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大陸春節旅運看台灣媒體報導
2010/02/11 06:14:31瀏覽490|回應1|推薦3

還未黎明,就摸黑而起,算一算,睡了3個多小時。

腦海中一直盤旋著昨晚11時離開辦公室,想寫又懶得動筆的感想。

就這兩天的新聞,平面媒體、電視台等都有一則不是很能引起國人注意的大消息,
也就是大陸地區面臨的春節期間20多億人口返鄉過年,
以及年節結束返回工作崗位的「大遷移」。

就我印象所及,媒體多將這現象視為「奇景」、比較誇張的事。

從報導的技巧看,大量而罕見,確實少見,
但媒體的隻字片語,失去悲天憫人的關懷,
這種新聞,如果濫情,一定會過於激情,
人性的關懷卻怎會無法從新聞的報導中看到呢?

台灣的媒體,在嗜血的氛圍下,
漸漸對很多事情習以為常,
社會的冷漠,媒體視而不見,
社會的濫情,媒體視為理所當然,
社會的理盲,媒體還跟著瞎起鬨;
現今台灣媒體對社會現像的「報導」,
充其量的已失去慎思明辨的功能,
反而是更嚴重的隨波逐流、吹捧浮誇還跟著瞎起鬨。

這在很多新聞報導方面,是顯而易見且令人失望的。
回頭想想兩百多年前,富蘭克林等人辦報紙、當記者,
主要是兩個功能,
一是傳佈即時的訊息,所以,重大新聞還會隨時印製號外,
另一則是透過新聞紙的傳遞,抨擊當時的國會與邦聯的施政,
也就是透過專欄論政,具有公民監督施政的功能。

現在呢?
電視、廣播、網路、平面媒體追求即時的訊息,只知求快,
卻忽略了即時的訊息也是一種新聞報導,
新聞傳佈的最重要原則是「正確」與「公平正義」,
似乎都被拋諸腦後,
許多「片面之詞」,透過即時訊息或現場轉播造成傷害,是無可挽回的。

這種情形,在重大事故、司法案件中最為明顯。
當電視台的記者拿著當天的日報、晚報或周刊追新聞時,
腦海中的輪廓可能就是眼光所及的白紙黑字,
也就出現今天凌晨在我FaceBook中朋友慨嘆的情景,
在國人矚目的重大車禍中,
電視台同業拿著麥克風追問家屬:「會不會很悲傷?」的大哉問!

重大財經議題也常被媒體搞成八卦新聞,
一分多鐘的電視新聞畫面,
當事人閉口不談,或是無奈而禮貌性地說「謝謝」,
整個新聞報導的內容,全是記者自問自答自我想像的舖陳;
當事人說了什麼?沒有!
有談及任何案情?沒有!
但這類新聞常出現,
因為媒體在拍得當事人的「畫面」後,
新聞就可以交差了!

這樣的新聞與環境,是「不合理」的新聞,
不成熟的環境和心態。

其成因,來自於電視台主管的縱容,
這些系出名門的主管常在心中以基於「現實」的無奈,
又以自己是「資深」、「過來人」的角度「指導」後進,
讓這種不良的新聞運作,一脈相承;
可是,他們又很容易拿同業、競爭對手的不是來「討論」。

不只電子媒體該被批評,平面媒體也一樣;
而整合兩者的網路媒體,更涵括兩者的優缺點!

平面媒體的眼光愈來愈地方化、在地化,
形塑出愈來愈缺乏國際觀、地球村概念的讀者,
基於身為地方記者一員,
讀者對地方新聞的支持,
是我們主要的生存之道;
但國際觀、全球觀點的養成,
與加強對地方事務的關心,
並不背道而馳。

媒體對地方的人事物、政治、環境與一切的一切太過寬容,
忽略了從整體來看地方的思考;
反而有點認同於類似諸侯割據、佔地為王的政治與環境生態。

於是,地方的質疑、要求與攻擊,被相對高度地做大,
而對地方的質疑、要求與攻擊,是否等量齊觀?
相同的議題,放在一起考量,
會發現媒體的強弱處理是有明顯差異的,
這樣的情形與現像,
很值得思考。

從基層的社區、村里、鄉鎮市、縣市,
不論是民眾或公務單位,
不少人以工具性格看待媒體,
而當媒體無法傳遞或無法充分表達他們的需求,
就很容易展現出他們喜好的態度;
物化的結果,
雙方都受傷。

新聞工作受大環境影響極深,
從權的心態,逐漸鬆綁對新聞工作的基本堅持,
這些堅持的基本功,原本是從事新聞工作發乎情、止乎禮的規範,
所以才會出現在倫理、道德下定義的新聞記者守則等的自我約束,
事實上,
如果沒有從心貼近新聞工作,社會百態根本不值一哂;
但,如果沒有用心堅持,就容易缺乏對社會監督、導引的力量與功能;
反而更容易被視為是「工具」。

「工具」是媒體傳佈的管道,
真正能運用這些管道(也就是「工具」)的人,
是媒體從業人員;
而不是想要把媒體或媒體從業人員當工具的人。

大時代的變化,未來的媒體會出現大量的公民記者,
其實,台灣也有媒體積極網羅或培養公民記者。

公民記者的出現,有兩大原因,
第一是來自於媒體對訊息來源的渴求,
冀望在媒體環境不佳,近年強力瘦身的人力緊縮調度下,
尋求「民間」無窮而低價或無償的訊息來源,重點在訊息;
第二 ,就是由在地觀點突顯問題的重要性和新視野。

但,這兩個出發點都有一個共同的憂慮:不專業、不客觀,
用另一個角度來講,就是運用專業來追求接近客觀的報導。
這是新聞傳播事業必須思考的重大議題,也是保持新聞事業獨立性格的重大關鍵。

從所謂大陸春節運輸的現象來看,如果透過公民的角度來看,
這可能會形成什麼樣的新聞?是台灣媒體因冷漠而產生的「新奇」、「奇景」嗎?
還是像現在很多台灣的公民記者一樣,拿著相機、攝影機,
毫無節制地隨拍隨寫隨講隨傳,
完全融入每一個「接觸到」的時空片段,
而無法以較大的視野判斷全局?
這是過與不及的典型。

媒體應站在什麼角度與立場?
媒體從業人員(從主管到第一線的記者)又該如何面對「媒體」?
建構媒體人的從業心態與媒體環境的大生態?

在「春運」的報導中,讓我聯想很多媒體現況,
反復思量!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ex1969&aid=3769708

 回應文章

山下阿哥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充滿疑問!
2010/02/11 06:53

好奇怪,為什麼不是有程度的人        在當記者??


段裕(alex1969) 於 2010-02-11 08:41 回覆:

很多的新聞同業都有很好的水準、文筆、識見或學歷,

但大環境的影響,卻從體制、運作與執行牽動全身和所有新聞從業人員。

從心改變,是新聞媒體的大工程,

不易做,

但應該且必須去執行徹底的改變!