很難預測會生發什麼。但若依「料敵從寬」原則做最壞的考慮,則這三個人依對全中國有利的角度來排序,就成了「宋、馬、蔡」,(與藍軍的排序一樣),而宋若當選不了(很可能),則蔡可能獲得漁利,徒然掉入了最壞的選擇。

加入了這一層考慮,那麼,站在統派的立場,似也不該歡迎宋出來攪局了。然而,宋一定只能是個「攪局者」嗎?他有沒有可能衝高選票,甚至最終勝出?

提出新論述最為重要

我覺得YST在文章(背水一戰親民黨)中提出了一個很重的觀念,那就是宋之參選,最重要的意義要看宋能提出什麼樣的論述。任何政權,不論什麼制度,不論什麼時代,要得到支持,說到底,關鍵還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所謂「事有順乎天理、應乎人心者」(孫中山)。能不能獲得民心,帶動民氣,甚至引領風潮,關鍵在於能不能提出切中時弊而又浹洽人心的論述,也就是要看你有一沒一個合於時代需要的中心思想,而這個中心思想,也總能夠形成一個綱領,被歸納成一兩句亦於掌握的口號。(也就是台灣媒體人喜歡說的「slogan」,只不過台灣媒體人往往誤以為slagon只是騙選票的包裝,而不知它其實深刻反應了政治的基本盤。)

當年孫中山要革命,「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亦可謂旗幟鮮明。尤其前二句,更能普遍反應民意,深中人心。老共打勝國民黨,「打土豪、分田地」是多麼的淺顯易懂,相對的國民黨就提不出什麼生動的口號了。國民黨到了台灣,「反攻大陸」、「毋忘在莒」等,也產生了一定的力量,但等到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明顯只在敷衍,故而疲軟無力。李登輝的「台灣主體性」、「台灣優先」、「台灣人出頭天」等,呼應當時台灣人普遍存在著的受外省人壓制的怨氣,也很能一呼百應,凝聚人心,其效用居然長達二十年;到目前,仍然是綠營的主軸。而其他的什麼「亞太營運中心」等,空泛無內容,基本上沒有人理,自然灰飛煙滅。而「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天下」之類的,既不能反應民意,又沒有真實的內容來創造、帶動民意,十足只是個虛假的高調。至於陳水扁什麼「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擺明了就是純粹的包裝,不過是托庇在「台灣主體性」之下耍弄一點修辭與暗示。至於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連續三個否定句,這能代表什麼時代精神?簡直可與葉銘琛的「四不」前後輝映。(也許馬很得意這是繼承了蔣經國的「三不」,殊不知蔣經國的真精神在於「十大建設」,在於「革新保台」,而不是「三不」。後世史家終將證明蔣經國的「三不」是「坐昧先機之兆」,而絕不是他值得稱述的地方。)扁與馬能夠勝出,完全是運氣所致,而不在於他們有什麼真正的中心思想、核心論述,無怪乎他們的時代,只能是一個平庸的、沈悶的時代。

2004連宋敗選後,有識者便已指出,國民黨要有自己的新論述。然而,這個論述一直提不出來,於是整個台灣仍受制於李扁集團的「台灣主體性」,無人敢攖其鋒。然而不幸的是,「台灣主體性」,是個虛幻的論述;過去之所以能夠掀動人心,是在於它能夠消極地幫助台灣人排解長期積壓的鬱悶;但若要說到積極的引領台灣人走出一條有尊嚴的光明的道路,則絕對是無能為力的。因為這個論述是建立在「想像的國際現實」(如美國會保護台灣)和「牽強的虛假歷史」(如說台灣文化是荷蘭、日本、英美、中國等四大文化的融合等)兩個幻想之上。虛假的東西如何能生出真實的力量?所以歷經二十年的全力推動,現在已到了外強中乾的地步。

李扁集團的台獨論述已是外強中乾

說「台灣主體性」已是外強中乾,絕不是一句輕率的情諸語言,而是有著明確的證據。如果我們只看表象,那會感覺到「台獨」之「外強」似乎聲勢浩大,台灣自我意識膨脹到極點,對「中國」極盡污蔑之能事,…。但剖開這些表象,就會發現,這其中實有一股十分焦躁、極度缺乏自信的情緒。何以見得?且看台灣媒體所報導的大陸新聞,一概是用負面的角度去解讀,恨不得把大陸形容為一個粗野落後不文明的蠻貊之邦;但另一方面,又極喜歡報導大陸人對台灣的稱讚,想要靠大陸人對台灣的崇拜來證明台灣的優越性;這不是缺乏自信下的自我矛盾嗎?我每每看到「三、民、自」所報導的大陸負面新聞,發現他們並非出之於輕鬆的嘲諷,而是有一種煞有介事地諄諄告誡的心態,彷彿在說:「你看,他們那麼爛,千萬不能與他們統一。」一種「被統一」的恐懼躍然紙上。總之,在一切輕蔑、醜詆的背後,不自覺流露出來的是恐懼、焦慮的情緒;要掩蓋這樣的情緒,除了刻意壓低對方,就是極端放大自己的成就;到處尋找「台灣之光」,雞毛蒜皮的事也被拿來當作國際上對台灣的肯定;從某一角度看,這些現象豈不都是焦慮心情的反應?

如果說,以上的證據還不夠充分,那麼,請問在李扁大力宣揚「台灣主體性」二十多年之後,台灣產生了什麼可以與此呼應的文藝作品?有那一部電影、戲劇、小說、甚至一首詩歌,可以與此呼應而被大眾喜愛且廣為人知的?沒有,連一首流行歌曲也沒有。(被民進黨取笑為幻想的「光復大陸」,至少還有「龍的傳人」傳唱一時。)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台灣主體性」的空洞虛假與疲弱無力嗎?

「台灣優先」、「台灣主體性」本是為了要實現台灣人的尊嚴,結果卻把台灣人引入了一個沒有出路的死胡同。越是相信這個論述就越是焦慮,越是焦慮就越是浮躁激憤、一味仇恨中共(中國),越是仇恨中共,就越是覺得被打壓而卑屈難受…。如此惡性循環,只是加深了無意義、無實際作用的負面情緒;或可同仇敵愾於一時,但毫無益於真正的自尊自信之建立。長此以往,請問台灣的出路在那裡?台灣人的尊嚴又在那裡?台灣豈不是到了該改弦易轍的時候了?

於是,宋楚瑜在此時出來參選總統。基於以上的理解,我們對此事的關注,也應從「宋參選對誰有利」、「那一個人當選對大局最有利」轉移到「宋參選能為一潭死水又色厲內荏的台灣政壇帶來什麼新的論述?

宋楚瑜有新的論述嗎?

像「選總統」這種規模的選戰,各方陣營的一切競選努力,其實都會互相抵消;打到最後,其實就是「基本盤」的對決。而所謂「基本盤」,要看兩樣東西,一個就是候選人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核心論述。因為台灣是個方向感極不確定的地方,在別的正常民主國家,選民也許會關心候選人端出什麼牛肉;但在台灣,一切政見最後都歸結到核心論述,也就是「大方向」、「自我定位」等問題。第二就是看選民對候選人的信任度,包括過去的表現及所謂「人格魅力」等等。當然,此二者也是互相關聯,而不能截然劃分的。

我們不妨先來檢查一下宋楚瑜是否有新的論述?依據年代電視台對宋楚瑜做的兩次專訪,我觀察到宋有「台灣價值」與「二次寧靜革命」兩個提法。前者不大引起媒體的注意,我卻認為有點新意思。李扁集團的台灣論述,基本上是將「土地認同」無限上綱,以地理劃分來切割歷史文化,切得七零八落,最後把「地域利益」當作終極價值,摧毀「文化認同」之中應有的、富於理想性的文化關懷與歷史承擔。所謂「台灣優先」,「命運共同體」(其實是「利益共同體」),「愛台灣」等等,無非就是如此。如今,宋喊出「台灣價值」,想來也不外是「勤奮、善良、好客、頑強打拼、靈活富創意、…」等等,看起來好像仍是向台灣人大灌迷湯,但其中確實透露了一點「文化認同」高於「土地認同」的意味。只要詮釋得當,未嘗不能取代李扁的台灣論述而為台灣開出新局。

我一向認為,文化認同應優先於土地認同。文化是傳承的、流通的、人人可以擁有而不必爭奪的,而土地卻是分割的、局限的、資源有限而必須爭奪的。重視前者則趨向於交流互動,突出後者則導致防衛與對立。更何況台灣文化實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強調文化認同,必然可以逐步恢復台灣人作為中國人的自覺,這才是台灣真正的出路。當然,我也不否認土地認同也有一定的意義,但應是第二序的,從屬於文化認同的,而不能高於甚或否定文化認同。這就好比利益是人人都會追求的,但若將利益無限上綱而不顧道義甚或否定道義,則其後果則必然是災難性的。

宋楚瑜有沒有這樣清楚的認識我不知道,但至少這個開端是好的。事實上,馬英九或多或少也有一點這樣的感覺,他屢次抬出蔣渭水,或許也有那麼一點文化訴求的意味。只可惜馬的基本思路還是臣服於李扁「台灣優先」霸權論述之下,所以他的「推崇蔣渭水」就顯得那麼怪異突兀而前後都不沾邊。

「台灣價值」如果操作得當,暫不與「台灣主體論」衝突,慢慢移形換步,也許真能帶給台灣人民一種新的感受。提出「台灣價值」,代表宋在政治上還是十分敏銳的。但宋提出的「第二次寧靜革命」,則顯得有點莫名其妙。

宋的人格持質

宋的「二次寧靜革命」,是肯定第一次還是否定第一次?眾所周知,「寧靜革命」是李登輝為自己塗脂抹粉的東西,宋是李氏革命的重要幫手(甚至打手),對宋而言,這並非光彩的歷史,不知宋舊事重提的目的是什麼?客觀而論,李的「革命」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的確是一場民主改革,但另一方面(或許是更重要的一面),這是一場以「本土」革掉「中國」的文化革命。此二者,何者為「裡」何者為「表」?何者為實何者為虛?我們就暫不討論了,姑且客觀承認其「兩面性」;宋如果夠聰明,就要知道在其中如何取捨,如何繼承與揚棄,而非概括承受。如果宋只想利用李的影響與資源而概括承受,那麼,他又與馬英九有什麼差別?不過是更為精明刁鑽而已。

「論述」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脫離提出者而成為一種客觀的力量。李扁的「台灣優先」,成為二十年來台灣政壇唯一的政治正確。由於馬無力提出新的論述,於是即使馬英九當選、即使馬英九過去旗幟鮮明地反對台獨、即便許多人相信馬的內心並不是台獨,都無法扭轉馬英九在此一論述下低頭的趨勢。由此可知,宋的參選,其重要性在於宋的新論述能否成功,而不在於宋個人能否當選。

除此之外,宋之「中心思想」(即其新論述)之於宋,相較於其他候選人與其論述的關係而言,要更為重要。為什麼呢?因為宋的從政經歷是非常曲折而多變的,使愛之者愛之深,恨之者恨之切。宋的基本政治性格是「投機」,但不同於一般投機者的地方是,他對於「機」的掌握都相當準確。蔣經國去世,宋敏感地察覺「本土化」勢不可擋,所以第一時間便投注在李登輝身上,手段出格,成為李的頭號功臣,那怕背負老國民黨給他的一切罵名也在所不惜。省長開放民選,宋不惜一切,寧願不要行政院長也要參選省長,得罪李登輝也在所不惜。因為他知道,民選時代來臨,民選省長是攀上權力頂峰的必經(甚且是唯一)之路。(宋在任內幹得太出色,李怕葉爾欽效應,所以廢掉了省。)總統選敗之後,宋知道兩岸關係是今後台灣唯一出路,所以抓緊經營。雖然大陸把「第一功」給了連戰,但宋搶不到第一也要搶第二,絕不會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機遇中缺席。

像這樣一個長於投機,且能夠聰明的、準確的投機之人,如果登上總統大位,會把台灣帶到那裡去?從宋接受年代電視台的專訪中,我們可以看到,宋對於「中美關係」的消長了然於心,相較於馬之蒙昧與蔡之死硬,宋似乎再一次預備準確的投機了。「投機」不是個好字眼,但若能審時度勢而正確的投機,也不失為「識時務」的俊傑。然而,由於國際局勢的瞬息萬變,對於「投機」「善變」的性格我們還是不能不防範的,防範之道,就在於以其論述來約束他的行為。所以對宋而言,其論述的重要性,也就更甚於其他的候選人。

結語

總之,重點在「論述」。關心台灣的人,無論持什麼立場,都看得出台灣的困境。台灣要能起死回生,重點不在誰當總統,而在於有沒有一個新的、正確的論述;在於有沒有一個領導人,可以成功地將此一新的論述讓多數台灣人民接受。阿扁的烏煙瘴氣,讓民進黨有脫離李扁另起爐灶的機會,可惜蔡英文顯然沒有這個能力。民國一百年,讓身為民國總統的馬英九有很好的文化論述的機會,可惜馬既無此膽,又無此識,平白糟蹋了歷史性良機。現在,宋楚瑜如果真的出來參選,情勢很明顯,如果宋不能帶來令人產生新希望的論述,而只是新瓶舊酒大炒冷飯,則任憑他舌粲蓮花,恐怕支持度還是上不去;不但上不去,最後還會在棄保效應下大幅下滑。相反的,宋如果能成功地提出新的論述,那麼,他將有機會與其他二人鼎足而三;最後不論誰當選,都不可能忽視宋的實力,也不可能不受他所提出的新論述的制約。(只要論述是成功的,那麼,選舉結果之後,仍會繼續發酵生長。)

我以為,我們真的不必太在意宋的參選所造成的結果。如果宋畢竟東拉西扯胡說一通,那麼他最終只是個曇花一現的小丑,原本該誰當選還是會由誰當選,宋影響不了大局。如果宋果然有所見地,並且風生水起有引領風騷之勢,則就算當選不了,也會從此改變了台灣未來的走向,這仍然是好事。倘若宋雖有所見,卻因形格勢禁等種種因素不為台灣人民重視,起不了作用,那也只能說是台灣人的劫數未盡,苦還沒有吃夠,所以還沒到覺悟的階段,只好再自找苦吃一陣子。而最壞的情況是,倘若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不但沒有好的論述,而且還造成蔡的當選;而蔡當選後,又真的如YST所預言的發生了美國對中國的軍事遏制,而蔡又毫無保留地願當美國的棋子,…雖然這一連串情況都發生的機率很低,但如果真的發生了,那也只能說,台灣人是在劫難逃,怨不得別人;而對中國崛起的大勢而言,或許是平添考驗增加曲折,但中國畢竟今非昔比,和平崛起是潮流所趨人心所向,終究還是不可阻擋的。

回到現實的政治。要不要阻擋宋參選?我以為無此必要,況且要擋也擋不住。要不要支持宋楚瑜?現在說還太早,還得「聽其言觀其行」,要看宋未來的表現了。

2011 0824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ha1960&aid=5581760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宋楚瑜不可能當選!
2011/08/30 21:29

版主文章分析非常透徹 詳盡

但無論宋的論述多好 就算票比馬多 最後還是蔡英文得利

宋想要當選 幾乎是天方夜譚!

蔡把自己當棋子 讓美國玩弄 台灣得到什麼?經濟與外交一樣烽火連天 台灣人劫數未盡!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1/08/27 10:57

史歷的不幸因素,使居在寶島上的我們,思想徨惑之中四分五裂。分崩離析的結果,現在我們的政治運作和社會氣氳,彷彿滯着,缺些生氣;更槽糕的是存有種種不安定不安全不確定和微微驚心恐懼,已然籠罩天空。

我們對於政治語言敏感得不得了,連普通話都可能被牽進政治立場去解讀去猜疑。愈來愈似的情況是:能思想的人儘自我禁閉着嘴巴;因為這羣人那羣人對立看,各說什麼話不當心就是別人抓起的把柄,讓人洩氣、挫折、深受傷害尊嚴。

啊呀,我們的社會竟已到達這般思想窮困的境地了。到底[中華民國]無法凝成共識了嗎?到底人人腦中的中華民國定義不同?參差得要爭個你死我活?

文化上、歷史上,我們與大陸淵源有着無可分割的關係。利害上我們若要聲言與他分割,則在國際上會孤立無援。情感上我們通商、通旅和通婚,種種往來已漸然溶在一起了。那麼,還有什麼"未來統"不會的情況呢?!

大概,我們就是疑懼一旦說出"願未來統",我們的自主自由就像流沙般點點流走了!

所以,關鍵處不止是我們想清現實和文化臍帶,還有大陸方面的態度吧。

[一國兩/多制],我們不敢想望它的可能和恆定性。[聯邦]或[邦聯],大陸不敢想象它可能帶來各省的分崩離析。[大中華]──這孺慕中道之邦華──彷彿已成不可企及的夢遙。中華臺灣和中華大陸,一方不敢定坐下來談,一方釋出的誠意,信任度猶在沙海之上。

天啊,大陸不退一步,我們不進一步,彼此遙望着。大陸老神在在,我們卻徨恐之中一盤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