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好書解析:【蘇格蘭人如何發明現代世界】前言
2005/06/18 17:21:51瀏覽2092|回應0|推薦2

模糊的卓越身影--蘇格蘭

改良蒸氣機的瓦特、鋼鐵大王卡內基、發明電報的摩斯、發明電話的貝爾、自由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經驗主義哲學家休謨……,他們的創見與成就盡皆成為現代世界的基石,而這些人之間有什麼關連呢?答案是個熟悉卻模糊的國家:蘇格蘭。

究竟該稱蘇格蘭為「國家」、「民族」或是「英國的某個區域」,很多人都不甚了了。其實,蘇格蘭原是英格蘭的北方鄰國,一個獨立的國家;一七○七年兩國合而為一,成為「大不列顛聯合王國」。根據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陳正國的解釋,一七○七年「英蘇合併法案(the Act of Union)生效之後,蘇格蘭就失去議會以及單一主權國家(state)的地位,而僅是文化地理的國家(country)。」

而蘇格蘭會落得如此曖昧不明的境地,還有一個極重要的原因,就是英格蘭的光芒太耀眼了。我們習慣以英倫三島上最富強的「英國」(England,英格蘭)代稱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或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這一來,民族起源、歷史文化大不相同的蘇格蘭便沒了身影。所以當我們看到電影《英雄本色》中蘇格蘭與英格蘭慘烈廝殺,世界盃足球賽中英格蘭、蘇格蘭各有代表隊,不免心生幾分狐疑。

也因此,儘管蘇格蘭曾經孕育出諸多近代文明史上的巨人,世人卻常將桂冠頒給英格蘭。在中國經商逾百年的怡和洋行、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爵士,我們通常也誤以為是英國人。至於蘇格蘭啟蒙運動的來龍去脈與成就,現在恐怕連多數蘇格蘭人都說不上來。

直到十七世紀,蘇格蘭仍是西方最貧弱的小國之一,但她在十八世紀萌生了啟蒙運動,首先接櫫民主、自由經濟的概念,催生了工業革命;眾所周知,這些都是現代社會運作的要素。此外,舉凡政治、法律、教育、科學、醫學、建築、文學等領域,當時的蘇格蘭都是人才輩出。這使得蘇格蘭人不僅成為大不列顛帝國的中流砥柱,更隨著「大西洋時代」腳步,將其文明果實遠洋歐洲之外,啟動現代文明的轉向。這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十六世紀中葉,諾克斯於蘇格蘭於推動宗教革命後,由長老教派主掌蘇格蘭教會。他們主張聖經、聖餐儀式為上帝子民所共享,而不像羅馬教廷,由少數人獨占。諾克斯相信,政治權力乃由上帝所賜,屬於廣大人民,非屬皇室、貴族或教士的專利。布坎南更進一步,在一七一五年提出領先歐洲的裡念:一切政治權利屬於人民,至於人民共同推選的領袖--國王或其他政體的首腦,只是出面替人們打點事務。民主政治的公式在此浮現。

長老教會為了讓大多數孩子都能閱讀聖經,因此呼籲廣設學校。一六九六年,蘇格蘭議會通過「興學法案」,規定每個教區內至少要有一所學校。影響所及,十八世紀末蘇格蘭的識字率為全球最高,一百年後英格蘭才迎頭趕上。除了聖經,蘇格蘭人還樂於閱讀亞當‧斯密、休謨、歷史學家勞勃森等人的著作。「一貧如洗的百姓也會就政治觀點大發議論……,人人皆可引經據典。」亞伯丁和愛丁堡民眾最愛的日常消遣,竟然是學習記帳。

長老教會強調平等、自由的理念(雖然出發點不是熱愛民主,而是要杜絕撒旦)與「興學法案」,為蘇格蘭璀璨的啟蒙運動奠下了基礎。隨處可即的書籍、學校、圖書館;自由論辯的風氣;百姓不分階級、宗教都有機會進入大學殿堂;出版業興盛,讓蘇格蘭打破接階級藩籬的囿限,知識火花處處迸現。而與英格蘭合併後,兩國不再是惡性競爭的敵手,蘇格蘭知識份子因此有了更大的舞台--倫敦,以及日不落國的廣袤版圖。凡此種種,使得蘇格蘭在十八世紀蛻變為人類文明的奪目鑽石。

亞瑟‧赫曼所著的《蘇格蘭人如何發明現代世界》,說的就是這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但他敘述的不只是蘇格蘭本身的文明發展,當然還有與英格蘭之間的愛恨情仇。二戰之後,蘇格蘭尋求獨立的呼聲成為不可漠視的意見,三百年前主張放棄主權以求民族發展的先人,成了獨立份子亟欲打倒的愚昧形象。而今,蘇格蘭再次有了自己的議會,經濟卻未能如願起飛,青年人口持續大量外流。對蘇格蘭來說,主權、民族自尊與經濟、文化發展之間,似乎難有萬全之計。孰輕孰重,歷史自有明鑑。

英國文化協會為推廣蘇格蘭文化,增進國人對於這個「國家」的認識,特地於二○○三年九月舉辦「蘇格蘭嘉年華」的系列活動,包括講座、表演與教學,現已熱烈展開。今年初秋,正是認識蘇格蘭的好時機。今後提起蘇格蘭,你的腦海中可不會只有風笛、威士忌和《英雄本色》了。(文 / 陳俊斌,本書編輯。時報文化提供)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go666&aid=15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