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郵局眾生相 - 9 - 網路,郵局終結者?
2009/10/20 20:25:55瀏覽3824|回應25|推薦180



早些年,若說自己這輩子會跟郵局產生如此牢不可分的關係,恁怎地我都不會相信的,在臺灣的時候,我多半只在跑銀行的三點半,郵局是個陌生的場所,整年難得進去一趟,對郵局的印象也僅止於那綠色的
招牌,綠色的制服,綠色的郵車而已,沒想到來了澳洲後,卻陰錯陽差的投入這個行業,竟然把下半輩子全耗上了,真的是始料未及

不久前在電子報上看到一則新聞,報導說美國郵政局這些年來,由於業績衰退,不堪虧損,打算關閉數以千計的小郵局,許多偏遠地區的村鎮羣起抗議,同樣的遭遇,也發生在英國的皇家郵局,裁併之議一提出,工會馬上嗆聲要全體罷工....,澳洲郵局雖然是西方體系國家中少數還能保有盈餘的,但看到我們英美兩國同行的窘境,總是物傷其類嘛,不免心有戚戚焉。

年的耶誕季節向來就是郵局的年終重頭大戲,賀卡一次寄上百兒五十張的大有人在,這幾年來,卻是年年遞減,準備耶誕節郵票的庫存很難拿揑,以前是照去年的用量加10%,現在是反其道而行,照去年用量減少10%,即便如此,往往過了節後仍是有許多沒用完的郵票,只好用來貼抵包裹的郵資,一月份來郵局寄包裹,幾乎每個包裹都被我們貼滿花花綠綠的耶誕郵票,簡直找不到寫地址的空間,另一記重擊則是來自油價的劇揚,更是雪上加霜,包裹該寄的雖然還是得寄,重量不免有些縮水,有些腦筋靈光的顧客,乾脆就寄張禮券或滙票表心意,連禮品包裹的郵資也省了。

打從網際網的興起,郵局就是首當其衝遭到嚴重威脅的主要行業之一,印象中,公元2000年是個分水嶺,2000年以前,澳洲郵局的業務蓬勃,呈很穩定的成長曲線,2000年以降,信件投遞量逐年下滑,只有包裹業務逆勢成長,這應該是叨了像EBAY,YAHOO等交易網站的光,網拍成了全民運動....,看得出來,能够EMAIL的,很多人都上網處理,不能EMAIL的才會有求於郵局。


似乎網路所掀起的驚濤駭浪已是沛然莫之能禦,不妨試著回想一下,上次你收到信是什麼時候?或者應該反求諸己,上次你提筆寫信是什麼時候?這裏指的是真正拿起筆來,一筆一劃謄寫在信箋上的"信",我猜多半的人約莫是想不起來了,慚愧得很,連自己身為郵局從業人員,這些年來,也全仰賴著網路來與各地親友聯繫,有了SKYPE,MSN等等以後,甚至連鍵盤都懶得敲。

嚴格上來說,EMAIL不能算是寫信,不管是用什麼輸入法,大約都不用振筆疾書,只是十指飛快的在鍵盤上飛舞,一行行印刷字體就井然有序地羅列在液晶光屏上,收到這樣的一封信,儘管文筆感人肺腑,卻總覺得帶有那麼一絲絲兒冷冰冰,好像這封信是一篇文告,而不是兩人間的情話喁喁。

網際網的盛行,一下子就把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郵政局打入冷宮,澳洲郵局的大頭目也感受到我們這些底下基層的不安,老董幾年前曾給了每個同仁一封信來鼓舞士氣。

信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是:"...早在貝爾發明電話的那一年,人們也曾斷言電話的普及化將會終結郵局這行業,然而一個世紀過去了,郵局業務不僅屹立不搖,還愈發蓬勃且多元...",似乎有"自我感覺良好"之嫌,並不把網際網的挑戰當一回事,有點諷刺的,這封信還是透過EMAIL傳到每個同事手上.....,唉,連帶頭的大哥都這麼沒風骨,你說這一行還能指望嗎?


澳洲郵局事實上也竭盡全力把觸角伸入其他的相關領域,開發各種新的業務,除了加強郵遞的本業外,並投下重資研發電腦軟體,充分利用本身為澳洲全國最大NETWORK的優勢,結合網路的便利快捷,也涉足於銀行金融,保險滙兌,代收費用,受理各種証照申請的板塊,零售項目方面,文具,包裝材料,卡片,禮品固是傳統要項, 現在又增加了電子方面產品,舉凡電話手機,數位相機,手提電腦,隨身碟,遊戲機等等替網際網路助紂為虐的工具,也一概不忌嫌的慷慨納入。

這幾年來積極的變法圖存,郵局也呈現了截然不同的風貌,人們增添了許多理由踏入郵局,不復單純的只是為了寄包裹或買郵票,同僚中有人憂心忡忡的說這將是一場長期的對抗,郵政業務與網際網路的彼消此長,顯然是大勢所趨,然而,真的只會是彼消此長的零合對抗嗎?難道不會是共存共榮或相輔相成的雙贏之局嗎?

因為有網際網路帶來的威脅,我們看見了澳洲郵局求新求變的努力,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積極,還真應了孟夫子說的一句話:"無敵外患者,國恆亡.....",有了網際網路這種排山倒海的外患,似乎更激發了郵局的憂患意識,相信是這種憂患意識,讓郵局渡過百年前電話發明帶來的衝擊,今年是澳洲郵局成立兩百週年,或許在網際網路的刺激下,郵局終會再度走出一條新的路來。



對郵局的將來,
毋寧是樂觀的,然而再過幾年,自己終究要從郵局的職場上退休,郵局的生態及性質屆時將會變化到什麼程度?此刻的自己無法去想像,只是,如果有一天郵局依舊存在,卻不再送信,那還能叫做郵局麼?如果有一天,郵票像黑膠唱片或膠卷底片一樣只存在記憶中,不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新的世代不曉得郵票是什麼東西,郵差是什麼行業....,想到這裏,我這老郵工心裏可不免有點感傷了。

                         2009/11/09  聯合新聞網首頁,生活天氣|貼心下午茶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exhillspm&aid=3293089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rosehear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特色的郵票
2009/11/17 10:32

澳洲郵局鮮紅的招牌外

我最喜歡他們不時推出的新郵票

先前幾年我還收存了一些

OZ & SUSAN(alexhillspm) 於 2009-11-18 20:35 回覆:
剛進入這一行的時候,叨在職務之便,我也集了好一陣子的郵票及首日封,堅持了幾年,現在已興致缺缺,因為澳洲郵局每年發行的新郵票實在多得嚇人,為了怕忙中有"漏",後來我只在年底買一本當年的YEAR COLLECTON湊數,就當做自己每一年的年終紀念,現在已滿滿排一架子了呢!

洋躲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hello
2009/11/08 12:18

2007年,在sydney to perth 的火車途中, 不知道未何火車要停在這一站.原來是要拿郵件. 不知這家郵局幾年.

OZ & SUSAN(alexhillspm) 於 2009-11-10 12:16 回覆:

謝謝您讓我們分享這張珍貴的相片。

這算是職業病吧,每次出遊,我也很喜歡把各地的郵局,郵筒或郵車納入鏡頭內,但是像RAWLLINA 這麼偏遠的POST OFFICE,大概是沒有什麼機會一探的。

在澳洲內陸的許多小郵局,經常是小村鎮裏的生活中樞呢。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多角經營
2009/11/05 20:16

窮則變變則通

台灣邮局生意好得很

各家公司流行多角經營

台糖糖業式微

但其他事業嗄嗄叫

照樣不動如山

安啦


OZ & SUSAN(alexhillspm) 於 2009-11-08 06:27 回覆:

澳洲郵局目前的營運與其他國家的郵局相較,還算是資優生,去年稅後盈餘仍有AUD2.6億(約NTD75億左右),雖然比前年度的4.3億大為遜色,這些年來澳洲郵局一直想辦法多角化,但樹大招風,受到公平交易委員會的強力限制,所以進展不多。

效法臺糖賣冰棒也許是個不錯的主意。


Zoe 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Direct Debit
2009/11/03 19:21

上次收到一份帳單和信(忘了是電信局還是電力公司的帳單). 聲明只有辦理銀行自動扣繳Direct Debit 才不需付帳單手續費. 如果是經由郵局代收則需付A$2.50 手續費. 若從信用卡扣繳也要付信用卡扣繳費. 以後很多帳單匯由銀行自動扣繳呢.

OZ & SUSAN(alexhillspm) 於 2009-11-04 20:13 回覆:
是TELSTRA啦,這一拳打得AUST POST好悶,因為TELSTRA是我們代收的最大宗帳單,加收手續費$2.20真的對我們很傷,更擔心的是怕其他公司也跟進,還好今早聽收音機新聞報導,TELSTRA已取消這個决定,POST大概可以稍稍鬆口氣。

馬丁諾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郵局
2009/11/01 16:20

猶記得十年前, 第一次走進坎培拉的郵局時那不可置信的心情, 那哪是郵局? 根本就是間五顏六色甚麼都賣的文具行嘛, 直到問清楚櫃台那裡確實可以寄信, 我還是無法相信.

全世界的郵局都在網路的夾擊下面臨類似的處境, 卻也都轉為多角化經營, 將郵遞轉為貨運是最自然不過了, 臨櫃販售各式產品也很常見, 不過台灣的郵局還有一項超級武器, 那就是 -- 儲匯和壽險, 這部分的業務使得台灣的郵局生態仍然川流不息欣欣向榮咧!

OZ & SUSAN(alexhillspm) 於 2009-11-03 18:57 回覆:
澳洲郵局的多角化起步相當早,也相當成功,尤其是在爭取帳單繳交方面最積極,全國各種各樣的帳單,百分之七八十都可以在任何一個郵局繳納,我們曾統計過,有超逾一半以上的人進入郵局並非為了寄信或包裹,而是進來帳單。
澳洲郵局雖然沒有
本身經營的儲金及保險,卻有個叫BANK@POST的項目,代理大部分銀行的櫃臺業務,讓許多銀行可以藉由郵局的觸角,深入到全國每個角落,至於會不會成立自己的銀行,個人的看法認為只是遲早的問題。

Shireen離家出走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現在大家真的很少寫信了
2009/10/26 16:38

德國也是郵局一間間關,不然就是依附在某個商店裡....

現在人真的很少寫信了,我也是,說實在的

但我依然堅持親友的生日卡要自己親自挑,快樂寫,寄出最深的祝福....

這是螢幕上的「生日快樂」四字或是跳來跳去的電子生日卡所無法取代的!


出走。不是離開,而是休息
www.shireen.tw
OZ & SUSAN(alexhillspm) 於 2009-10-28 19:42 回覆:
郵局與其他行業一起經營,似乎是一種趨勢,我有一次駕車至坎培拉附近的雪山公路旅行,一個小山村的郵局就兼營超市跟藥局,幾乎壟斷了當地一半以上的商業活動呢。 

看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Even junk mails are decreased.
2009/10/26 03:23
It's true that most mails these days are bills and advertisement.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even junk mails are reducing.  As more and more bill payments (including tax returns) are handled electronically the impact on postal services everywhere will be even bigger.  However I don't think it can totally be replaced by internet.  At least for official document the actual signatures are still required and there are places where people do not have access to internet.  
OZ & SUSAN(alexhillspm) 於 2009-10-27 11:47 回覆:

現在郵局從以前只專注於郵遞方面已有很大改變,業務擴展到相關領城,左圖是郵局色彩繽紛的門市,跟當年OZ剛進去工作的時候,那種刻板的印象截然不同。

我也認為郵局在可見的將來不會被時代所淘汰,究竟它還有一些功能目前仍無法被取代,但是要恢復已往的盛況,怕也是不可能了。


晨曦Catherin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OZ 好久不見 !
2009/10/25 22:27
OZ出品必數佳作!!
OZ & SUSAN(alexhillspm) 於 2009-10-27 09:36 回覆:

CATHERINE,老朋友真的該常聯繫....,

看到你真開心!


AnKo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當初在城邦遇上你
2009/10/23 21:14
已經有深刻印象.原因..是我一個要好的朋友也是在墨爾本的郵局工作.跟你情况差不多.十多年前從香港移民來澳洲不久就找到了這份工作一直到現在.他移民前在香港的工作也是與郵局沒扯上関係.不過,我覺得他倒也真的很享受這份工作.我感覺能在澳洲郵局工作就像以前香港人在政部門工作一樣,是'鉄飯碗'無憂失業.很多年前因網路發展,朋友也有跟我說
過聖誕郵包和信件一落千丈.工作量大减.想想自已正如你說真的,不知很多個聖誕很久很久已經沒寄聖誕咭了.還記得很多年前逢在Boxing Day總會跑去Myer買過了節後的減價聖誕咭貨備明年聖誕寄出給朋友.現在...沒有啦!但我相信澳洲郵局很懂得求生存之道,一定會戰戰兢兢的幹得好.


OZ & SUSAN(alexhillspm) 於 2009-10-25 17:38 回覆:
郵局在信件上是失之東隅,不過由於網購盛行,在包裹上卻是收之桑榆,表面看來WIN SOME,LOSE SOME好像還公平,實際上可差很大,因為寄信件是貼郵票自己投郵筒,包裹則幾乎都在櫃臺寄交,在包裹量大增的情况下,一旦忙起來跟捆工也沒兩樣呢。

如同文中說的,我對郵局的將來還是有信心的,只是不確定它會用什麼樣的形態生存下去,對郵局即將面臨改變
的無奈,其實是對一個舊時代結束的失落感吧。

B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會變!
2009/10/21 15:25
本國內的包裹業務應該受影響有限,因為郵購會替代個人郵寄包裹的量。。。
B現在都不寄東西回台灣了,直接上台灣網站訂購,省了郵資可以買更多的禮物。

旅人世界 & B's 心眼 -
遊賞世間美的人、事、物...究境一探,是否真的"物以類聚"?
OZ & SUSAN(alexhillspm) 於 2009-10-24 20:30 回覆:
大概是澳洲幅員遼闊,東澳寄包裹到西澳,距離比寄紐西蘭還遠,郵資超過包裹本身價值的情形屢屢可見,大部分的老澳都蠻認命的,頂多就是發發牢騷,該寄的還是照寄。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